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變現的方式有哪些
但變現手段其實很多,羅列一下,大致有八種。
品牌模式
即成為某一領域的KOL,為自己的專業或本職工作背書。即便不通過自媒體賺錢,也能抬高自己的聲譽或身價。
比如「移動觀察」的運營者、觸控科技前戰略總監曾航,「THE ONE @許維」的運營者、明道軟體副總裁,他們都出身於傳統媒體,卻憑借自媒體的影響力在互聯網行業實現了職業生涯的跳躍。也許你未必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只要肯專攻某一領域,也可以取得更好的offer,畢竟傳統行業普遍缺乏新媒體運營人才。
明星模式
跟品牌模式相像,明星自媒體人肯定是KOL,但未必局限於某一領域。
他們有著很強的個人魅力和龐大的粉絲群體,可以通過廣告、打賞、衍生品開發獲利。比如「三表龍門陣」、「槽邊往事」、「顧爺」、「吳曉波頻道」等等。假如你骨骼驚奇、體位獨特,不妨往這個方向發展一下,至少可以通過微信原創認證獲得粉絲的打賞。
寫手模式
很多自媒體人缺乏自我包裝和粉絲運營能力,商業人脈也不是很廣,但確實能寫得一手好文章。
一方面,你可以在網易雲閱讀、豆瓣閱讀等平台上開辟付費專欄或出電子書進行銷售,並且也有機會被出版機構發現。另一方面,你可以成為某些機構的特約撰稿人,公關公司和商業機構對有深度創作能力的寫手還是求賢若渴的,比如「小刀崔」的運營者小刀崔在多個閱讀平台都有作品銷售,同時也是長江商學院EMBA的隨行記者。
渠道模式
只要粉絲量有一定基礎,並且能夠做出准確的消費者畫像,自媒體的渠道價值就立馬顯現。尤其是垂直號或區域號,有著很強的用戶粘性,轉化率有保證,是產品、服務推廣和銷售的絕佳渠道。
以《糖煙酒周刊》為例,其在2014年底通過旗下的幾個微信公眾號推銷酒鬼封印酒,一個月賣了近一個億。如果能對某一行業或區域精細習作,自然會有廣告主找上門來,價值變現不是難事。
產品模式
自媒體與用戶的連接無關乎三個層面:利用、情趣、思想。情趣和思想更多的表現在內容上,利用則除了通過內容,還可以通過產品來展現。
不滿足於僅給他人當廣告和營銷渠道,某些自媒體已經開始推出自己的產品,有做內容產品的,有做服務產品的,也有做實物產品的。比如「幻方秋葉PPT」的運營者秋葉推出了多個PPT培訓教程(這算是服務產品),在網上取得了超過百萬的銷售。企業公眾號走的是從產品到內容再到產品的路子,秋葉走的是從內容到產品的路子,殊途同歸。
會員模式
會員模式的表面是粉絲和社群的運營,核心是能力和資源的套餐式、標准化輸出。
以「理財巴士」的運營者大巴為例,他曾是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在自媒體運作上高度模仿了「羅輯思維」的模式,招收了1500多個付費會員,靠的不是所謂的「人格魅力」,而是對市場需求的洞察和扎實的理財知識與實踐。如果你很專業,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可以輸出,也有時間和恆心,不妨試試會員模式。
聯盟優選模式
各類自媒體聯盟的出現,改變了自媒體人各自為戰的游擊隊模式,形成了與傳統商業媒體相抗衡的趨勢。
在廣告主、公關公司與自媒體的合作中,聯盟扮演了中介和經紀人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媒體商業價值的變現。要想獲取更多的接單機會和收益,提升賬號的粉絲數是必然,樹立在某一領域的權威影響力更為重要,越垂直,越有價值。對於標簽明顯的賬號而言,加入聯盟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平台交易模式
在數以百萬計的自媒體陣營中,KOL和粉絲大號終究只是個別,更多的賬號處於長尾的位置。根據80/20法則,這些賬號的個體價值似乎並不大,但合在一起卻有可能成為螞蟻雄兵。另外,還有一些自媒體廣告營銷平台,幫助長尾自媒體推銷,幫助中小廣告主采購,比如傳播易、一道網。聯盟好比精品店,產品(自媒體)數量相對有限,價格較高,趨向與高端客戶(大品牌)合作;平台好比大賣場或淘寶,海量產品,價格相對便宜,中小客戶(廣告主)雲集。如果能給到好的展位或推薦機會,自媒體在平台上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接單機會。
問題是,平台入駐賬號太多,又缺乏自媒體價值和信用的評估體系,容易造成廣告主的選擇障礙。據悉,一道網在交易的撮合機制上已開始往精準匹配方向努力,以提高成交幾率和投放效果。如果有一定的粉絲量,自己的接單能力有限,廣告營銷平台亦可作為客戶拓展的重要渠道。
微信公眾號所掀起的自媒體風潮激發的是萬眾創新、創造、創業的勇氣,最終的勝出者也許只有20%或者更少,但明白活法,朝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至少可以增加成功的砝碼。未來趨勢已經顯現,就是自媒體>自品牌>自商業,最終都將脫「自」,商業社會不可能單打獨斗,機構化是必然,無論是成立公司,還是依附於自媒體聯盟或廣告交易平台這樣的機構。
2、內容付費模式前景如何?
知識付費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優質細分市場將成趨勢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手機支付普及,知識經濟呈現井噴式發展,為知識「買單」已成風潮。資本市場也廣泛布局,助推知識付費「黃金時代」的誕生。雖處於「黃金時代」,但知識侵權、虛假課程、違規營銷等一系列亂象,為知識付費產業長遠發展埋下隱憂。
知識付費風口將持續
各大平台的不斷加碼、創業者的不斷涌現、資本市場的不斷入局,大幅助推了知識付費市場的「野蠻生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視聽新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截止到2017年底,知識付費用戶達到1.88億人。預計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將達到2.92億人。到2020年,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235億元。可以預見,知識付費「風口期」還將持續。
知識付費異軍突起
知識付費現象不僅因為技術進步和傳播形態改變,更是當前社會知識需求的爆發。隨著社會發展節奏加快、競爭更加激烈,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由此形成了廣大潛在的知識消費群體。在廣泛的需求與繁忙的工作之間,通過新媒體在碎片化時間里獲得知識成為必然選擇,知識付費也因此風生水起。
同時,在新中產崛起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大眾的知識消費實際上也在升級。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中國的知識付費行業已經迎來最好的時代。
諸多痛點仍待解決
在消費者看來,目前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問題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由於付費內容質量不能預判,購買後也很難短期內判斷付費產品質量,這就給劣質產品打開了營銷空間。
而且不同於線下培訓需要資質,線上知識分享和技能培訓使人人都可成為老師,無從監管。
比產品質量難以評價更讓人詬病的,是知識付費的營銷方式。在付費產品足夠多且同質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利用社交關系鏈進行分銷則成為另闢蹊徑的新營銷手段。
優質細分市場將成趨勢
在諸多亂象面前,如何保障知識付費健康發展?法制建設是市場有機運行的基礎,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是知識付費產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障。在規范化的市場環境下,熱衷於「蹭熱點」的企業將被淘汰。而細分化、優質化內容提供商將成為知識付費產業的未來贏家。
未來,單一付費模式很難支撐平台的長期發展,多種付費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已成為大多數平台選擇。而在內容維度方面,綜合型、規模化的知識付費平台將減少,面向特定領域、場景、用戶群的「小而美」垂直知識付費平台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2018年會有更大范圍的內容嘗試付費,與此同時,知識付費會逐漸走向成熟,會有一些泡沫破裂,但是更優質的形式會沉澱下來。
3、網站付費推廣的方式有哪些
網站付費推廣的方式有很多,例如:
競價推廣(包括百度、搜狗、360等比較大的平台)
網盟推廣(全網推廣)
DSP推廣(需求方平台)
CPS推廣(按分成方式等)
新媒體推廣(微信、SNS等)
新聞媒體推廣(各大新聞網站發布推廣)
廣告位推廣(租廣告位放置自己信息)
外包推廣(外包給廣告公司等)
綜合推廣(所有渠道、商務合作等)
其他推廣……
很多推廣方式都可以發掘,只要能對自己網站有增益,都可以嘗試一下,找到最合適的推廣方式!
4、新媒體廣告有哪些主要形式
1
5、新媒體的營銷方式有哪些?
事件營銷事件營銷是通過策劃、組織和利用具有新聞價值、社會影響以及名人效應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體、社會團體和消費者的興趣與關注,以求提高企業或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樹立良好品牌形象,並最終促成產品或服務的銷售的手段和方式。
口碑營銷口碑源於傳播學,由於被市場營銷廣泛的應用,所以有了口碑營銷。傳統的口碑營銷是指通過朋友,親戚的相互交流將自己的產品信息或者品牌傳播開來。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媒體泛濫的時代里,消費者對廣告,甚至新聞,都具有極強的免疫能力,只有製造新穎的口碑傳播內容才能吸引大眾的關注與議論。口碑是目標,營銷是手段,產品是基石。
相對於純粹的廣告、促銷、公關、商家推薦、家裝公司推薦等等而言,口碑營銷可信度要更高。
飢餓營銷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碰到這樣一些現象,買新車要交定金排隊等候,買房要先登記交誠意金,甚至買iPad還要等候,還常常看到什麼「限量版」、「秒殺」等現象。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為什麼還存在大排長龍、供不應求現象呢?飢渴營銷也就是說商家採取大量廣告促銷宣傳,勾起顧客購買欲,然後採取飢餓營銷手段,讓用戶苦苦等待,結果更加提高購買欲,有利其產品提價銷售或為未來大量銷售奠定客戶基礎。更是為了對品牌產生高額的附加價值,從而為品牌樹立起高價值的形象。
知識營銷知識營銷是通過有效的知識傳播方法和途徑,將企業所擁有的對用戶有價值的知識(包括產品知識、專業研究成果、經營理念、管理思想以及優秀的企業文化等)傳遞給潛在用戶,並逐漸形成對企業品牌和產品的認知,為將潛在用戶最終轉化為用戶的過程和各種營銷行為。
互動營銷在互動營銷中。互動的雙方一方是消費者,一方是企業。只有抓住共同利益點,找到巧妙的溝通時機和方法才能將雙方緊密的結合起來。互動營銷尤其強調,雙方都採取一種共同的行為。互動營銷可以給我們帶來四大好處:促進客戶的重復購買、有效的支撐關聯銷售、建立長期的客戶忠誠、能實現顧客利益的最大化。將互動營銷作為企業的營銷戰略重要組成部分來考慮,將是未來許多企業所要發展的的方向。
情感營銷情感營銷就是把消費者個人情感差異和需求作為企業品牌營銷戰略的情感營銷核心,通過藉助情感包裝、情感促銷、情感廣告、情感口碑、情感設計、企業文化等策略來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在情感消費時代,消費者購買商品所看重的已不是商品數量的多少、質量好壞以及價錢的高低,而是為了一種感情上的滿足,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近年來,許多的產品都打著「青春、夢想、逆襲」等口號,就是利用情感營銷的方式來獲得消費者的共鳴。
會員營銷會員營銷是一種基於會員管理的營銷方法,商家通過將普通顧客變為會員,分析會員消費信息,挖掘顧客的後續消費力汲取終身消費價值,並通過客戶轉介紹等方式,將一個客戶的價值實現最大化。會員營銷,通過會員積分、等級制度等多種管理辦法,增加用戶的粘性和活躍度,用戶生命周期持續延伸。會員營銷,是一門精準的營銷,是通過設計完整的商業環節,把每一項工作不斷做到極致,達成更高指標,來實現企業效益和規模的不斷放大。會員營銷也是一種綁定消費者的手段,在新媒體營銷裡面運用的非常廣泛。
6、新媒體怎麼獲得收益?
一、靠內容獲得收益
1.標題要有點擊慾望
一個好的標題將會對閱讀量起到關鍵作用,什麼是好的標題?要讓讀者有點擊慾望。取標題時要多琢磨一下,多聽聽旁邊的朋友的意見,旁觀者的意見就是用戶的意見。
2.內容
內容是本質,再怎麼強調內容的重要度都不過分,內容是取決於用戶關注你的最重要的指標。做僅僅做一個標題黨,對用戶是沒有持續性的,是不會有忠實粉絲的,那麼也就失去了變現的可能性。
3.原創
目前的新媒本平台,都有自己的演算法,包括反作弊演算法,如果你僅僅是靠抄抄,復制粘貼去寫文章,那麼平台對你的原創度指數就會大打折扣。
4.發文的頻率
發文要有節奏,最好是做到日更,要一鼓作氣。比如筆者曾經有一個新媒體號,連續五天指數都在攀升,但是中途有一天休息,沒有及時提交,指數就下來了,再上升又要花費更多的經歷。所以發文的節奏要把握好,不好三天打魚,二天曬網。
二、靠產品取得收益
產品要能戳用戶痛點,解決用戶的實際需求
產品要實時更新、迭代
產品要上線快,操作便捷
三、靠運營取得收益
1.微信自媒體實現變現的另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開通「流量主」,很多草根大號通過集團化運作,以情色擦邊球、福利活動、文章轉載的形式打造一兩個微信幾十萬粉絲量級的微信大號,再將粉絲導流到其他帳號,快速復制和打造微信矩陣。
2.建議是用微信公眾號作為粉絲匯聚地,然後微博、豆瓣、貼吧、百度知道等其他渠道引流
7、自媒體跟知識付費是什麼關系?
想了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篇文章。
作為新媒體從業者,上下班路上聽聽得到/喜馬拉雅,辦公時挨個瀏覽圈內專業網站,實時跟進圈子裡最新大事、大咖觀點,這是很多一二線城市辦公室白領的寫照。不僅如此,在互聯網行業,願意為知識付費的人顯著增多,『新世象』的營銷課程也能刷屏朋友圈,在三年前我們幾乎無法想像。
一、知識開始變現了
2016年是「知識變現元年」,2017年是知識付費的騰飛年。從羅振宇大張旗鼓力推得到平台,到知乎值乎live和在行分答的爆點交戰;從《奇葩說》老僵屍的好好說話賺得盆缽滿溢,到喜馬拉雅推出123知識節,再到短書、小鵝通等SaaS知識付費平台崛起,一時間所有人都開始說「知識交易」這回事了。
二、知識消費的基礎邏輯
消費的是什麼?
知識信息分為四類:純學術知識、「干貨型」加工類知識、可落地型解決方案、資訊八卦。而人們在分答中更大的興趣並非純粹的知識,而是低價偷聽名人隱私的快感。今天回過頭來看,能唱主角且一直在唱主角的,恰恰是加工過的「干貨型」知識和可操作的解決方案,不是好懂,就是易用,而被奉為「真知」的純粹學術並未回暖。
為什麼消費?
人們在生活中學習知識,悉心鑽研也好,淺嘗輒止也罷,無非是基於以下心態:
1)純粹的求知慾,因為某種困惑和好奇。
2)解決具體的專業問題。要買股票就趕緊補一下理財知識。
3)功利地應試和升遷,從參加四大國考到從業資格認證,這樣的學習更多是「背誦」。
4)為了聊天裝逼中的社交貨幣:「我跟你說啊,最近有一個理論……」「這你就不懂了吧。」也可能是為了學習相伴的社交圈,這就是中歐、長江商學院爆火的理由。
5)純粹地消遣放鬆,分散注意力殺時間。
為何不付費?
為功利性的應試升遷付費,這幾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哪怕這樣的學習其實就是考過一扔、學過就忘。可為什麼對於真正有用的知識學習,人們卻反而計較起來呢?這常常是因為:1)需求不迫切。專業應考不學就要掉飯碗的。但普通知識付費更像是可有可無的!2)效果不清晰。專業應考就兩個結果-過或沒過。但普通知識的學習往往無法量化的;3)過程非標化。傳統教育的課程是標准化的,有權威機構的認證。但普通知識的學習往往是非標的,這就導致人們一直處在不信任的忌憚中:講課的人真的行嗎?講的東西真的有用嗎?不會是糊弄我吧?4)網路嬌慣。以往的互聯網使用行為培養了用戶閱讀各種免費內容的習慣。現在要我付費,不是開歷史倒車嗎?胃口已經變刁,本來免費的內容都挑三揀四了,現在居然要付費?
三、知識交易的模式分析
但回顧過去兩年,知識消費市場正在悄悄發生改變,一個明顯的特徵是人們開始願意付費了,並且越來越願意,只要你價格不是高得離譜。這是為什麼呢,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一改變的發生?了解這一問題前,先來明確一下當下知識交易的四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主打「知識課程與知識節目「,代表人物為喜馬拉雅
從羅輯思維音頻到每天聽見吳曉波,從《奇葩說》老僵屍的《好好說話》到湖畔大學的三板斧網上課堂……作為課程,從馬雲的湖畔大學到混沌研習社,從聲音專業教練到企業管理課程,其特點是有較為成熟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就像是躋身名家大課現場」偷偷蹭課「;作為節目,從小時候讀的《少年科學(畫報)》、《奧秘》、《飛碟探索》,到長大以後看descovery探索、《百家講堂》和TED,它會專門突出主講者的個人ip、打造「知識網紅」,內容形式更加現場化、故事化、干貨化和娛樂化。
第二種模式:主打「知識咨詢」,其代表人物為在行。
在行模式下線下約見專家就是帶有社交色彩的咨詢行業020;而分答更加碎片化,60秒反映出的信息更多是一種咨詢式八卦娛樂,滿足人們偷窺心理。
其更多關注的是現實中的咨詢,而眾所周知,除了專業的法律、管理、心理咨詢,咨詢行業在中國目前的發展還很不充分、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第三種模式:主打「知識分享會」,其代表人物為知乎live。
它繼承了知乎一貫的調性、內容相對專業系統,具備可操作性,而且更多是基於業已形成的社交關系,或者介紹頁上亮眼的履歷,或者是被預告提綱中的某個問題抓住了心。
其聚焦的是一線城市最流行的分享會,講求的是在短時間(從幾分鍾到幾小時不等)的分享中有足夠的觀點和內容,但是正如業已呈現的那樣,分享會受眾較為專業,對分享嘉賓的背景履歷要求較高,聽的過程是一個燒腦的過程。為此,現實中人們參加分享會往往看興趣、時間和心情,一段時間內可能聽很多場,但要一直這樣高頻跑會下去會有點壓力。
第四種模式:主打「知識精讀」,其代表人物為得到。
秉承羅胖要做知識「二道販子」的一貫思路,得到更多出現的是對知識的篩選和提煉,濃縮的就是精華。除了和喜馬拉雅一樣強調個人ip和品牌欄目,得到更像是現實中的簡報和讀書會,這是一種更輕的模式,在人們越來越沒有時間讀書的今天,具有著巨大的想像力。作為一款SaaS行工具,短書以H5頁面為傳播形態,以「圖文音頻專欄+語音live直播+視頻直播講解」為內容載體,以知識微店為呈現形式,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為內容付費的變現方式,支持嵌入公眾號、app、網頁等任何地方,可幫助企業、機構及個人打造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完全獨立的品牌知識服務平台,並在品牌領域內完成付費轉化。相比其他模式更適合中小v、中小機構入駐。
第五種模式:主打「SaaS型工具」,其代表人物為短書
作為一款SaaS行工具,短書以H5頁面為傳播形態,以「圖文音頻專欄+語音live直播+視頻直播講解」為內容載體,以知識微店為呈現形式,幾乎涵蓋了所有的為內容付費的變現方式,支持嵌入公眾號、APP、網頁等任何地方,可幫助企業、機構及個人打造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完全獨立的品牌知識服務平台,並在品牌領域內完成付費轉化。相比其他模式更適合中小v、中小機構入駐。
四、付費開始起風
在以上五種模式中,人們為什麼都漸漸開始付費?這是一時營銷引爆的結果,還是知識付費正在成為趨勢呢?
1.中產高知人群的付費意識正在崛起。
這兩年起始,無論是o2o免費補貼的戛然而止,還是消費升級的全面興起,抑或是網紅直播的打賞流行,「付費」都開始成為中產高知人群的風尚。花點小錢支持喜歡的網紅,花點小錢增加自己的社交優勢和逼格標簽,花點小錢獲得人群中的優越滿足,這有何不可呢?
2.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正在成熟。
正如上所述,從產品業務打造,到定價體系設計,從專家大咖包裝,到課程營銷設計,今天的知識平台都更加成熟老練。更何況,這個領域走的多是「微量交易」的模式,價格低於一般意義的買書,非標從不同的維度「標准化」,自然用戶的接受度就非常高。例如在行上靜心設計的專家頁面,連拍照都是專業攝影、凸顯逼格高大上,像airbnb當年的走紅一樣、一上來通過專業設計感突破人們的心理防線。
知識付費越來越「性感」了,或者利益高度相關,或者足夠新奇引人,總之都是一上來直抓眼球。
3.知識消費是價值更高的內容消費。
一般來說,人們為什麼願意消費內容,無非幾種動機:學習求知、了解最新的新聞、掌握有用的資訊、和作者觀點碰撞共鳴、領略作者人格魅力、獲得社交談資。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貪婪刁鑽的消費者越來越不滿足於單一片面的內容模式,而希望在內容消費中獲得更豐富的愉悅。知識「有料」還得「有趣」,美女看臉還得有一技之長,這就好像看《奇葩說》不僅僅是看搞笑吐槽,如果沒有老僵屍們振聾發聵的「金句」,這個節目和一般娛樂節目又有何區別呢?從這個角度說,今天的知識主題內容消費幾乎是最成熟最豐富的內容類型。
有知識有資訊,可以滿足旺盛的求知慾;知識的表達往往是通過故事,內容豐富劇情感人,獲得精神體驗;知識的背後又往往推銷某種觀點,發人深思因人認同;內容往往可以直接轉發或作為談資,提升你在人群中的逼格,表達你的態度。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知識主題的內容消費逐漸碎片化、干貨化、人格化、故事化的,可以充實到我們工作生活娛樂的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在。
更重要的是,知識消費中打造的「知識網紅」更容易打造成ip。正如喜馬拉雅打造的「胸大去直播,腦大講知識」,常見的美女網紅無法形成深入持久的核心競爭力,人造美女太多、同質化競爭太嚴重、人們逐漸審美疲勞。而在不同的專業領域,知識網紅將大行其道。
希望知識付費發展越來越好。
8、清大新媒體是什麼付費模式?
之前找過清大新媒體投放廣告,是按照效果付費的,這種垂直媒體精準度高,可以說很有性價比了。
9、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1、贊賞方式(自媒體賺錢最為直觀的方式)
訂閱號獲得了原創功能之後,很快就可以獲得贊賞功能。擁有足夠多的粉絲,輸出的文章質量較高,打動了讀者的內心的好文,贊賞收入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特別是10w+的爆文,對文章的價值給予肯定,贊賞的金額累積下來也是一筆收入,而且贊賞的錢是直接給作者,還不用扣稅。唯一的遺憾是贊賞功能,目前只有安卓用戶才能獨有,蘋果用戶該功能關閉,無法進行贊賞,對自媒體人來說贊賞收入目前也是大打折扣。
2、廣告收入(最普遍的自媒體盈利方式)
廣告,從傳統媒體就有的盈利模式,這幾年新媒體的發展,自媒體也不例外,廣告成為一筆不菲的收入。
⑴ 商家軟文廣告
我們常說的廣告有兩種:廣告硬植入(硬廣)和軟植入(軟廣)。
硬廣是直接插入廣告不掩飾,讀者點擊進去就知道是打廣告,容易引起反感厭惡,對公眾號自身來說不利於粉絲的留存,也不利於廣告的投放效果。
軟廣是用情景帶入悄無聲息的就做了廣告,讀者潛移默化的受到廣告的影響,贊同裡面的廣告帶來的宣傳效果,並樂於接受。
⑵ 圖文群發廣告
圖文群發這類型的廣告,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對應商家。還有雲堆自有的貼片廣告,通過雲貼寶貼片廣告展示形式多樣,滿足不同投放需求。很多自媒體人都沒有商務洽談能力,也沒有資源對接需求商家。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把你的帳號交給第三方,讓利給這些第三方,你就可以專心做好運營即可。通過粉絲的閱讀流量,進行廣告的流量分成,也能獲得盈利。
比如,雲堆自有的貼片廣告,通過雲貼寶貼片廣告展示形式多樣,滿足不同投放需求,也能讓投放者盈利。
⑶ 文章底部廣告
文章底部插入廣告圖片或者公眾號互推的廣告圖片鏈接,貼個小廣告。內容很小,對讀者造成干擾的影響不大,粉絲傷害較小。
⑷ 菜單入口廣告
不想給商家做廣告,菜單欄也可以進行廣告宣傳,通過菜單欄進行商家的頁面轉跳,對讀者沒有任何干擾,用戶自發點擊,進行你情我願的廣告宣傳。
3、公關宣傳
自媒體人把粉絲量成功做起來了,就可以接宣傳軟文了,就是用自己的微信號來幫其他的企業或者商家進行宣傳,按照文章的頭條,次條等順序進行報價,或者打包報價。一般有影響力的深度kol大號頭條價位數十萬,中小自媒體報價根據粉絲量和閱讀量幾百或者幾千不等的價位。
4、電商宣傳
有這樣的一群自媒體人,可能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比如買各種東西的體驗,選購經驗分享。因為他們是有獨特的見識,對這個感興趣的人就會關注他們,後序推薦點產品,很多人都會買單。
5、演講、培訓
自媒體人通過自己的做號的經驗,或者某一方面的特長,進行演講和培訓,一場商業演講可以少至幾千塊多至幾萬不等的辛苦費,培訓有學習者,感興趣的用戶願意為知識付費,價格幾十到幾百,收入也是相當可觀。
6、出書
有些寫作能力比較強的自媒體人,已經在出版自己的書籍,寫作能力相當更高。無論是低成本的電子書還是成本較高書刊,很多自媒體作家都在為自己的書做宣傳,賣出書籍,獲取收入。
7、賣號獲利
自媒體在把自己的號形成一定的品牌價值之後,會被一些大的機構注資或收購,直接被被挖走跳槽。也有將微信公眾號或者是微博賬號直接轉賣掉。不管是收購還是賣號都是自媒體人獲取盈利的方式,而且收入很客觀。(前提是自媒體把這個號運行的相當好才能吸引投資人)網上流傳,有人用一個20萬關注用戶的微信公眾號,換了一輛價值四十萬元的越野車不在少數。
8、線下活動
目前很多自媒體常用活動方式:組織線上用戶參加線下活動,聯合商家進行活動的舉行,也能獲得報酬。
9、寫稿
很多自媒體人通過自己的文章進行賺錢,一篇好的文章進行投稿,選中後獲取稿費,文章質量越好,收入就會越高。
10、新聞客戶端(第三方賬號)
自媒體人的發文,還能在新聞客戶端獲取收益,在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搜狐客戶端、企鵝媒體平台、一點資訊等新聞客戶端也能靠文章盈利,增加額外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