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隨著社會與傳媒的發展,新聞采訪的觀念出現了怎樣的變化?(求大神給結論,不少於300字,在線等。挺急
什麼是新聞傳播理念?一般說來,新聞傳播理念同樣是新聞傳媒或大眾傳媒的伴生物,它同時代、社會、階層、民族、個人對傳媒的需求和使用的意念緊密相關。它是大眾傳媒即集體的傳播者對新聞傳播的理解並付諸行動的一些基本認識和主要觀點。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因而也是動態的。
也有人把這一理念說成是受眾對傳媒的認識,認為受眾不會一味地跟著傳媒轉,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愛好和信任度去選擇媒體、報刊版面、電視欄目或網站網頁。尤其是在網路、手機等新媒體興起後,受傳者與傳播者的界限也已經陸續打通,因而提出由受眾對傳媒的認識構成新聞傳播理念是合理的。對此,我們應該客觀地予以評價,就大眾傳媒而言,新聞傳播理念的確主要來自傳媒機構及其領導者的認識;而到了今天,這一理念應當包括傳者與受者之間的互動或碰撞而形成的認識。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新聞傳播理念,是指人們對新聞傳播本體的理解和認識,而不是對社會整體變化的分析和認識。雖然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卻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就會把傳媒所反映的社會變化看作是傳播方式或傳媒自身的變化,搞錯了研究對象,便會「南轅北轍」,達不到研究的目的。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至今的改革開放,毫無疑問是一場深刻的有著根本意義的社會變革。無數事實表明,大眾傳媒風生水起,發展迅猛,與此有著直接的關系。正如我國新聞學家王中早已論斷過的:「新聞事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凡人類相互依存、制約的程度越大,發展變化越迅速,人類對新聞的需要則愈迫切。」(注1)不僅如此,社會變革與大眾傳媒的發展還存在著互動關系。沒有社會變革,現代大眾傳媒不會應運而生;而人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理解和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到了大眾傳媒每日每時的鼓動、宣傳和報道的影響。作為改革開放的號角與鼓手的大眾傳媒,自身如何闡述、表明和堅持自己的新聞傳播理念,必然會對新聞傳播事業(爾後又發展為文化產業)的社會功能的發揮,對整個社會變革的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聞傳播理念的產生和存在由來已久。在西方,比較成熟的觀點集中反映在韋伯·施拉姆主編的《報刊的四種理論》一書中。該書概括了西方的新聞傳播理念,推崇自由主義報刊理論和社會責任理論,並批評了封建的集權主義報刊理論和當時的蘇聯共產主義報刊理論。除此之外,西方新聞傳播理念還出現了一些不同流派,同樣也都有著各自的觀點和理念。
我國在1949年以後,新聞傳播理念和過去相比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圍繞新聞的性質、任務和作用提出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主張新聞事業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接受列寧提出的「報刊是集體的鼓動者、宣傳者和組織者」的觀點,強調新聞事業的黨性和階級性,要求報刊和廣播電視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等等。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所有這些新聞傳播理念都無一例外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不同程度地接受社會變革的正面或負面影響,而居主流理念者則有力地推動著新聞傳播業乃至整個社會向前發展。
2、新聞采訪的方式有哪些
1.面對面采訪
2.信函采訪
3.電話采訪
4.網路采訪
5.采訪周圍的人
6.隱性采訪
3、基於新聞采訪有哪些特徵
新聞特點: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准確性、顯著性、接近性、開放性、廣泛性、變動性。
新聞 ,是指報紙、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等媒體經常使用的記錄與傳播信息的 [2] 一種文體。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
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
狹義上: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了解。新聞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寫法以敘述為主兼或有議論、描寫、評論等。新聞是包含海量資訊的新聞服務平台,真實反映每時每刻的重要事件。
新聞傳播按介質可分為: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互聯網廣告媒體、移動互聯網媒體等幾大類。
1、電視傳播機構:中央電視台、地方電視台、娛樂、廣告媒體,如湖南衛視等;
2、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地方電台,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3、報紙:中國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
4、雜志:人物類《環球人物》、學術類《新聞傳播》、時事類《新周刊》等;
5、互聯網廣告媒體:騰訊新聞、導向新聞、新華網、人民網、百度新聞、新浪新聞、挪意時報、鳳凰資訊、中國新聞網 、網易新聞、紅網、新廣網等;
6、移動互聯網媒體:微博、微信屬新媒體,是智能移動終端發展的產物。
4、網路新聞采訪和傳統新聞采訪有什麼不同
網路采訪:
1,、郵件采訪,較為正式,方便全面,但缺乏靈活性。
2、QQ(或其他聊天工具)采訪,同樣方便快捷,靈活性較強,但缺乏嚴肅性,而且文字交流符號單一,表達上容易受限。傳統采訪中,可以通過雙方的身體語言來增進交流。
3,、視頻采訪,受制於采訪中的一些噪音(除了常規噪音,以及其他妨礙交流的技術、環境等等)。
傳統采訪:較為正式,形式靈活,但耗時耗力。
所以針對不同新聞事件,不同采訪對象,可以選擇不同的采訪方式,網路時代更應該利用好各種資源來完成新聞采訪。
註:個人見解,不足處請斧正。
5、新媒體(如微博)對於新聞采訪的影響??????
主要影響有:新聞來源、采訪途徑、真實性等方面的影響
6、新聞采訪的主要形式
新聞采訪的主要形式有:
預約性采訪。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和電視討論、辯論、競賽節目適用於預約性采訪。預約性采訪要求記者事先了解新聞人物的生平事跡,寫出人物的簡介;交代拍攝程序,也就是先拍什麼後拍什麼;確定拍攝的內容,並把重點突出出來。
等候性采訪。記者預知或預測即將有新聞發生,提前到達特定地點等待采訪即為等候性采訪。
調查性采訪。披露事件內幕和真相的采訪即為調查性采訪,或曰「偵探式采訪」。調查性采訪是伴隨著調查性報道應運而生的。
追蹤性采訪。順著新聞事件的發展進程窮追不舍地尾隨采訪是為追蹤性采訪。
即席性采訪。即席性采訪是高檔次、高品位的采訪,在新聞發布會、記者招待會上多用即席性采訪的方法。
隱蔽性采訪。因某種原因記者不公開身份的采訪是為隱蔽性采訪。隱蔽性采訪也稱暗訪、偷拍或秘密采訪,是與顯性采訪相對而言的。這種采訪方式適用於特殊的新聞題材,特殊的場合和的采訪對象,一般多用來做批評性報道。
電話采訪。通常我們把跨越空間距離的新聞采訪稱之為電話采訪。
話筒采訪。電視記者常用的采訪技術手段就是話筒采訪。熟練地掌握話筒采訪技術是電視記者業務成熟的表現。
新聞采訪是指記者為獲取新聞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的起點、采訪使新聞寫作在攝取素材方面有別於文學創作、新聞采訪體現了記者職業的重要特點。
參考資料:人民網官網 電視新聞采訪常用方法、手段探討7、新聞采訪有哪些基本形式
朋友好!新聞采訪的基本形式大體如下:攝像采訪,錄音采訪,拍攝采訪和文字的口頭采訪.采訪還可以分為直接采訪和間接采訪.直接采訪,顧名思義就是直接和當事人見面了解真實情況;間接采訪即通過當事人以外的並且與當事人密切接觸的了解當事人的人采訪,間接驗證被采訪人和事的客觀公正的事實.僅供參考.
8、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采訪方式有哪些
據我所知,采訪方式最靈活是使用紅雲通訊網路,有以下三種方式:
1.多會場互動,移動導播機+攝像機;
2.觀眾連線,手機、Pad、PC連線;
3.記者連線,手機連線,4.5G雲背包+攝像機。
9、新聞工作的職能在新媒體時代有哪些變化?
新聞工作者當下的三大困惑:
1.內容生產的獨立性困惑: 在社交媒體環境下,記者不再是獨立於受訪者和受眾的個體。他們有可能在受眾的期待下,產生參與事件的沖動。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難以保持中立性,甚至自己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參與、介入、影響新聞事件的發展進程。
2.媒介的管理者和生產者困惑: 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管理者和生產者身份開始合一,記者不僅關注內容生產還要關注內容推廣和受眾反饋,部分媒體也以量化考核指標作為記者的指揮棒。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記者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討好受眾,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判斷。
3.移動平台的碎片化困惑: 由於其便捷性,移動平台已成為許多人獲取內容的第一來源。然而,移動媒體本身的碎片化、娛樂化特徵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社交平台更有利於突發事件的告知和短評論,而不利於嚴肅、冷靜的思考。
三大矛盾:
1.快速與准確的矛盾 ,動搖著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權威感,最終可能導致這種權威感帶來的對新聞職業應有的神聖感不復存在。
2.信息的量與質的矛盾 ,讓新聞記者感到傳播專業化受到空前擠壓,這種擠壓最終可能讓新聞記者感到關注度的喪失,由這種喪失帶來對新聞職業本身應有的傳播機制喪失信心。
3.信息題材的專與雜的矛盾 ,記者感到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專攻某一領域的可能性不復存在,讓一人身兼采寫編播等數職,但專業水平沒有了,新聞稿件粗製濫造,新聞產品的質量下降,職業神聖感漸行漸遠。
對MJC和新聞學同學而言,這三個知識點太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最近幾年考新聞大題,大都是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理論、新聞實踐變遷。
這是比較專業性質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
感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