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

新媒體時代下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09-10 13:51:24

1、中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起源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發展歷程

夏、商時代

根據文獻記載,夏商兩代為奴隸制社會早期。從古典文獻記載來看,這時的樂舞已經漸漸脫離原始氏族樂舞為氏族共有的特點,它們更多地為高等階級所佔有。

西周、東周時代

西周是中國奴隸制的成熟時期,東周奴隸制社會由盛到衰,君主統治因素日趨增長的歷史時期。西周時期宮廷首先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

秦、漢時代

秦漢時開始出現"樂府"。它繼承了周代對采風制度,搜集、整理改變民間音樂,業績終了大量樂工在宴享、郊祀、朝賀等場合演奏。這些用作演唱的歌詞,被稱為樂府詩。樂府,後來又被引申為泛指各種入樂或不入樂的歌詞,甚至一些戲曲和器樂也都稱之為樂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由相和歌發展起來的清商樂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權的重視,設置清商署。兩晉之交的戰亂,使清商樂流入南方,與南方的吳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時,這種南北融合的清商樂又回到北方,從而成為流傳全國的重要樂種。

漢代以來,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西域諸國的歌曲以開始傳入內地。北涼時呂光將在隋唐燕樂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帶到內地。由此可見當時各族人民在音樂上的交流已經十分普及了。

隋、唐時代

隋唐兩代,政權統一,特別是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於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

宋、金、元時代

宋、金、元時代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志,較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游藝場"瓦舍"、"勾欄"應運而生。

在"瓦舍"、"勾欄"中人們可以聽到叫聲、嘌唱、小唱、唱賺等藝術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說唱類音樂種類崖詞、陶真、鼓子詞、諸宮調,以及雜劇、院本的表演;可謂爭奇斗艷、百花齊放。

這當中唱賺中的纏令、纏達兩種曲式結構對後世戲曲以及器樂的曲式結構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鼓子詞則影響到後世的說唱音樂鼓詞。諸宮調是這一時期成熟起來的大型說唱曲種。其中歌唱佔了較重的分量。

明、清時代

由於明清社會已經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萌芽,市民階層日益壯大,音樂文化的發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點明代的民間小曲內容豐富,雖然良莠不齊,但其影響之廣,已經達到"不問男女","人人習之"的程度。

由此,私人收集編輯,刊刻小曲成風,而且從民歌小曲到唱本,戲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問世。如馮夢龍編輯的《山歌》,朱權編輯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譜》等。

朱載堉他的《樂律全書》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

近現代音樂

16世紀晚明時期,西洋音樂通過傳教士傳到中國。在利瑪竇進京呈現給萬曆皇帝的禮品單中,有西琴一張,據考這是一張古鋼琴。清初,傳教士徐日升教授康熙皇帝西方樂理,並著有《律呂纂要》一書。

五線譜也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乾隆皇帝的時候,在宮中還組建了一支西洋樂隊,樂器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樂器、豎笛、木琴、風琴、古琴,演奏時戴西洋假發。

中共革命音樂

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的音樂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唱,有的是用國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詞。

當代音樂

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後,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

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和第三世界的國家交往也不斷增加,為此成立了東方歌舞團,專門學習、演唱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各民族的民歌樂曲,在中國廣受歡迎,從此發展中國家的音樂開始對中國音樂產生影響。中國民族樂隊的配器、合奏方式也基本定型,產生了不少成功的民族器樂交響曲。

中國的民族音樂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每年春節,都會到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中國新年音樂會,並座無虛席。

大陸文革音樂

文化大革命是大陸歷史的一個特殊階段。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批文革特色的歌曲和戲曲,影響了那個時期整個一代青年。其中,一部分成為了膾炙人口的軍歌,在當今解放軍中廣泛流傳,較為著名的有胡寶善演唱的《我愛這藍色的海洋》。

港台

五六十年代,港台延續了老上海燈紅酒綠風格。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日本現代流行音樂開始對港台產生影響。歐陽菲菲、翁倩玉、鄧麗君等港台歌手演唱了大量的日本歌曲。

八十年代,新一代音樂家在港台崛起,眼界更為開闊,把歐美流行形式與中國音樂相結合,開創了港台流行音樂新局面,並對大陸產生重大影響。

在台灣的校園歌曲和鄧麗君開創的演唱方式,使中國通俗音樂發展到一個高峰,具有中國音樂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鄧麗君在美國開演唱會時,吸引得許多舞台劇務美國人在後台全程欣賞,雖然他們聽不懂中文唱詞。

(1)新媒體時代下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擴展資料

種類

漢族傳統音樂

(國樂)

中國民族音樂,簡稱民族音樂、民樂,又稱國樂,即中國傳統音樂,也是中國主體民族漢族音樂。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有著豐富多樣的樣式和內容,如藏族音樂、蒙古族音樂等。

藏族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但也是以五聲為主。歌舞形式有「果諧」、「果卓」(鍋庄)等。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被漢族和西方音樂所吸收。

有一些漢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樂的特點創作了一些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類的歌曲。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樂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瑪和主要演唱漢語歌曲的韓紅外,還有容中爾甲、亞東、瓊雪卓瑪等大量在藏區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規戲劇方面,已經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傳統歌劇《格薩爾王》。

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蒙古常用的樂器是馬頭琴、火不思、四胡、三弦、蒙古箏、蒙古琵琶、胡笳、興隆笙以及笛子等。蒙古器樂的特點是柔和、安靜。

上述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它是一種拉弦樂器,由於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個馬頭裝飾,所以由此命名。它的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現力豐富。除了為民歌與說唱伴奏外,還常用於獨奏與合奏;不僅演奏旋律,而且適宜於表現馬匹的奔跑與嘶叫。蒙古的器樂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樂化。

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和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傣族音樂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基本形式。它主要包括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歌從內容和體裁上分為山歌、敘事歌、悲歌、宗教歌曲等。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終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現在只有一批老人樂隊可以演奏,正在培養接班人,是中國14世紀音樂的活化石,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侗族音樂

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採用和聲的民歌系統,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並多次獲獎。

維吾爾族音樂

維吾爾族音樂基本是阿拉伯音樂風格,非常注重節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主要是都塔爾和熱瓦甫,最大的是彈布爾。維吾爾族的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包羅萬象,是許多民間音樂的源頭。

塔吉克族音樂

塔吉克族音樂屬於阿拉伯音樂風格,和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區別,善於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如同山鷹高鳴,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配的歌曲,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音樂和朝鮮、韓國的音樂基本相同,主要樂器有長鼓和伽倻琴伽倻琴類似中國古代的箏,比現代的箏小,彈法也不一樣,是放到盤坐的膝蓋上彈。音樂旋律有其獨特的風格。

戲曲音樂

中國的戲曲曲藝是在中國很受歡迎也較為普及的藝術之一,廣大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戲曲。最具代性的是發展於北京的京劇。中國戲曲音樂通常以高調的唱腔為主,並以笛、皮鼓、梆子、鑼和京胡等弦樂器伴奏。

其他的戲曲音樂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劇、評劇、越劇、粵劇、崑曲、秦腔、黃梅戲、潮劇、高甲戲和儺戲等。全中國共有600多個地方戲劇品種。崑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口頭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搖滾音樂

提到香港的搖滾樂,就不能不提BEYOND。因為中國搖滾樂最初的萌芽就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和台灣。受西方影響,香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現了一些地下搖滾樂隊,除了BEYOND樂隊,其它真正具備公眾影響力的卻很少。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現代音樂通過各種途徑傳入中國。音樂青年或多或少的接觸到搖滾音樂,並開始組建樂隊,進行模仿與創作。

宗教音樂

中國的宗教音樂可分為道教音樂、漢傳佛教音樂、藏傳佛教音樂以及其它宗教音樂。

2、新媒體文化與傳統媒體文化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一、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NEW MEDIA)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對於傳統的報刊、廣播和電視而言產生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等通過Internet傳播,主要包括網路媒體,手機APP應用,數字電視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包括微博、博客,即時通訊工具微信、QQ,流媒體等。
網路的廣泛應用使人們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於傳統媒體,新媒體占據著無法比擬的優勢,突破了傳統媒體媒介之間的傳播界限,它主要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數字化、全球化等特徵。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策略
當前面對新媒體傳播和新媒體技術的全球化發展,這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與推廣是難得的機遇,因此應抓住新媒體技術發展時機,積極拓展和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道路。
1.完善新媒體自身文化內涵
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身存在著一定的不足起著負面作用,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不足之處,以促進其在傳統文化傳播中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文化企業相結合,進行數字化升級和改造,加快數字化產業融合,打破傳播界限壁壘,將新舊媒體進行相互整合,將傳統文化產品融入新媒體技術中,使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互作用和協同發展,努力提升傳統文化產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2.有效管理新媒體發展平台
新媒體常用的網路教育平台有:慕課教育模式(MOOC),開放的大眾教育平台,一些高校已引進該平台完成公共課的教學,學生在網路端在線學習;流媒體網路教學是高校的重要教學平台,基於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實行在線教育的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應用軟體APP是一種即時的交流平台,依託網路移動終端的社交應用軟體已成為現代年輕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例如微信應用軟體,可建立傳統文化班級的交流群和課程討論群,能隨時向多人推送教學內容和實現即時互動。利用網路教育平台教學是新媒體時代發展教育的重要方式,該平台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容量大等傳統課堂教學達不到的優勢。藉助移動網路終端設備,學生能輕松自由登錄網路教育平台學習,充分利用有效時間,將課堂教育延伸到教室之外,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無處不在。
3.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削弱了傳統媒體傳播的主導地位,凸顯了移動新媒體和個體傳播的優勢。傳統文化傳播應建立有效的傳播渠道,以新媒體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做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結合,為受眾進行文化傳播和人際傳播。
四、結語
在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傳統文化傳播需藉助新媒體之力,不斷加強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播方式,創作出基於傳統文化內涵的本土新媒體藝術作品。文化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概念,我們不僅僅要藉助新媒體平台推廣傳統文化教育,同樣要通過這個平台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3、在新文化運動中怎樣認識中國新音樂文化怎樣發展中國新音樂文化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新音樂」的最初含義是指近代以來學習、借鑒西方音樂技術手法同時融會中國傳統音樂的某些因素而創作的不同於中國古代音樂或傳統音樂的音樂樣式。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曾志忞。1904年,在譯補《樂典教科書》「自序」中,曾志忞提出「為中國造一新音樂」、 「特造一種二十世紀之新中國歌」的著名宣言,其內涵是指學習西方音樂,創造以當時學堂樂歌為代表的新式歌曲。學堂樂歌的編創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一股音樂思潮——學習西樂思潮的濫觴,也正是在這一思潮的裹挾下,一批新型知識分子和從事學校音樂教育與樂歌編創者發出了創造中國新音樂的新聲。在西學東漸與西樂輸入的背景下,中國音樂的嬗變與轉型已然發生。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音樂的發展進入到後來史家們所謂的「新音樂史」階段。「五四」新文化運動進一步為中國音樂的歷史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語境,新音樂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初步發展並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有機組織部分。盡管1920年代明確冠以「新音樂」命題進行論述的文獻還很少看到,但這一時期有關中樂或國樂與西樂之優劣的比較以及中國音樂出路的討論等熱點問題,大都涉及到是否要學習西方音樂文化以創造新音樂文化的問題。以蕭友梅、趙元任等人為代表的新音樂創作已經從實踐上證明了學習西樂以創造新音樂的可行性。「五四」以來學習西樂思潮的進一步推進以及音樂美育思潮和國樂改進思潮的興起,無不與新音樂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縱觀學堂樂歌時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音樂歷史,可以發現,盡管這兩個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有著諸多不同之處,但國人對新音樂的認識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其根本主張是進一步學習西樂、改造舊樂,創造不同於傳統音樂的新的音樂樣式。具有新的形態特徵成為人們對新音樂的基本認識與要求。但是,在經過「五四」時期進一步接觸、接受西方音樂文化並有所消化之後,當歷史進入1930年代時,有關新音樂的認識與界定開始發生分化,一種觀點主張繼續深入學習西方音樂以創造中國新音樂,最終創建中國的民族樂派,其理論與實踐均表現出對借鑒西方音樂創作技術和探索新音樂表現手法及其風格的關注,可稱之為「音樂形態學」意義上的新音樂觀;另一種觀點主張新音樂應成為革命救亡的武器和工農大眾的呼聲,新音樂重在思想內容的新,其理論與實踐更多地反映了對新音樂應該以及如何發揮新的社會功能的高度重視,可稱之為「音樂功能論」意義上的新音樂觀。與此同時,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新音樂運動」也先後在不同的新音樂家群體中分別被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新音樂運動是與「音樂形態學」意義上的新音樂觀聯系在一起,主張通過新的形態樣式與精神內涵的音樂創作,實現中國音樂的復興,最終創建俄羅斯民族樂派意義上的中國民族樂派,其理論的提出與實踐者主要是受過專門音樂教育或有著留洋經歷的學院音樂家群體;另一個新音樂運動則是與「音樂功能論」意義上的新音樂觀聯系在一起,主張通過新的革命音樂與大眾音樂的創作,使之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武器,其理論的提出與實踐者主要是左翼音樂組織和救亡歌詠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非學院音樂家。前者延續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啟蒙精神同時自覺先行地以音樂創作表現救亡思潮;後者則是在救亡壓倒一切的社會形勢下應時而起並成為救亡主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方音樂的啟蒙已退居其次了。因此,從1930年代始,中國近代新音樂的發展中實質上並存著兩種相互聯系但卻又有著不同內涵的新音樂觀以及兩個彼此相關但卻各自有著不同宗旨與追求的新音樂運動。然而,長期以來,有關新音樂與新音樂運動史的研究卻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上述根本問題,其突出表現就是在論及「新音樂運動」時,僅僅將其單一化地視為是由一批左翼音樂家和「救亡派」音樂家在30年代中期提出、並在此後有組織有領導地不斷發展壯大、直至新中國成立而結束的那場以革命與救亡為核心內容的新音樂運動,忽略了甚至沒有認識到早在30年代初即由陳洪、歐漫郎等人提出而後陳洪、蕭友梅等學院音樂家多有倡導與論述、盡管沒有形成特定的統一組織與明確領導人但實際上卻同樣產生了極其重要的歷史影響、旨在強調學習西樂以創造中國民族樂派的新音樂運動。這些歷史事實與史學事實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其中的歷史實質及其復雜關系值得加以深入的思考與研究。

4、中國新媒體網的時代背景

「馬歇爾·麥克盧漢」這個電子世界的「聖人」是名副其實的傳播學大師,他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在今天一步步成為現實:新媒體技術帶給人類社會太多的變化。
互聯網作為目前新媒體的主流力量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互聯網的出現固然是人類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然而,如果僅僅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的意義顯然遠遠不夠。互聯網的發展早已超越了當初ARPANET的軍事和技術目的,幾乎從一開始就是為人類的交流服務的。
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DavidClark曾經寫道:「互聯網的最大成功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對人的影響。電子郵件對於電腦科學來說也許不是什麼重要的進展,然而對於人們的交流來說則是一種全新的方法。」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電子郵件、網路社區等等已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延伸出的網路文化、網路營銷、電子商務等人文科學的發展也在證明著「自然科學的一小步,人文科學的一大步」。
因而新媒體技術、新媒體行業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目前的新媒體行業處於初級階段,眾多理論、概念、媒體形式紛繁復雜,中國新媒體網作為中國首家新媒體行業門戶,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為新媒體從業者以及相關人員提供最權威、最及時的新媒體行業資訊信息,提供最便捷的新媒體行業學習交流的平台等服務,來最終促進新媒體行業的發展進步、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

5、近代西方音樂大規模傳入對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影響因該是積極的吧,中國的音樂文化博大精深也當然可以海納百川了

6、中國新媒體發展有什麼傳統文化的特色

1.新媒體時代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改變了人際傳播和文化傳播方式,當今人們更多的是被數字化產品包圍,直接從手機、PAD等網路移動終端獲取信息,依靠報刊、書籍等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傳播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直面沖擊。新媒體時代的年輕人,更多的是通過網路交流、閱覽電子書籍,生活中經常可見飯桌上的手機「低頭族」和公交車上瀏覽電子書的人。對於傳統文化傳播而言,更多的應是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交談中的言語激勵,更多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維系,而這種取代的背後隱藏的是傳統文化和新媒體的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
2.傳統文化本身與新媒體的沖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澱,也是實現中國夢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根源,儒家正統的意識形態長期占據文化主流,影響人們的行為意識形態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新媒體應用Internet實現了信息全球化發展,拓寬了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成功輸出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外來文化的侵蝕。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沖擊,傳統文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周期。
3.新媒體的特點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產業為了促進發展,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為目標,因此傳統文化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傳播時就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娛樂性因素,這對傳統文化的原有價值觀及文化精髓都是一種破壞,在傳播過程中,傳統文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文化傳播效果。

7、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經過哪幾個時代?

新媒體發展時代是相對於傳統媒體發展而言的,「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

8、淺析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傳媒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區塊鏈促發新一輪技術革命
隨著國內用戶紅利逐漸消失,傳媒行業從產業層面到資本層面都經歷了一整年的消化期,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但從行業細分領域看,由於用戶內容付費意願提升、互聯網加速傳媒企業的轉型和並購等因素,傳媒部分新興細分行業仍保持高速增長。18年建議關注影視、數字閱讀、游戲、廣告等具有成長性的傳媒細分行業,並積極布局細分行業中低估值、業績優的白馬股。
就傳媒產業而言,隨著近幾年來文化傳媒資本市場格局的變動,其困境與當下痛點何在?如何用「信息互聯—智慧互聯—價值智鏈」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內在邏輯的演進態勢進行概括總結?
數字經濟或成新引擎
政策利好疊加技術升級帶來的創新紅利,也使得傳媒產業發展新動能曙光漸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傳媒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後國內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開始呈現出規模增長快、從業人員數量需求大、延伸領域廣、相關產業聚集的特點。2015年我國數字創意產業已集聚了36,948家企業、近384萬從業人員,產業規模達到5,939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VR增幅最大,達267.5%。預計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數字經濟既是「新經濟」也是「心經濟」,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為傳統人際交互、情感交互過程中的價值量化和價值變現創造了新的可能空間。情感與社交價值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證券化互為支撐,為內容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激勵機制,對個體內容消費者而言,甚至可能出現「消費即生產」的模式,這一趨勢與「通證經濟」疊加,或為傳媒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引擎。
區塊鏈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到了移動互聯下半場,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崛起,以多維度需求與場景精準匹配和用戶自助服務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崛起,從流量紅利時代向存量深耕時代轉型開始,未來幾年一些垂直行業空間有望迅速打開。而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時代的技術載體,或將促發傳媒產業新一輪周期性革命。
區塊鏈在文化傳媒領域最本質的應用在於重塑社群生態。未來內容的生產越來越用戶化、社交化、資產化,傳媒產業生態與外部商業生態和社會生態之間呈現出更加無縫融合的態勢。與5G相輔相成,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內容產出模式和全新的賽道值得前瞻性關注和研判。
區塊鏈的社群效應強於互聯網效應,有助於文創行業確權、流通、追溯交易,可以幫助作者和投資人更快更好地變現未來,這也是整個行業的突破點。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通證經濟通過對長尾的確權和定價,將改變互聯網文化娛樂產業的生產關系,帶來一個網路新世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李陶也有同感,他表示,新技術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風險投資應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端的內容變現機會。
在內容監管和資本監管雙雙趨緊的態勢下,風險評估和防控能力成為重中之重;內容付費產業崛起,移動端增量賽道深耕成為熱點,短視頻、在線教育和圖片C端付費熱度持續。此外,「VR+AI+區塊鏈」的深度融合將持續驅動文化傳媒創新,該領域可能構成一個新興藍海。

9、中國音樂歷史分哪些時期和其特點?

一、區分:

1.以年代之分的主線:趙,衛之音,俗稱靡靡之音也。其發展在戰國時代,趙、衛二國。通俗的說就是現代的流行音樂。不過極美,屬於古代典型貴族音樂這類。其餘的從遠古一直到近代中國的都是以正統音樂為主;現代中國發展的音樂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終發展至港台地區演變為現在的流行音樂;再一個就是當代中國上世紀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從革命歌曲到流行音樂的演變。

2.以地區之分為主線:京劇,越劇,閩劇,川劇,花燈,黃梅戲,二人傳,信天游等等在中國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獨特音樂,具體的可以詳細查查。

3.樂器之分:相信你知道的樂器比我知道的還多還懂。就我來說,除了傳統的那些樂器以外特別愛聽的還有這幾類,馬頭琴(還是馬尾琴,蒙古的)、葫蘆絲(傣族)、手鼓(新疆)等等名族樂器。

二、特點:多以地區之分差別最大(根本原因:經濟發展)。各個年代的發展多受當時的政治局面(影響文化發展方向)、經濟狀況(影響休閑需求)以及皇帝愛好(以傾國之力影響格局)的影響頗多。

與新媒體時代下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