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作家新媒體

作家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9-14 10:59:06

1、新媒體,自媒體,社會化媒體有什麼區別

參考一下:"新媒體(Newmedia)"一詞源於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1967年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之後,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了"NewMedia"一詞(1969年)。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並迅速擴展至全世界。
「自媒體(WeMedia)」概念在2002年底,由專欄作家DanGillnor首先提出。2003年7月美國資深媒體人SBowman和CWillis聯合發布了名為「We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
「社會化媒體(Socialmedia)」概念在2007年,最早出現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以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在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並逐漸發展成為與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相匹敵的互聯網基礎性應用。
新媒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聯系和區別
1.傳統媒體
媒體(media)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傳統四大媒體為:電視、廣播、報紙、雜志。
這個概念是我們開始分析的基石。結合傳播學中經典的5W模型,琛姐畫了下圖來描述傳統媒體:
「5W」模型來自於五個要素同樣的首字母「W」,它描述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影響極為深遠。「5W」模型是:誰(Who,傳播者)→說了什麼(SaysWhat,信息)→通過什麼渠道(InWhichChannel,媒介)→向誰說(Towhom,接收者)→有什麼效果(Withwhateffects,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時代,只有權威組織機構才具有媒體資質,它們通過傳統媒介(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渠道)傳播信息,傳播對象可以是任何人。
2.新媒體
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很多,至今沒有定論,我們來看兩個比較權威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這兩個定義反映了: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有兩個最核心的改變,一是傳播媒介由傳統媒介變成了基於互聯網的新媒介,二是傳播者由權威媒介組織變成了所有人。不過第二個特點在新媒體發展早期並沒有被強調,直到自媒體迅速發展,普通個人作為傳播者才引起廣泛關注。
當在傳統媒體前加上「數字」時,它們就成為了「新媒體」,例如: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數字報紙、數字雜志等等。

3.自媒體
美國資深媒體人SBowman和CWillis聯合發布的名為「We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指出,「We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這個定義的重點是「普通大眾」,即自媒體的核心。傳統媒體把傳播者和接收者區分得很清楚,是一種「自上而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傳播方式,它強調普通大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傳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被模糊,傳播方式轉化為「點對點」。從定義分析,自媒體是一種特殊的新媒體,它對新媒體中的傳播者做了更嚴格的限定。
當把新媒體的傳播者限定為「個人」時,它們就成為了自媒體,例如:個人博客、個人主頁、個人日誌等等。

4.社會化媒體
社會化媒體的概念出現最晚,爭議很大,我們選擇早期的兩個較為權威的定義作為參考:
AntonyMayfield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將社會化媒體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
DionHinchcliffe認為社會化媒體的定義應遵循一些基礎規則:以對話的形式溝通,而不是獨白;參與者是個人,而不是組織;誠實與透明是核心價值;引導人們主動獲取,而不是推給他們;分布式結構,而不是集中式。
社會化媒體與其它新媒體的區別在於,社會化媒體在網路中模擬了真實世界的人際關系,並且將真實世界的信息傳遞方式在互聯網進行移植、擴大,使得個體的聲音被傳播得更遠。並且,它的傳播者也是個人,不是組織。
所以,我們可以把社會化媒體理解成是一種特殊的自媒體,它強調接收者由所有人變成基於社交網路的傳播。

2、新媒體小說推薦個?有人知道嗎?

如果你感興趣,就大膽的去嘗試,只有親身經歷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每個人對新媒體的理解都不一樣。別人說的也只是說說而已,只有你自己嘗試開始寫作了才知道如何成為一個新媒體人。祝你好運!

3、為什麼寫作的作家越來越少了?

以網文為例,其寫作市場混亂,作家收入少,無法維持基本生活。連自己都沒有辦法養活的行業,自然沒有多少人能堅持下去,所以寫作的人會越來越少。

那有的朋友就要問了,像唐家三少、天蠶土豆、辰東這些網文大神又是怎麼回事?要知道,像他們這樣成功的網文作者只是少數。他們開始寫作的年代,恰好是網文的黃金年代:競爭對手少、盜版技術不發達,讀者對網文的倦怠感還沒有形成。任何一篇看的過去的文章,都可能是他們晉升“白金作者”的階梯。

沒有競爭對手的他們,加上自身實力過硬能寫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小說,自然能成為網文界的大佬。後來的網文作者即便有好的文字功底,也很難出名。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網文套路“爛大街”。都市類作品都是一個出身平凡甚至卑微的男主角,意外撿到一個寶貝,從此收獲無數戀情,走上人生巔峰;玄幻修真類也是類似,滿滿的都是套路。經過幾年的閱讀,讀者對這樣的套路網文已經免疫,連看都不想看了。

如果是辰東這樣的網文大神寫的,或許還會有忠實粉絲前去“拜讀”。如果是新晉網文作者用這樣爛大街的套路寫網文,絕對會慘淡收場。沒有絲毫點擊量的他們無法獲得收入,沒辦法維持基本的生活。

即便能獲得讀者認可,抄襲問題也是影響他們收入的重要原因。21世紀最發達的就是互聯網技術,網路上什麼都可以找到,包括付費的小說。既然有免費的,很多貪圖便宜的讀者就會在網站上看盜版,不會去APP內付費看小說。

雖然讀者有那麼多,但真正付錢的卻寥寥無幾,無法維持生活的他們自然會退出網文界,另尋出路。

4、2019年中國網路文學作家影響力榜是行業內最權威的嗎?

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網文小白吧。中國網路文學作家影響力榜不僅考量了網路文學作家的作品綜合表現,包括作品熱度、作品IP改編的潛力,改編作品的影響力,也考慮了作家在粉絲群體中的認知度、活躍度、公眾影響力等維度,才得出的。上榜的作家無論是作品數量、作品認知度,還是個人品牌建設、影響力都是遙遙領先的。

5、做一個新媒體編輯需要哪些能力

我們不談理論,只講新媒體運營的硬核技能,
先說具象的能力:
A 文案功底
對於一個新媒體運營er來說,所有工作幾乎都要依賴文案去展開,壓根不會寫文案,會被招聘方直接Pass掉;文案功底差,將會混得很艱難。對於剛入行的人來說,可以不是文案大神,但是一定得寫得出來。
早期還是新媒體運營專員的時候,日常工作就是輸出內容,長短、體裁幾乎沒有限制:關於品牌的公關文章,推廣產品的產品文案,以及組織活動、和粉絲互動的話術,電子海報上的一句話文案……
一說到寫文案,大家都很怕,一開始也覺得自己不會寫不是這塊料,甚至因此想放棄這條路,但其實工作了就會發現,文案並不等於文章,高考作文的人未必能寫得好文案;而沒讀過多少書的人也有可能寫出效果好的文案。
因為文章是讓讀者欣賞讓讀者閱讀的,而文案是讓自己達成自己目標的工具。
打個比方,兩種文案
手機:精工打造,像藝術品細致動人iPod:超大容量,4G內存,把1000首歌裝進口袋裡
前者辭藻華麗,可是你懂它是在講什麼嗎?後者都是大白話,但是用實實在在的數據把好處擺在你眼前,消費者能不心動?
就一句話,你不是作家,你的文案能讓用戶聽得懂就行。所以,千萬不要一開始就被文案嚇怕了。
文案技能怎麼get?
1. 學習別人的經驗,少走彎路,可以在網易雲課堂、騰訊公開課、喜馬拉雅這些平台去搜
2. 自己多練,聽一千節課,看一百本書都不如自己實際寫一篇文章
剛做新媒體運營時,每周原創3篇3000字+的微信推文,持續了將近一年,為我自己積累了深厚的文案功底。
B 自媒體平台的操作
新媒體運營,說到底是新媒體平台的運營,就是幫助公司管理、維護各大自媒體平台,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抖音、簡書、百家號、豆瓣、搜狐號這些。
我們得掌握這些平台的後台是怎麼操作的,它們的規則是什麼、是怎麼一個玩法。拿抖音來舉例,什麼類型的視頻在抖音上更受用戶歡迎?你發布的視頻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數據標准才能被平台本身推送、曝光?
怎麼學?
平台操作部分的技能很容易get,百度一下全都有。經常上網的人都能很快學會,你可以自己注冊一個公眾號、百家號之類的,邊學邊操作。
平台運營規則這部分相對難一些,也需要時間自己去體會,在實際運營的過程中掌握。建議加一些討論交流群,多請教專業做運營的小夥伴們。
C 活動策劃
每一個互聯網公司,或多或少都會要辦活動,線上線下都有(線上偏多一些),比如,往小了說,微信公眾號留言送書活動;往大了說,公司周年慶,回饋老用戶。
而這些活動,新媒體運營必定會參與的。如果是一家小公司,恐怕一個新媒體運營會前前後後地承擔所有策劃、組織、復盤的工作;如果公司規模大,人員充足,活動規模也大的話,新媒體運營要負責的可能僅僅是一個環節,比如宣傳。
D 溝通能力
新媒體運營,工作的對象是人,人是千變萬化的,所以這個崗位不容易被機器、人工智慧取代掉,反而還能鍛煉你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說回來,這里的溝通能力,要求是如何去表達讓對方快、狠、准地理解你的意思;如何說服對方,讓他按照你的引導去進行下一步行動。
對象分兩類:
同事、老闆,這里強調的是團隊協同,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誰也不願意聽一個人說半天,卻啥也沒聽懂。
然後是用戶,除了讓用戶迅速get你的意思,你的表述還要有魅力,讓用戶跟著你思路走、按照你目的進行下一步行動的魅力。
E 數據分析能力
一個規范的互聯網公司,領導大大們是絕不會拍腦袋做決策的,一切事情都拿數據說話。
數據思維要貫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自己怎麼知道下一步該干什麼?需要數據反饋。
寫了一篇文章放到今日頭條上,閱讀數只有3K,而公司的平均數量是6K,那麼我就可以知道,我寫的這篇文章效果不好,那麼就要調整內容、或者文案類型了。
此外,還可以看看評論數量,看看大家跟你這篇文章產沒產生情感共鳴;還可以通過點贊數,看用戶對你的認可。
比如,想申請經費測試一個新項目,拿出以往類似項目得數據、加分析,你的上級大佬才會放心撥錢給你不是?
總之,新媒體運營是要根據數據反饋去做事的。
再說抽象的能力,
A 網感
網感說白了是一種感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我覺得這種能力比較抽象。
新媒體運營的載體是互聯網,網感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要有網感呢?新媒體運營經常要蹭熱點去寫文案、策劃活動,我們需要知道現在市面上流行的網路用語、流行的梗、流行的創意活動,給自己參考,這些都需要網感。
而且和用戶打交道也需要網感,畢竟現在市場上的消費主力軍是年輕人,是活躍在互聯網上的一類人,你自己不混互聯網是很難和他們溝通、很難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
如何培養自己的網感?
以前的我常年在工地,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更沒有時間上網,網感為0,我是這樣培養自己的網感的。
1. 刷微博熱榜
微博熱榜上的熱點更新頻率快,消息及時,你可以第一時間知道熱門事件。
另外,知道年輕人都在關注什麼,大家的痛點是什麼,可以運用到你的文案中去。
2. 看微信公眾號推文的標題
通過這些真正運營微信公眾號的小編起的標題,你能迅速get年輕人的表達方式。
3. 玩所有時下人們的社交軟體
抖音火了,立馬去下抖音;小紅書最近勢頭很猛,即使你是漢子,也要去逛一逛。
4. 互聯網資訊網站
以下網站可以考慮經常看的,在精不在多,建議沒事的時候刷一刷,能幫你看清當下的形式:
36kr
虎嗅
B 遇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遇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媒體運營崗位的核心競爭力,具備這個能力,我們無論轉崗做其他種類的運營也好,還是做管理層也好,都是一個大大的閃光點。
為什麼?因為在你工作的過程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各種各樣的情境、各種各樣的問題,總不可能事無巨細每個都要問你的領導吧?況且工作之後你會發現,身邊很少會有人像師父一樣帶你,全靠你自己摸爬滾打。
而你的成長你的進步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
而get這個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勇敢去做、勇敢去嘗試,不知道怎麼辦?先做了再說。
原地思考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

6、在新媒體中作者可以通過哪些套路引起讀者 增加閱讀量?

一般人看新聞無論是手機新聞還是報紙上的新聞,都會先看標題,標題好了,吸引眼球了才會往下看,當然標題一定要真實,在真實的基礎上再加以修改,注意不能過頭。其次是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閱讀性。

7、作家文摘的新媒體平台

<

8、新媒體學習門檻高嗎?

一點建議,不管多麼喜歡,或者多麼想做,都希望你能管理好自己的預期。
三、轉行成本有多高,你考慮清楚了嗎?
假如我現在是某個服裝線下門店的銷售,那我轉行做金融行業的新媒體,難么?難。轉行做新媒體是個籠統的說法,而給我發薪水的新媒體崗位,肯定設立在某個具體領域,甚至只依託於某一個產品的運營與銷售上。
這個時候,如果做不到一往無前殺進行業,那就抽三天時間想想,勝任這份工作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精力、財力。一天想清楚一點,就挺好,如果能列出來,寫在紙上,更好。
除了上述有工作經歷的,還有一種就是像我這種,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新媒體編輯——白紙一張入行。聽起來不錯,充滿無限可能性而且不存在轉行成本。
但實際上,這註定就是弱勢,即使投入再多時間、精力來打磨自己的實操技術,充其量只是新媒體這個工具用得熟練,是「術」的層面;而公司要的是你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對產品價值的熟知、對用戶需求的感知,這些都是「道」的層面,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積累。
相較於新媒體運營這個崗位,選擇哪個行業進入更為關鍵。做服裝還是做金融?慎重選擇,量力而行;一旦決定,也就不要反反復復,紮根到行業里去。
四、轉行做新媒體後,有沒有偏離你的職業規劃?
通常在一個職業上深耕細作,方向大概兩種:一、專業崗。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專家,本質上算是個靠手藝過活兒。二、管理崗。在專業崗的基礎上,不斷強化領導力,最終成為管理層。
那你呢?以後想做什麼?想通過這份工作獲得什麼?是想精通某一項技能,還是目標成為管理者,前者對專業能力要求高,後者更要求綜合能力。
五、想清楚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在我工作半年的時候,有家公司月薪 10K 挖我,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拒絕了,雖然當時我的工資是 4K。
為什麼?心虛。
去了之後,我能幹什麼?我牛逼在哪兒?是我文案寫得好,還是排版做得漂亮,亦或是選題對用戶口味?我能獨擋一面嗎?
這么一想,心裡很是惶恐。因為突然發現自己沒有一項不可替代的能力。好像什麼都會做一點,懂一點,但是哪一塊的積累都不足以達到行業頂尖水平。
總得來說,花架子多,底子不實。
所以,我們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自己最擅長什麼,我們要將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到自身的成長上來,即使換個「木桶」,我們也是那塊最長的木板。
六、你能做到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嗎?
為什麼叫「新媒體運營」,關鍵就在於,你要保持一顆時刻對用戶敏感的心,或者隨時隨地進入工作狀態。所以,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加班,這個加班不是公司需要,而是你必須拿出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完成職業能力上的積累。
坦白講,做了一年,幾乎每天都是工程師給我微笑說再見。
自從負責公司公眾號以來,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時間不夠用。這一點貫穿於找選題、排版、起標題、配圖到保存發送的整個操作過程。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積累不夠。
改變的方法也無他,只能靠時間去填補經驗和認知上的不足。
別人每天工作 8 個小時,你可能額外需要 4 小時用在想選題、回答用戶提問、評論讀者留言。這還不算私下給自己充電的讀書時間。
七、是不是必須文筆好才能幹?
真正文筆好的,特別愛寫字兒的,應該去當作家。
對於新媒體運營來說,把字兒寫對,語句通順,用戶看得懂,就夠了。寫得多了,文字功力也會日漸深厚。
真正支撐新媒體在百萬千萬用戶面前風生水起的,不是討喜的文字和搞笑的動圖,而是內容背後的用戶需求和商業邏輯。
這就要求,你知道你接下來要進的公司是賣啥的,是賣燈泡還是賣保險,是賣產品還是賣服務。
你得清楚老闆的需求,其他部門的壓力,抓緊時間摸清楚新媒體部門在公司整個流程中處於什麼環節,扮演什麼角色。
說到底,這是商業理解能力,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本質上也是在運營一家公司。
八、每天都要接受用戶的考核
曾經在快工作滿一年的時候,寫過一篇 7500 字干貨心得,開篇提了一句:我認為新媒體是個很光明的行業……
這個光明除了對整個新媒體行業充滿信心,更是對這份工作本身的現實描繪。
每一篇推送的稿子,其背後的數據都是即時可見的,閱讀量、轉發量、收藏量、轉化率。
每次推送結束後,所有數據和內容本身,都會赤裸裸的擺在那裡,接受用戶的評價、老闆的挑剔、同事的建議以及同行的攀比。
這句話的重點是每次。
特別是日更的同行,幾乎每天都飽受著閱讀量的摧殘,不是說老闆萬事以閱讀量來衡量 KPI,而是你一偷懶,內容質量的下降就會非常明顯,這個藏不住。
也許會有人想到刷刷閱讀量、用戶什麼的,但是用戶和老闆又不傻,內容的好壞,怎麼可能讀不出來?
千萬別傻呵呵的以為自己比用戶聰明。我很克制地輸出內容,也是怕這個,擔心自己積累的太少,所謂的見識可能特別淺薄。
再者說,刷閱讀量這種作弊的事兒,你的競爭對手看得最清楚,他們巴不得抓住你把柄。競爭對手比你更在意你的數據。
為什麼老闆經常和我強調:新媒體這行很鍛煉人。
因為你得要臉,所以每一步都扛著壓力,老老實實地往前走。
九、新媒體是個大概念,你要做哪一類?
不是做哪一個行業,而是做哪一種類型,我簡單梳理一下,大致分成兩大類,供參考:

與作家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