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運用新媒體進行組織形象傳播
電子郵件的運用。電子郵件是一種用電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換的通信方式。通過電子郵件,用戶能以低廉的價格和非常快速的方式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發送給指定的受眾。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郵件被廣泛運用於網路營銷領域,該模式已日趨成熟,營銷手段也日益為大眾所接受。在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時同樣可以藉助於電子郵件營銷手段。任何開放的現代化城市都十分注重會展活動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通常每年都會組織開展一些與政治、經濟、文化相關的會展活動,城市管理者不僅要在會展上與參展商加強信息交流,在會展活動後更要及時建立、補充、更新參展商客戶資料庫,強化與參展商的聯系,增強會展活動的輻射功能,通過會展產品與服務信息傳遞、電子郵件咨詢服務、參展商滿意度調查等多種方式來實現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目標。
博客的使用。在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方面,博客以開放性、便捷性和互動性等優勢廣受歡迎。城市管理者在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時,通常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對城市的形象工程進行多方位探討,也會發動市民對城市的發展建言獻策。開通政府博客或地方博客,有利於搭建一個社會各界的交流平台和城市形象外宣平台,吸引社會各界對本城市的關注。此外,城市管理者做客傳統媒體早已屢見不鮮,但是受到傳統媒體特性的限制不能與受眾及時深入地互動,藉助城市管理者開通的個人博客,及時就城市發展的某些事件、話題與各界人士互動,既能提高城市自身形象,也能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公信力。
手機媒體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手機媒體是通過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②美國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認為,手機是有史以來最強大、最具潛力的媒介。事實上,手機媒體已經成為新媒體的代表,在社會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③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互動傳播優勢。因在城市品牌塑造和傳播過程中,受眾的反饋極其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受眾的反饋信息,才能有針對性地編輯傳播內容、把握傳播效果,維護整個城市品牌形象建設。但是,在傳統媒體的使用中,各類受眾對城市品牌形象的反饋都是被動的,而手機媒體的即時互動性則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缺陷。在我國,已經有城市採用通過簡訊平台發送具有「城市形象」內容的簡訊的方法來宣傳城市品牌,一條簡訊就能讓外來者產生親切感,迅速拉近城市與公眾之間的距離。手機媒體融合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特性於一體又具備便於攜帶、受眾市場基數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如果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過程中充分利用,一定會產生較好的傳播效果。
移動媒體在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移動媒體,主要是指利用數字廣播電視地面傳輸技術播出、以滿足流動人群的視聽需求為主的新型媒體。因為移動媒體的接收終端主要是安裝在各類汽(電)車、火車、地鐵、飛機、船舶和電梯等交通工具上,所以又被成為交通媒體。④
公交類移動媒體的運用。公交類移動媒體因其安裝地點的特殊性會產生強制觀看的效果,能夠到達傳統電視媒體無法覆蓋的時間和區域盲點,與之進行良好的時空互補;而聲音、圖像的有機結合使得移動媒體比傳統的平面媒體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受眾在收看移動電視時,無需支付任何成本,只需要付出注意力即可,即使在堵車的時候也可以獲得很多的新聞資訊,因此受眾對於這種方式獲得的節目更加容易接受。⑤移動電視通過在特殊時間和區域的反復播放,有效佔領了受眾的心理空白期,讓人們在無形之中接受宣傳片中的城市品牌形象,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
地鐵類移動媒體的運用。我國已開通地鐵的城市並不多,一般都是一線城市,不僅本地政府可以利用地鐵類的移動媒體作為外宣平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也可以藉助地鐵移動媒體來進行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上海地鐵里的移動電視及地鐵通道內,目前已經紛紛出現了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形象宣傳片或招貼畫,著力展示其國家及城市形象,並推介旅遊資源。⑥而上海借勢世博會的召開,利用移動媒體進行形象宣傳,給世界各地的遊客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航空類移動媒體的運用。航空類移動媒體傳播的范圍覆蓋世界各地,相對其他的移動媒體受眾更為集中、高端,在城市品牌形象傳播中可以選擇在航空雜志、航班上播放的閉路電視節目系統中投放城市形象廣告,其針對性強,將有效提高傳播效果。
藉助移動媒體,城市品牌形象傳播必將迎來更美好的發展前景。
2、怎樣用新媒體進行營銷?
答復:如何利用新媒介傳播產品營銷?
首先,在營銷過程中講究品牌效應和傳播效應,能夠以媒體的(名人講堂、新聞事件、電視購物、明星代言)的形式以傳播傳達方式和訊息,讓營銷推廣手段迅速達到攀升,以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其次,在營銷過程中讓用戶和顧客進行體驗其產品的試用價值,以優質的服務更能夠提升產品的品質保障,集消費、娛樂、休閑、購物為整體的營銷渠道產業鏈,以人性化管理模式,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體驗的方式。
再次,在營銷推廣過程中講究品牌專區調研和策劃,以客觀反映營銷手段的必要性,以新產品進入市場的生命周期性,以集中挖掘客戶的資源共享,和市場營銷整合資源的綜合效益,以體現高端化產品營銷的優化和合理配置,以體現新概念營銷的時尚潮流前瞻,和多元化市場營銷的發展必然趨勢。
最後,利用新媒體傳播營銷方式,以不斷積累和借鑒市場投資的豐富經驗,以不斷對營銷的創新組合的方式改進方案和措施,以不斷謀求新型產業的發展歷史機遇,和新型市場催生新業務和新業態的發展趨勢,以全心全力打造新媒體營銷的致高點,以行業規模樹立市場的新標桿。
謝謝!
3、如何更好地運用新媒體開展宣傳工作
近年來,以網路、移動新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著人們接觸和選擇傳媒的方式,進而沖擊著主流媒體正面宣傳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基層幹部宣傳如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典型宣傳的實效性,這已成為新聞媒體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整合傳播優勢。基層幹部宣傳通過單媒體、單平台、單落點形成不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媒介融合和整合宣傳是提高宣傳效果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實現多媒體的報道融合,其次典型宣傳在表現形式上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同時要熟練應用移動媒體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視新媒體的雙向互動功能。媒體需更加重視與網友的互動,傳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傳主體與網民的隔閡,善於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去宣傳基層幹部;其次要把網友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三要注重挖掘提煉幹部典型細節,增強感染力。在新媒體時代,基層幹部的宣傳報道要提升影響力、增強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現那些最能打動人的細節,使幹部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才能拉近基層幹部和網民的距離。四要注重營造良性輿論生態與宣傳典型雙向推動。加強對基層幹部典型宣傳與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傳播是一致的,應重視網友言論,整合網上正能量;重視輿論環境,雙向給力推動典型宣傳。
4、如何用好新媒體開展教學
一、新媒體教學應用的意義
首先,新媒體教學應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標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目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多媒體或網路的輔助教學,作為當前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切入點,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它在學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新媒體教學應用的優點是明顯的:恰當運用新媒體技術是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有效工具。運用新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認知、求知的內驅力。新媒體教學的感性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從面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新媒體教學應用無論採用何種載體或模式,基本要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創造為靈魂。新媒體教學的基本框架:一是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內容,以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為基礎設計。二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生動認知。三是注重多向交流,提倡協作學習,把握機會適時反饋,及時矯正、引導。四是為每個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動手、動腦,重視實踐與創新。
其次,新媒體教學應用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新媒體教學應用經歷了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等階段,分別對應出版載體是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以目前在學校普遍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教學應用的作用和意義。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用計算機加以合成,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適應教學的需要和發展:
一是教學內容要完整,主題要明確,防止濫用媒體技術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
二是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注意遵循教學最優化原則。
三是自製的 CAI課件及其它專用電教軟體,一定要注意其內容的合理性及科學性,不能出錯誤。
四是運用有關模式設計、組織教學時,必須注意知識的連貫性,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防止脫離教學炫耀技術的誤區:
一是逢課必用,不管課程的特點和內容,每一門課程、每一節課,從頭到尾都用多媒體技術。
二是把多媒體當成電子黑板,點點滑鼠書本搬家,像領導在作報告,照本宣科變成照屏宣科。
三是課件順序「播放」的「流水課」,學生像看電影,「電腦+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四是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它有很多優點,但不能代替傳統教學方法。
二、新媒體出版形式的界定
首先,新媒體出版形式的基礎是數字化。
對應於教學應用的各種新媒體方式,例如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等,如果孤立來看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聯系來看是互動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以「數字出版」技術發展為標准,回顧我國音像出版、電子出版、網路出版的發展脈絡,觀察三者之間的分合關系及其長遠發展趨勢,可以將「數字出版」劃分為1.0、2.0、3.0三種形態或三個階段:
1.0電子出版(印刷技術革命、音像與電子出版物、新媒體介質)。
2.0網路出版(按需印刷出版、虛擬閱讀終端、信息互動社區)。
3.0復合出版(全媒體整合平台、多元化傳播方式、個性化投送服務)。
我國2008年頒布的《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將電子出版物定義為:以數字代碼方式,將有知識性、思想性內容的信息編輯加工後存儲在固定物理形態的磁、光、電等介質上,通過電子閱讀、顯示、播放設備讀取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只讀光碟(CD-ROM、DVD-ROM等)、一次寫入光碟(CD-R、DVD-R等)、可擦寫光碟(CD-RW、DVD-RW等)、軟磁碟、硬磁碟、集成電路卡等,以及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
《規定》關於電子出版物的基本屬性仍然存在,《規定》所列舉電子出版物表現形態既概括了現有電子出版物的介質形態,也為新的介質(電子書、電子紙、點讀機等)不斷列入保留餘地。《規定》中「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使電子出版物可以包含的形態和內容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既可以融合涵蓋「音像產品」大部分領域,也可以兼容涉及「網路出版」部分領域。
5、舉例說明,當下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展公共關系?
現在運用比較多的是微博、人人等社交網路,微博公關一度十分火熱,比如杜蕾斯就十分善於利用微博進行公關。還有對於危機公關的處理也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前一段時間的星巴克暴利門事件,就及時利用微博、人人等作出了很好的應對,成功轉危為安。
6、新媒體在廣告中如何運用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