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合具體案例,簡述新媒體如何影響全球傳播格局並實現國際輿論制衡。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新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了自媒體,進入了「自媒體時代」。拿前不久的「冰桶挑戰」來說,這項活動發源於波士頓學院,然而現在的新媒體,使這一項活動傳播開來,上到國家總統,下到平民百姓每個個體都是傳播的媒介,這項挑戰迅速傳播至全球范圍。對於國際輿論的制衡,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事件的報道者,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國家政府想讓我們看到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2、新媒體時代用戶的媒介使用習慣發生了哪些改變
在新媒體時代來臨後,用戶的媒介使用的對象大多包含以下特點: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3、新媒體時代用戶研究案例
案例一:CNTU
案例二:京東商城
案例三:淘寶網
案例四:凡客誠品
案例五:百度
案例六:360
請追問!補充回答,我無法回答。
4、數字鴻溝的概念
最先由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於1999年在名為《在網路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中定義: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個在那些擁有信息時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擁有者之間存在的鴻溝。數字鴻溝體現了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存在的差距現象。 這種差距,既存在於信息技術的開發領域,也存在於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特別是由網路技術產生的差距。數字鴻溝現象存在於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產業與產業、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當中,成為在信息時代突現出來的社會問題。(《新媒體概論》石磊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隨後,數字鴻溝最早正式出現在美國的官方文件裡面--1999年7月份美國官方發布的名為《填平數字鴻溝》的報告。2000年7月,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向8國集團首腦會議提交專題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當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數字鴻溝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問題。 美國「全國城市聯盟」的技術計劃指導Keith Fulton認為,必須落實培訓和教育方面的投資,數字鴻溝並不僅僅指是否擁有計算機。歷史上發生過「工業革命」,但許多國家在工業革命中各行其道,許多國家落在後面。
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文件,數字鴻溝指由於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球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它的產生,從世界范圍看,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經濟水平及信息化程度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所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從發展中國家看,就是由於地區、行業、所有制以及企業規模等差異,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
美國商務部的「數字鴻溝網」把數字鴻溝概括為:「在所有的國家,總有一些人擁有社會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術。他們有最強大的計算機、最好的電話服務、最快的網路服務,也受到了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們出於各種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計算機、最可靠的電話服務或最快最方便的網路服務。這兩部分人之間的差別,就是所謂的『數字鴻溝』。處於這一鴻溝的不幸一邊,就意味著他們很少有機遇參與到我們的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當中,也很少有機遇參與到在線的教育、培訓、購物、娛樂和交往當中。」 這一定義主要從經濟、技術角度入手,雖然沒有包括文化、民族、性別、代際方面的差異,但是道出了數字鴻溝的主要原因和表現,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些學者也認為,所謂的「數字鴻溝」應當被稱為「知識鴻溝」或者「教育鴻溝」。在互聯網時代,個人計算機的主要用途已經由計算轉化為信息搜索、信息交換和信息處理了。所謂知識鴻溝,就是一方面閑置著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這些勞動力卻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而無法被吸收到最具價值創造潛力的、占國民經濟比重高於70%的經濟過程中去,從而不得不擁擠在只佔國民經濟價值總額30%以下的傳統農業和工業部門內。
在同一國家內部也存在著數字鴻溝。發達國家的國內分化表現在:(1)階層差異。據調查,美國年收入7.5萬美元的家庭87%擁有電腦,68%的家庭上網,而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有電腦,2%上網。(2)種族差異。美國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家庭的電腦擁有率和上網率要比白人和亞裔低60%左右,在美國網路高度普及的今天,仍有99.5%的非洲裔、98%的拉美裔不能使用網際網路。(3)行業差異。美國信息技術業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私營部門工人工資高85%,1992年至1998年,信息產業工人與其他行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差距擴大了1萬美元。(4)年齡差異。英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中有50%以上屬於15~24歲群體,而這部分人口僅佔全國人口的15%,超過64歲的人口中每25人中只有1人上網。(5)男女性別之間、城鄉之間及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信息化差距也日益明顯。
在中國,研究資料表明,數字鴻溝造成的差別正在成為中國繼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體差別「三大差別」之後的「第四大差別」,其本身已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正在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網路用戶雖然持續增長,但其普及和應用主要發生在城市,網路用戶中只有0.3%是農民,城市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的740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我國的地形梯級分布相似,我國不同地區使用數字技術的程度也呈梯級分布,只不過方向剛好相反,表現為東部沿海城市數字化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而中西部地區數字化程度較低。無論是實際上網人數,還是上網人數所佔人口比例,東部省區都大大超過中西部地區。
5、簡述數字鴻溝對社會的影響
第三課、數字鴻溝的影響
第一講 清醒面對數字鴻溝
第二講 "數字鴻溝「正成為中國"第四大差別」
第一講、清醒面對數字鴻溝
王俊秀
隨著「十五」計劃的出台及其對發展信息產業,推動國民經濟信息化、網路化所給予的高度強調,數字鴻溝問題更加成為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熱點。但一般的討論並未觸及問題的實質。數字鴻溝對中國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能否跨越數字鴻溝?中國究竟應該如何把握數字機遇進行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現代化?
堅持民族國家的利益
承認數字鴻溝的存在,這是全世界共同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問題的實質在於全球化、信息化當中,民族國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據一定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里,民族國家至少今天看來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就必須考慮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則,討論數字鴻溝問題的基礎便不存在了。
6、根據數字鴻溝理論分析新媒體應該如何改變社會的不平等?
作為新媒體只能宣傳平等的理念,讓人們去接受它,作為自身並沒有權利和能力去改變社會當中的不公平現象。
7、結合實例談談如何利用新媒體時代,做好公共關系的工作?
利用新媒體時代,可以通過新媒體與大眾進行交流溝通,及時做好公共關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