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幫我解答一下,新媒體藝術的未來展望
不確定性正是新媒體藝術的魅力所在
數字藝術中國總策劃、中國數字藝術協會副會長 王泊喬
新媒體藝術是對主流藝術的一種顛覆和反叛,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全世界曾經主流的藝術形式已是過去的事了,傳統的藝術空間在未來也將會「消解」。新媒體的發展及與人們的互動性達到了任何藝術形式無法達到的程度,這是一個全新的顛覆和革新層面。目前有規模、有實力的藏家和機構已經開始收藏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作品目前很少出現在拍賣場,基本都在畫廊和博覽會中進行銷售,這些作品在市場上的交易量有限,價格在目前也較低。
新媒體藝術一直處於邊緣,不被主流藝術界重視,新媒體藝術長期以來是以當代藝術的分支而存在,對於當代藝術毋庸置疑是具有實驗性和挑戰性的。利用新媒體去呈現人們生活中的種種境況,其意義的產生存在於事件的脈絡還有與觀賞者的互動中。新媒體藝術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美學向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創作者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多維度的空間來表現其觀念,更可以調動參與者的多感官。
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收藏還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這種不確定性正是新媒體藝術的魅力所在。德國、美國、荷蘭、奧地利等國家都已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媒體藝術博物館。事實上,新媒體藝術從一開始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與建築、表演、商業、公共空間、科技等都有非常多的交集和聯系,而且目前市場化的程度也非常高。
2、新媒體藝術的興起
<
3、新媒體藝術是什麼?有哪些知名的作品
顧群業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鏡像》,創作於2009年,2011年在濟南園博園國際會展中心展出於「中澳新媒體藝術對話展」。2013年11月16日-12月16日在天津美術館展出於「零界——首屆中國裝置藝術雙年展」。
是「鏡像效應」還是「相由心生」?在鏡子前面走過,觀眾的影像就會映射在鏡中,同時會有感應裝置捕捉到觀眾的動作,引發鏡中影像揮舞十字架。藝術家通過這件作品反思鏡像與心相、真實與虛幻、正義與邪惡等一系列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鏡像》也是對人性的映射。
4、科學技術的創新還催生了新的藝術門類比如什麼?
科學技術的創新還催生了新的藝術門類比如新媒體藝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網路技術的普及,藝術與科技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科技不僅為藝術提供了新的創作技術和媒介,而且也催生了新的藝術門類,比如新媒體藝術。除此之外,科技也促進了藝術門類之間的不斷綜合,綜合藝術層出不窮,也成為當代藝術發展趨勢。
美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提出者保羅·鄧肯姆(Paul Duncum)認為,藝術教育應該用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研究學生生活中的藝術,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精緻藝術。所以在當今藝術課堂中不僅要有經典的藝術,也需要有來自學生生活的視覺文化,它包含了時尚、廣告、影視、網路、包裝、設計、動漫、電游等諸多的視覺影像、大眾藝術以及通過網路等其他形式呈現和傳遞的藝術。
注: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5、美國留學新媒體專業怎麼樣
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的分類及申請條件。美國新媒體專業作為美國的一個新興專業,近年來飛速發展,並且隱隱成了美國留學熱門專業。因為網路媒體是傳媒、新聞界增長最快的領域,新媒體專業將傳統新聞課程與數字媒體設計和管理結合起來。下文是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的分類及申請條件介紹。
美國大學的新媒體專業特色各有不同,其中有些學校更注重電腦技術和網頁設計,比如舊金山藝術學院(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 in San Francisco);另一些學校則更強調傳播整合和數碼技術,比如印第安納大學和普度大學。
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分類:
一類是跟藝術相關、偏設計類的專業,申請這些專業的學生除了托福、雅思或GRE成績,還要根據學校要求准備自己的藝術設計作品。
另一類是跟計算機相關,學生需要相關的計算機背景和數學背景,語言要求托福90分以上,GPA80分以上。
最後一類是跟藝術相關、偏設計類的專業,申請這些專業的學生除了托福、雅思或GRE成績,還要根據學校要求准備自己的藝術設計作品。
美國大學新媒體專業申請條件:
從申請情況看,研究生課程的申請競爭非常激烈。大多數的碩士學位課程要求申請者具備相關專業(媒體研究、廣播、新聞、影視、廣告)的學士學位。當然,相關工作背景也可以彌補學歷的不足,也有一些大學可以接收本科階段沒有傳媒專業背景的學生。某些學校開設的專業課程(如廣播方向)需要提供個人作品(錄音帶或稿件)。英語要求一般為IELTS 6.5-7.0分。
6、新媒體藝術的特點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人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掛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藝術,而是展示新技術產品,參觀這種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更象是參觀商品展銷會。
這些問題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專家們很少談及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更多的是談新媒體的技術應用和掌握問題,以及新媒體藝術的市場問題。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新媒體藝術,最重要的不是藝術上的創造,而是如何引導藝術應用新技術佔領市場。當然,這也許與新媒體藝術一誕生就與商業化結下不解之緣有關。
7、求著名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圖片及簡介或評價。
顧群業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鏡像》,創作於2009年,2011年在濟南園博園國際會展中心展出於「中澳新媒體藝術對話展」。2013年11月16日-12月16日在天津美術館展出於「零界——首屆中國裝置藝術雙年展」。
是「鏡像效應」還是「相由心生」?在鏡子前面走過,觀眾的影像就會映射在鏡中,同時會有感應裝置捕捉到觀眾的動作,引發鏡中影像揮舞十字架。藝術家通過這件作品反思鏡像與心相、真實與虛幻、正義與邪惡等一系列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鏡像》也是對人性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