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數字新媒體興起後傳統媒體的生存狀態將有何種改變

數字新媒體興起後傳統媒體的生存狀態將有何種改變

發布時間:2020-09-15 17:10:35

1、新媒體相較於傳統媒體有哪些優缺點

缺點

信息的選擇困難。信息量巨大,甄別困難,不確定信息多

2.對虛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處理非常棘手。由於信息發布者可以採用假名,並且網路信息發布商和論壇非常多,對這些信息的阻截不會有太大成效,對流言和惡語無法有效地直接制止。所以企業多採取在第一時間發布聲明的方式。

3.垃圾信息導致相關公共關系調研的效果大打折扣。某網站的改版調查中,有效回收只佔全部發放調查冊的35%左右,嚴重影響了形象調查。

4.安全危機時刻出現。

優勢

相較於而言,新媒體具有更快捷方便,給人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符合人們對現代化生活的要求的特點,但隨著各自的改革發展,現在是割據一方,各有所長。拿電視劇的播放形式來說,在代表-電視機上播放的,需要不斷收看廣告,等待更新時間較長,廣告質量較差,廣告播放費用成本較高,給觀眾的選擇比較單一。

而在新媒PPS等互聯網上播放時,觀眾可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播放畫面進來也出現高清選擇,廣告時間較短,廣告內容,畫面質量較高,廣告播放成本投入較小。但是就音效和畫面質感以及播放的流暢性來說,電視播放媒體還是比較占優勢,互聯網播放媒體就受到網路連接,網路信號不穩定造成的播放不夠流暢,甚至不能播放的尷尬情況,同時網路的使用也涉及更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隱患。互聯網環境復雜,給人多種選擇和方便快捷的同時也潛在很大的使用風險,隨時可能遭受病毒等惡意程序的影響,給觀眾帶來損失。

同時,因為互聯網的寄託形式-計算機或等,使用操作較電視機復雜。還受到觀眾(購買電視機和電視無線信號的價格平均低於電腦和寬頻或無線網路的價格)年齡,習慣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造成兩者的觀眾基本盤,幾乎秋色平分。但電腦(筆記本),等互聯網的攜帶方便性是無可比擬的。

(1)數字新媒體興起後傳統媒體的生存狀態將有何種改變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2、現在新媒體發展那麼迅猛,傳統媒體有什麼優勢與之抗衡

1、可信度和公信力

雖然說大家現在幾乎都是通過手機APP,或者微博微信等渠道去獲取最新資訊,了解新聞,但其實大多數人對於網路上的新聞依舊存在著半信半疑的狀態。新媒體的消息傳播速度快,但也恰恰是因為快,才導致了審查力度不夠,在消息還沒得到證實的時候就PO上網,但其實這樣是會導致很多虛假消息傳播的。
但是傳統媒體就不一樣,特別是在我國這種特殊的體制下,每一條新聞,無論是廣播的,報紙的,還是電視上的,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和考證。而民眾對於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在新聞事實上,基本不會持懷疑的態度,並且對於電視上的一些募捐信息,或者一些生活百科,也都是非常相信的,這就是新媒體所不具有的公信力和可信度,這也源於傳統媒體對於新聞的審查還有長時間以來民眾對於傳統媒體的信任。
2、專業性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有一個很大區別就是新媒體的門檻較低,只要是傳媒專業的同學,都可以運營自己的公眾號,也可以拍攝自己感興趣的視頻開設自己的頻道,門檻的降低的確是給大量的熱愛媒體的同學帶來很多的機會和展現自己的平台,但正因為這樣,導致質量也是良莠不齊。我們可以拿新聞類來進行對比,現在網路上有很多也是做實時新聞的網路綜藝,但是這些網路綜藝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將新聞娛樂化。
我們反觀傳統媒體的新聞類節目,無論是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新聞30分》,還是各大衛視或者是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從新聞選取,畫面拍攝,記者訪問,主持人講說上,都顯得無比的嚴謹和專業。現在網路化的語言已經慢慢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導致很多嚴肅的事件都通過網路語言而娛樂化,但真正從專業性上來說,傳統媒體一定是強過新媒體的。傳統媒體都是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和審查的,特別是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是不容許出意思差錯的,所以就算是從事新媒體方向的大多數人,也是從傳統媒體出去的,因為在傳統媒體中掌握好了專業性,才能更好的發展新媒體。
3、輿論影響力

其實這一點還是存在著爭議的,因為現在網路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實在是太大太大,很多我們容易忽略的事情,都是因為網路輿論的力量,才得以解決,新媒體的網路輿論力量真的是不能小瞧的。但是,從輿論影響力來說,新媒體還是遠遠不如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大的。

新媒體的受用群眾基本上還是年輕人為主,所以輿論都是集中在年輕人群體里,但是發生什麼大事,我們還是會同一時間打開電視去看新聞。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年春節的時候,在微博上微信上可以看到一大片吐槽春晚的,甚至很多人都說根本不看春晚,春晚還沒有刷微博好玩,但是實際上春晚的影響力在國內外還是不容小覷的。傳統媒體的輿論影響力大,也是因為傳統媒體的平台大,地位高,就像外國友人要了解我們,也是會打開電視,而不是打開微博。

4、政府依託

這一點想必是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我國的傳統媒體基本上都是國有的,所以大方向的輿論都是政府在引導,就連新媒體上的一些官媒,也是傳統媒體衍生出來的分支。我國的電視台也好,報紙也好,幾乎都是國有的,或者是在國家的管控之下的,所以政府一定是會支持傳統媒體的發展的。

其實很多重大事件,都是通過傳統媒體來傳播的,比如我國的閱兵儀式,各大新聞發布會都是通過中央電視台所傳播的,網路基本上是不會第一手拿到播放權的,所以傳統媒體有政府的支持,它的主流地位就不會被新媒體所取代。

3、新媒體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以往媒介生態

新媒體從哪幾個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媒介生態:
1,打破傳統媒體霸權;
  2,發行量、收聽收視率變化;
3,經營收入變化;
4,受眾結構變化;
5,閱讀習慣變化等;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主要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也可以稱作是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形式隨著生活科技以及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瞬息萬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時下非常風靡的移動電視流媒體,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多點觸摸媒體技術,重力感應技術,數字雜志等諸多形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動,以及對於信息的重新自我詮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經歷參與其中獲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新媒體技術的誕生是人們將平面媒體信息獲取的枯燥性,延遲性,非互動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運用數字技術,無線技術,和互聯網三方面改善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量冗雜以及信息質量殘損的劣勢,使得信息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加能使多個受眾群體得到及時的溝通交流反饋,達到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良好循環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餘。因此新媒體又可以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的參與性非常強,不需要太為復雜的設備,技術以及人員的配備就可以實現你自己的新媒體作品,如當下非常熱捧的定格動畫。在新媒體技術還未誕生之時,人們想通過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獨創的想法有些許困難,但當新媒體技術誕生後,你只需要一台相機,一個剪輯軟體,以及你充滿創意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個新媒體的產物——定格動畫。你可以將你的想法通過手工的形式加上拍照技術,在剪輯軟體上將其排序剪切再配上聲音便是你獨一無二的數字微電影,每秒24張照片的速度可以讓你的定格畫面動起來,讓你獲得當導演的樂趣。新媒體技術就是互動式媒體的展現,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便是受眾與媒體之間更多更深層次的互動。

4、三大傳統媒體30年以後的發展

多媒體與傳統媒體利弊談
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後,互聯網成為又一重要的傳媒形態。面臨巨大沖擊之時,做為強勢媒體的電視,已經認識到充分發揮網路交互性功能,走整合與互動之路將是新老媒體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知道現代化多媒體有互動性,它是多媒體的一個本質特點意味著網路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送信息的格局,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變得切實可行。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闡述的那樣:「從前所說的大眾傳媒正演變為個人化的雙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給』消費者,相反,人們將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來』,並參與到創造信息的活動中」。 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多通道的刺激,促進學生的學習。利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合作的環境和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老師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也會應用一些多媒體和傳統媒體作為教授知識的輔助途徑,多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應用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大大減少了老師在講台上單憑板書所帶來的麻煩,媒體的應用在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這一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的二重性的,突破與發展、開拓與創新,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也就是說,要正確、恰當、合理的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如果使用得當,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反之,不但得不到任何效果,還會浪費大量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例如,有些老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只是在各種評課活動中,一旦活動結束,就又回到了老樣子;有些老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自己製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但只注重畫面的漂亮、有動感,而忽略了教學重點、難點的體現,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下來,學生對軟體中的動畫印象深刻,學習的知識點卻一塌糊塗;有些多媒體軟體只是作者本人會操作,其他人要想使用,卻無從下手,尤其是學生對一些演示的內容還不理解,若想再看一遍也是一件難事,沒有親手實踐的機會,學生仍然是被動地觀看,教師點到哪裡,學生就要看到哪裡,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卻得不到及時的反饋;有些多媒體軟體內容涉及的過於全面,一節課結束,黑板上乾乾凈凈,學生想記筆記,都找不到內容……。

(一)多媒體的優勢
1.資源優勢,內容豐富
2.時效優勢
3.互動優勢與高度的參與感
4.全面服務
(二)網路媒體的三大不足
1. 缺乏嚴謹性
2. 缺乏深刻性
3..缺乏權威感
(三)傳統媒體的優勢
1. 強大的人力物力資源
2. 發揮傳統媒體的特長
3. 豐富的經驗

5、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有什麼優缺點?

傳統媒體:投入大、根基穩、老成、權威性高,但高高在上。收益穩定但平緩下降,互動性較差。
新媒體:分為公司行為和個人行為。若個人行為則投入較小,(需具備某項專長,形成價值效應)。很多公司在媒體上投入是很節約的,當然大公司捨得,可是他們也將在新媒體上的廣告投入比重加大很多。互動性較高、具有創意性和實效性,但權威性差,用戶忠誠度不高。這類媒體大多在積累一定粉絲後就忘記品牌建設,開始胡搞了。而成功的一群則藉助前期積累開始進入更高級別的事業規劃。新媒體時代之後,我認為是權威媒體會更加註重互動性,接地氣的傳播方式。而個人媒體具有一定粉絲後要更加依靠大公司背景傳播(產生權威性)。兩者媒體互相補取雙方的長處。權威走下神壇,草根渴望登基。暫時不贊成什麼時代的說法。學者還能編出什麼新詞?新新時代?現代派之後是後現代,後現代之後再來個超現實主義?只要所做的事業是跟著時代在走,管它什麼時代(不過又是一個新出的詞而已)。

6、論述當代報紙的生存狀態及發展路徑

在國內,傳統的報刊業除了遭受美國報刊傳媒共通的境遇,更有一些「獨特」的現實困境使我們無法迴避。一是傳媒運作的「嚴重同質」。內容雷同,同一個城市的媒體,「晚報」跟「晨報」、「商報」、「信報」實質上95%的內容都「似曾相識」,即使處理手段「高明」一些,但信息的價值質量幾乎沒有區別。同時,還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的運作模式、商業贏利模式等等,這是我國傳統傳媒業的「普遍痼疾」。二是競爭成本持續增大,使傳統媒體「黃金產業」時代一去不返,微利,甚至負增長,成為嚴重困擾。於是有人認為,傳統媒體間比的不是看誰活得更好,而是看誰「活得更長」。三是受眾市場正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有數據表明,在35歲以下的城市居民中,有10%以上的人過去讀報刊,但是現在由於接觸網路而不再閱讀報刊了。這種現象表明,如果傳媒操作還局限在「自我」層面——報刊只做報刊,廣播只做廣播,電視只做電視,不能突破介質形態的壁壘,在數字化技術重新定義傳播市場疆界的重要發展階段,我們的未來將會在危機中愈加迷茫,甚至走向衰敗。 與外國傳媒集團所表現出的對中國傳媒市場的敏銳反應和見縫插針的策略相比,我們的傳媒集團對市場信息環境的敏感度不高。媒體產業性質單一,單打獨斗,形不成富有特色的產業價值鏈。分析困境的目的在於把握形勢、認清自我、找到未來。危機的另一端就是機遇,如果審時度勢,對既往的傳播模式、操作線路、管理體制進行「革命」性變革,按照轉型期的社會及受眾需求,按照數字化時代新的媒介產業邏輯去打造新的運作體制、運作架構、盈利模式,也許就能獲得超常規發展的機遇。 傳統媒體的生產方式具有「落後性」,作為工業化社會的產物,傳統媒體在信息社會步履蹣跚。渠道單一,數字化網路媒體則是多媒體的展示;傳統媒體定時出版,數字化網路媒體則是即時傳播;傳統媒體以天(周、半月、月)更新新聞,數字化網路媒體則以秒更新;傳統媒體是單向傳播,數字化網路媒體則是雙向互動;傳統媒體的容量受版面限制,數字化網路媒體的內容空間則寬廣無際……數字化網路媒體的優勢和傳統媒體的劣勢一目瞭然。因此,在這種數字化的新形勢下,傳統報刊媒體應該不斷尋求生存和突破的路徑。 路徑一:嫁接——通過「嫁接」實現「滋生」。尋求傳統傳媒業新的發展,數字化嫁接成為首選「捷徑」。傳統媒體與數字化網路媒體嫁接,可以走出目前的困境與徘徊。 現在的媒體都應該問一下自己,如果傳統的報刊只是「生產報刊」,那它的前途是艱難而黯淡的……但如果確認報刊是提供信息與傳播服務的產業,一旦實現了數字化嫁接,它的前途則會顯現光明……因為報刊業所生產的信息與服務可以百分百地轉化為數字產品。這樣,網路就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現代化的高科技傳播手段,報刊與數字的嫁接等於新的發展契機,也是值得採用的傳統傳媒在數字時代的生存狀態。 《中國報業年度發展報告(2005)》把「報業的數字化生存」作為一個重要的趨勢提出,認為「數字報業」戰略將改變傳統傳媒產業形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技術將重塑報刊業形態,數字時代將消除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業、娛樂業、信息產業、家電製造業的壁壘,使眾多關聯產業共同整合在內容產業的旗幟下。未來三五年內,加快戰略轉型、向「數字報刊業」發展將在報刊界形成共識。「嫁接思維」要求報刊傳統傳媒順應發展潮流,樹立數字化戰略意識,加快向數字內容提供商轉型,發揮新聞和原創內容優勢,占據新興的內容產業制高點。 「嫁接」的關節點在於:內容為王,實現多渠道傳播,達到多渠道佔領市場的目的。有關資料顯示,國外成熟的報刊網站大體有以下幾種經營模式值得借鑒。一是在互聯網上設立獨立網站,以原有的媒介內容為主體,擴張和包容新的信息量,形成跨媒體的綜合信息平台;二是眾多媒體聯合經營一個大型新聞網站,但內容相對獨立,將報刊信息源的整體規模優勢和傳統聲譽與互聯網的信息綜合集成展示能力相結合,它是一個鏈接各報刊網站的通道,更是一個把報刊信息進行綜合分類與深加工整理的加工廠;三是一家或數家報刊與其他網路服務商聯合,經營專業性網路信息服務,這樣,可以為傳統報刊業開拓種種類似中介服務的新商機。 路徑二:創新——通過建立核心平台佔領、拓展新的市場。傳統的媒體適應數字化生存,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實現基準在於創新。 「數字化」對傳統媒體的「改造」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這個趨勢要求傳統媒體人,既要做報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變的「見證者」,更重要的是要做數字化媒體的「建設者」。從某種意義說,傳統報刊媒體人的創新使命和責任,就在於推動傳統報刊傳媒轉型,使這一具有400年歷史的媒體形式煥發出嶄新的文化潛質和市場活力。 我們應當正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正在豐富我們的想像和創新空間,同時也提供著更多的市場機會。報刊的數字化生存與創新將使報刊在「核心平台」上立足,並實現報刊與數字產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佔領和拓展新的市場。 創新的核心平台是什麼,就是「以內容提供者作為立身之本,建立強大的數字化信息平台。」今天,形形色色的傳播渠道讓人目不暇接,但人們不難發現,繁雜的信息容量的背後是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的匱乏。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就如我們有了縱橫交織的高速公路,但空盪盪的公路上缺少流動的汽車,而沒有汽車的公路無論多麼寬廣也沒有意義。 數字時代的難題,不是技術,而是內容——這是報刊等傳統媒體應當抓住的創新機會之一,因為內容的採集、核實、歸類、分析都是報刊等傳統傳媒的優勢所在。靜觀十年來的網路傳播,其新聞幾乎全部來自傳統媒體,網路的海量信息不過是傳統媒體信息的匯集。特別是在中國,在現有政策條件下,報刊等傳統媒體握有原創性新聞的采訪權和發布權,網路扮演的角色是二次傳播。這樣的政策性限制不會在短時間內輕易改變。而傳統傳媒擁有專業水準和職業化程度較高的策劃、編輯、記者隊伍,在大眾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公信力和強大的社會動員和影響能力。這是傳統傳媒的生存基礎,也是傳統傳媒向數字化進軍的創新基礎。 要實現傳統傳媒與數字產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佔領和拓展新的市場。一是挖掘資源特質,延續傳統傳媒的生命。進一步「養活」對傳統傳媒情有獨鍾的受眾,拓展的產品應當有:以深度的解釋性報道為主的報刊;以生活服務為主的社區類報刊;以提供資訊和廣告服務為主的免費報刊。二是生產數字化產品,促進報刊等傳統傳媒在生產方式上的徹底轉型。從目前國內外的探索看,已經成熟的數字化產品主要有:在線新聞,即通過網路進行即時新聞發布;網路報刊,即把編輯成型的報刊省去印刷環節直接通過網路傳播;手機報刊,即把報刊內容直接傳送到讀者的移動終端上。三是多品牌延伸,使傳統傳媒利用自身的品牌優勢,開辟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過網路開展音頻視頻業務;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動,包括圖書、期刊及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向電子商務延伸;向其他領域,如會展經濟、中介服務等延伸。 創新是數字化時代對傳統傳媒業的呼喚,雖然傳統傳媒的冬天會相當漫長,但處在媒體變局中,只要真正做到居危思危、與時俱進、求變圖存,以數字化的名義,在傳統傳媒的冬天裡,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春天。 路徑三:保障——通過「資源整合」實現數字化生存。在傳統傳媒數字化生存的新階段,實現資源整合,彰顯核心競爭力,是一條重要的具有保障意義的路徑,整合能力強則勝出,整合能弱則衰敗。 通過「資源整合」為報刊的數字化生存提供保障。首先是制度的整合。制度是當今中國尤其是思想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最大資源。中國的傳媒業發展的所有成就事實上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而報刊等傳統傳媒業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和困難其實都是體制不開放所引起的。所以中央領導同志說得好:「對於中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而言,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沒希望。」這就是結論。 其次,是行業資源的整合。所謂的行業資源整合,對內而言,要使我們的內容生產進入到「體驗性產品」的內容生產模式上——內在的價值碎片得到系統整合,使它對於受眾的服務不再是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價值存在,而是在每一則具體的信息、知識和智慧服務之外,給人以生活方式的昭示、精神家園的歸宿感。使內容產品在一個個具體傳播價值之上通過結構化的整合使其具有一種文化的、精神的整合價值。行業資源整合也是對人們需求的滿足的引領——它不是社會需求的步伐跟進者,而是走在社會潮流之前的牽引者,是引領社會步伐的中堅。對外而言,就是要改變目前傳媒經營的格局,打破傳媒介質壁壘,將傳播形態擴張到多種介質形態的「融通」和「規模」上,以適應數字化時代傳媒疆界改變的現實。這種不同介質形式彼此之間的交錯、重合或者是延伸性的內容產品問世,將極大地改寫傳媒市場的現有「規則」。 最後,是社會資源的全面整合。報刊等傳統傳媒產業的發展不但需要媒介自身的行業資源互相嫁接,更需要廣泛的社會資源、多渠道的行業資源的深度整合和配置,應在深入的、詳盡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有序的制度安排。而作為傳媒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打造更多適應新社會發展需要的營運模式。在一個比較安全有把握的運營模式之下,促進傳媒政策開放的力度逐漸加大。 傳統傳媒的數字化生存是一種趨勢,數字化生存是中國傳統傳媒調整期的重要發展策略,但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惟一「葯方」,在變革的過程中,傳統傳媒要繼續發掘自身的發展優勢,尤其要不斷追求內容創新,進一步在讀者中樹立和鞏固權威、公信的品牌形象,為數字化生存提供重要、堅實的基準依據,傳統傳媒產業的數字化生存信心也因此而更加堅定。

7、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哪些特徵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7)數字新媒體興起後傳統媒體的生存狀態將有何種改變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參考資料:網路:新媒體

8、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體現在哪些方面

沖擊波1.0時代:網路渠道與UGC的興起
這一時代,以互聯網門戶、互聯網新聞門戶新浪等的興起,從傳播介質以及傳播渠道主導權的角度對傳統媒體產生沖擊,直接導致的結果有兩個,一個是將原來的所謂大眾媒體不自覺改名為「傳統媒體」,另外一個就是將大眾媒體的傳播渠道壟斷地位打破,硬生生開辟了一個屬於大眾的,可數量化,可交互的全新電子傳播渠道。
沖擊波2.0時代:廣告主與內容人才的雙重流失
隨著互聯網對於傳統媒體渠道壟斷地位以及內容生產主體地位的沖擊和影響,使得傳統媒體在經過長期經營,並在業務層面上作為媒體身份在社會上形成的傳播影響力逐漸減弱;加之隨著互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進入百姓生活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俘獲更多的受眾,也使得互聯網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逐漸變得顯著,以至於大大擠佔了傳統媒體在其心目中的地位,這一影響的直接後果就是,作為敏銳觀察百姓大眾喜好趨向的廣告主,第一時間將其關注的中心從傳統媒體的身上轉移的互聯網大平台之上,也帶來了沖擊波2.0的到來,那就是互聯網對於傳統媒體作為盈利性企業的根基——商業模式的影響,廣告主的青睞減弱,直接導致的是廣告收入的下降,一種釜底抽薪的狀態。
沖擊波3.0時代,一個產業光環的褪去
未來的傳統媒體或許可以通過包養的方式來在未來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無論是給政府或者是給企業財團,但是這遠遠不是盡頭,這最後的一條路上也充滿了危機,因為互聯網大鱷,尤其是BAT這樣的巨頭依然在路上陰魂不散,給傳統媒體沖擊波3.0的影響,那就是徹底褪卻傳統媒體產業光環,將媒體的需求降為最低,最終讓媒體無路可走。

9、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怎麼辦?

傳統媒體的出路

以報紙為首的傳統媒體在世界范圍內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以美國為例,主流報紙的發行量逐年持續下跌,多家地方報紙宣布關門或僅保留網路版,致使大量報人失業,其中不乏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嚴酷的現實加上一些技術精英諸如「報紙X年後就會消亡」的斷言,使得整個報業籠罩在一片暮色之中。傳統新聞業究竟是否滅亡,什麼時候滅亡,恐怕最優秀的預言家和未來學者都難以准確估算。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另闢蹊徑,突出重圍。
新聞為本,兼容並包。現實告訴我們,人們並不一定需要報紙,但人們需要新聞。《哥倫比亞新聞評論》2009年10月號發表了一篇重量級的調查報告—《重塑美國新聞業》 。該報告的核心結論是,傳統新聞業應該「以各種可能的媒介,呈現獨立、原創、可信的報道,不管這樣的報道受不受歡迎,能不能賺錢」。使用什麼媒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方式為公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信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家普爾教授最初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時,就是想要強調跨越多個媒介平台的內容流動和多種媒介產業之間的合作。傳統新聞業在融合時代要生存下去,就必須採取兼容並包的姿態將一切可能的新媒體技術為我所用。
草根專業,明確分工。媒介融合的第三個特徵是媒介受眾的主動信息獲取和生產行為。傳受界限的模糊使草根媒介、公民新聞成為Web2.0時代的標志,也成為傳統新聞業的一種巨大威脅。微博客與拍照手機的結合進一步降低草根媒介的門檻,使越來越多的普通網民開始熱衷於擔當公民記者,並在新聞時效性方面開始超越專業記者。面對這支日益壯大的公民記者隊伍,傳統新聞業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逐漸將第一時間報道突發事件的任務交給公民記者。專業新聞工作者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碎片化信息進行整理、篩選、編排,並對新聞進行解讀、分析和評論上,幫助受眾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把握方向。一些傳統媒體已經開始探索吸納公民新聞的方式,並已初見成效
禮品經濟,知識共享。禮品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傳統的市場經濟或交換經濟,都要求一方在提供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的同時,得到另一方的金錢或物質回報。在禮品經濟的模式下,商品或服務為無償提供,不需要立刻回報。禮品經濟的模式在信息領域十分盛行。禮品經濟的模式在人們已經習慣了網上免費午餐的時代,尤其值得傳統新聞業思考。當許多報紙為網路非法轉載自己新聞信息而苦惱的時候,傳統媒體不妨接受和利用這一現實,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傳統的著作權法似乎已經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需要。當前興起的「知識共享協議」為知識信息的更廣泛傳播提供了新的契機。知識生產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選擇哪些權力需要保留,以促進知識的分享和再生。
參考: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18/144019289881.shtml

與數字新媒體興起後傳統媒體的生存狀態將有何種改變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