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健康的范疇在擴大,社會對每個人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不僅要求有著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而小學生正是心理發展、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尤其對小學高年級十一、二歲的學生。他們已經進入「心理斷乳期」,主體意識增強,認為自己經長大成人了,成熟了。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們的情緒會躁動不安,需要同學、老師、家長的理解、賞識與溝通。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淺談看法:
一、使小學生的各種活動與積極的情緒體驗相結合
小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特別是在學習活動中,常常會產生各種情緒體驗。經常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快樂、幸福、滿足等可使兒童增強自信心,情緒高漲,精神飽滿,既能提高其完成學習任務、參加集體活動的熱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長期體驗消極情緒而引發的種種情緒障礙。積極的情緒體驗會成為學生新的活動動機,使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在小學的教學中,教材和教學方法都要適合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學習內容,使其經常產生成功的喜悅。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對優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標要求,使其不斷產生新的成就感;對差生要給予耐心細致的幫助,對他們的要求不能太高,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
二、發展小學生的高級情感
在教育中要培養小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發展其道德感。通過繪畫、唱歌、跳舞、體育競賽、美化教室和校園的勞動、游覽、參觀、學習英雄事跡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培養小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以發展他們的美感。求知慾和好奇心是小學生理智感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歡樂,以發展他們的理智感。
三、培養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
(1)建立適當的需要。教師要幫助小學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小學生,不要為小事而過於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
(2)尋找樂趣。教師要讓小學生保持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的樂趣。小學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教師要教會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
(4)多與人交流。許多小學生還不善於與人交流,其實小學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獲和快樂。 四.建立學校--家庭心理教育網路
學生生活在家庭的時間很多,家庭環境,家長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全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甚至會造成學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因而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利用家長會等形式開設心理講座,講清兒童的心理發展的特點,指導廣大家長掌握科學的家教方法。學校和家長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使學生發揮才智,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總而言之,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小學教師不可忽視的重點。
2、怎樣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筆者認為,以下六個方面應予以加強。
1、加強教育督導。
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應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
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
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採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
科學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當前,農村中小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
3、網路時代下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怎麼做
很難,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沉浸在裡面。每天聊的也是這個。只能疏通,不能阻擋
4、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方案
某某中心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案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市場經濟大潮中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今學生成長的需要,是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指導和規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結合本區域中小學學校教育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三個面向」方針堅持育人為本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2.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關注個別差異,根據個別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 培養目標
1.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空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2.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對於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四、主要內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
1.小學低年級:
(1)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2)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2.小學中高年級
(1)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
(2)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的學生交往,建立開朗、合群、樂學、自主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
五、具體實施的方法和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標上的發展性輔導為主,治療性為輔;方式以團體輔導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心理結構上知行結合,行動為主。
第一、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這是為開展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要列入教學計劃中,其特點在於:形式上的學生活動為主,內容上選取充分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這一途徑開展心理輔導的好處是:在專門組織的活動中,可以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的施加積極的影響,學生活動,有利於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以教學班為活動單位,便於組織管理,且能使班級全體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因此比較正規。學生接受輔導的面廣,有利於整體提高。
第二、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是輔導教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的活動,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心理咨詢、知心老師信箱、家訪、班主任電話、個案研究等。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的分析成因與問題的性質,依據診斷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於心理輔導的精髓在於個別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麼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結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第三、團體輔導
小組輔導也稱團體咨詢(心理興趣活動小組),是一組學生在輔導老師指導下討論訓練並有效地處理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小組人數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一二人。其成員多為同年級的、同年齡學生,且有類似的待解決的心理困擾。小組輔導適用條件是:學生的心理問題與人際交往有關,且小組成員願意在團體中探討他們的問題。一個小組通常要活動十多次,每次時間為一課時,小組輔導兼有班級輔導與個別輔導的優點,是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心理輔導方式。小組由學生自願結合形成,推舉熱心於活動、態度熱情、工作負責的同學當組長,每學期活動七、八次,有較好效果。應該強調指出的是,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心理輔導的一條重要途徑。
第四、結合班級,團體活動開展心理輔導。
在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和各科教師的協同努力中,通過班級活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使團體成長為學習型組織,使團體的每個人在團體中成長的過程中成長。結合班會活動、課外活動、團體活動來進行,是這一途徑的特色。新生入學時的「始業輔導」,畢業時的應試心理、志願選擇輔導也屬於這一類。能把心理輔導與班級、團隊活動,以及學校的其它例行活動結合在一起,便於發揮這幾項工作在統一育人活動中的整體功能。
第五、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
通過有關的知識講座,結合校本課、校刊,向學生傳授、普及心理輔導有關知識,對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無疑是有必要的。
第六、在各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履行好班級團體領導者的角色,通過新型師生關系的確立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學生成長。
第七、利用社會、家長、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網路、社會主要事件,任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家長學校、家訪、家長會對家長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疏導,幫助其重視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過進步生愛心捐助,一對一結對子,感恩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5、如何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筆者認為,以下六個方面應予以加強。
1、加強教育督導。
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應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
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
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採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
科學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當前,農村中小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
6、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教育督導。
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
學校管理應充分認識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變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過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為根本目標,切實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不僅要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學校工作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
3、重視師資培訓。
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強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愛特殊學生。
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採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6、改革學生評價。
科學的學生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當前,農村中小學要結合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工作,研究學生評價與學生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評價方面為學生創設健康的心理成長氛圍。
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
7、如何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今天,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才能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我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中,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績。
8、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學習類問題: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 大多是因為作業多、上課拖堂等。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2、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3、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情緒情感激盪、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盪。這種動盪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4、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願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狀態。說得通俗點,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人際關系良好,能適應環境,有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8)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擴展資料:
1、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2、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
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水平的標准,有以下十項: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學校要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同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的3000字左右論文
當前在全國乃至全省、我們中山市各級中小學都積極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各種形式、各種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在全市中小學普遍生根開花。在努力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風氣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師范學校與市關工委、市婦聯、團市委、市科委、市科協及市中山日報社等部門緊密配合,採用多種形式向社會擴大影響。經過各級新聞媒體的宣傳,對於我市社會各界和廣大家長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或「學校心理輔導」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現在,不少中小學已把舉辦「家長學校」或定期舉行「家庭教育」講座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抓。市教育局和市婦聯、關工委等部門一起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以便更好地協調家長學校的工作。華南師范大學、市教育局、中山師范學校和教科部門還組織各學校心理輔導的骨幹教師培訓學習,對於形成一種「全社會都來關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風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說來,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現實意義。
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團結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預防針。
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就明確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規律,採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而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人們心理狀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或狀態;正常狀態(常態)、不平衡狀態(偏態)與不健康狀態或病態(變態)。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維護正常心理,糾正偏態心理,治療變態心理,有著現實的意義。
① 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症下葯。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學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
② 有利於學習、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對於學習、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對競賽技能的發揮更為重要。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氣蓬勃,開朗樂觀,學習和工作就有勁,效率就高。而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慮過多,不能集中精力於學習和工作上,既影響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礙創造才能的發揮。
③ 有利於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對於促進人的智力與個性和諧發展,發揮人類最大的聰明才智,對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於處在智力發展成熟和個性形成時期的中學生尤為重要。一個人重視心理健康,可使大腦處於最佳狀態,更好地發揮大腦功能,有利於開發智力,充分發揮各種能力,有利於個性的和諧發展。
④ 有利於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們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會注意防止和消除產生心理疾病的各種因素,以防止病變的發生和發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數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積累逐漸形成的。如果發現學生有了心理病變的苗頭,就及時採取適當措施,使它在量變過程中得到以終止和消失;如果確實患了心理疾病,應及早給予積極的治療,使之盡快恢復健康。
2.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正常健康、全面發展的保證。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說,注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個體的發展有三方面意義。
① 促進學生學業事業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發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些心理素質是他們學業成功、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②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質、政治傾向和行為規范等要素構成。青少年時期,思想品德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展自己的共產主義理想、政治觀點和道德品質;二是培養自己正確的道德評價和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優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礎;而在另一方面則是它們的直接組成部分。所以說,心理健康有利於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發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會正確地對待周圍環境,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熱愛社會主義,艱苦奮斗,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們善於處理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有這些都是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發展的基礎和組成部分。
心理健康還有利於人積極、樂觀地認識環境、改造環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現出思想開闊,能在任何環境下樂觀地對待現實,以進取精神面對現實、正視自己、適應社會,努力創新。
許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凡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在集體中都不善於處理各種關系,都可能成為集體的嫌棄兒;他們更多地表現出沖動、急躁、孤僻、任性和不聽話;他們時而表現出自卑、厭世,時而表現出高傲、狂妄;他們缺乏活動願望和興趣,不善交際,經不起挫折,狹隘猜疑,膽小怕事。這樣的人很難形成良好的共產主義思想品德。
③ 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展成人。
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心理處於健康狀態,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發展的前提與保證。中小學生能否健康地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對其心理與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識與沖動出現;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這就是青少年時期的新需要與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會地位水平的矛盾,具體為四個方面:
① 新的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② 性成熟性意識增強與心理上道德上准備不足的矛盾。
③ 新的獨立性需要與社會地位的矛盾。
④ 新的獨立性需要與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時期這些特定的矛盾,導致了他們在各方面表現出既不同於兒童,又有許多成人的心理特點,使他們最容易進入心理不平衡狀態而又最不容易通過自我調節或尋求成人疏導以得到解脫。同時,青少年接近於成人的活動能量,對以上的矛盾系統又起著激發作用,容易使矛盾爆發,因此,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 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
近幾十年的發展,隨著社會變革而產生的一些變化或暫時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將對青少年心理狀態產生消極影響。
從家庭方面來看,離婚率不斷增高,家庭氣氛溫馨減少,家庭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的管教方式,都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因素。
從學校方面來看,高考升學壓力,頻繁的測驗考試,學生分數排位等等,導致競爭激烈,壓力增大,使青少年學生無止休地陷入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等不平衡狀態中。
從社會角度來看,一些黃色、淫穢東西的出現,信息渠道的暢通,政府部門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也將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現實意義重大。
10、如何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21世紀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素質方面的弱點,進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質水平,實施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科學研究表明,在未來人才的綜合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越來越重要,人的樂觀開朗、積極進取、堅韌不拔等個性心理品質對人的健康成長和事業的成功起著重要作用。我國當代青少年具有眾多的優良個性品質,同時也確實存在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高的問題,個別人的心理問題還比較嚴重。隨著我國中小學階段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成為一個需要普遍重視的問題。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咨詢和輔導。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要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除了運用相關課堂教育內容進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和輔導,同時要建立學校教育與家庭心理教育的溝通渠道,形成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
為了積極穩妥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成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委員會,並委託部分地區和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的全面研究和實驗。
當前,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強培訓工作,努力建立一支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教師隊伍。將制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培訓的意見,指導師資培訓工作。二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核心是轉變全體教師的教育觀念,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負擔,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三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作,教育部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綱要,規范基本的教育內容。四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各地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條件不成熟,不要急於開展,避免一哄而起的形式主義;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區和學校,要避免片面性和醫學化傾向,對於測量工具的使用採取謹慎的態度。
在中小學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幾位心理輔導教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至關重要。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首先要心理健康。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學習壓力、家庭環境、社會影響和教師的教育方法。有的專家通過個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產生於中小學時期,小學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數在家長,中學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數在教師。
現代生活的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升學的激烈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教師的職業特徵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學校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導教師運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學生為基礎,以創設和諧氣氛與良好關系為前提,教師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響學生,本身就是一種最有說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位教師都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問題是缺乏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多數教師沒有經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不能自覺地運用心理科學知識幫助學生,甚至一些教師管理方法不當,導致了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對此,專家建議,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這是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順利實施的關鍵。
上海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傅安球指出,當前,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緊缺是一大問題,盡管一些中小學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因為缺少教師,工作難以開展。從事心理健康的教師大多數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團隊幹部兼任,有的是班主任中抽調的,這項工作的嚴肅性、科學性被忽視了。目前,我國應用心理學的基礎是很薄弱的,人才匱乏,心理健康教育正處在初始階段,不僅要有熱情,而且要有科學精神。
加強師資培訓,改進培訓的內容與方式
專家建議,在制定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時,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應當加強師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比重,課程要更加貼近中小學實際,增加實踐操作的內容,大學心理學專業應當增加應用心理學的內容。鼓勵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採取專業教育與系統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努力解決專職心理教師缺乏的問題。
我認為,所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指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所應採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教育任務既定的情況下,選擇什麼樣的方法,直接關繫到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方法得當,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實;方法不當,預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難以實現,還可能抵消其它教育的作用,甚至干擾以後的教育工作。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慎重選用教育方法,切忌主觀隨意濫施亂用,而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方法的運用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相一致,要根據具體的教育任務和客觀的條件合理地選用。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師根據各科教學的特點適時、適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和情感,激勵學習動機,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奠定學生心理安全的基礎。
資料表明:一個人的學生時代,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老師的人際交往80%是與學生交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活躍課堂心理氛圍,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和為學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礎。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必須:a.熱愛學生。這是師生關系和諧的靈魂。b.理解學生。這是實現師生關繫心理相容的基礎。c.尊重學生。這是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支柱。
二、挖掘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環境。
學生的學習成功總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質,諸如濃厚興趣、正確動機和保持自信等聯系在一起。課堂教學中蘊藏著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要善於抓住機遇。可以:
a.運用與創造情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b.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c.運用幽默化解學生的心理困境。
三、重視教學情況反饋,運用不同形式進行心理疏導。
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在先天素質基礎上,經過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導,而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自然有助於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與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有:
1、給孩子以正確的人生觀教育。使孩子從小懂得:為什麼活著,應該怎樣做人。在孩子心目中樹立正確的思想與追求,因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們前進和奮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艱難困苦中依然充滿希望和信心。
2、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如自我氣質的了解與完善,活潑開朗性格的塑造,廣泛的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
3、及時進行青春期性知識和性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性知識的掌握,正確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友誼與交往,自尊與互尊教育等。
4、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心理。能夠正確認識、評價和表現自己,通過孩子交往准則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輔導與訓練,掌握人際交往的社會性和技巧等。
5、積極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培養。學會把握自己的情緒,做情感的主人,學會正確處理理智與沖動、調節與控制,挫折與磨礪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樹立自信心,對不良品德的預防與矯正等。
6、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注意力、記憶力、觀察能力、思辨能力、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有關復習與遺忘規律的掌握,以及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等。使孩子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確立恰當的學習目標;認識學習的價值,形成合適的動機水平,保持刻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