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經濟學在職研究生VS媒體運營管理在職研究生,哪個好啊?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管理學院高級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新媒體經濟學方向是屬於傳媒經濟學專業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媒體運營管理則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下設的四個研究方向之一,因此這兩個研究方向的所屬專業是不同的。
新媒體經濟學方向的優勢在於:把握傳媒的最新技術趨勢,分析中國傳媒投資與經營方面的最新政策,這一方向是面向高級營運、新媒體設計、 數字IT傳媒公司、開展新媒體業務的咨詢公司、電信運營商、終端製造商和內容提供商等行業培養專業人才。
媒體運營管理方向的優勢在於:媒體運營管理方向以媒體運營策略為指導,將前沿性媒體運營理念與實戰性媒體運營實務相結合,培養媒體產業高層管理者運營與管理的高級人才。
這兩者各有各的優勢,選擇哪個專業方向,關鍵是看你今後的發展方向在何處。報考在職研究生是要和工作經驗、職業發展方向緊密結合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學以致用,在工作中更大程度的運用專業知識。
你可以百度一下cucmms,第一個就是他們的招生網站,有什麼疑問也可以在線咨詢傳媒大學的老師。
2、有哪些不錯的財經、經濟類報刊?
財經:專業財經類刊物,文章嚴謹有深度,經常出現超長的長長長文。專業性比較強,作者中不乏學術大牛、業界泰斗。無財經專業知識的人讀起來可能有點費勁,這書設計的也不是很友善,擺明了告訴你別把我當廁所刊物讀。商業周刊:我認為設計的最漂亮的雜志,融合了政治、商業、人文的一本雜志,有些版面設計的簡直了!相當牛逼。文章也有不少是直接從海外商業周刊翻譯過來的,有些觀點很獨特。但此刊物並不是聚焦在財經、投資類的,專業性不強。
3、請問新聞學,廣播電視學,網路與新媒體這三個專業的區別。還有就業前景因為專接本這是個聯考專業不知道?
廣播電視學:本專業培養具有廣播電視新聞學基本理論和寬廣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在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編輯、采訪、節日主持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傳播學高級專門人才。
新聞學:本專業學生應掌握新聞學基本理論,了解新聞實踐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趨勢,了解國內外新聞事業的現狀與動態;掌握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具備從事經濟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的業務能力;
掌握媒體經營管理的基本理論,熟悉有關媒體經營管理的政策法規,具備從事媒體經營管理的基本素養;比較熟練地運用一門外語閱讀專業書刊,並具有一定的聽、說、寫能力。
網路與新媒體:本專業要求學生能夠把握傳統媒介和新媒體與信息網路領域的變革趨勢;理解信息網路交叉融合的發 展方向、新媒體與信息網路業態的多樣性;
掌握和運用新媒體內容策劃與製作、新媒體與信息網路的傳播戰略、現代互動營銷理論和媒體經營模式、新互動廣告類型 策劃與創意、新媒介數據監測系統分析應用等知識結構體系,最終培養能夠服務於廣播電視網路、通信網路、互聯網路等各種新媒體行業所急需的高級復合型專業人才。
4、最好的財經新媒體有哪些?
目前國內比較知名度、影響力比較大的主流財經網我個人認為,應該包括:新浪財經、網易財經、環球財經網、中國證券網、和訊網、財經新聞網、財經界鳳凰財經、國際財經網、環球金融網、金融界中國影響力網、中國金融網等等,以上一般被認為是國內財經主流網站,比較專業,比較權威。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
5、傳播經濟學的問題急求啊啊啊啊啊啊啊
1、現在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國的產業經濟當中「短板」之一就是管理。同樣,長期處於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傳媒產業最弱的環節也還是管理。改革開放以來,傳媒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已經遭遇到了重宣傳管理輕運營管理的規模化發展「瓶頸」,或者說「瓶頸」尚在突破過程中。僅僅從運營結構上看,確實很多的平面或電視媒體,這里包括不少地方性媒體以及一些中央媒體單位,通過資源整合(包括平面媒體與廣播電視媒體的跨媒體整合,另外包括區域內頻道資源、子報系列整合等),實現了集團化、規模化的「媒體再造」。但從實際的運作來看,一是還遺留著不少機械簡單的「體制內」觀念,二是整合往往成為流於形式的合並和「掛牌子」。其實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以往的管理運行模式,當然也不可能實現按產業化思路進行資產優化配置之類的管理創新。不破不立,管理不創新,集團化、規模化不過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已。
中國的傳媒產業的競爭力究竟如何?制約中國傳媒產業發展的「瓶頸」是什麼?在發展中我們怎樣才能同時兼顧社會效益?中國傳媒業距離全球化還有多遠?這些都需要我們從媒介管理學中尋找謎底,需要從事媒介管理學的中國學者認真思考並體現研究的價值。
有些問題是從事媒介管理學研究的學者們必須關注的:比如一談到傳媒的產業化,似乎就只剩下了追求商業價值;一說到管理創新,眼裡就只有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一說到規模化發展,就是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投資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以上種種問題現象,都是傳媒業在改革過程中一直難以解決的頑疾。
所以,我們對媒介管理研究的理解應該是:除了探討傳媒如何實現產業化、市場化的問題,除了資本運作、風險管理的問題,媒介管理還必須首先思考傳媒產業的戰略定位到底是什麼?既要解決引進管理人才與制度性創新這樣的微觀基礎性建設問題,還必須運籌如何參與國際競爭、進行文化價值輸出等這樣的宏觀話題。
誰都知道,媒介管理學即不等同於傳播學也非一般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主要原因就在於傳媒作為信息傳播工具,其媒介的意識形態屬性、公共屬性是其他資本產業及其產品所沒有的。所以,媒介管理即要遵守管理學的操作流程,又不能滑落到泛商品化的俗套里;既要尊重其文化屬性的特殊性,又不能脫離所生存的社會結構必須的資本和市場。因此,從維護和促進傳媒產業發展的立場看,媒介管理學不僅應該受到重視,更需要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不斷突破、不斷發展。
隨著全球化、信息技術、網路普及的突飛猛進,網路新媒體的長尾理論已經顛覆了傳統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效應。這意味著傳媒產業以往的經營理念必須進行觀念革命,也正因為媒介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或是理論突破,或是技術突破,更或者是產業實踐突破,都將對傳媒自身的發展、甚至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從媒介管理學的特殊性出發,如何協調傳媒產品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關系?產業發展與整體戰略如何銜接?如何促進經濟體制改革乃至政治體制改革與媒介經營改革的互動?確實是值得進行深度理論研究與探討的緊迫話題。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媒介管理研究已經成為了支撐傳媒業持續做大、做強,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基礎性學科。由於它的前沿性、復合性,要求研究者必須搭建現代企業管理的多重知識架構,較為立體地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而從國情出發是媒介管理研究的本源,站在國際視野高度是研究所追求的方向。
我個人認為,抓住媒體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媒體經營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如何互動發展是很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的課題。具體來說,在社會轉型期過程中,媒介目前所遇到的問題,哪些可以依靠政策支持來突破?哪些應該允許試點先行?進行資本性嫁接的傳媒產業應該如何設置擴張周期?擴張周期與政治、社會、經濟體制如何銜接等。
中國的問題歷來有自己的特殊性,要想在媒介管理研究上取得一點點成績就必須首先尊重傳媒業的歷史與現實處境,不能脫離具體情況做「純粹」的學術探索。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媒介管理只有通過與現實媒體的操作化嫁接,直接參與媒體的實踐活動,才能讓研究更具有針對性,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為學術而學術。總之,研究必須要與實踐互動。
有些問題必須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
一、對國家針對媒體產業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政策進行梳理並結合案例分析,求證政策出台、執行、效果等實際利弊,以此為基點判斷政策走勢和產業趨勢;
二、結合宏觀經濟政策及產業生存環境包括國際媒介生存環境,求證傳媒業改革的壓力與動力的來源、困境及解決對策的參考模式;
三、選擇代表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媒體進行現時點縱向和橫向聚像比較研究,求證媒體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互動效應;
四、對轉型期社會與媒體改革突破點的研究,結合現實成功與失敗案例;
五、預測媒介發展與資本性嫁接的限度以及對政策環境的調整周期的適應及推動作用;
六、媒介生存環境總結及政策調整建議。
追求利潤,僅僅是對企業管理決策有效性的檢驗,而要回答企業的目的,必須在企業之外去尋找,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加拿大學者莫斯在他的《傳播政治經濟學》中強調:「傳播是一種相當特殊的、十分強大的商品,因為它除了能生產剩餘價值外,還製造了符號和形象,其意義能夠塑造人們的意識。」《基業長青》的作者認為那些高瞻遠矚公司的「核心價值觀經歷百餘年而一成不變」。
媒介經營與管理是一個社會課題,值得我們為之探索。不僅僅因為流程再造或企業重建,也不因為資本的力量和追逐利潤的動力。
傳媒改革中最緊迫的問題該如何解決,說到底是傳媒業如何發展的問題。
這緣於我們的責任,中國傳媒業的責任。
4,「中國的文化產品貿易遠遠不像商品貿易是出超,而是嚴重入超。多年來,我們的圖書版權貿易一直在10:1左右的逆差水平上徘徊」。「兩會」期間,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政協委員趙啟正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政治、經濟、文化三強的國家,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特別加強文化的振興,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們是世界第一的電視機輸出國,卻不是一個能夠輸出電視內容的國家
趙啟正委員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為全世界的文明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曾經有四大發明,對推動人類進步起了巨大作用。但這都是祖先的貢獻和祖先的光榮,四大發明之後幾百年來我們沒有更重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我國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對世界文化貢獻作用開始加強,但必須冷靜地看到,如今中國對外的文化影響遠不如外界對中國的文化影響。
6、請推薦比較權威的經濟類網路媒體
鳳凰網
7、新媒體聞名詞解釋要包括哪些內容
「I want to suggest that moistmedia (comprising of bits, atoms and neurons, and genes) will constitute the substrate of art of our new century, a transformative art concer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fluid reality… This burgeoning awareness is technoetic: techne and gnosis combined into a new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 connective mind that is spawning new realities and new definitions of human identity. This mind will seek new forms of embodiment and of articulation.」
– Roy Ascott (Ascott, 2000, p.2)
控制論:是研究動物(包括人類)和機器內部的控制與通信的一般規律的學科,著重於研究過程中的數學關系。綜合研究各類系統的控制、信息交換、反饋調節的科學,是跨及人類工程學、控制工程學、通訊工程學、計算機工程學、一般生理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數學、邏輯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交叉學科。 《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
電信學?電信學是利用電話電纜或衛星進行信息傳遞相關的技術的分支。(求補充)
干媒體:「乾性」硅晶計算機科技。(求補充)
濕媒體:生命系統相關的"濕性"生物學。(求補充)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人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
這幅圖里的雕像位於芝加哥大學內,馬特爾將它們放在辦公樓窗口中之外。
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是綜合了多種學科的合成藝術,藝術與當代最前沿的科學相結合,數字技術、生物科技、量子理論、經濟學、語言學都可以成為藝術實現的媒介(體)。
定義
編輯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我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英國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新媒體部主任BENJAMINWEIL,曾於1998年在上海策劃了《數字藝術新媒體展覽》,他認為:藝術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藝術家的觀念,然後再由技術提出最為巧妙和聰明的解決方法,將其完成。藝術作品與每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由觀念驅使的創作是藝術性的創作,而如果僅僅通過技術實現的創作就不能稱為藝術創作。這恰好闡明了新媒體藝術中,藝術創作和技術應用的關系問題。1996年,《ETIME》雜志曾經探討過NETART和ART INNET兩者概念的差別,這首先取決是技術,還是藝術家的觀念,來有效地確定和影響藝術的創作。前者是技術性的,而後者強調了創作的人文觀念性,這就像在錄像藝術(VIDEO ART)出現的早期同樣發生過類似的爭論一樣,究竟是以觀念利用技術,還是以技術的利用作為藝術分類的純粹標准。
網路藝術可以給觀眾帶來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與表演相結合,互相闡釋作品,並且向觀眾提供機會,製作和共同完成作品。與傳統藝術不同的是,網路藝術可以讓作品與更多的觀眾進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國際性的網路藝術展中,提供一種叫做網路虛擬建築(WEB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觀眾在藝術家的指引和帶領下看作品,並由藝術家來介紹作品的創作意圖,藝術批評家也可以同時進行評論。在整個網路建築的參觀過程中,觀眾網上的行為方式與實際情況的差別不會太大,就像我們平時參觀其它藝術展覽一樣。
就藝術本身而言,新媒體藝術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以及由早期未來主義宣言、達達式行為和70年的代表演藝術等。溝通與合作,成為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關注的焦點,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行為模式與新的媒材,企圖發掘創造新思維、新的人類經驗,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於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深感興趣,而藝術作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決定於它的實體形式,更多在於它的形成過程。總之,整個20世紀對於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的著迷,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大大地激發了藝術家的想像力。
2興起
編輯
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對藝術設計領域的變革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成為藝術形式繁榮的發展動力。在整個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醫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研究,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創作理論參考;幾何與透視學的發展,為繪畫提供了符合人體視覺原理的透視理論;顏料化學的進步,為油畫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層次的顏色表現空間;光學原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使印象派畫家遵循光學的原理,分析和組織物象的各種關系,同時光學應用的研究還促成了攝影技術的誕生,從而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切都體現著科技對於藝術的重要推動作用。
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對藝術的影響變得更加強烈和迅猛,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創造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成為現代尖端的視覺表現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現在電視、電影、平面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展示藝術設計和建築環境藝術設計等大眾傳播媒介和視覺藝術設計領域之中。計算機圖形學的出現,被稱為第三次圖像革命,其意義甚至大於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前兩次圖像革命。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數字藝術設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藝術設計領域,它融合了「藝術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學科。數字媒體藝術是基於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關於新媒體藝術的特點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接性與互動性。」從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對數字化「設計」的諸多稱謂及科學內容的設定來看,數字媒體藝術主要涉及到視覺藝術、人機界面、信息傳播、多媒體、數字網路、動畫、廣告、游戲、虛擬環境,虛擬產品設計等,其主要范疇都在21世紀數字化「設計」的「數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較明確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基本內涵和范疇。
進入21世紀,全球范圍內以新媒體、數字影像、CG特效、網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內容創作行業已經成為當代知識經濟產業的核心產業,在美國、日本其產值超過了傳統的汽車工業,而韓國更是將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內容產業作為立國之本,並已成為韓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全球數字內容還在不斷地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擴展,而這個產業也必將成為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產業之一。在未來的幾年,數字媒體創作人才將是市場需求的熱點。有關專家預測,我國將需要20萬工業設計師和15萬動畫設計師。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環境和人才需求,國內數字藝術設計卻是剛剛開始興起,還未建立完善的新媒體藝術理論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導致了設計產業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職業設計人才匱乏和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發展過程中諸多問題的產生。
3對比影響
8、中國傳媒大學的新媒體經濟學怎麼樣啊?想考這個專業的在職研究生,不知道怎麼報名?有難度嗎?
中國傳媒大學的新媒體經濟學屬於媒體管理學院,這個專業很有前景,專門研究網路媒體的興起與發展。你大專學歷也可以報考的,只需去他們官方網站下載報名登記表,在線咨詢傳媒大學老師,然後交費入學就可以了。你百度一下「中國傳媒大學媒體管理學院高級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第三個就是他們的招生網站,上面的信息很全。
9、新媒體與數字媒體專業
簡單的說
新媒體是這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側中對軟體的使用,簡而言之,要學信息傳播理論,途徑,軟體...以後從事,後期製作,影視製作,電視節目製作與包裝,只要是你學的軟體能做的,你都可以干.
數字媒體.更側重於對信息傳播的過程,即信息在傳播時,所需要的形式,以及信息保存傳播所用的格式,還有就是各種設備的了解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