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在新媒體時代中國需要

在新媒體時代中國需要

發布時間:2020-09-13 17:03:43

1、談談在新媒體時代為什麼在社會溝通和輿論引導方面曉之以理要重於動之以情

單一的講道理是空泛的,很容易讓人產生排斥的心理,人類是有情感的,只有動之以情才能真正觸及到人心,只有人心感受到了震撼,才能夠達到教育人的目的。
特別是我們中華民族,是非常重感情的民族,動之以情是非常符合我們國家現實情況的一種決策,老百姓就是喜歡得民心,接地氣的事情。

2、在新媒體時代,用明星代言作為電視廣告營銷的方式是否還有必要

有時候未必要明星,但明星效益對腦殘粉也是有作用的,我父母那一輩的對如成龍之類的明星還是有說服力的

3、中國新媒體網的時代背景

「馬歇爾·麥克盧漢」這個電子世界的「聖人」是名副其實的傳播學大師,他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在今天一步步成為現實:新媒體技術帶給人類社會太多的變化。
互聯網作為目前新媒體的主流力量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
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Clark曾經寫道:「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於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進展,然而對於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子郵件、網路社區等等已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延伸出的網路文化、網路營銷、電子商務等人文科學的發展也在證明著「自然科學的一小步,人文科學的一大步」。
因而新媒體技術、新媒體行業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目前的新媒體行業處於初級階段,眾多理論、概念、媒體形式紛繁復雜,中國新媒體網作為中國首家新媒體行業門戶,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為新媒體從業者以及相關人員提供最權威、最及時的新媒體行業資訊信息,提供最便捷的新媒體行業學習交流的平台等服務,來最終促進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進步、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4、新媒體在新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

不管怎麼樣,目前這種垃圾電視劇漫天飛,而且廣告暴多的現象是絕對不會有了。 還有,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拒絕看電視,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看不起電視。 再有,

5、新聞工作的職能在新媒體時代有哪些變化?

新聞工作者當下的三大困惑:
1.內容生產的獨立性困惑: 在社交媒體環境下,記者不再是獨立於受訪者和受眾的個體。他們有可能在受眾的期待下,產生參與事件的沖動。記者在新聞報道中難以保持中立性,甚至自己成為新聞事件的主角,參與、介入、影響新聞事件的發展進程。
2.媒介的管理者和生產者困惑: 在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管理者和生產者身份開始合一,記者不僅關注內容生產還要關注內容推廣和受眾反饋,部分媒體也以量化考核指標作為記者的指揮棒。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記者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討好受眾,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判斷。
3.移動平台的碎片化困惑: 由於其便捷性,移動平台已成為許多人獲取內容的第一來源。然而,移動媒體本身的碎片化、娛樂化特徵會影響內容的完整性,社交平台更有利於突發事件的告知和短評論,而不利於嚴肅、冷靜的思考。
三大矛盾:
1.快速與准確的矛盾 ,動搖著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權威感,最終可能導致這種權威感帶來的對新聞職業應有的神聖感不復存在。
2.信息的量與質的矛盾 ,讓新聞記者感到傳播專業化受到空前擠壓,這種擠壓最終可能讓新聞記者感到關注度的喪失,由這種喪失帶來對新聞職業本身應有的傳播機制喪失信心。
3.信息題材的專與雜的矛盾 ,記者感到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專攻某一領域的可能性不復存在,讓一人身兼采寫編播等數職,但專業水平沒有了,新聞稿件粗製濫造,新聞產品的質量下降,職業神聖感漸行漸遠。
對MJC和新聞學同學而言,這三個知識點太重要了,為什麼?因為最近幾年考新聞大題,大都是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理論、新聞實踐變遷。

這是比較專業性質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

感謝採納

6、記者在新媒體時代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1、編程和數據分析。
2、在社交媒體收集和核實信息。
3、學習剪輯音頻和視頻。
4、直播和VR

7、新媒體時代需要怎樣的企業自媒體

傳統媒體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越來越顯得張皇失措。從2014年開始,用「雪崩」或「衰退」來形容傳統媒體都是可以的,到了2015年,這種趨勢更加嚴重,甚至帶有一定恐慌的因素。我們看到大量傳統媒體人出走,一些傳統媒體關停,這是我們在談「媒體行業變化趨勢」中不可避免要提及的。我就是從傳統媒體走出來的,現在回頭去看很多朋友、前同事,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逃離,加速地逃離傳統媒體。當然我一直相信傳統媒體人有他的價值,我還有很多很優秀的同事也在堅守,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但是你會很明顯地感受到這種形態的變更、代季的替換。這是我對2015年整個媒體行業印象最深的事。

任何一場重大變化發生時,總有一些混亂,這是很正常的。1997年我大學畢業時,剛好趕上媒體技術變革—從鉛字印刷到激光排版;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們又經歷了門戶網站的崛起;而過去的2014、2015年移動互聯網又更加迅速地取代了PC互聯網。其實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經歷了這三場革命,紙媒最黃金的年代、移動互聯網崛起的時代都感受過。

內容創業大潮來襲,帶來哪些變化?

徐達內說自己更喜歡用內容創業者來形容如今的媒體人。事實上,今天很多的微信公號已經機構化了,不再是一個人的「自」媒體。而內容創業也不僅僅局限在自媒體的概念里了。

1、成本結構、生產方式發生變化

UGC帶來什麼變化?最重要的是改變成本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我理解的「內容創業」跟「新媒體」還是有所差別。說到新媒體,你有可能會說是介質的變化:過去是一張紙,五年前是電腦屏幕,今天是一個手機。但我更願意把新媒體理解為生產方式的變化:過去壟斷在少數人手裡(當然這個壟斷不一定是貶義詞),今天權利下放,更多人擁有內容生產能力。過去談生產內容,我們可能要花重金聘請好的記者編輯。今天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內容生產也會極大地依託於UGC,草根內容生產者。我們今天談移動互聯網、談新媒體,最核心問題就在於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

2、盈利模式發生變化

廣告是所有媒體這么多年來最經典的盈利模式,甚至某種程度上就是唯一的模式。但今天為什麼要用「內容創業」這個詞?因為內容創業生產出來的有可能不是廣告模式。

說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你告訴投資人我今天生產的產品是廣告模式, 投資人立馬會估算出這個產品的市場價值。但如果你以內容為切入點,從衣食住行推薦,到生老病死安排,從星象運勢解讀,到內幕獨家披露,就會有多種盈利模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微信已經做了一個好榜樣,文章寫得好是可以贊賞的,一篇文章幾萬贊賞也是可能的。當然,內容本身不一定是剛性需求,雖然滴滴打車可能是一個出行的剛性需求,餓了么也是一個解決吃飯問題的剛性需求。

內容其實是一個高頻消費,我們經常去消費內容,內容帶來的精神愉悅以及自我認知,讓用戶和內容創業者彼此之間摩擦出了更細膩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帶來的用戶粘性讓人們更願意買單。比如說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一群內容創業者,他真的不一定是在做媒體,更不要說是做廣告,但以內容為主的自媒體有不少估值過千萬、過億,例如羅輯思維估值13.2億、12缸汽車1.5億、一條視頻1.5億美金等……這個數字正呈直線上升趨勢,內容創業的版圖正一塊塊擴張。

與在新媒體時代中國需要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