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傳播時度效

新媒體傳播時度效

發布時間:2020-09-13 20:22:44

1、新媒體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媒體"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1、價值

就媒體本身意義而言,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比如近幾年來由於媒體的發展,各類媒體風暴市場,但是經過市場考驗的留下來的卻少之又少。其中有一些就是因為其沒有深入調研媒體核心價值所在而盲目拷貝別人的理念導致失敗的。或者是由於理念過於超前不能被市場認可,沒有深度分析消費者形態而強加細分難以體現媒體的基本價值,或者基本價值與市場不協調導致失敗的。原因諸多,不一一贅述。

2、原創性

新媒體之所以稱之為新,就新在這里。應該具備基本的原創性。這里的原創性,區別於一般意義上個人或個移動互聯網別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應該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於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更具備廣泛意義的創新。比如,分眾傳媒就是一種新媒體,具備原創性,它之所以可以稱為原創是因為它把原有的媒體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間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卻是原創。但是那時的聚眾或者當下更多家類似媒體,都是新媒體典範,他們或者是不謀而合或者是復制,這個原創是這個特定的時間內時代的原創,仍可稱其為具備原創性的一面。而這個原創是理念上創新的典範。

當時興起的分眾傳媒、聚眾傳媒、框架傳媒等細分受眾的媒體都是在媒體理念上具有一定意義的原創性。以及後起細分到社區的安康、細分到醫院的炎黃、互力等媒體,雖然復制了分眾的細分概念,也不失為理念上創新應用成功的典範。

3、效應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網路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國,屬於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應,在特定區域特定時間內幾乎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效應必然產生特定的結果。由於這個效應得變化發展,不排除新媒體可以發展成為主流媒體的可能,也就是新媒體在一定的時機也可以脫離新媒體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隨著發展而變化。

2、新媒體有哪些類型,傳播方面有什麼特徵?

新媒體的類型主要有門戶網站、搜索引擎、電子郵箱、虛擬社區、網路游戲、博客、播客、維客、手機簡訊、網路電視、手機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路雜志等等。

傳播特徵是傳播速度比舊媒體快,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能夠進行傳播活動,客戶端多樣化,比如電腦、手機、簡訊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

3、如何理解 "21世紀新傳播在時間空間內容形式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

傳播「全球化」研究闊大閎深
與國際接軌,進行國際交流,要求我們處在一種全球化視野中來審視中國的傳媒事業發展和傳播研究。此次大會研討的熱點內容之一正是「全球化」研究。也正是得益於這種全球視野,此項課題的研究論文具有氣勢磅礴、體大思精的特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明安香研究員以「9·11事件」為引子,闡述了《關於信息傳播全球化和新世紀初我國傳播發展戰略的幾個問題》,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段京肅教授在論文《定位·重組:媒介應對WTO》中,提出了媒介重組、人員重組、經營項目重組、市場重組等四種應對舉措。
上海外國語大學張詠華教授分析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網際網路及網站的經濟模式》,浙江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邵培仁教授則論述了《媒介產業全球化與中國的對策》。
網路傳播研究 高歌猛
進此次討論的熱點內容之二是網路研究。研討會共收到了17篇關於網路研究方面的論文,占總數的1/4強。
浙江大學張允若教授在《關於網路傳播的一些理論思考》中將互聯網路及其所提供的天地看作是人類傳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並對傳統傳播規律在第二世界中的延伸與發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秦志希教授等在《互聯網的「後現代」特徵》一文中,分析了互聯網對技術中心和對傳統傳播權力的消解等三大「後現代」特徵,並提出應如何面對網路的後現代性。
南昌大學新聞學院劉仁聖教授認為,在大眾傳播中缺失了的交互主體性,在網路虛擬空間的人際傳播中實現了回歸。
傳播理論研究 深中肯綮
此次大會上,傳播理論研究的論文質量頗高,其中不乏富有創見、令人耳目一新的閃光之處。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吳文虎教授從研讀和思考文化研究的文獻與論著中,提出了當今傳播理論研究正呈現出向大眾文化轉向的新趨勢。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孟建教授從「影像文化傳播」的角度剖析並指出,當下的影像文化傳播已經開始向後影像文化傳播時代發展。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丁柏銓教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林之達研究員等均對傳播效果予以關注。
特色題材研究 獨出心裁
還有一部分研討的論文難以對其進行簡單歸類,這些富有個性、獨出心裁的特色題材研究,從另一個角度體現了傳播學研究欣欣向榮的景象,也使本次大會更加多姿多彩。
清華大學傳播系熊澄宇教授等依據清華大學科研實力強的優勢,進行《中國數字衛星直播電視發展戰略研究》。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主任蔡惠福副教授根據軍事院校的特點,提交了《大眾傳媒與軍事心理戰》。新疆大學韓強副教授則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資源,系統地闡釋了《多民族受眾的文化程度特徵與新聞選擇偏好》。
北京廣播學院郭鎮之研究員等在《對「〈焦點訪談〉系列叢書」批評性報道的內容分析》之後,得出結論:批評性報道是電視新聞輿論監督功能的主要體現者,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當前輿論監督的現狀,同時又與標准化的輿論監督理論存在差異。
天津師范大學新聞系劉衛東教授運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通過對兩種信息系統度量的分析,揭示了新聞與大眾傳播信息的度量標准及計算公式的特殊性。
觀察與思考
兩年一次的全國傳播學研討會已經舉行七次,其權威的意義與價值已經得到了中國傳播學界的公認。在大會上所發表的研究成果,可以代表當前國內傳播學研究的最新趨向。本次大會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一、議題中的文化取向突出。二、對科技含量的關注增加。三、多學科交融的特徵明顯。

4、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哪些特徵

1. 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由於工作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新媒體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而生的。

2.滿足隨時隨地地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需要。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對於網路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

3.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

4.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更具個性化,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

(4)新媒體傳播時度效擴展資料:

新媒體(New Media)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

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參考資料:網路:新媒體

5、新媒體的時效性有哪些變化

新媒體種類很多,主要有:
門戶網站、電子郵箱、搜索引擎、虛擬社區、網路游戲、博客、維客、播客、手機簡訊、
手機電視、網路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路雜志等等。
它們之中有的屬於新的媒體形態、有的屬於新的媒體軟體、新的媒體硬體和新的媒體服務方式。

傳播方面有什麼特徵?
1.全時傳播。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有四個發展階段:定時、即時、實時、全時,全時傳播指的是信息隨時可以進行發布。

2.全域傳播。地域和空間限制越來越少,只需要設備和傳輸信號,就可以發布信息。

3.全民傳播。傳播不再是機構、媒體單位的事情,每一位民眾都可以參與其中,誰都可能是記者、編輯。

4.全速傳播。傳播速度比舊媒體快,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能夠進行傳播活動。

5.全媒體傳播。傳播信息不單是文字或者圖片,還附有音頻、視頻等多觸覺通道。

6.全渠道傳播。客戶端多樣化,比如電腦、手機、簡訊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

7.全互動傳播。新聞的線索搜集、采訪、發行等一系列活動,所有用戶都有機會參與進去,並且在事後可以發表評論。

8.去中心化傳播。不存在類似於「頭版頭條」這樣的狀況,不同受眾可以選擇出很多主題進行討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新媒體使新聞多元化。

9.去議程設置傳播。信息傳播不再是比較固定的用詞模式,不同的消息發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語言的習慣進行傳播。

10.自凈化傳播。雖然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負面信息傳播面積是正面信息的四倍,但是一般小道消息都會有相關人員出面澄清,所以造成的誤會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6、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特點:

1、交互性較強:在新媒體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受眾可以自主的參與到傳播系統中,交互性較強。

2、海量化信息承載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憑借強大的技術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簡短精煉的形式得以存貯於平台上,信息傳播較為碎片化。

3、資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聯網上,例如百度文庫、優酷視頻是一種不限地域、行業、年齡等的資源共享平台,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互聯網資源。

4、超文本、超鏈接的應用並提供多媒體支持:新媒體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與超鏈接則使得網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網路資源。

5、個性化與主動性較強:網民可以主動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基本上不受時空限制,個性化極強。

6、虛擬社群化:網路社交是繼網路興起後發展起來的,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化信息的傳播環境,使用的用戶構成了虛擬的社群。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利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6)新媒體傳播時度效擴展資料:

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路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媒體是具備價值的信息載體。載體具備一定的受眾,具備信息傳遞的時間,具備傳遞條件,以及具備傳遞受眾的心理反應的空間條件。這些綜合形成媒體的基本價值。這個載體本身具備其價值,加之所傳遞信息本身的價值,共同完成媒體存在的價值。

這個也就是媒體存在價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進步也具備一定受眾,但是媒體成本遠高於受眾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亦不能形成媒體的有效價值。

效應是在一定環境下,因素和結果而形成的一種因果現象。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特定效應的特性。或者說新媒體必須具備形成一種更新的效應的特性。新媒體必須具備影響特定時間內特定區內的人的視覺或聽覺反映的因素,從而導致產生相應的結果。

7、什麼是媒介傳播效果的指標?

一、傳播效果評估有哪些原則?

1、目的性原則;2、方向性原則;3、針對性原則;4、可測性原則;5、科學性原則;6、引導性原則

二、應如何進行傳播效果的評估?

評估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1、評估傳播對象接觸媒介的效果;2、評估媒介影響傳播對象的效果;3、評估傳播目標實現的效果(程度);4、評估受眾需求滿足的效果(程度)。

三、受眾接觸媒介的效果主要看哪些指標?

1、受眾對傳播媒介及特定欄目、節目和信息的注意、興趣、情趣、理解、記憶等心理活動的反應程度,2、報刊讀者、廣播聽眾、電視觀眾接觸媒介及信息人數的多寡;3、廣大受眾對傳播媒介的接觸頻率和信賴程度。

四、媒介影響受眾的效果主要看哪些指標?

傳播媒介對受眾文化、日常生活習慣廣義上的影響,包括受眾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輿論以及在觀點、思想、信仰、認識、志向、動機和行為准則、對新事物態度等方面的變化幅度和變化方向。

8、如何運用新媒體來增強宣傳效果?

近年來,以網路、移動新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沖擊著人們接觸和選擇傳媒的方式,進而沖擊著主流媒體正面宣傳的生態環境。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基層幹部宣傳如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提高典型宣傳的實效性,這已成為新聞媒體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的整合傳播優勢。基層幹部宣傳通過單媒體、單平台、單落點形成不了強大的輿論聲勢,媒介融合和整合宣傳是提高宣傳效果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實現多媒體的報道融合,其次典型宣傳在表現形式上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同時要熟練應用移動媒體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視新媒體的雙向互動功能。媒體需更加重視與網友的互動,傳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傳主體與網民的隔閡,善於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觀的態度去宣傳基層幹部;其次要把網友變成自我教育的主體。三要注重挖掘提煉幹部典型細節,增強感染力。在新媒體時代,基層幹部的宣傳報道要提升影響力、增強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現那些最能打動人的細節,使幹部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才能拉近基層幹部和網民的距離。四要注重營造良性輿論生態與宣傳典型雙向推動。加強對基層幹部典型宣傳與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傳播是一致的,應重視網友言論,整合網上正能量;重視輿論環境,雙向給力推動典型宣傳。

與新媒體傳播時度效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