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紙質媒介的發展研究論文

新媒體時代紙質媒介的發展研究論文

發布時間:2020-09-14 18:47:36

1、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如何應對

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應對方法:
首先,紙質媒體要增強自身的時效性,縮短發行周期。傳統的報刊一般是周刊或者是日刊,而網路一般幾分鍾就能更新一次,2008年5月12號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等地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震後幾分鍾內網路就率先做出了報道,而如果想在報紙上看到相關的報道至少應該等到第二天,這樣在時效性方面紙質媒體的劣勢就非常明顯了。我們無可否認報刊具有深度報道和詳實分析等優勢,但時效性因素對受眾的去留的影響有時是致命的,因此我們建議紙質媒體特別是報刊縮短發行周期,日報可以發行晨刊、午刊、晚刊三刊以保證其時效性,同時縮短發行周期,使發行渠道更加通暢,讀者能夠在第一時間讀到重大新聞,不能讓新聞「失鮮」太多,否者紙質媒體就會遭到讀者的遺棄。增強時效性是一連串的整個工作程序的體現,記者采稿、編輯編稿、審稿、印刷、發行整套都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保證質量。
其次,紙質媒體要增強與讀者的交流與互動。紙質媒體要經常展開調查,了解讀者的思想動態,根據他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紙質媒體要克服固有的閉塞通病,要展開互動,在數字化語境下新媒體呈現出強烈的互動性,新媒體的發展甚至模糊了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丹·吉爾默提出:「我們即媒體」的概念,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稱為信息的發布者,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的過程中來,以調動其積極性。以網路為例,其互動性遠遠超過了紙質媒體,如果紙質媒體不能做出相應的變革,只能讓更多的受眾流失。在2007「全球傳播論壇」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約翰·帕夫利克(JohnPavlik)教授認為,傳統媒體應該打破傳統,通過互動的方式將受眾抓回來。在增強互動性的具體措施方面,紙質媒體可以集思廣益,以一種受眾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同時可以借鑒網路的經驗,比如,為了爭取更多群體和領域的讀者,可以發展不同群體和階層的通訊員或者是特約記者,以通過紙質媒體表達他們的觀點與心聲的方式爭取注意力,這樣報刊就可以打破傳統意義上一味充當主流喉舌的角色,能夠呈現出更多副可愛的面孔,報道角度的多元化理應會導致讀者群體的多元。
再次,紙質媒體應該廣泛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自身科技含量的同時要展開和電子媒介、新媒體的合作。紙質媒體要全面完成電子版的前提下,利用電子版的注意力和特定優勢不斷推銷母報,不斷對受眾進行文化和品牌意識的滲透。同時,要不斷和新媒體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新媒體崛起後奪走了紙質媒體相當一部分的受眾,這些受眾之中當時的「目光轉移」要麼是源於新媒體的巨大魅力,要麼是對於紙質媒體不思進取的反感,那麼要想奪回這些受眾就要採取「解鈴還須系鈴人」的策略,利用新媒體這個平台展示自己的進步和現狀,以及表達出紙質媒體本身的改革決心。2006年3月,中國百度公司就推出「泛媒體聯盟」決議,旨在和包括紙質媒體在內的各種媒體進行廣泛的合作,對於此決議,不少大的報業集團採取了積極的合作態度,這種合作態度讓我們看到可紙質媒體本身尋去發展的進取心,但是,在當代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紙質媒體改革以及更新的步伐還是慢了。在落後就要挨打的時代里,做一個主動出擊的強者才是是唯一的出路。2006年12月,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決定與新浪公司開展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將探索平面媒體與網路媒體合作共贏的全新模式,建立聯合傳播平台,在新聞內容、市場經營和資本運作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合作。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不失為一種先見之明的做法,這種模式乃至更加具有創新的方式值得其他報業集團效仿。
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與營銷模式,探索更加具有創意的營銷與推廣通道。傳統的報刊管理模式呈現了分散、弱小等弊端,自1996年報業集團在中國出現後,報團成為報刊發展的大趨勢,母報和子報之間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報團和報團之間也可以嘗試合作,以實現強強聯合。在營銷策略上,報刊還需要探索一條更加適合現代生活快節奏的渠道,同時注意創意的重要作用,在大力倡導文化產業的今天,創意能夠創造無限的財富,把無限的創意運用到報刊的管理與營銷之中去,不僅能夠產生注意力效應,而且能夠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打出創意這張牌,是年邁力衰的紙質媒體的戰略選擇。
紙質媒體還要注意鞏固固有的優勢,不能因為模仿最後導致變形乃至扭曲。報紙與廣播、電視相比,具有深度報道、選擇性強等優勢;報紙與網路相比,具有新聞發布的權威性等特徵,報刊應該在努力擴大自己優勢的基礎上去彌補自身的不足。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衰退、滅亡的過程,報刊等紙質媒體也不例外,但是發現衰退的趨勢後,力所能及地採取挽救措施還是能夠延長其生命周期的。

2、淺析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區塊鏈促發新一輪技術革命
隨著國內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傳媒行業從產業層面到資本層面都經歷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從行業細分領域看,由於用戶內容付費意願提升、互聯網加速傳媒企業的轉型和並購等因素,傳媒部分新興細分行業仍保持高速增長。18年建議關注影視、數字閱讀、游戲、廣告等具有成長性的傳媒細分行業,並積極布局細分行業中低估值、業績優的白馬股。
就傳媒產業而言,隨著近幾年來文化傳媒資本市場格局的變動,其困境與當下痛點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聯—智慧互聯—價值智鏈」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內在邏輯的演進態勢進行概括總結?
數字經濟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疊加技術升級帶來的創新紅利,也使得傳媒產業發展新動能曙光漸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後國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規模增長快、從業人員數量需求大、延伸領域廣、相關產業聚集的特點。2015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近384萬從業人員,產業規模達到5,939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預計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為傳統人際交互、情感交互過程中的價值量化和價值變現創造了新的可能空間。情感與社交價值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證券化互為支撐,為內容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激勵機制,對個體內容消費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現「消費即生產」的模式,這一趨勢與「通證經濟」疊加,或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引擎。
區塊鏈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動互聯下半場,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崛起,以多維度需求與場景精準匹配和用戶自助服務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崛起,從流量紅利時代向存量深耕時代轉型開始,未來幾年一些垂直行業空間有望迅速打開。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時代的技術載體,或將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區塊鏈在文化傳媒領域最本質的應用在於重塑社群生態。未來內容的生產越來越用戶化、社交化、資產化,傳媒產業生態與外部商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呈現出更加無縫融合的態勢。與5G相輔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和全新的賽道值得前瞻性關注和研判。
區塊鏈的社群效應強於互聯網效應,有助於文創行業確權、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幫助作者和投資人更快更好地變現未來,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突破點。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通過對長尾的確權和定價,將改變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生產關系,帶來一個網路新世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術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風險投資應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端的內容變現機會。
在內容監管和資本監管雙雙趨緊的態勢下,風險評估和防控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內容付費產業崛起,移動端增量賽道深耕成為熱點,短視頻、在線教育和圖片C端付費熱度持續。此外,「VR+AI+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驅動文化傳媒創新,該領域可能構成一個新興藍海。

3、新媒體的發展 論文

萊拿,已經寫好。
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4、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介的發展趨勢

首先,發揮傳統優勢,深化拓展挖掘信息。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泛濫又稀缺,稀缺是因為垃圾信息太多造成受眾難以捕捉有用信息,傳統媒體應該深化在深度報道,線索挖掘(例如微博爆料,記者取證采訪),信息求證上的優勢。除此之外,傳統媒體要細分受眾,為特定群體受眾提供高質量的細分信息。
其次,積極融入新媒體,傳統媒體在渠道拓展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報紙做電子報,電視做網路電視,數字電視,廣播也可以上網,拓寬形式,做好渠道,傳統媒體一樣可以成為復合媒體。
最後,發揮新媒體與全媒體的集合品牌優勢,增強媒體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爭取做成綜合性全媒體運營的大型權威媒體,為社會提供正確的議程設置和合理健康的輿論導向。
以上三大點來自揚子晚報主編講話,內容是個人理解。

5、隨著電子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如何應對?

論文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特別是網路媒體的突起和發展給以報紙為主體的紙質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紙質媒體如何應對挑戰走出困境一時間成為社會研究的焦點。本文主要通過對現時代紙質媒體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掘其與網路媒體的比較優勢,進而提出一些適合紙質媒體發展的策略。

論文關鍵詞:網路時代 紙質媒體 策略分析

一、在網路傳播背景下紙媒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新媒體的普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尤其在網路傳播新興以來,以報紙為代表的紙媒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寒冬」時期。
2011年12月22日,北京發布的《全球傳媒藍皮書》報道,從2006年到2010年,互聯網每年綜合增速持續超過20%,而全球報紙的日發行量卻從2009年開始下降,並且在2010年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同時,紙媒的廣告收入從2006年開始就持續下滑,到了2010年,紙媒的廣告收入比2006年還下降了24%。在我國,報刊印刷量也從2008年開始下降,並且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2008年,我國報刊印刷量減少幅度為2.46%,2009年減少了6.76%。
為此,全球各大媒體採用各種方式來應對這次挑戰:2005年,《紐約時報》先後裁減的員工人數達公司總員工人數的5%,2008年,停止旗下《紐約太陽報》的發行和營運;同年12月,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TRIBUNECo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經營歷史長達百餘年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迫於網路傳媒帶來的沖擊,停刊印刷版,改為網路版;2009年3月,美國《西雅圖郵報》完全停止印刷版的經營,改為電子報刊。
然而這些應對措施在網路媒體迅速發展的狀態下顯得極為被動,甚至有不少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要發掘出一條道路來,需要審時度勢:一方面,分析網路媒體傳播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發掘自己的比較優勢,以己之長,補彼之短。才能謀取自身在新的信息傳播時代的長遠發展。

二、紙質媒體所面臨的挑戰

(一)時效性不足
以報刊為代表的紙質媒體信息傳播時效性不如網路媒體,即使每日出版一期的「日報」也要經過采訪、寫稿、審稿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出版。所以,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之後,報紙報道往往滯後於網路報道。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新華網新聞於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53分最先進行了准確報道,距離事發時間不到半個小時;1999年5月8日北京時間凌晨5時45分,北約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新浪網於6時24分就發布了新聞快訊,而最早報道此事的紙質媒體《人民日報》卻是在當日9時44分才發布報道。
(二)信息採集和信息傳播渠道、表現形式單一
報紙,尤其是晚報、都市報等市民報刊的新聞採集,一般由新聞記者來發掘新聞,采訪新聞,再進行新聞寫作和報道,或者由讀者進行線索提供,再由新聞記者進行采訪和新聞發布,並且,新聞發表也要經過編輯的嚴格把關。而網路傳播不僅可以通過新聞網頁進行新聞發送,論壇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種渠道都可以進行信息傳播,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剛事件」都是通過網路論壇首先進行曝光的。同時,紙質媒體只能夠用文字和圖片來進行事件報道,但網路媒體卻能運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結合文字、圖片來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報道,在視覺效果方面占絕對優勢。
(三)信息量較少
首先,受版面的局限,紙質媒體所刊登信息有限,信息種類也不多。而網路媒體把關度比紙質媒體要弱,信息發布准入門檻較低,所以它的信息量非常大,並且能夠及時發送一些重大信息。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萊溫斯基的丑聞就是通過美國的一位自由撰稿人麥特·德拉吉通過互聯網博客進行發布的。所以,網路媒體因為其自身限制少,在信息量方面,比之紙質媒體,占絕對優勢。
(四)雙向性互動性較差
從新華網2012年3月的兩會系列報道可以看出,對於重大新聞的網上報道,網民也能夠通過網路對事件進行評論、討論;以天涯社區的帖子為例,對於社會上重大事情開帖討論,都能及時得到網友的回饋,並且在網路傳播中,傳受雙方處於一種相對平等、對等的關系之中,信息發布方和接收方可以進行相互轉換,信息傳播雙向互動性特徵明顯。而紙質媒體屬於一對多的信息傳播媒介,也因媒介本身性質的制約,與受眾的互動不足、不及時,缺乏相應的反饋,這又進一步影響到紙質媒體信息傳播的質量。
(五)信息檢索方式落後
現階段,網路搜索引擎日益發達,受眾在通過網路搜索信息非常方便快捷,紙質媒體在信息檢索方面已經大大落後。

三、紙質媒體相對於網路傳播的比較優勢

(一)紙質媒體具有公信力優勢
如上段所述,網路傳播具有門檻較低、信息量大、傳受雙方互動性強等優勢,但是,這樣的特點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信息質量不高,色情、暴力的信息泛濫,比如今年的「舒淇事件」,2008年「艷照門事件「都是通過網路發出的低俗信息;另一方面,網路傳播中虛假新聞屢禁不止,因為網路傳播暫時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約束,在信息傳播方面,虛假的、偽造的信息都得以流傳。
而報紙則不同,報紙發行和經營歷史悠久,在全球范圍內,對於報刊運營的管理制度都非常成熟,再加之我國報刊多採用事業化管理的方式,每個行政區域都有黨報黨刊掌握下形成的大規模的傳媒集團,加之全面的管理方式、責任追究制度都使以報刊為主的紙質媒體公信力大為增強。

6、新媒體時代報紙的發展狀況以及報紙未來發展走向,要有最新案例跟數據分析,謝謝!

你找一找平面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的論文吧 我覺得你是關鍵字沒搞好 那類的文章很多很多

與新媒體時代紙質媒介的發展研究論文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