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網路輿情應對處置
1.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制度
受互聯網特性的影響,企業輿情危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避免危機爆發時企業處於被動地位,所以輿情管控工作的第一要務是做好輿情監測,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制度。通過藉助一些第三方輿情監測軟體,可為企業輿情提供全天候不間斷的全網監測服務,及時發現負面苗頭及時通知相關人員處置,有效避免危機來臨時的自亂陣腳,錯失危機處置良機。
2.利用新媒體,發揮媒介宣傳作用
面對輿情危機,一些企業仍不能主動、及時、權威地發布新聞,引導媒體傳播有利於企業的信息,而是用對付傳統媒體的方式來進行新媒體時代的輿情事件處理其實並不能夠發揮企業媒體資源的作用。在這里建議企業方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發揮其強大的輿論宣傳力,及時發布真實權威信息,引導輿論的正確走向。
3.建立快速反應的輿情應對機制
企業在輿情危機發生後,如果過了黃金24小時後才回復,時效性太差,這個時效在輿情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旦負面輿情產生,就很容易擴散到全網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因此,建議企業可以利用專業的輿情監測軟體,通過設置一些與行業、領域、產品、領導人等標簽相關的關鍵詞,進行實時全網監測,但凡出現了一絲絲的危機苗頭快速發布處理進展,及時回復大眾的問題,做好問題的解釋工作。
4.加強自身管理和監督,完善善後工作
很多企業錯誤地認為輿情事件結束後,輿情應對工作就完成了,其實不然。例如,此前發生的順豐快遞員私拆包裹事件,順豐雖在前期的應對處理中通過「絕不姑息、縱容任何違反法律法規和企業行為准則的不當行為」的表態巧妙地化解了一場輿論危機,但是事後僅對快遞員作出調離崗位處理,不符合部分網友的預想,使得回落的輿情再次升溫,掀起新一輪輿論風向。
因此,企業一定要多在自身管理和監督,以及事後形象恢復上多花時間,完善善後工作。比如危機處理過程中的舉措是否有嚴格執行、有沒有對相關部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健全相關機制建設、是否有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或者贊助活動恢復企業形象等等,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
2、請從傳播學角度,談談你對某媒體官方微博的理解和看法800字
當前,微博正以迅猛速度發展成為主流的網路媒體,在推動突發事件、設置公共議題、聚集社會資源、生成公共輿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官員開設微博,將其作為信息發布的渠道、為民服務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動的空間,「微博問政」漸成熱點和趨勢。由此,政府信息公開的時效性、政府機構的服務性、部分官員的影響力都得以大大提升。不過,一系列新挑戰、新問題亦被關注。
新媒體盡管有其積極作用,但畢竟只是工具而已。當前,在不少地區、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具有「選擇性」特徵,即公開安全的、有利於自己的信息,屏蔽關鍵的、不利於自己的信息。在這種政治生態中,不少政務微博的開設動機並非「問政」,而在於完成上級部門或領導的任務,或為建構自身的良好形象,這樣的政務微博能發揮的作用必然非常有限。
若能積極有效地運用,政務微博可成為政府機構快速便捷發布信息的傳播平台,與群眾網民進行親密交流的互動空間,還能成為傾聽民意、改進工作的重要渠道。
微博上,人人平等,無論機構或官員,因此,政務微博必須放下架子、淡化官方色彩,明確定位、注重服務,適時更新、強化互動,傾聽並回應網友的呼聲,用人性化的「網言網語」來進行溝通,多「人話」,少「官話」、「套話」。
3、如何運用新媒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勢下,必須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新媒體,趨利避害,化弊為利,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唱響網上主旋律,用正面聲音佔領新媒體輿論陣地。任何宣傳思想陣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學的東西不去佔領,反面的、非主流的、偽科學的東西就會佔領。必須牢固樹立新媒體「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陣地意識,充分發揮其覆蓋面廣、傳播迅捷、參與程度高等優勢,利用新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流價值,在復雜的社會輿論中唱響社會主旋律,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輿論,用正面聲音佔領網上陣地。要藉助各種網路媒體平台,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凝聚力。要認真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在創新教育形式上多動腦筋,在強化引導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廣應用手機報、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傳遞「正面聲音」,把黨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針政策、關注民生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口袋」里,讓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諧社會成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覺行動。針對網路中一些不負責任、惡意造謠以及不健康、反動的言論,要迅速鑒別並加以查封和堵截。要採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網路管理制度,加強對網路信息傳播的監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戶終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凈化網路空間,營造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
二是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搭建干群網上互動溝通交流平台。當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強烈。部分當事人藉助於網路平台,特別是微博平台進行「上訪」,期待引起上級領導、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上訪不如上網」。網路已成為當前群眾表達訴求和心聲的一個重要渠道。通過網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了解民情、傾聽民意、化解民憂的「最短路徑」。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積極開展網上心田建設,通過在網上與受眾互動溝通交流和心理咨詢,解決思想認識和心理問題,使醞釀中的負面情緒及時得以疏導。同時,通過建立完善領導信箱、QQ群、開設微博等,暢通基層訴求表達渠道、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困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注重網路輿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網路輿情是公眾通過互聯網對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新媒體下,網路輿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意見,已成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發危機事件中,為避免網上魚龍混雜的言論引發社會不穩定,要及時佔領輿論的高地,掌握話語權,成為「意見領袖」,積極主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路輿情。要把關注網路輿情當作一種工作常態來堅持,把引導網路輿情作為一種能力來鍛煉,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網路輿情監控工作,准確把握網路輿情的存在空間,及時搜索發現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注重輿情表象背後本質的分析研判,不斷提高網路輿情處置引導能力。對於網上搬弄是非、惡意炒作的內容,要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態的發展。通過各種媒介及時發布真實信息,正確引導和弱化負面信息,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始終占據輿論制高點。在開展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輿論引導時,要注意引導藝術,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准確把握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力度。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網路與群眾打交道的領導幹部,不是稱職的領導幹部。黨員幹部必須要將懂網、上網、用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來落實,主動加強新媒體的業務學習,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學會運用網言網語和網路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動交流中把握輿情的主動權。
四是堅持「網上做與網下做」相結合,著力增強工作的實效性。網上「灌水」之處、「拍磚」之語,盡管理解上會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關注所在。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善於在網上發現問題並及時交流引導,在網下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實現網上與網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具體問題,特別是一些敏感、熱點、疑難和深層次問題,在網上是得不到徹底解決的,仍然離不開網下耐心細致的深入工作,進網路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網路領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通過在網上一段時間的瀏覽和關注,可以歸納總結出一些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在網下採取座談討論、專題宣講、解釋說明等「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並對網上反映的實際問題積極給予答復解決,依靠解決實際問題來化解思想認識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通過人際交流和心理咨詢開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心理咨詢幫助解決思想問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企業通過開通「網路民生直通車」,採取「實時問答、在線交流、線下服務」等方式,積極把握民生動向,針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貪污腐敗等問題,在網上及時解釋答復的同時,在網下積極協調給予妥善解決,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同。
總之,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陣地,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提高實效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4、傾聽和聆聽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有,指代不同、側重表達不同、引證解釋不同,具體如下:
一、指代不同
1、傾聽
①、指側著頭聽。
②、指細聽,認真地聽。
2、聆聽
指集中精力、認真地聽。
二、側重表達不同
1、傾聽
指細心地聽取,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就是憑借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一般指上級對下級 ,表示上級聽取下級的意見、報告等。
如「民情」、「意見」、「心聲」、「呼聲」等。
2、聆聽
指虔誠而認真地聽取,帶有尊敬的色彩,一般多用於教誨、報告、演講、講學、朗誦、故事等有關人的活動,也可用於具體的事物。
如風聲、雨聲、歌聲等。
三、引證解釋不同
1、傾聽
巴金《秋》一:
「她也專心地在一邊傾聽。」
2、聆聽
許地山《綴網勞蛛·命命鳥》:
「現時正在演說,好些人物都在那裡聆聽法音。
5、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形勢下,必須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新媒體,趨利避害,化弊為利,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唱響網上主旋律,用正面聲音佔領新媒體輿論陣地。任何宣傳思想陣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學的東西不去佔領,反面的、非主流的、偽科學的東西就會佔領。必須牢固樹立新媒體「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陣地意識,充分發揮其覆蓋面廣、傳播迅捷、參與程度高等優勢,利用新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流價值,在復雜的社會輿論中唱響社會主旋律,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輿論,用正面聲音佔領網上陣地。要藉助各種網路媒體平台,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凝聚力。要認真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在創新教育形式上多動腦筋,在強化引導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廣應用手機報、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傳遞「正面聲音」,把黨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針政策、關注民生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口袋」里,讓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諧社會成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覺行動。針對網路中一些不負責任、惡意造謠以及不健康、反動的言論,要迅速鑒別並加以查封和堵截。要採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網路管理制度,加強對網路信息傳播的監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戶終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凈化網路空間,營造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
二是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搭建干群網上互動溝通交流平台。當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強烈。部分當事人藉助於網路平台,特別是微博平台進行「上訪」,期待引起上級領導、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上訪不如上網」。網路已成為當前群眾表達訴求和心聲的一個重要渠道。通過網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了解民情、傾聽民意、化解民憂的「最短路徑」。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積極開展網上心田建設,通過在網上與受眾互動溝通交流和心理咨詢,解決思想認識和心理問題,使醞釀中的負面情緒及時得以疏導。同時,通過建立完善領導信箱、QQ群、開設微博等,暢通基層訴求表達渠道、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困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注重網路輿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網路輿情是公眾通過互聯網對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新媒體下,網路輿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意見,已成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發危機事件中,為避免網上魚龍混雜的言論引發社會不穩定,要及時佔領輿論的高地,掌握話語權,成為「意見領袖」,積極主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路輿情。要把關注網路輿情當作一種工作常態來堅持,把引導網路輿情作為一種能力來鍛煉,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網路輿情監控工作,准確把握網路輿情的存在空間,及時搜索發現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注重輿情表象背後本質的分析研判,不斷提高網路輿情處置引導能力。對於網上搬弄是非、惡意炒作的內容,要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態的發展。通過各種媒介及時發布真實信息,正確引導和弱化負面信息,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始終占據輿論制高點。在開展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輿論引導時,要注意引導藝術,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准確把握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力度。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網路與群眾打交道的領導幹部,不是稱職的領導幹部。黨員幹部必須要將懂網、上網、用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來落實,主動加強新媒體的業務學習,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學會運用網言網語和網路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動交流中把握輿情的主動權。
四是堅持「網上做與網下做」相結合,著力增強工作的實效性。網上「灌水」之處、「拍磚」之語,盡管理解上會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關注所在。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善於在網上發現問題並及時交流引導,在網下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實現網上與網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具體問題,特別是一些敏感、熱點、疑難和深層次問題,在網上是得不到徹底解決的,仍然離不開網下耐心細致的深入工作,進網路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網路領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通過在網上一段時間的瀏覽和關注,可以歸納總結出一些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在網下採取座談討論、專題宣講、解釋說明等「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並對網上反映的實際問題積極給予答復解決,依靠解決實際問題來化解思想認識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通過人際交流和心理咨詢開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心理咨詢幫助解決思想問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企業通過開通「網路民生直通車」,採取「實時問答、在線交流、線下服務」等方式,積極把握民生動向,針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貪污腐敗等問題,在網上及時解釋答復的同時,在網下積極協調給予妥善解決,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同。
總之,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陣地,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提高實效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6、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基層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形勢下,必須以積極主動、開放包容的態度面對新媒體,趨利避害,化弊為利,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唱響網上主旋律,用正面聲音佔領新媒體輿論陣地。任何宣傳思想陣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學的東西不去佔領,反面的、非主流的、偽科學的東西就會佔領。必須牢固樹立新媒體「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陣地意識,充分發揮其覆蓋面廣、傳播迅捷、參與程度高等優勢,利用新媒體大力宣傳社會主流價值,在復雜的社會輿論中唱響社會主旋律,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輿論,用正面聲音佔領網上陣地。要藉助各種網路媒體平台,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凝聚力。要認真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在創新教育形式上多動腦筋,在強化引導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廣應用手機報、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傳遞「正面聲音」,把黨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針政策、關注民生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口袋」里,讓國家繁榮、民族復興、和諧社會成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覺行動。針對網路中一些不負責任、惡意造謠以及不健康、反動的言論,要迅速鑒別並加以查封和堵截。要採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網路管理制度,加強對網路信息傳播的監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戶終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凈化網路空間,營造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
二是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搭建干群網上互動溝通交流平台。當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強烈。部分當事人藉助於網路平台,特別是微博平台進行「上訪」,期待引起上級領導、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的關注。「上訪不如上網」。網路已成為當前群眾表達訴求和心聲的一個重要渠道。通過網路「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了解民情、傾聽民意、化解民憂的「最短路徑」。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積極開展網上心田建設,通過在網上與受眾互動溝通交流和心理咨詢,解決思想認識和心理問題,使醞釀中的負面情緒及時得以疏導。同時,通過建立完善領導信箱、QQ群、開設微博等,暢通基層訴求表達渠道、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困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注重網路輿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網路輿情是公眾通過互聯網對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新媒體下,網路輿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意見,已成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發危機事件中,為避免網上魚龍混雜的言論引發社會不穩定,要及時佔領輿論的高地,掌握話語權,成為「意見領袖」,積極主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路輿情。要把關注網路輿情當作一種工作常態來堅持,把引導網路輿情作為一種能力來鍛煉,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網路輿情監控工作,准確把握網路輿情的存在空間,及時搜索發現影響社會大局穩定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要注重輿情表象背後本質的分析研判,不斷提高網路輿情處置引導能力。對於網上搬弄是非、惡意炒作的內容,要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態的發展。通過各種媒介及時發布真實信息,正確引導和弱化負面信息,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始終占據輿論制高點。在開展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輿論引導時,要注意引導藝術,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准確把握輿論引導的時機、節奏、力度。在新媒體時代,一個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網路與群眾打交道的領導幹部,不是稱職的領導幹部。黨員幹部必須要將懂網、上網、用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來落實,主動加強新媒體的業務學習,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學會運用網言網語和網路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動交流中把握輿情的主動權。
四是堅持「網上做與網下做」相結合,著力增強工作的實效性。網上「灌水」之處、「拍磚」之語,盡管理解上會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關注所在。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善於在網上發現問題並及時交流引導,在網下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實現網上與網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為具體問題,特別是一些敏感、熱點、疑難和深層次問題,在網上是得不到徹底解決的,仍然離不開網下耐心細致的深入工作,進網路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網路領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補充。通過在網上一段時間的瀏覽和關注,可以歸納總結出一些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在網下採取座談討論、專題宣講、解釋說明等「點對點」、「面對面」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並對網上反映的實際問題積極給予答復解決,依靠解決實際問題來化解思想認識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通過人際交流和心理咨詢開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與解決心理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心理咨詢幫助解決思想問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視野。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和企業通過開通「網路民生直通車」,採取「實時問答、在線交流、線下服務」等方式,積極把握民生動向,針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貪污腐敗等問題,在網上及時解釋答復的同時,在網下積極協調給予妥善解決,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眾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同。
總之,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斷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陣地,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提高實效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7、什麼叫「牢牢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一是權威聲音。網民依據自身所知所感所思發布信息和看法,往往受到特定環境的限制,片面的信息、主觀的感受往往造成網路輿論的碎片化、情緒化甚至極端化。面對網路帶來的「困惑之海」,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專家學者的精闢分析,成為指點迷津的「定海神針」。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首先要善於發出權威聲音。通過網路傳遞黨和政府的主張,普及法律,宣講政策,用黨和政府的立場態度引領社會思想,用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多提供有益於群眾生產生活、學習交流的信息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其次要回應社會關切。當越來越多的人把互聯網作為公眾參與、問政、監督的渠道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藉此搭建與群眾坦誠溝通、平等互動的橋梁,疏通民意表達,讓積壓的聲音釋放出來,在網路的對話和協商中,把實現群眾訴求與維護公共利益結合起來。要及時梳理、回應群眾反映的問題,統籌好輿論引導和問題處置、網上訴求和網下調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能解決的有著落,難解決的有迴音,增強人們的信心。最後要提高反應速度。網路把信息傳播提高到「秒殺」狀態,行政系統層層請示審批,往往顯得滯後。要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對重大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第一時間發現,迅速作出反應,及時發布最新信息,搶占輿論第一落點,擠壓負面信息的傳播空間。
二是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是網路新聞的重要來源,對網路輿論的走勢、傾向有很大的引領作用,關鍵時刻有「定音鼓」之效。要充分發揮信息採集能力強、可信度高、深度權威等優勢,為互聯網提供大量准確、優質的新聞信息。同時,規范網路傳播秩序,防止轉載傳統媒體信息時隨意篡改、斷章取義。對網上熱點問題,傳統媒體要跟蹤關注,主動加以引導。對網路謠言,及時刊播澄清報道,消除負面影響。
三是網路意見領袖。自媒體時代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網路「意見領袖」,他們來自知識界、媒體、商界、文藝界等領域,具有一定專業背景,對一些網路輿情發展會起到推動、放大、加速的作用。要樹立統一戰線的觀念,放下身段,同他們交朋友,深入溝通,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實際情況,增強擔當意識,培養理性、建設性精神,發揮他們網上號召力、影響力較大的優勢,引導網上言論,強化主流輿論。尊重他們的思考獨立性和意見多樣性,對積極建言給予鼓勵,對不盡合理的意見給予包容,對極個別人的違法行為依法處理。
四是網民自身。網民是網路的主人,他們的共同參與造就了網上輿論生態。要充分把握網路自身的組織特點,發掘網民中的積極因素,發現平凡生活中的亮點,點燃網民激情,放大網民積極向上的聲音,使網民成為主流輿論的建造者、參與者。近年來,一些地方組織網民展示當地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反映人們對生存環境、生活狀態的真實感受,匯聚了一大批網民提供和創作的作品,活躍了網上文化生活,豐富了網上精神家園。
網路技術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新聞網站、社交媒體、終端平台等不同特色的傳播業態。掌握網路輿論主導權,還應當把握不同傳播載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策略。
新聞網站是網路媒體的基本形態。由於主辦主體、資本來源、管理體制、經營方式、人才隊伍等各有特色,新聞網站的社會影響、價值傾向、風格特點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採取措施加快重點新聞網站的發展,壯大重點新聞網站的實力和影響力,發展新業務、培育新業態,積極利用各類網路載體、渠道發出正面聲音。要加強對商業網站的團結引導,發揮傳播優勢,放大黨和政府聲音,共同唱響網上主旋律。
論壇、播客、博客、即時通信工具等使網路進入Web2.0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進一步強化了網路的互動功能,帶來網路輿論的根本性變化。當前,僅微博每天發布的信息就有2億多條。要把新媒體作為了解民情、傾聽民意、汲取民智的有效途徑,隨時隨地傾聽百姓的聲音,在群眾的智慧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基層黨員幹部要學會運用社交媒體,寫博客、發微信,把思想、工作與廣大網民進行交流,從中找准聯系群眾的契合點、做好群眾工作的著力點,使自己融入網民匯聚的「群」中。
隨著3G、4G網路技術的發展,移動智能網路客戶端成為公眾獲取新聞資訊、體驗數字生活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具有新聞發布功能的移動客戶端產品達3萬個,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超過70%。對此要有陣地意識,把信息服務與思想引導結合起來,根據網民的習慣和喜好,選擇相應的內容形式,用個性化、有特色的網路產品佔領終端平台。
8、聆聽和傾聽的區別
聆聽和傾聽的區別主要在於:
一、從側重點上來說,「聆聽」側重於「聆」,即「聽」的意思.強調的是用心思考仔細地細聽.如聆聽先生的教誨;「傾聽」側重於「傾」,即「身子向前用盡(力量)細心地聽取」,含有尊重的意思,如傾聽民意。
二、使用對象不同,「聆聽」一般多用於教誨、報告、演講、講學、朗誦、故事等有關人的活動,也可用於具體的事物,如風聲、雨聲、歌聲等;「傾聽」一般多用於上對下的「聽」,如「民情」、「意見」、「心聲」、「呼聲」等。
詞語詳解:
聆聽:[ líng tīng ]
釋義:聽
漢 揚雄 《法言·五百》:「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鑒莫近於斯矣。」後多用於書面語,常指仔細注意地聽。
傾聽:[ qīng tīng ]
釋義:細聽;認真地聽。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望石門》詩:「傾聽鳳管賓,緬望釣龍子。」
9、聆聽和傾聽有什麼區別
聆聽和傾聽的區別主要在於:
一、從側重點上來說,「聆聽」側重於「聆」,即「聽」的意思.強調的是用心思考仔細地細聽.如聆聽先生的教誨;「傾聽」側重於「傾」,即「身子向前用盡(力量)細心地聽取」,含有尊重的意思,如傾聽民意。
二、使用對象不同,「聆聽」一般多用於教誨、報告、演講、講學、朗誦、故事等有關人的活動,也可用於具體的事物,如風聲、雨聲、歌聲等;「傾聽」一般多用於上對下的「聽」,如「民情」、「意見」、「心聲」、「呼聲」等。
詞語詳解:
聆聽:[ líng tīng ]
釋義:聽
漢 揚雄 《法言·五百》:「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鑒莫近於斯矣。」後多用於書面語,常指仔細注意地聽。
傾聽:[ qīng tīng ]
釋義:細聽;認真地聽。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望石門》詩:「傾聽鳳管賓,緬望釣龍子。」
拓展資料聆聽造句:
1、我趴在窗檯上靜靜地聆聽窗外小鳥的歌聲。
2、朋友之間最默契的交流在於聆聽彼此的心聲。
3、我們所學的只涉及在讀和寫的方面卻非聆聽方面的。
4、當我認真聆聽並學習他人的發言時,我發現了很多從未發現的樂趣。
5、窗外樹枝上的小鳥,正在聆聽我朗朗的讀書聲。
傾聽造句:
1、人生是一首優美的樂曲,其中有歡樂的音符也有痛苦的音符,要認識這些音符,那就應該去傾聽。
2、當你的朋友跑來問你傾訴,不要煩躁,傾聽是一種福氣,是朋友對你的信任,是上帝贈於你的恩惠。
3、那是一種美的享受,需要你傾聽,用心傾聽。
4、傾聽猶如炙熱的夏日裡一陣涼風,把枯燥與煩悶一拂而盡,送來愉悅輕松的感覺。
5、人類擁有大腦和耳朵,大腦用來思考,耳朵用來傾聽。
10、如何掌握輿論主導權
一是權威聲音。網民依據自身所知所感所思發布信息和看法,往往受到特定環境的限制,片面的信息、主觀的感受往往造成網路輿論的碎片化、情緒化甚至極端化。面對網路帶來的「困惑之海」,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專家學者的精闢分析,成為指點迷津的「定海神針」。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首先要善於發出權威聲音。通過網路傳遞黨和政府的主張,普及法律,宣講政策,用黨和政府的立場態度引領社會思想,用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多提供有益於群眾生產生活、學習交流的信息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其次要回應社會關切。當越來越多的人把互聯網作為公眾參與、問政、監督的渠道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藉此搭建與群眾坦誠溝通、平等互動的橋梁,疏通民意表達,讓積壓的聲音釋放出來,在網路的對話和協商中,把實現群眾訴求與維護公共利益結合起來。要及時梳理、回應群眾反映的問題,統籌好輿論引導和問題處置、網上訴求和網下調解,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能解決的有著落,難解決的有迴音,增強人們的信心。最後要提高反應速度。網路把信息傳播提高到「秒殺」狀態,行政系統層層請示審批,往往顯得滯後。要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對重大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第一時間發現,迅速作出反應,及時發布最新信息,搶占輿論第一落點,擠壓負面信息的傳播空間。
二是傳統媒體。傳統媒體是網路新聞的重要來源,對網路輿論的走勢、傾向有很大的引領作用,關鍵時刻有「定音鼓」之效。要充分發揮信息採集能力強、可信度高、深度權威等優勢,為互聯網提供大量准確、優質的新聞信息。同時,規范網路傳播秩序,防止轉載傳統媒體信息時隨意篡改、斷章取義。對網上熱點問題,傳統媒體要跟蹤關注,主動加以引導。對網路謠言,及時刊播澄清報道,消除負面影響。
三是網路意見領袖。自媒體時代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網路「意見領袖」,他們來自知識界、媒體、商界、文藝界等領域,具有一定專業背景,對一些網路輿情發展會起到推動、放大、加速的作用。要樹立統一戰線的觀念,放下身段,同他們交朋友,深入溝通,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實際情況,增強擔當意識,培養理性、建設性精神,發揮他們網上號召力、影響力較大的優勢,引導網上言論,強化主流輿論。尊重他們的思考獨立性和意見多樣性,對積極建言給予鼓勵,對不盡合理的意見給予包容,對極個別人的違法行為依法處理。
四是網民自身。網民是網路的主人,他們的共同參與造就了網上輿論生態。要充分把握網路自身的組織特點,發掘網民中的積極因素,發現平凡生活中的亮點,點燃網民激情,放大網民積極向上的聲音,使網民成為主流輿論的建造者、參與者。近年來,一些地方組織網民展示當地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反映人們對生存環境、生活狀態的真實感受,匯聚了一大批網民提供和創作的作品,活躍了網上文化生活,豐富了網上精神家園。
網路技術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新聞網站、社交媒體、終端平台等不同特色的傳播業態。掌握網路輿論主導權,還應當把握不同傳播載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策略。
新聞網站是網路媒體的基本形態。由於主辦主體、資本來源、管理體制、經營方式、人才隊伍等各有特色,新聞網站的社會影響、價值傾向、風格特點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採取措施加快重點新聞網站的發展,壯大重點新聞網站的實力和影響力,發展新業務、培育新業態,積極利用各類網路載體、渠道發出正面聲音。要加強對商業網站的團結引導,發揮傳播優勢,放大黨和政府聲音,共同唱響網上主旋律。
論壇、播客、博客、即時通信工具等使網路進入Web2.0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進一步強化了網路的互動功能,帶來網路輿論的根本性變化。當前,僅微博每天發布的信息就有2億多條。要把新媒體作為了解民情、傾聽民意、汲取民智的有效途徑,隨時隨地傾聽百姓的聲音,在群眾的智慧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基層黨員幹部要學會運用社交媒體,寫博客、發微信,把思想、工作與廣大網民進行交流,從中找准聯系群眾的契合點、做好群眾工作的著力點,使自己融入網民匯聚的「群」中。
隨著3G、4G網路技術的發展,移動智能網路客戶端成為公眾獲取新聞資訊、體驗數字生活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具有新聞發布功能的移動客戶端產品達3萬個,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超過70%。對此要有陣地意識,把信息服務與思想引導結合起來,根據網民的習慣和喜好,選擇相應的內容形式,用個性化、有特色的網路產品佔領終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