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傳播學就業前景好嗎
新聞傳播學專業一直是經久不衰的報考熱門。據教育部公布的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顯示,傳播學專業就業率≥90%;畢業生規模約在1千人次至2千人次。
這個專業是20世紀中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漸形成的新興學科,它與信息科學一文一理,覆蓋了從信息傳播內容到信息傳播技術的完整體系,構成了當今信息社會的主旋律,特別是令世人矚目的大眾傳播領域,形成了以傳播理論為基礎,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傳播平台,平面媒體、廣播影視媒體、網路媒體相互促進的專業學科群。
目前新聞傳播學專業就業前景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傳統媒體、新媒體策劃、行業編輯。傳統紙質媒體、廣播電視媒體和期刊是我國傳媒市場的中流砥柱,他們依然是新聞潮流的主角,也是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的。除報紙外,廣播電視台也是新聞傳播專業考研學生未來的就業,而且據數據統計,我國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就是說每年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
我們這里所說的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主要是指網路媒體、移動媒體及廣告公司。作為朝陽產業,新媒體行業更需要市場高手來策劃有效消費,因此媒介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緊缺。由於沒有傳統路徑制約,網路媒體更傾向於「企業化運作」。目前,網路媒體產業的發展遵循「創意產業」的規律,廣告經營人才也很適合投身網路媒體。以媒介研究公司公司為例,它需要我們在讀研期間,有跟隨研究傳播學研究方法、受眾分析等領域的導師參加一些科研項目,並能掌握各種定性、定量的媒介研究方法。總的來說,這幾類公司,必須要求學生有前期實習的經歷。
相比傳統媒體具有較高素養的編輯、記者,有些人群雖然從事的是新聞事業編輯職業,也許並不需要很專業的新聞調查研究能,如網路編輯、影視節目製作公司高級編導、線下刊物編輯、企業刊物編輯、記者等,但他們同樣需要具備簡單新聞傳播知識,上述行業也為新聞傳播專業碩士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做一名網路編輯,首先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聞的相關知識,對網路上出現的新聞、信息、趨勢要有足夠的敏感度;還要能熟練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網頁製作軟體和一些編輯發布軟體等。如果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和新聞寫作能力,熟悉電視節目製作流程和電視表現手法,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文字功底,這類新聞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就業前景非常廣泛。
2、上網是否會影響學習!
上網可以開闊視野,及時了解時事新聞,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
我是贊成上網的。作為學生,我們不僅需要緩解學習壓力,更需要源源不斷地補充精神食糧。
我覺得你現在不是如何說服他們的事情了,是你要拿出成績來的事情了,你必須做到即上網了,又沒有讓成績掉下來(當然,升幾名是最好的事情),父母看重的永遠都是老師們發的那張以為證明了我們能力的成績單(其實...呵呵...誰都知道),所以,向他們保證,你今年要拿到第幾名,否則,就聽他們的話,以後不上網~
3、北京青年報的新媒體
<
4、北京少年報的新媒體
「北青網」從新聞報道到事件聚焦;從互動答疑到溝通平台;從橫向信息的廣角傳播到縱向實用信息的深度解析,都在與日創新。「紅人上網」、「在線樓書」、「青年論壇」「網上團購」等一批優秀欄目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攀升。
「北青網」也是不斷被全國各地傳媒大量轉載的「北京青年報報網傳媒體系」中的各類新聞、專題、評論的信息平台發源地。目前,「北青網」的各種信息,已經成為google和網路等著名搜索網站為網民提供服務的主要信息來源之一.

5、傳統媒體較互聯網的劣勢有哪些
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相比,劣勢究竟有哪些,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呢?
首先,紙媒互動性、時效性弱的特點又使得它的發展「先天不足」。
報紙從誕生之初,就作為一種單向傳播的媒介,被放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者的位置。
由於介質的局限性,其擔負的職責就僅是簡單的傳播作用,對於受眾的接受程度、反饋無從知曉,「我說什麼你就聽什麼」成為報紙的傳播模式。
但在當下海量信息鋪天蓋地和人們言論自由的時代,「你說什麼我就聽什麼」的灌輸式傳播顯然已失去人們的青睞。
新媒體海量的信息加海量傳播、海量互動,這樣的介質與傳播方式無疑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傳播方式。
另外,新聞最講求的是時效性,新聞的戰爭是爭分奪秒的,誰搶佔了報道先機,誰就成為新聞戰爭中的勝利者。
報紙由於傳播介質的局限,當天發生的新聞往往要第二天才能見報,而新媒體則不存在這樣的局限性,當下發生的新聞當時就可以編輯後上網。
其次,生產成本過高,傳播載體受限導致了紙媒「後天畸形」。
眾所周知,一份報紙的面世,需要層層環節:記者采寫、相關領導審稿、編輯做版、校對檢查、領導簽版、印刷、發行……每個環節所花費的人力、物力,都構成了報紙的生產成本。
而以互聯網作為傳播媒介的新媒體,其首先省去的就是發行成本,而有不少網站的信息主要來源仍是傳統媒體,其采編成本較紙媒也大大減少。
作為傳統媒體紙媒,它的三大支撐就是采編、經營、發行,新媒體直接省去發行成本,從行業發展角度看,這才是二者的根本區別。
另一方面,紙媒的傳播介質是紙,其依靠把新聞內容印在紙上傳遞出去,來達到傳播的目的。
從報紙版面來看,它的信息容納量是有限的,而且報紙的攜帶性較差,與新媒體的易攜帶性、隨時隨地上網瀏覽的方便性相比,明顯從使用習慣上就處於了弱勢。
再次,紙媒同質化現象的日趨嚴重也註定了其沒落的命運。
同質化,通俗一點講,就是生產的產品模式化一致。從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報紙的同質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主要表現在報紙定位和新聞內容上。
目前,我國報紙多定位於綜合性報紙,面向大眾市場發行,受眾面較廣。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各家報紙的新聞內容重復率較高。
董天策先生曾對成都報業市場做過實證分析,他在北京市場,對《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京華時報》、《北京娛樂信報》、《新京報》一周報紙的相同版面與特色版面數量經過對比後,統計發現,相同內容占總版數比率最低為50.4%,最高的為83.6%。
由於報紙的定位和記者采訪所限,同一區域內,報紙過高的重復率,讓不少報紙的存在顯得毫無意義,因為人們只需要一份報紙,即可知曉此區域內的重要新聞,同質化的競爭讓不少報紙淪為雞肋。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也在於,廣告收入做為媒體財務進賬的支柱「自負盈虧尚不可得」
以報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就自然難逃滑坡的命運。
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其實十分明晰: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一門生意。生意的好壞,由賬本決定,上面的數字不會騙人,無論是罵還是吹,計較之後,冷暖尤為自知。
根據Ctr媒介智訊提供的數據,傳統媒體廣告中,電視增長6.5%,報紙下降7.5%,期刊增長7.5%,廣播增長9.6%,戶外增長2.0%。
由此可見,報紙成為傳統媒體中廣告負增長的媒體。而互聯網廣告的發展,與傳統媒體的頹勢相比,卻是另一番景象。據艾瑞資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廣告核心數據顯示,中國網路廣告市場規模達753.1億,增長了46.8%。
受生存壓力驅動,許多地方報紙的讀者甚至發現,一度被禁的醫葯類廣告都開始重回版面。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更新和迭代,以及互聯網的快速滲透,即使藉助這些飲鴆止渴的手段,傳統媒體仍然前景黯淡。
6、辯論賽 辯題:報刊雜志在新媒體時代是否會逐漸消亡!我方是反方,就是不會逐漸消亡。
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報紙等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出路的思考
http://www.compassblog.cn/newspapers-and-other-traditional-media-outlets-at-the-time-consider-the-internet/
質疑「報紙消亡論」
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2438
紙質媒體會消亡嗎?
http://www.xz8.cn/a2sz/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