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修辭格
修辭格: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准確、鮮明、生動、有力。
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對比、對偶、對仗、反復、反問、互文、頂真、雙關、設問、排比
2、什麼是語言修辭
修辭 修辭是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准確、鮮明而生動有力。 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
3、修辭格有哪些形式???
修辭格
為了使說話增強表達效果而運用的一些修飾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稱辭格、辭式。修辭格就是語言在長期運用過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達功能的修辭格式。有的修辭格有鮮明的形式特徵,有的則在表達功能上獨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接說被描寫的對象甲,而用與它有相似性的乙來描寫它,以使被描寫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點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個要素:本體(甲)、喻體(乙)和連接兩者的喻詞。根據這三個方面出現情況,將比喻分為:
(一)明喻 用「像、如、彷彿」等喻詞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產黨像太陽。
當然,如果前後句子叫長,且意義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詞。如:
(2)鐵不用就會生銹,水不流就會發臭,人的頭腦不用,功能就會萎縮。
(二)暗喻 用「是、成為」等喻詞直接將本體當做喻體的方法。如:
(3)大王莊這個陣地成為一顆銳利的鐵釘,牢牢地釘進了黃維兵團的腦門心。
(4)困難是彈簧,你軟它就強。
(三)借喻 不出現本體和喻詞,直接用喻體代指本體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敵人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里「鮮紅的太陽」喻指新生的社會制度。
二、比擬
直接將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徵、屬性加在甲事物對甲進行跨類式描寫的修辭格。有本體、擬體兩個部分組成,本體一般為名詞性事物,擬體則多為謂詞性成分。從語義特徵上說,擬體本不能與本體構成陳述關系。根據本體與擬體的關系,一般將比擬分為:
(一)擬人 將非人類的事物當做人來寫。如:
(1)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2) 硬幣正悄然「退休」。
(二)擬物 將人直接當做物,或將此物當彼物來寫。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夾著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臉,滿天的星星驚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與本體甲有相關關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辭格。如:
(1)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2)凡是願意留下的,再不許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園子,豐富菜籃子。
四、拈連 在用乙對甲進行陳述或描述後,再將甲轉移與本不能陳述或描述的丙進行組合的修辭手法,可用格式表述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別看我耳朵聾,可我的心不聾。
(2)這一錘沒敲在鍾上,卻敲在俺的心上。
五、誇張 對事物或行為作超越事實的描述的修辭格。例如:
(1)毛色格外發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誇財主豪富,財主心腸比蛇毒。塘邊洗手魚也死,路過青山樹也枯。
六、雙關 讓詞句具有表面上一個意義實則表達另外一個意義的修辭方式。比如:
(1)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2)旗桿上插雞毛,好的撣子(膽子)!
注意:雙關與歧義不同。雙關是一種表達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達一種意思的時候,暗地裡還有另外一種意思,而後者才是表達者的真正用意。不過不能理解後一層意思的人,不影響理解這句話的字面意義。但歧義不同,它是表達者無意產生的一種消極現象,它所表達的兩種意義存在於話語表面,而且這兩個意義會讓接受者無所適從。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騙等)的話,歧義是應該避免的。
七、映襯 將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使它們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修辭手法。例如: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八、移就 將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直接用來描寫乙事物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格的最常見形式是體詞性偏正短語,如(1)、(2)
(1)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2)甜甜的聲音讓奶奶心裡樂開了花。
另外一種形式是謂詞性結構,如:
(3)秋天的黃昏,晚霞燒紅了西方的天空。
(4)建築也是新式,簡截不羅嗦,痛快之至。
九、對偶 用字數相同、意義相關、形式整齊的兩個句子並列表達所形成的修辭格。根據兩句之間的語義關系,將它分為三類:
(一)正對 上下句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同一事理,意義上互相補充。
(1)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二)反對 上下句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敘述,意義上相反相成。
(2)橫眉冷對千夫指,俯手首甘為孺子牛。
(二)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句意義相承,表達因果、條件等關系。如:
(3)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十、排比 用一組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相關的內容的修辭手法。如:
(1)祖國是一座花園。北方就是圓中的臘梅,小興安嶺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詞 更換現成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造出新的詞,以表達風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辭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賣超標「官宅」。
(2)搞四個現代化,不懂科學技術就要成為科盲。
十二、辭格辨析
(一)比喻與比擬
兩者都是用另外一個事物描寫本體。不同處主要是:無論哪種形式的比喻,喻體必須出現,比擬則不能出現擬體。如果一個句子中既出現喻體,也有比擬特徵,一般將它看作比喻。如:獵犬像戰士一樣站在那兒,似乎要與老虎決一死戰。
(二)對偶和映襯
兩者都是將兩個方面放在一起,容易混淆的是映襯與對偶中的正對。不同處是:對偶不僅要注意意義的關聯,更重要的是要求形式上要絕對整齊。而映襯沒有形式上的要求。
(三)借喻與借代
兩者都是用一個與本體有關系的代體來描寫本體。不同處是:
第一,構成基礎不同:借喻的本體與喻體之間是相似關系,兩者是本質不同的兩個事物;借代的兩個部分則是相關關系,不是兩個事物,代體多為本體的一個部分,或是本體的某個屬性、特徵。
第二,作用不同:借喻的價值在引導接受者去聯想,使表達形象性增強;借代則旨在突出事物的特徵,沒有聯想價值。
第三,轉換結果不同:借喻能轉換成明喻,借代則無法轉換。
十三、修辭格的綜合運用
表達中很多時候單獨使用修辭格。但是,修辭格也可以綜合起來用。所謂修辭格的綜合運用就是指在一個句子中使用兩個以上的修辭格的行為。根據修辭格的結合方式,分為:
(一)辭格兼用 即一句話中同時表達兩個辭格,兩者無法分開。如:
(1)此時,積壓在心底的仇恨,就像沉埋在地下幾千年的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一瀉千里。
該例使用了比喻和誇張辭格。
(二)辭格套用 即整個句子有兩個以上的分句構成,整個句子用了一種辭格,其中某個分句也用了一個辭格,形成套式表達。如:
(2)激情,你是靈感的火花,你是創作的動力,你又是愛情的試金石。
該例整個句子構成了排比辭格,但其中三個分句,又各構成一個比喻。
(三)辭格連用 指幾個分句分別使用了一個以上的辭格。如:
(3)家是幸福的搖籃,家也是魚船遠航歸來的港灣。
該例連用了兩個比喻。
4、修辭和修辭格有什麼區別
1、包含范圍不同
修辭,狹義上就指文字修辭;廣義上包括文章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全過程,同時也包含語言文字修辭。
修辭格一般指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於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
2、用處不同
修辭可以針對字詞句,以增加准確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修辭格針對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
(4)新媒體語言是如何使用修辭格的擴展資料
常見修辭手法包括:
比喻,比擬,避復,變用,層遞,襯墊 ,襯托,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對比,
對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
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
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
用典,引用,移用,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脫,轉文。
5、修辭格的特點是什麼
修辭方式(\"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
1、 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2、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託他的理想,象徵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徵報的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5、 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於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6、什麼叫修辭格
修辭格即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於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
包括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襯托(反襯、陪襯),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反問,反語等。
修辭手法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
具體修辭手法:
1、排比。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增強語勢,突出某事物某特徵,表達作者某情感。
2、對偶。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3、反問。又稱激問、反詰、詰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7、修辭格的運用要求主要有哪三項
「修辭手法」指高考考試大綱中明確提出的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等九種,重點考查判斷修辭手法使用的優劣、正確理解修辭手法在語段或篇章中的作用,以及運用修辭手法進行表達。從考查的題型看。近年更多地趨向於簡答、仿寫、補寫題,由單一考查變為綜合性考查,尤其是結合語境來使用,突出了「綜合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