1、半月談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半月談是一個時政新聞評論網站,致力於幫助基層讀者學習時事政策,了解中央精神的主渠道。隸屬於半月談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京忠
成立時間:2014-12-18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18351187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深溝村(無線電元件九廠)【2-1】14幢107室
2、手機媒體是新媒體發展的哪個方面?
1.手機媒體是藉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
2.隨著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將逐漸成為具有通訊功能的迷你型電腦。
3.手機媒體是網路媒體的延伸,它除了具有網路媒體的優勢之外,還具有攜帶方便的特點。
4.手機媒體真正跨越了地域和電腦終端的限制,擁有聲音和振動的提示,能夠做到與新聞同
步;接受方式由靜態向動態演變,受眾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信
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自主實現;使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完滿結合。
3、怎樣理解新媒體的「新」字
怎樣理解新媒體的「新」字
「開心網」是過去幾個月在京滬等白領聚集城市以驚人速度迅速蔓延的一個社交服務類網站。解放「300號大樓」內上開心網的人數可能就不下300。在開心網最熱門的「爭車位」和「朋友買賣」兩個游戲以外,用戶還可以自由發起投票,讓其他網友參與選擇各自認為合適或正確的選項,這項功能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請留意這樣一則投票:「你知道今天下午在海事大廈有人墜樓嗎?A:我知道;B:我不知道」。相對傳統信息傳播的「授->收」模式,網路投票游戲竟然也能衍生出信息傳播這個副產品——排除惡意散布不實消息的可能,即使那些選擇了B項的網友,也通過一次「游戲」獲取了一條新聞信息!
而在新經濟模式方面,分眾傳媒則屬於這個模式的新媒體傑出代表。它精確定位和選擇了受眾對象以及目標商品,竟然使一個技術含量實在不怎麼高的勞動密集型媒體形態成功蛻變為新媒體。這件案例告訴我們,在商業社會,第三產業的「技術含量」含義已經超越了傳統科學技術的范疇。「你太有才了」,這句台詞不僅可以贊賞一個人掌握了多麼淵博的科學知識,還可以稱贊他的社交和向他人提供各種各樣服務的能力。20年前,國人把這個稱為「點子」,現在,則叫創新。今後,創新將出現兩個分支:科學技術創新和經濟模式創新,即服務創新。而視覺和聽覺感受仍是媒體必須首要重視的方向,事實上,即便是分眾傳媒,也充分利用了人的這兩個感官通道才獲得成功——逛賣場、等電梯的閑暇,你的眼睛可以東看西看,即便你不想看這看那,你的耳朵也幾乎無法拒絕去聽……
「新媒體」的催生條件
如何催生新媒體?或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有必要條件而沒有充分條件,甚至那些必要也僅僅是准必要。
首先,消解傳統媒體的邊緣,消解既有新媒體的邊緣。I-street街頭屏幕就是對無線傳播和樓宇視頻各自邊緣的消解。這包括了兩重含義:結合與重建。無線傳播與樓宇視頻結合的成果使街頭屏幕擺脫了「人肉媒體」的尷尬。一方面,那些由人工快遞和更換的廣告內容繼續發布,另一方面,利用先進無線技術進行傳播的信息滿足了受眾對實時消息的需求。由於「入網」使街頭屏幕向公眾提供互動服務成為可能,未來那些豎立在街頭的大屏幕,將可以向路人提供相當個性化的服務,比如視頻求婚!
其次,泛網路化和「無孔不入」是趨勢。隨時隨地和充分互動是新媒體在可預見未來的發展方向。公眾能夠隨時隨地全天候地獲取信息,很大程度上需要技術進步來推動;充分互動的靈魂是每個人的意願和觀點可以自由表達和受到充分重視。以上兩點,即對應於「新技術主導」和「新傳播理念主導」。網路,是滿足隨時隨地和充分互動的最好工具。因此,泛網路化的的媒體更容易被公眾接受。而「無孔不入」,則是思考如何更大限度地去滿足和影響人們的視覺和聽覺需求。一個較為明顯的趨勢,是先驅者正將自己的目光從空間轉向時間——過去20年,廣告從戶外走進了火車車廂,再從火車車廂走到「小傳單」上;最近,觀眾收看電視廣告的時間從夜間休息前轉移到了逛賣場和等電梯的碎小空暇。
最後,似乎與傳統知識產權保護觀念相違背的,能夠被「山寨」化,即容易被模仿可能也是新媒體迅速成為時尚的一條捷徑。做一道消費行為測試題:馬路的兩邊,一邊是一家火鍋店,另一邊是四五家熱熱鬧鬧地連成片,你選擇哪一邊吃飯?多數被訪問者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理由是聚集在一起的飯店群可以向他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在中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商業經驗,即「2000萬現象」,當一樣新產品的社會保有量超過2000萬件的時候,它將很快突破普及瓶頸。彩電、冰箱、空調、手機、MP3,幾乎都有過驚人類似的經歷。如今,各種山寨手機和山寨MP3充斥著市場,粗製濫造的安全隱患固然讓人擔憂,但相對突出的價格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兩樣數碼產品的迅速普及的確起到了幾乎決定性的作用。事實上,電視機也曾經在其市場普及過程中經歷過類似的山寨過程,只是後來,四川長虹那樣的行業巨頭最終吞並了數以百計的「山大王」,成為行業龍頭。
即便是最新技術背景下誕生的新媒體,其面對最終用戶的使用和操作,都應該是直觀和便捷的。筆者以此結束本文,意在期待讀者也接受這樣的觀點。
4、簡述我國手機媒體的發展
文化產業研究作業 中國傳媒大學MBA 2010級F2班 李 超 2 二、我國手機媒體的歷史與現狀 手機技術的發展直接催生了手機媒體,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手機媒體的發展。 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交互終端的個性化信息傳播載體,通過無線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密切相連,具有突出的分眾傳播、定向傳播和互動交流特點。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相對於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媒體被稱為「第五媒體」。 手機媒體的基本特徵是數字化,最大的優勢是移動性與便捷性。手機媒體是網路媒體的延伸,不僅具備網路媒體互動性高、傳播快、跨地域傳播、多媒體傳播等優勢,而且手機媒體還具備私密性、傳播者和媒體受眾高度融合等優勢。 需要特別要關注的是,手機媒體和移動媒體不是一個完全重合的概念,也不是一個誰包含誰的概念,而是有部分交集的兩類媒體,各具特色。手機媒體的物理載體是手機,可以表現為簡訊、彩信、3G視頻播放、wifi視頻點播等多種形式;移動媒體的物理承載設備除了手機外還包括筆記本電腦、PSP、PDA、公交類移動媒體等,移動媒體也包含3G視頻播放、wifi視頻點播,但不包含簡訊、彩信等傳播形態。 (一)我國手機媒體的發展歷史 1987年,中國移動通信開通了900MHz模擬行動電話業務。2000年5月,中國移動通信開通簡訊服務,全國簡訊發送總條數由2001年的189億條迅速攀升到2005年的2600億條以上。緊隨其後,新的增值業務「彩信」閃亮登場。接著手機彩鈴又風靡中國。2004年2月24日,人民網推出國內首家以手機為終端的兩會無線新聞網。2004年起,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先後開始提供手機視頻服務。2004年7月18日,中國婦女報推出全國第一家手機報—中國婦女報(彩信版)。2004年11月,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手機小說《距離》上線。2005年3月,北京首部用膠片製作的專供手機播放的連續劇《約定》開機拍攝。2005年9月,中央電台與聯通和閃易合作開通「手機廣播」。2006年11月7日,新華社開通「新華手機報」。 截至2009年底,中國手機用戶數量超過7.26億。其中,中國移動用戶數達5.22億,中國聯通用戶數達1.476億,中國電信則達到5609萬戶。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報告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繼續擴大,截至2010年6月,手機網民用戶達2.77億,半年內增加了4334萬人。手機網民在手機用戶和總體網民中的比例都進一步提高。
文化產業研究作業 中國傳媒大學MBA 2010級F2班 李 超 3 (二)我國手機媒體的現狀 1、手機媒體傳播渠道有限。 我國既有2G時代的GSM和CDMA網路,又在同時大力建設中國電信的CDMA2000、中國聯通的WCDMA和中國移動的TD-SCDMA三個3G網路,但以上手機媒體傳播渠道主要把控在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家移動運營商手中,呈現高度的集中化和壁壘化,移動運營商利益導向明顯,網路制式差異較大,跨網路的兼容性很不樂觀。 2、手機媒體內容提供方二元化。 手機媒體的內容提供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移動運營商,另一類是手機網站。移動運營商主要採取了簡訊、彩信、手機報等有限傳播方式,手機網站提供的內容較為豐富,音樂、視頻、社區、游戲等等,但站點數量較少,受眾可選擇性較低。運營商得益於其渠道優勢,目前佔有相對強勢地位,但長期來看,手機網站將會逐步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平分天下的局勢也可能指日可待。 3、手機媒體內容的發展受制於傳播渠道的技術條件。 2G網路的傳輸速度最高為115k/s,能夠保障基本的通話需要,但對多媒體應用的支持頗顯乏力。3G網路的規劃目標是,實現在室內、室外和行車的環境中能夠分別支持至少2M/s、384k/s以及144k/s的傳輸速度,這就能滿足大多數手機媒體內容的傳播技術需要了。2009年是中國的3G元年,3G網路正式開始商業化運營,自此手機媒體的發展擁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穩定的傳播渠道。 4、手機媒體內容的發展狀況。 從手機媒體內容方面看,還是主要集中在娛樂休閑類應用,如:即時通訊、搜索、社交、文學、視頻、新聞、音樂、游戲等。手機郵件、手機支付等辦公類應用使用率較低。這與普通民眾是手機網民主體的情況完全相符,中高端商務人群市場有待深入開發。 2010年前半年,手機媒體的各種應用中,手機即時通信(如:手機QQ,手機MSN等)仍然最受歡迎,使用率高達61.5%。即時通信工具特有的高粘性和龐大的用戶規模有力的保證了手機即時聊天的需求持久存在。 排名第二的是手機搜索,達到48.4%。由於手機屏幕尺寸和網路傳輸速度所限,手機瀏覽網站性能較差,文字輸入相對電腦鍵盤也不甚便利,從而手機網民習慣通過單一的網路導航界面轉到其他各類內容頁面。搜索導航類應用繼續發揮了重要的手機網路門戶的作用。中國聯通、百度、Google、易查、Cgogo等國有、外資和民營企業都爭先介入手機搜索業務,
文化產業研究作業 中國傳媒大學MBA 2010級F2班 李 超 4 普遍看好這項業務的迅猛、持久發展。 手機社交網站使用率為35.5%,展現出較好的成長性。手機互聯網多是借鑒、模仿計算機互聯網的成功經驗,計算機互聯網的社交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相信手機互聯網的社交化也會隨之亦然。 其他內容使用率情況分別是:手機網路音樂45.3%,手機網路文學43.3%,手機網路游戲21.1%,手機網路視頻20.4%,手機電子郵件16.0%,手機在線支付6.1%。 5、手機媒體對新聞傳播影響深遠。 在手機媒體時代,新聞的生產和傳播不再由記者們所壟斷,藉助手機,記者的概念得以最大化的擴展,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手機用戶通常以個人身份參與新聞生產活動,他們沒有社會責任的壓力,追求的是自我表達,從而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和規則。再者,手機媒體消除了時空限制,實現了傳播的隨地性、隨時性,讓新聞傳播更多的表現為個體性行為,也讓新聞傳播完成了向多向互動傳播模式的轉變。 (三)我國手機媒體行業存在的問題和限制 1、同時並存的兩代(2G,3G)五種網路制式(GSM,CDMA,CDMA2000,WCDMA,TD-SCDMA )、三家移動運營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對手機媒體形成統一的行業技術標准、技術規范和運營准則增加了難度。 2、手機硬體本身的技術條件,比如操作系統、CPU處理速度、存儲器容量、屏幕尺寸、電池容量等等,也對手機媒體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適應制約性。有多大的物理平台,才能容納多大的媒體內容。 3、手機媒體的出現,讓媒體生態更加復雜,用戶分化更加明顯,傳播主體更加多元,社會輿論控制或許會進一步弱化,這對如何建設有效的輿論調控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 4、虛假信息、黃色信息、垃圾信息泛濫,侵犯個人隱私等不良行為沖擊著襁褓中的手機媒體,亟需開發技術屏蔽系統,並建立有效的監管體制。 5、手機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不高。手機媒體是個新鮮事物,是特殊的綜合媒體,涵蓋了文本、音頻、視頻等多領域的知識技能,因此手機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相對較高,不是臨時拼湊人員所能完全勝任的。
文化產業研究作業 中國傳媒大學MBA 2010級F2班 李 超 5 三、我國手機媒體發展的展望和建議 1、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將逐步完成2G到3G網路的整體性轉制,傳播渠道拓寬,網路帶寬大幅增加,信息傳播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得以保障,種種技術性的革新將給手機媒體的發展注入更強的動力。 2、未來媒體的競爭是數字信息的競爭,數字信息的競爭中主要是數字內容的競爭,對於手機媒體來說,傳媒渠道的有限性也決定了其重要性。渠道和數字內容是手機媒體的左右手,不可偏廢,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3、上海移動的應用實踐顯示,手機報、手機音樂和手機電視或許將成為手機媒體中的「明星產品」,應該予以重點關注。 4、各類企事業單位要學會運用手機媒體,特別在當今突發性、多元化、即時性的輿論生態環境下,更應積極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傳播效率,力爭把握輿論引導的先機。 5、對手機媒體的管理,要尊重其特質,創新媒體管理方式方法,既要能促進手機媒體快速持續發展,也要能保證手機媒體健康穩定長久,做到發展與規范並重。 6、手機媒體如何做好廣告配套服務工作也是一大難題。建立和完善廣電、通信、工商、稅務等政府主管部門對手機媒體的監督體制,降低政策風險,對於手機廣告業的規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7、加快綜合性手機媒體從業人員的培養,盡快建立、健全手機媒體獨特的采編系統和運營管理體系。 8、手機媒體的受眾中,10—30歲的青少年群體是絕對主力,占據了手機上網群體的70%以上。有效的開發30歲以上的中青年群體市場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空間獲得大幅拓展的關鍵之所在。 綜上所述,手機媒體比報刊更動感、比電視更便捷、比廣播更形象、比計算機互聯網更大眾,可謂集四大傳統媒體優勢於一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手機媒體作為新生代的互動性傳播工具,將對傳統的試聽方式和傳播模式產生變革性改變。
5、如果有一種更新的媒體取代基於手機端的新媒體,你覺得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我感覺沒有比手機更方便,更容易上手的新媒體,輝山在手機很普遍,用起來很方便,費用也很低,如果真有一種,那也是無法和手機抗衡的,因為手機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連接新媒體,可能會是電腦,但電腦不方便攜帶,也是一大弊端
6、請你從傳播學的角度,談談你對新媒體的認識。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新媒體不同於以前的媒體,它產生的比較晚,更新速度更快。更便於傳播,而且還具有很強的互動性。
7、《新媒介的強制性傳播研究》讀後感
[
8、談談你對新媒體的看法?
新媒體的職業發展道路其實並不像它的工作職責和對應的工作內容一樣苦逼,相反,運營的職業發展道路其實非常開闊。新媒體是互聯網工作的一個很好的起點,可以通達很多的領域,新媒體的行當,要具有很強的大局觀,不是人雲亦雲,很多時候你要有前瞻性,對某一熱點,話題,事件要有很強的全盤操控,有時要統一,有時又要各自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