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裡可以學習自媒體
做自媒體其實很簡單,一般在網上交幾百塊錢就可以學的很好,因為網路教學成本低,但是要找能夠幫助你變現的機構,不建議找大型的機構,因為大型的機構沒時間一般都只教會你就可以了,別人沒時間搭理你,能搭理你的都是公司的一般客服,
所以,選擇小型的自媒體平台,教的東西很實在,學完馬上就可以操作,最關鍵的是,可以直接會教您很多變現的技巧,我這邊之前有認識的,可以參考
2、新聞傳播學考研需要看哪些書?
新聞傳播學考研需要看《新聞理論十講》、《傳播學教程》、《中國新聞史新修》、《外國新聞傳播史》、《中國文化史概要》、《比較新聞傳播學》 、《新聞采訪學新論》 、《現代新聞評論》、《新聞寫作教程》 等書籍。
列舉如下:
1、新聞理論十講
《新聞理論十講》是2008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力丹。本書適合於高校新聞傳播學專業基礎課程、非新聞專業通用課程,對於新聞業界人士而言,也是充滿智慧、極富啟發的優秀讀本。
2、傳播學教程
《傳播學教程》是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慶光。 本書主要論述的重點是大眾傳播,是大學新聞、廣播電視、廣告、公關、出版等有關專業的教材。
3、中國新聞史新修
《中國新聞史新修》是2008年8月1日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廷俊。本書主要講述了以「帝國晚期」、「民國時期」和「共和國時代」新聞事業的發展歷史等有關內容。
4、外國新聞傳播史
《外國新聞傳播史》的寫作宗旨,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追錄宏大的歷史、拼接生態的地圖、描摹變遷的影跡。在本書中,作者採用通史的方式,以時間為經,以前述的七大剖面為緯,以新聞事業在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展開為主幹,移步換形,力求藕斷絲連,將西方與世界新聞傳播事業史的宏觀畫面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5、比較新聞傳播學
《比較新聞傳播學》是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童兵。本書講述了研究比較新聞學的意義和方法,以及中外比較新聞學的發展過程和差異等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聞理論十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傳播學教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新聞史新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國新聞傳播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比較新聞傳播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
3、新聞與傳播學考研應該復習那些書籍?
眾所周知,新聞包括於傳播之中,而傳播是更為廣義的概念,除了新聞之外還有廣告、公關、傳播心理等等方面。新聞行業是從公元十五、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手抄小報」才正式形成的,而傳播的發展則伴隨了整個人類歷史。所以我們說,新聞僅僅是傳播的一類。
碩士研究生分為兩類,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在新聞傳播專業中,學碩需要具體選擇學新聞還是學傳播,因為你要專攻其中一個方向;而專碩呢,看重應用和實操,考試既要考新聞也要考傳播,但是相對而言,新聞傳播專碩的每一門都不會考的像學碩那麼難、那麼深。
本人報考的專業是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碩士」,也就是大家俗稱的MJC(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屬於專業型碩士。MJC的特點就是考兩門專業課,一門叫做「新聞傳播專業基礎知識」,一門叫做「新聞傳播綜合能力」。前者基本上就是考你的新聞學知識,包括新聞歷史、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後者基本上就是考查你的傳播學知識,包括傳播學概論、傳播學歷史,還包括媒介經營管理方面和傳媒倫理與法規的知識,包含面比較廣、雜。當然啦,各個學校考查的側重點都不一樣,我只是舉了自己的例子簡單說明一下考研科目的設置情況~題主可以根據自己想報考學校的具體情況再深入分析~
如果題主對新聞感興趣,想考新聞學的研究生,我推薦題主按照課程類型可以作如下准備:
新聞理論:新聞理論呢,在我國是一門非常有「國家特色」的課程,也是最枯燥的一門。因為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所以我覺得這一門課,還是以記背為主,雖然你也許會不贊同其中一些觀點,但是不贊同不代表不服從。畢竟是意識形態嘛,政府控制的也緊,下面推薦的幾本書基本上差別不是太大,可能就是在一些概念的具體措辭上有一些不同,但總體脈絡精神是大抵相同的。
推薦書目:
雷躍捷《新聞理論》(評分:4星半。新聞學考研必備書。)
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評分:4星。陳力丹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老師,他對新聞傳播很多方面領域都有深刻的研究,堪稱當代新聞學界的「全才」。)
中國新聞史:我之所以把中國新聞史和外國新聞史分開說,是因為這兩個部分雖然都叫新聞史,但學習方法有很大不同。中國新聞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你會發現,很多中國近現代重要歷史事件的載體都與新聞有關:維新派的崛起和戊戌變法、《民報》和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共產黨》月刊、《光明日報》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等等。學習中國新聞史是件非常有樂趣的事。
推薦書目:
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評分:4星。內容比較全面,但是裡面有些新聞史事件的排列順序顛倒了,而且前後跳動比較大,閱讀時還需多注意。盡管如此,此書仍是應考首選。)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評分:3星半。還是方老先生的作品。主要講《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創刊至新文化運動前夕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報刊的發展歷史,非常非常的詳細,這一部分也是歷年考研老師喜歡出題的重點部分。)
外國新聞史:外新史的教材在結構上相對於中新史來講更加零散,因為需要介紹很多國家的新聞史,再加上古代、近代、現代跨度較大,所以單元性很強。但外新史的重點並不太多,幾家老牌報紙(泰晤士報、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等)、三大通訊社(路透、沃爾夫、哈瓦斯)、著名的媒體和媒體人(BBC、NHK、普利策等),因此外新史只要熟悉像英國、美國、日本這些國家的新聞史,就基本掌握了外新史的大部分精華。
推薦書目:
張允若《外國新聞事業史》(評分:3星半。我自己用的是這本,感覺比較全面,但一些重點內容的講解不夠詳細,還可以結合其他教材一起看。)
李磊《外國新聞史教程》(評分:3星半。傳媒大學的老師編的書,對於日本的新聞制度和泰晤士報、紐約時報之類的重要報刊的介紹非常詳細,是很好的復習材料。)
;唐亞明《走進英國大報》、《走進美國大報》(評分:3星。並非教材,而是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角度通過實地采訪,寫成的研究觀察著作。對英、美兩國的傳統報業有深入的見解,可以開闊眼界,當作興趣讀物來讀。就不上圖了。)
新聞業務類:考研考的新聞業務就是傳統的采、寫、編、評四個部分,也是考試中最靈活的一部分,很多跨專業的學生新聞理論和新聞史都可以死記硬背下來,但是新聞業務能力並不是一個短時間就能提升上去的東西,需要你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培養起來這種所謂的新聞專業素質和專業意識,僅僅靠看書上課並不夠,還要多找實踐機會練練手。
新聞采訪:肯·梅茨勒《創造性的采訪》(我上新聞采訪課的老師強力推薦的書。有條件的話最好看英文原版的,雖然我是沒看下去==)
宋曉陽《出鏡記者現場報道指南》(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的教授寫的書,在新華社都有領導在看~)
新聞寫作:劉明華、徐泓、張征《新聞寫作教程》(新聞寫作必讀。例子超級多,也很實用。)
新聞編輯:方毅華《新聞編輯》(個人認為,新聞編輯不是靠看書學出來的,也是靠無數個夜晚改稿組稿的汗水凝結起來的。當然,看書是為了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功。推薦這本方毅華老師的《新聞編輯》。)
新聞評論:新聞評論,說白了就是對新聞事件的議論文。與其推薦教科書,不如推薦你看優秀的媒體評論作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均可,比如:《南都評論》、《時事評論》、人民網「人民時評」、騰訊網「今日話題」、徐達內《媒體札記》等等等等,太多了。
傳播學的東西太多,為了節省時間,傳播學的推薦書目我就不一一發圖片了,題主如果對哪一本感興趣或者存在疑問,可以私信我~
傳播理論:郭慶光《傳播學教程》、胡正榮《傳播學總論》、段鵬《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全部5星推薦。都是人大、中傳的院長、校長級別的傳播學泰斗的代表作。學習傳播學不讀這三本書,就好像學軍事沒讀過《孫子兵法》,學宇宙物理沒讀過《時間簡史》一樣。)其他的還有段鵬《傳播效果研究:起源、發展與應用》(對於幾個著名的傳播效果理論介紹超級超級詳細,很棒);展江《大眾傳播通論》(也是考研黨必備。。。好苦逼)
傳播心理學:林之達《傳播心理學教程》、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
傳媒經濟學:喻國明《傳媒經濟學教程》(很厲害的人大教授)
傳播歷史方面,由於本人考的是專碩,所以這一塊沒怎麼多復習,也沒有購買相關的教材,實在是不太了解。希望其他同學能多多補充。
除了教材,再給題主推薦一些傳播學相關的經典著作吧!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
再補充一些媒體人傳記:
奧莉婭娜·法拉奇《風雲人物采訪錄》(采訪鄧小平和基辛格、卡扎菲的案例非常經典)
丹尼斯·布利安《普利策傳》
柴靜《看見》
閭丘露薇《行走中的玫瑰》
白岩松《痛並快樂著》、《幸福了嗎?》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有回憶儲安平的內容。不過好像這本書由於講文革所以被禁了。。。)
4、人人自媒體的時代,個人自媒體要如何發展
趨勢之一:內容專業化----更垂直、更長尾、更可信
首先是從業者更加專業化,草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國內傳媒行業繼續洗牌,預計將有更多傳統媒體人投身於自媒體,他們將把更多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注入到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中來。未來,類似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遲宇宙的商業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專業化運作方式將成為頭部自媒體內容的主流生產方式,並且不斷塑造自媒體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資訊整合的生產方式註定會沒落。
其次是內容生產更垂直。目前,從互聯網金融、母嬰到旅遊,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數頭部自媒體。未來,這些頭部自媒體預計仍將保持內容的高度垂直,並在專業度上繼續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資訊、以搞笑逗樂為主、帶有濃厚草根氣息的自媒體,聚焦高質量原創性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將更容易獲得資本注意,並贏得更高估值。
最後,內容開發更長尾。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還將進一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類似餐飲老闆內參這樣,把上游供應商、下游餐飲實體店與用戶全產業鏈打通的做法將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級。此外,基於內容的周邊產品開發也將更加活躍,比如關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體將更多地進入到電商領域,關注情感問題的自媒體還有可能與線下心理咨詢沙龍相互結合。
趨勢之二:組織結構化----從個體戶走向公司化
與第一代自媒體大都以個體戶方式的生產內容相比,未來自媒體若想更為穩定地生產高質量內容,還需要搭建完整的團隊,以機構化的方式運作,以便為後期的商業化提供各種組織介面,在組織形態上將朝公司化的方向轉變,並且一些頭部自媒體將加大從傳統媒體引進人才的力度,以壯大其內容生產實力。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未來,除了少量頭部自媒體繼續保持個人化運作之外,絕大多數頭部自媒體將朝公司化、機構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架構上將日益接近新媒體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從傳統媒體也開始推出一些類似自媒體的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都是傳統媒體試圖建立人格化、試水粉絲經濟、與自媒體爭奪用戶的嘗試。但是自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文本表達的更加自由、激勵機制的完善。
可以預見,在人格化、粉絲經濟的道路上,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必將狹路相逢,而非漸行漸遠。
趨勢之三:投資常規化----更多優質自媒體將被投資
目前,在新媒體的陣營中,自媒體仍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介入。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調查表明,2015年自媒體對微信公眾號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約53%的運營者對公眾號進行投入,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個投資區間的投入都有所上升。這說明自媒體正經歷著優勝劣汰的過程,且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只有投入資本、增強實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分析已獲投資的自媒體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自媒體融資成功率更高。第一個特徵是專業垂直,相比較而言,垂直自媒體更容易獲得融資,最近半年,已經有12缸汽車、有車以後、車早茶、玩車教授等四家汽車類自媒體獲得了融資。第二個特徵是創始人有媒體高管經歷,「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曾擔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新榜」的徐達內曾擔任《東方早報》副總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是央視《對話》製片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曾擔任《鳳凰周刊》副主編、「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曾任《中國經濟周刊》主編等。從總體上看,投資界對自媒體仍然處於零星投資狀態,其中由吳曉波牽頭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錶現最為活躍,多投資於垂直自媒體的第一名。
趨勢之四:強化內容授權與平台自律
自媒體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侵權者生,不侵權者死」已經不再是主流自媒體團隊的共識,隨著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強化,正版化與合規運營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主旋律。自媒體由「野蠻」走向「文明」,既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體持續發展與升級迭代的必然趨勢。
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國內自媒體平台均不斷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權通知刪除制度,強化了版權授權與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加強自媒體知識產權保護。另外,微信公眾號平台於2015年1月公測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通過相似文本比對技術以及快速處理機制構建原創保護生態,推動自媒體內容保護由被動時代跨入主動時代。並且,微信還將其技術能力向外輸送,幫助其他內容平台上的用戶更便捷的向微信進行版權侵權投訴,知乎與豆瓣都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渠道,帶動了自媒體知識產權生態的整體凈化。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體自發進行內容授權與付費轉載,法律自媒體高杉LEGAL、法律讀庫、知產庫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內容授權付費機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
未來,在新型互聯網治理機制中,自媒體將更多地完成從傳統的「治理受體」向「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5、我們作為小學生應該怎樣應付自媒體時代
這幾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已經使得現在的媒體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許僅僅在幾年前,一張報紙便意味著一個權威聲音的發布,新聞、思想、觀點都通過紙上的文字來傳播,如同張向東老師說起他當年做學生時對《經濟觀察報》的仰慕。然而技術,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產業的起起伏伏,這一次,輪到了媒體行業。互聯網和網路社交打破了新聞權威自上而下的模式,它逐漸扁平化,甚至每個人都能成為新聞的發布源。互聯網的及時性又決定了它相對紙媒來說天生的優勢。人們不僅是新聞的接收者,他本身也是新聞的傳播者。這一切變化都在重新定義著媒體行業的業態,以及記者的職業要求。
張向東老師認為,在以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意味著更好的文本,勤於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會營銷自己,將自身品牌最大化。現在很多國外記者自己做網站,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式,而國內徐達內在FT上的專欄「媒體札記」也是一種類似的嘗試。這意味著,記者不再只是事件的報道者,而是要以他獨特的視角解讀事件,優秀的記者在未來要向專欄作家的方向靠攏,形成自己的獨特品牌以及寫作風格。
在第二天的講座中,《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黃小偉老師也提到了類似的話題,他觀點鮮明地指出,好的財經記者需要專業化,要有他的判斷。的確,記者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觀察者和記錄者了,他需要個性化的思考。
在管理學領域,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很早就提出「專業主義」,媒體業也不例外。這個時代給媒體記者帶來挑戰和危機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我們有能力和資源成為領域中的專家。在互聯網媒體的時代里,信息不再缺乏,甚至可以說是泛濫,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甄別遴選,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和判斷,則依然是稀缺的能力和價值所在,而我們作為記者因為接近事件本身而更具優勢。正如大前研一所預言——「任何人都能成為專家」,優秀的財經記者無疑是其中的一員。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我從經濟學專業轉行選做記者以來一直都有的困惑。新媒體對紙媒的沖擊有目共睹,這會是一個好的行業嗎?在經觀訓練營,老師們的解答無疑消融了我部分的疑問。在管理學界有一句話,「永遠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企業」——真正淘汰企業的不是它所在的產業,而是企業不能對市場及時作出調整和反應。因此,當媒體業面臨變革的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改變。
6、你愛自己的工作嗎?
在無數次遭遇「你怎麼還在報社?」的質問之後,我終於也要滾蛋了。
兩三年前,差不多是這個問題剛興起的時候,我受師兄徐達內之邀,參與新榜主辦的新媒體論壇。圓桌環節的主持人,是「石榴婆報告」聯合創始人饅頭大師。
豐神俊朗的饅頭大師西裝筆挺,逐一把問題拋給嘉賓。輪到我這里,興許是照顧後輩,饅頭大師餵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你怎麼看待自己的賬號,有沒有相關的垂直領域?」
一件粉襯衫一條中褲就「勇敢」亮相的我,年輕氣盛,咄咄逼人:「我不強求什麼垂直領域。我忠於自己,只對自己垂直。對新媒體人來說,比起想做什麼,能做什麼或許更重要。」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一想到當年無恥的樣子,我這張丑臉上就泛起微笑。
當日豪言一語成讖,如今,除了每天都要回答「什麼,踢踢,你竟然是男的?」,以便自證直男,我並不可觀的粉絲數,也是「對自己垂直」最鮮活的注腳。
而光陰飛逝,傳媒劇變,在內容創業風起雲涌融資傳說此起彼伏的「黃金年代」,魯鈍如我,都倍感逆水行舟。
那就辭職一闖吧。心快凍僵了,應該讓它輕輕跳一跳,蹦蹦也好。
2012年,我離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外人眼中的「無用」之學,一讀就是7年。碩士畢業,腆著一張老臉,有迫不及待的願望,想盡情施展。
可現實是,8個月的夜班輪崗,像8年一樣漫長。每天的常規工作,就是進稿庫、選稿件、做標題、配圖片。興致來時玩幾個諧音寫兩句對仗,就算是創意。
下班常在凌晨兩三點,跟著接送班車繞上海一圈,穿靜安、到普陀、轉嘉定,再回浦東。那時,我最期待別人聊起的段子,就是「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
然後我就能告訴他們,我見過凌晨四點的上海,洗頭房正關門,送奶工剛上班,而我,一個頗感懷才不遇的年輕人,在回家的路上埋頭看《犯罪心理》,藉以抵消無處掩藏的睡意。
為了擺脫如是枯燥與沉悶,我開始在白天大量寫作,副產品之一,就是如今這個叫「傅踢踢」的微信公眾號。
今天,當我為了退工單蓋章,重新跑到當初那個對版式、字體、錯別字錙銖必較的排版房,才真切地意識到,是那段重復、瑣碎和自以為無趣的歲月,成全了眼下的自己。
套用《我的少女時代》里的名句:因為報社,我才是今天的我。
我嘴碎,常惹事。澎湃新聞創辦之初,由總編轉CEO的邱兵師兄連出雄文。《我心澎湃如昨》刷屏之際,我一時技癢,跟了一篇《澎湃之後,是否濤聲依舊》。
師兄大量,不計較我的大膽。可從今往後,每有邱兵師兄大作,我的微信就像《風聲》里的發報機那樣,以截獲敵台的高頻率振動。點開一看,全是「狐朋狗友」,把文章轉我,還附一句留言:「樂見其成。」
什麼樂見其成,不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其實一直沒機會說起。我之異議,講到底,不是反對邱兵師兄,更不是反對情懷。我只是反對用虛妄高蹈的理想,來模糊愈益尖銳的現實。而這種抗拒的根由,不過是一己偏見:相比政治與商業影響下的新聞業,我更喜歡以作者,而非記者的姿態發聲。
自由撰稿人的野心,竟然通過對新聞專業的某種逆反表達出來,這一點,我始料未及。更出乎我預想的是,報社竟然寬宥我的自大和無禮,把我調到文化評論員的崗位,並且選題不限條線,文章不拘長短。
分管領導叫我去辦公室,反復和我說:「不需要你做任何遷就和妥協。我就希望你做自己。」
這一做,就將近兩年。
媒體人辭職成風,伴生了一種新的流行。告別必稱鳳凰涅槃,體制總是罪惡淵藪,原諒我這一生放縱不羈愛自由,苦守寒窯忍辱負重,終於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以我寫情感專欄的經歷,分手悔恨,多是當年眼瞎,口出惡言,也幾乎人品有缺。成熟的愛人,應當是不吵不鬧,不怨不憤,一別兩寬,彼此祝福。
體制的標靶太大,以至變成人人皆可唾棄的對象,可體制予人的安定和平順,卻鮮有人提及。我想說幾句實話,適應體制的都是人傑,離開體制也大有可為。選擇而已,不必遷怒或歸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於我而言,相比新聞評論,還有更大的寫作野心。因而辭職並非跳槽,而是安心御宅,做一個自由撰稿人。是微信公眾號的風靡,幫我把計劃提前了。
我在很多場合提到張怡微。她和我同年,也是校友。我從事寫作的不少能量和信心,都從她那裡汲取。
2007年一道去廣州實習,她老是提兩件事。一是我那時勉強還不算長殘,多少有點神似李亞鵬。二是誇我善良。我們常東拉西扯到深夜,她談興未盡,我會撐著沉重的眼皮對她說,「那你去幫我泡杯咖啡吧,我們繼續聊」。
我卻很少告訴她,在我們好幾個同學一同租住的軍區大院邊上,那家叫長城的飯店裡,我們喝著早茶,聊了太多當時無心,如今卻驚覺的話。這一路,她早已在寫作道路上突飛猛進,從校園故事的作者,成為頗有文名的青年作家。
這兩天翻她的新書《情關西遊》,後記里一段特別打動我。她這樣寫:
我們從「少年作家」成長起來的、浮名下的寫作者,往往會將一時之興錯當做卓爾不群。要很久以後才會懂得,你所走過的,別人必然走過。別人沒有說、或者說不出來的那些,終有一日你也會選擇不去說,或者知道不必說才是最好的「說」。至於經驗的旅途,少不了萬手雷同之惡,千章一法之靜默,嘔心瀝血之徒勞。寫文章的人,心裡要明白自己的有限。
翻譯一下,就像多莉絲萊辛說的,「再獨特的個人經歷,都只是人類普遍經驗的一部分」。而我,下定決心,想走一條盡可能獨特的寫作之路。是不是徒勞,我不知道。但我確定的是,我才20多歲,不試一下,我會後悔。
行業風雲激盪,個體四顧茫然。最惶惑的時刻,我常向老師求助。我的導師李良榮和我說,看點歷史文化,多點積累,是當務之急。陸曄老師拿歐逸文鼓勵我,寫點沉下心的作品。
我很慚愧,不敢告訴他們,或許流行文化和百變人心,才是我的興趣所系。哪怕耗盡一生的時間,我應該也寫不出什麼「大作品」。
師兄熊三木很多次鼓動我創業。積極樂觀如他,高效強勢如他,也是由衷的熱心。他在分享時常說,「判死刑的媒體,被解放的媒體人」。看到欣賞的後輩,願意勻出辛苦打拚而來的資源,托一下,幫一把,也是極為難得的盛情。但我也辜負了。
在這個激越的言必稱夢想的年代裡,我好像只想安心做個碼字的手藝人。我已經令很多人失望,不想再讓自己灰心。
所以這一次,我選擇辭職,家裡蹲,認認真真寫點東西。
好心的報社前輩勸我,體制內還是有優勢的,不如再借一借,等一等。我感激他們的貼心體諒。但我想更專注,哪怕努力的那頭,是一條更苦更難的道路。
我不喜歡留東西。報社工作4年,臨走就打包了半個紙箱。整理名片的時候,看著每一個名字、抬頭,當初采訪的情景恍若眼前。這個相框或許是我這兩年得到的最不值得吹噓炫曬的獎項,但我會用一生來保存它。
這樣看世界有點意思,微信公眾號:傅踢踢 微信id:futeetee
7、徐達內小報是什麼?
建議你先認識下徐達內先生,目前系英龘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小報是中國獨此一家的新聞解讀,也是中國最受歡迎的媒體摘錄。作者徐達內,1970年代生,安徽涇縣人,他從紙媒、門戶、微博、電視中探尋中國輿論生態,記錄轉型時代片斷,挖掘新聞背後的故事。Ipad應用已上線。
8、自媒體行業未來有哪些發展趨勢
自媒體行業未來有4種趨勢:
趨勢之一:內容專業化----更垂直、更長尾、更可信
首先是從業者更加專業化,草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國內傳媒行業繼續洗牌,預計將有更多傳統媒體人投身於自媒體,他們將把更多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注入到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中來。未來,類似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遲宇宙的商業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專業化運作方式將成為頭部自媒體內容的主流生產方式,並且不斷塑造自媒體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資訊整合的生產方式註定會沒落。
其次是內容生產更垂直。目前,從互聯網金融、母嬰到旅遊,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數頭部自媒體。未來,這些頭部自媒體預計仍將保持內容的高度垂直,並在專業度上繼續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資訊、以搞笑逗樂為主、帶有濃厚草根氣息的自媒體,聚焦高質量原創性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將更容易獲得資本注意,並贏得更高估值。
最後,內容開發更長尾。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還將進一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類似餐飲老闆內參這樣,把上游供應商、下游餐飲實體店與用戶全產業鏈打通的做法將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級。此外,基於內容的周邊產品開發也將更加活躍,比如關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體將更多地進入到電商領域,關注情感問題的自媒體還有可能與線下心理咨詢沙龍相互結合。
趨勢之二:組織結構化----從個體戶走向公司化
與第一代自媒體大都以個體戶方式的生產內容相比,未來自媒體若想更為穩定地生產高質量內容,還需要搭建完整的團隊,以機構化的方式運作,以便為後期的商業化提供各種組織介面,在組織形態上將朝公司化的方向轉變,並且一些頭部自媒體將加大從傳統媒體引進人才的力度,以壯大其內容生產實力。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未來,除了少量頭部自媒體繼續保持個人化運作之外,絕大多數頭部自媒體將朝公司化、機構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架構上將日益接近新媒體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從傳統媒體也開始推出一些類似自媒體的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都是傳統媒體試圖建立人格化、試水粉絲經濟、與自媒體爭奪用戶的嘗試。但是自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文本表達的更加自由、激勵機制的完善。
可以預見,在人格化、粉絲經濟的道路上,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必將狹路相逢,而非漸行漸遠。
趨勢之三:投資常規化----更多優質自媒體將被投資
目前,在新媒體的陣營中,自媒體仍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介入。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調查表明,2015年自媒體對微信公眾號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約53%的運營者對公眾號進行投入,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個投資區間的投入都有所上升。這說明自媒體正經歷著優勝劣汰的過程,且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只有投入資本、增強實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分析已獲投資的自媒體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自媒體融資成功率更高。第一個特徵是專業垂直,相比較而言,垂直自媒體更容易獲得融資,最近半年,已經有12缸汽車、有車以後、車早茶、玩車教授等四家汽車類自媒體獲得了融資。第二個特徵是創始人有媒體高管經歷,「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曾擔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新榜」的徐達內曾擔任《東方早報》副總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是央視《對話》製片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曾擔任《鳳凰周刊》副主編、「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曾任《中國經濟周刊》主編等。從總體上看,投資界對自媒體仍然處於零星投資狀態,其中由吳曉波牽頭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錶現最為活躍,多投資於垂直自媒體的第一名。
趨勢之四:強化內容授權與平台自律
自媒體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侵權者生,不侵權者死」已經不再是主流自媒體團隊的共識,隨著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強化,正版化與合規運營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主旋律。自媒體由「野蠻」走向「文明」,既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體持續發展與升級迭代的必然趨勢。
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國內自媒體平台均不斷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權通知刪除制度,強化了版權授權與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加強自媒體知識產權保護。另外,微信公眾號平台於2015年1月公測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通過相似文本比對技術以及快速處理機制構建原創保護生態,推動自媒體內容保護由被動時代跨入主動時代。並且,微信還將其技術能力向外輸送,幫助其他內容平台上的用戶更便捷的向微信進行版權侵權投訴,知乎與豆瓣都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渠道,帶動了自媒體知識產權生態的整體凈化。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體自發進行內容授權與付費轉載,法律自媒體高杉LEGAL、法律讀庫、知產庫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內容授權付費機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
未來,在新型互聯網治理機制中,自媒體將更多地完成從傳統的「治理受體」向「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9、新媒體時代需要怎樣的企業自媒體
傳統媒體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越來越顯得張皇失措。從2014年開始,用「雪崩」或「衰退」來形容傳統媒體都是可以的,到了2015年,這種趨勢更加嚴重,甚至帶有一定恐慌的因素。我們看到大量傳統媒體人出走,一些傳統媒體關停,這是我們在談「媒體行業變化趨勢」中不可避免要提及的。我就是從傳統媒體走出來的,現在回頭去看很多朋友、前同事,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逃離,加速地逃離傳統媒體。當然我一直相信傳統媒體人有他的價值,我還有很多很優秀的同事也在堅守,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價值。但是你會很明顯地感受到這種形態的變更、代季的替換。這是我對2015年整個媒體行業印象最深的事。
任何一場重大變化發生時,總有一些混亂,這是很正常的。1997年我大學畢業時,剛好趕上媒體技術變革—從鉛字印刷到激光排版;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們又經歷了門戶網站的崛起;而過去的2014、2015年移動互聯網又更加迅速地取代了PC互聯網。其實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經歷了這三場革命,紙媒最黃金的年代、移動互聯網崛起的時代都感受過。
內容創業大潮來襲,帶來哪些變化?
徐達內說自己更喜歡用內容創業者來形容如今的媒體人。事實上,今天很多的微信公號已經機構化了,不再是一個人的「自」媒體。而內容創業也不僅僅局限在自媒體的概念里了。
1、成本結構、生產方式發生變化
UGC帶來什麼變化?最重要的是改變成本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我理解的「內容創業」跟「新媒體」還是有所差別。說到新媒體,你有可能會說是介質的變化:過去是一張紙,五年前是電腦屏幕,今天是一個手機。但我更願意把新媒體理解為生產方式的變化:過去壟斷在少數人手裡(當然這個壟斷不一定是貶義詞),今天權利下放,更多人擁有內容生產能力。過去談生產內容,我們可能要花重金聘請好的記者編輯。今天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內容生產也會極大地依託於UGC,草根內容生產者。我們今天談移動互聯網、談新媒體,最核心問題就在於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
2、盈利模式發生變化
廣告是所有媒體這么多年來最經典的盈利模式,甚至某種程度上就是唯一的模式。但今天為什麼要用「內容創業」這個詞?因為內容創業生產出來的有可能不是廣告模式。
說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你告訴投資人我今天生產的產品是廣告模式, 投資人立馬會估算出這個產品的市場價值。但如果你以內容為切入點,從衣食住行推薦,到生老病死安排,從星象運勢解讀,到內幕獨家披露,就會有多種盈利模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微信已經做了一個好榜樣,文章寫得好是可以贊賞的,一篇文章幾萬贊賞也是可能的。當然,內容本身不一定是剛性需求,雖然滴滴打車可能是一個出行的剛性需求,餓了么也是一個解決吃飯問題的剛性需求。
內容其實是一個高頻消費,我們經常去消費內容,內容帶來的精神愉悅以及自我認知,讓用戶和內容創業者彼此之間摩擦出了更細膩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帶來的用戶粘性讓人們更願意買單。比如說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一群內容創業者,他真的不一定是在做媒體,更不要說是做廣告,但以內容為主的自媒體有不少估值過千萬、過億,例如羅輯思維估值13.2億、12缸汽車1.5億、一條視頻1.5億美金等……這個數字正呈直線上升趨勢,內容創業的版圖正一塊塊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