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讀者新媒體文章落地

讀者新媒體文章落地

發布時間:2020-09-13 14:48:26

1、在新媒體中作者可以通過哪些套路引起讀者 增加閱讀量?

一般人看新聞無論是手機新聞還是報紙上的新聞,都會先看標題,標題好了,吸引眼球了才會往下看,當然標題一定要真實,在真實的基礎上再加以修改,注意不能過頭。其次是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閱讀性。

2、找一篇《讀者》里的文章

你的這個問題我知道答案!本人比較喜歡讀者!看多你說的這個文章!昨天用百度找讀者上一些好看的文章,偶然看到你的問題!發現回答的都不對的! 那篇文章 是要求證明4=3. 所以假設A+B=C.然後
4A+4B-3A-3B=4C-3C
4(A+B-C)=3(A+B-C)
提取(A+B-C)
其實這個到最後一步是不成立的!因為0不能當除數!

3、讀者裡面的一篇文章 很經典的- -

那就愛吧!?

4、急求《讀者》里的一篇文章。

應該是這一文吧,我以前也有轉的,我還把它放在QQ空間里了

初戀如雪2008-3-28 17:25:40 作者:於強 來源:網路 欣茹是個美麗的大三女生,快放寒假時,在學校組織的冰雕大賽上,她看見一尊冰雕的魚美人,光彩奪目、鶴立雞群,正在贊嘆,突然發現其他同學都捂著嘴,沖她意味深長地微笑,她這才注意到,魚美人的臉竟然是按照自己的面龐雕刻的!欣茹感到耳朵根子都發燒了,心裡卻甜蜜又疑惑:是誰在跟自己開這么大的玩笑呢?

冰雕的基座上有參展人的姓名,欣茹一看,上面赫然寫著:李振軒。這不是藝術系那個才子嗎?等欣茹氣沖沖地跑到藝術系,找到那個李振軒,還沒開口,李振軒就舉起雙手投降:「我坦白……」看到一臉陽光般燦爛笑容的李振軒,欣茹的氣竟然莫名其妙地拋到了九霄雲外。

不久,欣茹就成了李振軒的女朋友。

大學畢業後,李振軒專心搞起了冰雕創作,而欣茹放棄了幾家南方企業的邀請,留在寒冷的北國,陪著李振軒,過起了清貧的日子。

一晃兩年過去了,兩人的生活不但沒有好轉,反倒出現了情感危機。原來,冰雕是一種季節性的藝術,而且有地域限制,雖然藝術價值很高,卻沒有多大的經濟價值。李振軒把所有的熱情投入了冰雕創作,卻得不到多少人肯定,除了在冰雕大賽上一展身手外,他幾乎沒有任何用武之地。為此,李振軒的情緒變得越來越焦躁,動不動就把正在雕刻的冰塊狠狠敲碎。欣茹勸他,如果冰雕沒有發展前途,不妨換個思路,做石雕試試,誰知李振軒卻大怒:「你懂什麼?這是藝術,怎麼能隨便換材料,又不是在市場上賣菜。」

有了第一次拌嘴,吵架成了兩人的家常便飯。欣茹受不了了,想想李振軒連送給自己的玫瑰都只是冰雕的,一氣之下,乾脆提出分手。李振軒驚呆了,問:「為什麼?」

欣茹氣昏了頭,沖他大喊:「為什麼?你怎麼不問問自己?你能給我什麼?你能放棄冰雕,和我去南方嗎?你能給我一個有安全感的家嗎?你能給我一輩子的幸福嗎?」李振軒張了張嘴,卻說不出反駁的話,他頹廢地坐在了椅子上。

兩人最終決定平和地分手,不過李振軒提出,希望欣茹能陪他爬一次蘇梅爾雪山。自從戀愛後,去蘇梅爾雪山旅遊就一直是他們的夢想,但由於經濟窘困,一直未能成行。看著李振軒那近乎哀求的眼神,欣茹心一軟,答應了。

雪山風景壯美,可兩人的心境卻都十分黯然,爬山時,李振軒始終默不做聲,欣茹也賭氣不說話。來到飛虎峰後,天色逐漸暗了下來,起了山風,兩人該下山了。誰知就在這時,他們腳下突然開始顫動起來,然後一陣「轟隆隆」的聲響彷彿從地下傳來。
「雪崩!」兩個人的腦子里同時閃現出這兩個字。果然,幾秒鍾後,整個蘇梅爾雪山開始顫抖,飛虎峰上的積雪狂瀉而下,李振軒拉著渾身發抖的欣茹剛跑了幾步,就被雪流裹挾著沖向深淵……

雪崩持續了好幾分鍾,等周圍的一切平靜下來,欣茹發現她和李振軒竟然沒受什麼傷,只是隨著雪流掉到了雪谷里。不久,天上飄起了大雪,暮色降臨,在寒風中,兩人凍得瑟瑟發抖。他們的背包和登山工具都丟了,只有在這深深的雪谷里等待救援。

李振軒看了一眼周圍的地形,突然抓起了欣茹的手。「你要干什麼?」欣茹一甩手,氣呼呼地問。「你不想在這里凍死,就跟我走。」李振軒冷冷地說著,抬腿就走。欣茹猶豫了一下,緊緊跟了上去。

找了好久,兩人才找到一個可以容身的洞穴。洞穴里要暖和許多,緩過氣來的兩人開始琢磨著怎麼求救,手機在雪崩時丟了,信號彈在背包里,也丟了,他們既沒有食物,也沒有衣物禦寒,如果救援隊不盡快趕來,他們只有死路一條。難熬的一晚過去了,第二天,雪更大了,四周全是白花花的雪地,兩人嘗試著要爬出雪谷,可沒爬幾米,手腳就凍麻了,只得趕快回到洞穴。一連兩天過去,絲毫不見救援人員的影子,蘇梅爾雪山實在太大了,他們兩人又藏在洞內禦寒,就算有人走過隱秘的洞口,也不一定能發現他們。

欣茹絕望了,她感到全身如同掉進冰窖,又冷又餓,忍不住「嗚嗚」哭了起來。誰知道,一旁的李振軒並沒有過來安慰,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羽絨服,那衣服上不知何時已經拉破了一條大口子,突然,李振軒的眼睛裡閃爍出一種奇怪的光芒,他黑著臉走到欣茹面前,命令說:「把你的羽絨服脫下來。」

「什麼?」欣茹張大了嘴。李振軒不耐煩地重復:「快把你的羽絨服脫下來給我,我快凍死了。」

欣茹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個曾經發誓要用生命保護她的男人,竟然在這個時候,要搶奪她唯一的禦寒衣物!

欣茹憤怒地說:「我憑什麼給你?如果不是你,我也不會在這個鬼地方。」可李振軒卻強行撕扯著她的羽絨服,欣茹的心簡直快痛碎了:當年自己放棄工作,跟著李振軒留在北方,北方那特有的嚴寒讓她得了重感冒,這件漂亮又保暖的紅色羽絨服,正是李振軒攢了好幾個月的錢,為她買的新年禮物,當時李振軒還說,只有這純正的大紅色,才配得上她。沒想到現在……欣茹一邊想,一邊眼淚直流。李振軒卻像沒看見一樣,很快撕扯下了紅色羽絨服,然後趕緊把它套在了自己身上。由於衣服太小,他穿在身上的模樣非常滑稽。欣茹流著淚,憤怒地瞪著他。

李振軒卻若無其事,把自己那身撕破了的白色羽絨服丟給欣茹,說:「我要出去看看,你想活命就老實呆在這里。」他走後,欣茹傷心地痛哭起來,她哭的不是現在面臨的絕境,而是戀人的背叛。什麼愛情,什麼誓言,在絕境面前都是假的,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自私。

欣茹恨死李振軒了,不想穿他的破衣服,可過了一會兒,實在抵不住嚴寒,只好撿起那件破了的衣服穿在身上。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了,飢寒交迫的欣茹逐漸昏睡了過去。

欣茹再次醒來時,眼前還是一片雪白,不過眼前已經不是雪地,而是醫院里的白牆。醫生告訴她,她在雪谷被困了好多天,如果救援隊再晚一點發現她,她就沒命了。欣茹不想知道那個負心漢怎麼樣了,復原後她很快出了院,換了手機卡,誰也沒告訴,獨自去了南方。幾年後,她認識了一個不錯的男人,結婚後不到兩年,就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寶寶。如今欣茹的生活非常幸福,丈夫很愛她,寶寶也十分可愛,事業又順水順風,有時她回憶過去,不禁罵自己當初怎麼那麼愚蠢,竟然會愛上李振軒那樣的男人。

那天是節假日,欣茹和丈夫抱著孩子去逛街,走過展覽館,裡面正舉辦攝影展,欣茹就和丈夫饒有興趣地走了進去,轉悠了大半天,丈夫去吸煙區了,欣茹就抱著孩子來到了一組名為「世界天災攝像集錦」的展區。展區里都是人們在火災、洪水、地震、海嘯等天災中,搶拍下的一些驚心動魄的照片。

看著看著,欣茹來到了一幅奇怪的照片前,照片上的景物非常特別:在茫茫的雪地中,立著一尊醜陋的人形冰雕,更可笑的是,人形冰雕的手裡還揮舞著一件紅色的衣服,模樣要多奇怪有多奇怪。這時,圍過來幾個人,也對這幅奇怪的照片產生了興趣,於是講解員就過來給大家講解。欣茹正要支起耳朵聽,卻見丈夫遠遠地朝她擺手:「時間不早了,咱們該回家了。」

欣茹只好抱著孩子,和丈夫走出了展覽館。身後,講解員對觀眾講解起那幅古怪照片的來歷:「……那是蘇梅爾雪山的一次大雪崩,有一對戀人被困在了雪谷。當時一連幾天降雪,搜救隊根本找不到他們留下的蹤跡,就在大家快絕望時,有人看到在一片白茫茫的雪谷里,有一點紅色,搜救隊趕到後,發現那竟然是一個揮舞著紅色羽絨服的男人。原來,那個男人為了拯救他心愛的戀人,一直站在雪地里,揮舞著顯眼的紅色羽絨服充當求救信號,給搜救隊指明他們的方位。」

有參觀的人忙問:「他們最後得救了嗎?」

講解員笑著說:「女孩得救了,但是那個男孩在雪地里站了五天五夜,早已凍成了一座冰雕,這幅作品就是當時救援人員拍攝的。好了,咱們現在看下一幅……」

5、關於《讀者》上的一片文章

第幾期??

曾經那樣愛過你

(2001-07-18 15:23:23)

這也許不該稱做是封情書吧!自從離開你的那天晚上起,我就下決心不再過問關於你的任何一件事,可現在我又寫信給你,你會覺得我可笑嗎? 不管你是否會了解,我只是想告訴你發生再那個冬天的你和我和故事,這么久了,你還會記得嗎? 認識你是再我上高三的那一年吧,不知怎麼會痴迷於網路,可以控制的話,那就不會有痛苦了對嗎?如果真的可以選擇的話,我也希望自己沒愛上過你。我想當時是因為你的緣故吧,可那時我卻從未想過自己會愛上那個對我來說完全陌生的你。可是所有的感情如果時自己能夠控制地話,那就不會再又痛苦了,如果可以選擇地話,我逆境沒有愛過你。

那時我們幾乎整天都泡再網上,興奮的聊這一些再別人眼裡幾乎時極其無聊的事,可那時在我的心中那卻時我一天最快樂的時候,為此我不知耽誤了多少課程,可我卻一點也沒有後悔,和你聊天,我知道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生命中最痛苦的背叛,當時我真的很感動,就知因為你對感情的那份執著。

可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最後傷的我那麼徹底的竟也是那份執著。 你倔強的相信她會回到你的身邊,她會為了兩年的感情而留在下來,你在那一刻幾乎沒有想到我,想到那個曾經一天打過15個擴機給你的深愛著你的女孩子,你殘忍地告訴特你們復合了,你永遠也無法想像在那一個寒冷地夜她坐在冰冷地電腦前哭地那麼無助,不僅為那份迷失了地感情。也為了她自己愛地那麼地失敗。

如今一切已遠去,女孩子也重新開始向高考沖刺,她仍固執地認為她當初所崇尚地愛情地堅定,盡管那在你眼裡一文不值,當她在一次偶然中又遇到了你,當你告訴她那個你深愛著地女人又離開了你,她只能沉默,她向說很多很多,但始終沒有開口,因為現在你終於明白了當初她地感覺,為什麼在被別人欺騙之後,你會再去殘忍地欺騙一個深深愛著你地人,也許你再也不會相信女人地話,就像她也永遠不會再相信網戀一樣,過去了就永遠無法回頭。 當你問起她地情況時,她只想輕輕告訴你「曾經那樣愛過你」!

6、提供幾篇《讀者》的精彩文章、文段。

[轉帖]天才和弱智

作者:童仝
一個男孩兒,出生的時候比別的小孩好看,沒有老頭兒一樣的皺紋,也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哭泣。他躺在母親的懷抱里,睜著好奇的眼睛。有那麼長的一段日子,每一個見到男孩兒的人都要誇贊一番,長相機靈啊,聰明啊等等。後來,等到和他差不多的小朋友都會跑了,他還不會,等到和他差不多的小朋友都會說話了,他還不會。他長得胖胖的,渾身上下像個小肉球。父母看著著急,但也並沒有太在意,有人走得晚,有人走得早,這個孩子又不是站不住,可能就是因為胖了點,抬腳做什麼都比別人吃力。說話嗎,也會,只是不像別的孩子那樣滔滔不絕,好像看心情似的,高興就說一二句,像剛學英語的學生。
起初的時候,大家都沒有往不好的方面想,他的母親更希望會出現童話般的奇跡,比如一夜之間,就會像別的孩子一樣叫爸爸媽媽,就會像別的孩子一樣滿地亂跑了。可是這個願望一直等到孩子四周歲時也沒能實現,跑是會跑了,但還是不願意說話,膽小,內向,不管別人如何教他,總是睜大眼睛看著你。這樣一來,孩子的父母和親人受不了,覺得孩子不行了,和別的正常孩子不一樣了。每次抱著他上街,總會得到同情,憐憫,有些孩子還直接叫他傻子、笨蛋、啞巴。
後來,這個被稱為傻子和笨蛋的孩子,成了一位年薪百萬美金的律師。當他站在法庭上滔滔不絕,條理清晰地為案件辯護的時候,誰也想不到他小時候是一個被人們稱為不正常的孩子。還有美國總統林肯,小時候被人稱為弱智,但最終卻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總統。被確定為弱智的舟舟,通過努力成為了世界出名的指揮家,相比他們,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又做了些什麼呢?
也許我們太正常了,正常得對於一切反常的事情都認為不正常起來。在我們的思維里,總是按照固有的模式來要求自己和衡量別人。幾歲走路,幾歲說話,幾歲結婚,幾歲生孩子,如果在這個固定的范圍內做了固定的事情,那就是正常的,如果超出了這個范圍,就成了不正常。我們總是自以為是,我們總是任性地主觀地來評定一個人,性格,理想,工作,愛情,但我們卻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評定的,尤其是不停成長不停變化的人。

7、尋《讀者》中一篇文章

成功沒有偶然
讀中專的時候,我有一個同桌,人老實巴交的,他上課時不太聽講,而是一天到晚捧著一本小說看啊看。晚上熄燈了,他仍然趴在床上寫啊寫。

畢業後,他分配到了一家百貨商店當會計,後來又到櫃台當營業員。我與他通過幾次電話,他說現在除了寫小說,又多了一個愛好,那就是攝影。

前段時間同學告訴我,他已
調進縣委辦公室,當上了辦公室副主任。

原來,3年前,當地的縣委書記陪同一位副省長走訪商貿企業。縣委書記和副省長到達後,他就不停地拍,非常認真。

店經理把其中一張照片放大,掛在了會議室里。這個世界上肯定存在偶然。過了一段時間,商店的那間會議室里又舉行了一個會議,有位記者拍了一張會議照片,背景里出現了那張放大的照片。報紙登出來之後,報社就接到了縣委辦公室的電話,詢問照片中那張背景照片拍攝者是誰。

報社領導匯報上去之後,縣委書記對當初那個不停按快門的人還有印象,覺得這個人工作認真,攝影水平非常不錯。當時縣政府里正好缺一個專職攝影的,我同學就進了縣政府大院,成為一個合同制的編外人員。

後來,縣委書記又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他寫的一些作品,十分欣賞他的文氣。剛好那年公務員考試,他順利通過,正式調進了縣委辦公室。他寫的發言稿、調研文章深得縣委書記的肯定,不久,他被破格提拔。

他的成長過程似乎充滿了偶然。但仔細去想,他能從一個營業員變身為一位出色的公務員,並不只是因為縣委書記的賞識,而是他的永不懈怠的性格促成的。

成功沒有偶然。

8、這篇《讀者》里的文章有誰記得?

《F1賽車的啟示》
一級方程式賽車維護站的工作人員更換一輛賽車的輪胎、清理進氣口,並為車子加滿油料,前後總共只用了七秒鍾。醫生們看到這里,驚訝得目瞪口呆,心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這樣?」
經過將近六個小時,倫敦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for Children)心胸外科主任醫生馬克.德勒瓦爾所做的一項心臟手術已接近完成。患者是一名兩周大的嬰兒,心臟只有核桃般大小,進出左右心室的兩條主動脈天生就接反了,如果不動手術將動脈轉接過來,嬰兒會在幾個月內死亡。手術台周圍的監視器一齊閃爍著,嘀嘀作響,顯示一切正常。 「到目前為止還算好。」醫生隔著口罩說道。麻醉師點了點頭。
但比利時出生的德勒瓦爾還是感到擔心。他擔心是有原因的,過去不到四十八個小時內,經過他手術的病人接連發生死亡悲劇,比例之高出乎意料之外。
在完成最後縫合之後,這位身材瘦削、滿頭黑發的外科醫生,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站到旁邊。對這名嬰兒來說,這次手術造成的創傷相當於一場車禍;現在他將被送往加護病房(ICU)。這名像粉紅色的洋娃娃一樣的嬰兒全身纏著線路、管子和泵筒,被輕輕挪到手推車上;這時,連接著手術室內監視器的生命維持設備被拔了下來,接在手推車上的移動式裝置上,靠充電式電池運作。進入加護病房後,生命維持設備將再轉接到醫院的主電源上。
德勒瓦爾向嬰兒的雙親保證,一切進行得很順利,然後他就回家了。
但不到二十四小時,德勒瓦爾就接到了他害怕聽到的消息:病人死了。 這種手術的危險性並沒有那麼高。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德勒瓦爾心力交瘁,開始失去信心了。他前去觀看其他醫生動手術,並與他們一起工作。他還求助於統計專家,而統計專家也認為這種手術不應該有這么高的危險性;可是,造成死亡的並非因為手術刀滑落或機器發生故障之類的失誤。
他說服二十一位在英國各地執業的外科醫生,讓他們容許研究「人為因素」的專家觀看他們進行動脈位置轉換手術。觀察結果令大家感到不安:問題大多不在於個人技術錯誤,而是因為團隊合作不能協調一致,造成「連環出錯」:一些小錯誤沒受注意、沒得到糾正,小錯累積起來,有時就造成了大災難。
經過深入研究,專家發現,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病人從手術室移交到加護病房的過程亂哄哄的,毫無章法。有時,加護病房沒有接到病人即將到來的通知,還沒有完全准備好。在那個既擁擠又嘈雜的狹小空間里,可能會有三到四個對話同時進行;將所有線路和管子解開再接上,可能會耗掉三十分鍾。由於有太多事情要立刻處理,有些護士甚至將至關重要的移交信息隨手寫在自己的手術服上。
如果這便是問題所在,顯然尚未有人提出解決之道。
某個星期天清早,大奧蒙德街兒童醫院加護病房主任醫生艾倫. 戈德曼和心臟外科醫生馬丁.艾略特教授被召集到醫院進行一項緊急心臟移植手術。當時剛好有一顆才摘下的心臟可用,必須分秒必爭。手術用了十二個小時,艾略特累得精疲力竭。把病人移交給加護病房之後,兩位醫生來到咖啡室里休息,並打開了電視。
兩人都是運動迷,於是他們收看一場一級方程式賽車轉播。當一輛賽車開進維護站時,兩位醫生看得目瞪口呆。他們心裡浮現出同樣的想法:維護站里有二十名工作人員,他們更換車子的輪胎、為車子加滿油、清理車子的進氣口,然後送賽車上路,前後總共只花了七秒鍾。他們動作協調,訓練有素,顯然是反覆演練過。艾略特轉過頭來問戈德曼:「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這個樣子?」
兩位醫生意識到,他們花了多年時間學習如何動手術,花了多年時間學習如何護理加護病房的病人,卻沒有人接受過如何移交病人的訓練。幾個小時的手術或許可以讓動手術的醫生掌握病人的復雜病情,但接受病人移交的護理團隊卻並不熟悉情況。他們覺得,他們必須從賽車維護站的作業流程中學點東西。
醫院里一位實習醫生的父親剛巧是一級方程式賽車隊的醫務長。他把兩位醫生介紹給麥克拉倫(McLaren)車隊;兩位醫生則把車隊經理戴夫.萊恩請到醫院里來,請他觀看一段病人移交過程的錄影帶。萊恩對錄影帶進行了一番研究,然後問道:「怎麼會有這么多喧鬧聲?這些人干嗎擠擠撞撞地做一些沒必要的事?為什麼不能把事情分攤開來,列出一份有條理的指令清單?」聽了萊恩的話之後,艾略特、戈德曼和德勒瓦爾都覺得,這樣做應該管用。
他們請來了產業心理學家肯. 凱契波爾博士。凱契波爾專門研究人們在緊張狀態下的行為表現,過去曾在航空業界工作過。凱契波爾發現醫療體系竟是如此不可靠,感到非常震驚。 「在大部分高風險產業中,出錯率大約是百分之零點零零一。」他解釋道:「而醫療界的出錯率則是百分之十左右。打個比方說,一艘航空母艦上載有上千人,有那麼多高科技設備,還有炸葯和燃料,每隔幾分鍾就有飛機起降,但他們鮮有意外發生。如果他們的出錯率與醫療體系的出錯率一樣高,那麼十架飛機中就會有一架掉進海里。」
贊助法拉利車隊的殼牌石油公司(Shell)後來也參與研究。二○○四年二月,戈德曼、凱契波爾和另一位加護病房醫生尼克.皮高特一起前往義大利的馬蘭尼洛,和時任法拉利技術經理的奈傑爾.史戴普尼會面。他們再次播放了病人移交過程的錄影帶。
史戴普尼看到生命維持設備被拔下來,轉接到移動式裝置上,這時麻醉師正拿著一個橡皮袋為嬰兒「呼吸」,一群人忙忙碌碌,三三兩兩地在說話;嬰兒被移交之後,重新又接上了生命維持設備。錄影帶結束後,大家都看著史戴普尼。
史戴普尼問:「我不明白。誰是負責人?」幾位醫生面面相覷。經過一番思考,戈德曼說:「這要看個性,有可能是最年長的人,有可能是說話最大聲的人,也可能是個子最高的那位。」
史戴普尼難以置信地搖了搖頭。 接著他問了更多問題:他們是否作簡報或聽取簡報?有沒有可供核對的清單?他們是否曾在沒有病人的情況下進行過演練? 對於他問的每一個問題,醫生們都回答:沒有。
史戴普尼解釋道:「不是說找來最優秀的人,再把他們湊在一起就行。關鍵是一群人能否同心協力地形成一支團隊。」幾位醫生深受啟發。他們返回英國後便成立一個小組,按照一級方程式賽車維護站的模式,設計出一套規則,要求醫護人員在病人移交過程中嚴格遵守。
新的規則規定,麻醉師是病人移交過程中的總負責人,還列出了一份清單,要求在整個移交過程中逐項核對:一、在移交病人之前,加護病房做好准備;二、負責接應的護士確認病人應被安置在何處,並通知加護病房的醫生前往手術室協助病人移交;三、加護病房醫生這時候可與病人家屬溝通……清單上更列舉了很多其他注意事項。新規則中還配有示意圖,標明醫護人員圍繞病人站立的位置,以便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確切位置和明確任務。整個過程必須安靜、有序。
規則從二○○五年夏天開始實施,凱契波爾監督了二十七次手術。他的報告令人振奮:技術方面的錯誤減少將近一半,移交訊息出錯的情況也減少了一半。戈德曼說:「這可能挽救了許多生命。」
德勒瓦爾教授現已退休,但戈德曼和艾略特仍然繼續這項工作。世界各地的醫院對他們的工作成果反響熱烈,使他們感到萬分驚喜。戈德曼說:「我已經接到邀請,請我去澳洲、巴黎和美國,介紹我們的做法。」
現在,一級方程式賽車維護站的作業方式被運用到醫療界的其他領域。這個研究小組還打算研究醫院是否能從美國太空總署和海軍等其他高風險行業學到些什麼。
這是個星期四,艾略特教授准備為一名嬰兒動手術。 手術室里的氣氛安靜而有序。 盡管這只是個小手術,但手術室里卻有五架攝影機拍攝手術全部過程,供日後分析;每位醫護人員都帶著一支連接在錄音機上的麥克風。
在准備移交病人時,這個九人手術小組靜靜地核對著清單。艾略特露出了笑容。移交嬰兒的工作順利完成了,他前往候診室,告訴嬰兒的父母,手術很成功;他說話的語氣顯得比以前更有把握。嬰兒的母親高興得跳了起來,熱淚盈眶地抱著醫生。 「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欣慰的了。」說著,艾略特教授輕輕地關上了身後的門。
---------
系統化,優化,嚴格做到,監督,高效運作,獲取保障,降低風險。

與讀者新媒體文章落地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