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電視采訪新媒體

電視采訪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9-14 17:01:39

1、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困局

 1. 繼續保持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同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相比,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獨特憂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職業化、系統化採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實際上,媒體的權威性最終還是來源於它的公信力。《現代漢語詞典》對公信力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我國新聞傳播學界較早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是黃曉芳的《公信力與媒介的權威性》(1999),她將「公信力」定義為「媒介在長期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而成的,在社會中有廣泛的權威性和信譽度,在受眾中有深遠影響的媒介自身魅力。」她在文章中進一步指出了衡量公信力大小的指標,筆者自己概括起來,認為「公信力」應該從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發現重大選題的敏銳度、分析問題的深刻性、時事評論的全面性等方面來衡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由於「把關人」制度的相對寬松,信息傳播的過度開放,導致充斥其間的新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作為公信力第一指標的真實性都無法得到保證。除此之外,目前各類門戶網站、手機報、博客等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的內容上更多來源於傳統媒體,自身沒有專業
的新聞采訪隊伍也沒有新聞采訪權,導致新聞信息的傳播暴露出「無序化」、「碎片化」、「淺薄化」等先天缺陷,而電視新聞媒體恰恰在報道的真實性、敏銳性、深刻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自身十分明顯的優勢,這也將成為未來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相抗衡的重要砝碼。

2. 加速媒介融合,擴展傳播渠道,豐富報道形式
新媒體的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電視新聞觀眾,但傳統電視媒體只要善於抓住機遇,充分藉助網路等新興媒體的優勢,加速媒介融合,綜合利用網路、手機、電視等多種傳播渠道進行全方面、立體化、多層次的信息傳遞,電視新聞仍將有自己的受眾市場。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可以為電視新聞報道建立起即時、順暢、互動的播出渠道。電視曾被人批評為單向傳播的媒介。而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電視媒介可以將網路、手機等不同形態的媒介整合起來,充分發揮整合傳播的優勢。
另外,媒介融合也可以使電視媒體獲得更多的新聞素材,使新聞報道更全面、更生動、更豐滿。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你可以把超媒體想像成為一系列可隨讀者的行動而延伸或縮減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種觀念都可以被打開,從多種不同的層面予以詳盡分析。」電視媒介在新聞報道中可以充分利用公民用手機、相機、DV等設備拍攝的畫面或網路上發布的視頻,豐富新聞素材,彌補電視台新聞記者無法拍攝到的一些現場畫面,利用其民間視角,從而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同。

 3. 推進直播常態化,加強深度報道
目前,直播報道可以說是電視新聞媒體最能有效抵禦網路競爭的模式,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弱化「後續整理型」的對發生過的新聞進行報道的方式,倡導「實時直播型」的對正在發生的新聞進行報道的理念。一個直播常態化、不問斷播出的新聞頻道其實就像一個內容不斷更新的網路。雖然網路也可以進行直播,但它的內容資源遠不及傳統電視豐富。當前,我國各級電視台的新聞頻道在直播常態化方面,由於思想意識、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仍然不盡如人意,大部分全天候新聞頻道實際上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新聞重播率非常高。在目前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電視新聞要守住自己的一方陣地,推進直播常態化也許是必需之舉。
在推進直播常態化,加速新聞傳輸時效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窘境,盡管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一直在努力提高信息傳播速度,但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時效優勢已受到了極大挑戰,例如手機報、網路信息彈出窗口等形式各異的新聞傳播方式,其傳播時效性、接受便利性遠遠超過了傳統電視媒體。因此,更權威、深人、客觀和全面的報道,成了電視新聞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手機短訊、網路信息大都是簡單化的、碎片式的、表象性的,尚不能滿足公眾深人了解事實的需求,而電視台的職業化新聞團隊正可以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為。鳳凰衛視執行台長劉春認為,受眾對新聞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這就導致了傳統媒體因為「時效性」而輸給新媒體,卻因為「深度性」而成為眾多媒體類型中的佼佼者。可見,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就必須在報道形式上下足功夫,推進直播常態化,加強深度報道是可施之計。

2、電視節目製作與新媒體方向有什麼不同?

電視節目製作:主要為廣播電視機構、影視製作公司、企事業宣傳部門培養以較強的電視節目制(創)作能力為主,具有一定的電視策劃與編導、電視製片管理等能力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主要開設:廣播影視概論、攝影技術、電視攝像、電視新聞采訪、電視畫面編輯、非線性編輯、影視節目製作技術、電視製片管理、電視欄目編導、電視節目製作與包裝等課程。

電視節目製作(新媒體方向):主要為手機電視、網路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和廣播電視、網路公司、廣告公司、影視製作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培養熟悉新媒體特性,具有創新思維和新媒體製作能力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主要開設:新媒體概論、新媒體作品賞析、新媒體作品創作實踐、新媒體內容編排、新媒體應用等課程。

3、電視媒介應該怎樣應對新媒體挑戰

首先。中國有15億有線電視受眾。具調查在這個龐大受眾群體之中農村數量高於城市、低學歷受眾多、老年人佔比重大。而新媒體的使用者大多集中在年輕人、城市人、高學歷者。當然這些結論只是就事論事,根據事實說話。沒有任何歧。由此可見電視用戶與新媒體使用者沒有太多交集。但是不可否認,新媒體的出現給電視媒體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其次。我覺得電視媒介可以利用用戶資源優勢。充分進行受眾心理、市場分析。找准興趣點。在此基礎上,有選擇的因地制宜,取精去糟。進行優勢互補。在節目內容、形勢上進行創新。另外要與各種媒體進行合作,比如新媒體,借勢宣傳。

4、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

更加激烈的競爭吧
我覺得和新媒體的融合也很有前景

5、電視訪談的用語特點有哪些?

電視訪談的用語特點有哪些,你是想咨詢電視的焦點訪談這部欄目吧,不過我這邊也不太了解這次用的是什麼,所以這個問題幫你解答不了,希望你諒解。

6、我們是廣電的新媒體公司,經常要出去做直播或者錄播的采訪,攜帶攝像機很麻煩,請問有沒有輕便的方案?

現在一些媒體公司都在用手機進行直播和錄播了,比如網易新浪這些,我有新浪家居的朋友,她們原來直播都是用攝像機的,後來有一些手機直播推流助手APP出現,就改用手機了,新浪用的是易-live,比攝像機方便很多。

7、電視新媒體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樣的?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與電視采訪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