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藝術在中國有什麼影響?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許多年輕的先鋒藝術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實驗性的探索和表達。其中,少數幾位有洞見的青年學者更是將西方新媒體藝術理論進行有選擇的翻譯和介紹,使之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起步即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含量。近年來,國內幾所著名的美術院校紛紛增設新媒體藝術專業,聘請具有實踐經驗和取得相當成就的海內外藝術家到校任教,招收、培養新媒體藝術方向的學生。建立新媒體藝術教學與實踐的平台。可以說,新媒體藝術在中國雖然時間短暫,但發展的勢頭迅猛,且有朝著更為寬廣與縱深方向發展的趨勢和可能。
2、新媒體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註定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這是社會的期待,歷史的必然。在當今的條件下,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委實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決條件和思想基礎。 首先,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既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處在社會發展進步戰略的軸心位置,經濟、政治、教育、科技發展戰略都應圍繞文化這個軸心而展開。文化的最大特質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持久性,猶如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潤物無聲,能以無形的意識或觀念,影響有形的現實和存在,作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因此,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無疑成為激發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提升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創造熱情,形成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力量。
3、為什麼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
近年來,我國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對外文化貿易發展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興未艾,一些文化企業在海外落戶。文化「走出去」正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的有效途徑。
中國文明曾對世界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正越來越引起世界新一輪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為當今世界時尚和文學、影視作品提供了創作靈感,成為熱門題材。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生活也都在或多或少地受著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切說明,世界需要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大勢所趨,歷史的必然。
但是,應該看到我國文化還遠不是國際主流文化,文化競爭實力與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很不相稱。有資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場上,美國佔43%,歐盟佔34%,亞太地區佔19%,其中日本佔10%,澳大利亞佔5%,其餘4%才屬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亞太地區國家。我國的電視節目、報刊及通訊社的報道在國外「落地」的不多,「落地」之後觀眾、讀者也不普遍,特別是在華人圈以外的影響力比較有限。這種狀況直接決定了我國在國際話語權格局中居於劣勢,我們的聲音往往被西方強大的話語所淹沒,我們的主張得不到全面宣示,我們的利益缺少可靠的輿論保障。很多國外民眾對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誤解,有的國外民眾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改革開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甚至一些國家利用強勢文化力量詆毀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干涉中國內政外交,渲染中國落後的方面。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可以而且必須理直氣壯、全面客觀地向世界展示我國的真實情況,展示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展示我們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毫不畏懼、毫不動搖、毫不鬆懈地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
我國文化「走出去」,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是最根本的基礎。要深化文化體制文化改革,把握時代發展方向,弘揚傳統文化魅力,吸收現代文化精髓,融合各國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確立適應時代和國情世情、具有普遍價值的核心文化理念,使中國文化始終保持鮮明的時代性、本質的先進性、強烈的感召力,提供治理全球性問題的不同理念和思路,佔領國際文化的制高點。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國現實情況,展示我國各族人民當代精神風貌。客觀地說,我國「走出去」的更多是傳統文化,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文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符合了西方獵奇的心理。我們的戲曲表演在海外引起轟動,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布景及演員的奇特步法和優美動作讓他們感到新鮮好奇,而並非他們真正看懂了戲,真正與劇中人物產生了共鳴。其結果是外國人,主要是西方人記住了熊貓、中國結、舞獅子、氣功武術等中國符號,卻依然對中國社會存有偏見和誤解。因此,我國文化「走出去」應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當代的中國,一個發展中的中國。
我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長期發展、逐步積累的過程,必須科學謀劃,制定長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文化傳播和交流。在文化「走出去」的路徑方面,應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進行梯度擴展。亞洲地區特別是周邊國家,與我們血脈相連、文化相近,對我國文化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較強的認同感,可以作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首選目的地。非洲、拉美國家政治上與我互信,對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經驗有濃厚的興趣,雙向交流日益頻繁,可以作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級目的地。歐美國家目前居於國際文化主流,中國的硬實力尚不具備使其認同社會主義文化的力量,我國與歐美國家文化交流的重點應放在有效展示、溝通理解、求同存異上。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場規律和文化傳播規律,有針對性、講究策略。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以其他國家民眾樂於接受的方式、能夠理解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媒介開展文化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快我國傳媒全球覆蓋步伐,提升我國傳媒的話語權。要擴展文化傳播的方式,充分發揮網路、電子圖書、動漫等新媒體新技術的作用,擴大受眾范圍。要重視文化內容建設,使「走出去」的文化有吸引力、有品牌度、有穿透力,能夠引起國外民眾的共鳴。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與經濟「走出去」齊頭並進,形成「雙輪驅動」、互補互促的良好局面。要把經濟「走出去」的每個企業、每個自然人都視作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把所有國際經貿交往活動、項目都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要積極提升「走出去」的企業和個人的素質,在境外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為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加分。文化活動要為經濟活動搭台,經濟活動也要助推文化傳播。要把在境外舉辦的經貿活動與文化活動很好地統籌結合起來,架文化之橋,拓經濟之路。
我國文化「走出去」,要統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執行統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發揮文化、外交、商務、旅遊、體育等部門及民間組織的積極作用。要加大對文化「走出去」的投入,提升國民素質,挖掘文化交流渠道,建立文化貿易網路,幫助有關機構、個人和企業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要用好世博會、奧運會等大型國際交流活動平台,強化中國展示的文化內涵,藝術化地傳播核心價值觀。要特別重視民間組織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發揮對外聯系廣、工作形式多樣化的優勢,「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中國文化。
我國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遠。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對外交往的日益深化,為文化「走出去」創造了越來越有利的條件。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勇敢地參與國際文化競爭,不斷壯大力量、擴大影響,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貢獻。
4、中國新媒體發展有什麼傳統文化的特色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5、新媒體時代,政府該怎麼辦
一是建設新媒體集群。將新媒體建設納入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依託傳統優勢媒體推進報、台、網融合,加大資本、技術、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撐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旗艦,加快形成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
二是開展正面強勢宣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工程等,加強選題策劃,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正面宣傳,做大做強網上正面輿論。
三是把握輿論引導藝術。堅持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著力做首發、做原創、做深度,注重運用網言網語開展個性化引導,注重系列展現和背景鋪墊,注重多媒體綜合集成、多要素鏈接聚合、多手段融合並用,注重網民現場體驗、互動參與、全過程展現,在信息服務中解疑釋惑,在平等交流中增進共識。
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解讀好黨的執政理念和主張,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深入研究把握新媒體受眾群的消費特點,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新媒體特別是網路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不斷提高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的水平。既加大新媒體文化產品的組織創作力度,又注重發揮和引導網民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出體現主流價值、彰顯時代精神、適應網民需求的網路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積極構建網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信息服務模式,推進網路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眾化,保障網民共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網路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新媒體與經濟融合發展。順應「三網融合」和「媒介融合」趨勢,推進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經濟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網的研發運用,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使新媒體經濟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強網路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和網路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佔IPTV、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制高點。
6、新媒體文化與傳統媒體文化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和電視而言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等通過Internet傳播,主要包括網路媒體,手機APP應用,數字電視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流媒體等。
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占據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了傳統媒體媒介之間的傳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數字化、全球化等特徵。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當前面對新媒體傳播和新媒體技術的全球化發展,這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是難得的機遇,因此應抓住新媒體技術發展時機,積極拓展和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道路。
1.完善新媒體自身文化內涵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身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起著負面作用,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處,以促進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企業相結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加快數字化產業融合,打破傳播界限壁壘,將新舊媒體進行相互整合,將傳統文化產品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體發展平台
新媒體常用的網路教育平台有:慕課教育模式(MOOC),開放的大眾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進該平台完成公共課的教學,學生在網路端在線學習;流媒體網路教學是高校的重要教學平台,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用軟體APP是一種即時的交流平台,依託網路移動終端的社交應用軟體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應用軟體,可建立傳統文化班級的交流群和課程討論群,能隨時向多人推送教學內容和實現即時互動。利用網路教育平台教學是新媒體時代發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該平台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等傳統課堂教學達不到的優勢。藉助移動網路終端設備,學生能輕松自由登錄網路教育平台學習,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將課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3.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主導地位,凸顯了移動新媒體和個體傳播的優勢。傳統文化傳播應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為受眾進行文化傳播和人際傳播。
四、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文化傳播需藉助新媒體之力,不斷加強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創作出基於傳統文化內涵的本土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化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概念,我們不僅僅要藉助新媒體平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要通過這個平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7、如何依託強勢新媒體 加強自身傳播
一是建設新媒體集群。將新媒體建設納入傳播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依託傳統優勢媒體推進報、台、中國融合,加大資本、技術、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撐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應用,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重點新聞中國站、手機報等新媒體旗艦,加快形成黨委主導的新媒體骨幹集群。 二是開展正面強勢宣傳。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結合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工程等,加強選題策劃,組織開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正面宣傳,做大做強中國上正面輿論。 三是把握輿論引導藝術。堅持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著力做首發、做原創、做深度,注重運用中國言中國語開展個性化引導,注重系列展現和背景鋪墊,注重多媒體綜合集成、多要素鏈接聚合、多手段融合並用,注重中國民現場體驗、互動參與、全過程展現,在信息服務中解疑釋惑,在平等交流中增進共識。 運用新媒體優勢大力宣傳解讀好黨的執政理念和主張,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深入研究把握新媒體受眾群的消費特點,不斷提高中國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把新媒體特別是中國絡打造成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家園,不斷提高黨傳播先進文化、引領社會前進的水平。既加大新媒體文化產品的組織創作力度,又注重發揮和引導中國民的創作積極性,持續推出體現主流價值、彰顯時代精神、適應中國民需求的中國絡文化精品,不斷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積極構建中國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信息服務模式,推進中國絡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眾化,保障中國民共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加快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中國絡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推進新媒體與經濟融合發展。順應「三中國融合」和「媒介融合」趨勢,推進互聯中國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經濟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以互聯中國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應用,加快物聯中國的研發運用,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使新媒體經濟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提高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強中國絡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內容產業和中國絡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搶佔IPTV、中國絡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