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與謠言的論文

新媒體與謠言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0-09-09 18:16:34

1、如何解決中國新媒體發展所面臨的問題 畢業論文

作為一種依託數字技術平台進行傳播的現代化媒介,新媒體僅用了數十年的時間便獲得了傳統媒體近百年才慢慢擁有的受眾。也正是這樣的發展速度,在為我們帶來信息便捷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所產生的負面作用,隨著新媒體的廣泛傳播,也變得不容忽視起來。

一、新媒體的定義

(一)新媒體的產生與界定

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是1967年由美國學者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的。

這一時髦單詞提出之後,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什麼是新媒體?如何界定新媒體?時至今日,可以說仍舊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對於這種學術畏途的產生,英國學者理查德?厄豪爾斯曾分析過這樣三個原因:「首先,這是一個極具變化的領域,即使最時興的研究,到它成熟時就已經可能過時了;其次,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以已經樹立起來的重要文本和經典文本還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體』的定義還有待解決」[1]。

事實上,自新媒體誕生以來,它的的發展歷程經由精英媒體到大眾媒體再到個人媒體這樣三個階段,不過也就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這和以往通過數百年時間才完成幾個階段發展的傳統媒體相比而言,新媒體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發展速度驚人的新興領域。在這樣的發展速度面前想要對其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其現在乃至未來發展方向的准確定義,是必須要再過一些時日,一方面觀察其發展變化,一方面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系統研究。

雖然「新媒體」至今為止還並未存在一個確定的概念,但卻已有了對於其相對准確的認識,而本文更傾向於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師范大學石磊博士的觀點,即「相對論」的觀點。

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2]」同時,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天府早報》副總編石磊博士在《新媒體概論》中也對新媒體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體一詞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指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3]。

(二)新媒體的構成要素

新媒體雖然缺乏一個准確的定義,但是對於現階段新媒體這一概念的構成要素卻有以下共識:

1.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路技術的基礎上的,如果說傳統媒體是工業社會的產物,那麼新媒體就是信息社會的產物。

2.新媒體在信息的呈現方式上是多媒體,可以進行跨媒體、跨時空的信息傳播,還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互動性等特徵。

3.新媒體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的特徵,受眾可以隨時通過新媒體在電子信息覆蓋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

4.新媒體在技術、運營、產品、服務等商業模式上具有創新性。

5.新媒體的邊界不斷變化,呈現出媒介融合的趨勢[
二、新媒體的主要特點與優勢
關於新媒體的特徵,也有著不同的觀點,但對於新媒體的主要特點,業界與學術界則有以下幾點共識:
1.交互性與及時性
尼古拉·尼葛洛交龐帝曾經在1995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一書當中中對「被動的舊媒體」與「互動的新媒體」進行了比較,認為互動式傳播是新媒體的一種常態傳播,這與傳統媒體的「一對多」,「點對面」的傳播是具有很大區別的。以倫敦火車相撞案為例:1999年10月初,倫敦發生40年來最嚴重的火車相撞事件,事發清晨,正是當天報紙出版之後,而下一次報紙出版還要十幾個小時。這時,《衛報》網站立刻將現場照片、事發目擊等報道送到網上,在第一時間告訴了受眾發生的一切。可見,早在1999年,網路對於信息的傳播速度已無可比擬。時至今日,發展中的互聯網的傳播時效已遠遠超過了報紙,僅需要第一現場的民眾一條微博便可以廣而告之。
在擁有及時性的同時,新媒體也擁有著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交互性。在傳統媒體的互動中,新媒體則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和環境的制約,只要所處區域內有信號覆蓋,便可以高速傳播和更新信息,在網路中所發表的評論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與編者進行在線交流,幾乎做到了與新聞事件同步。同時的,網路平台對於信息門檻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傳播方處於平等的地位,在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對話,使得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至此,信息傳播才逐漸真正走向平民化和大眾化,「草根」話語權獲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
2.海量性與共享性
進入微博,我們可以看到大到社會熱點、小至好友心情的眾多信息,而雲盤的使用則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匯聚共享。依託數字化平台,新媒體克服了報紙版面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傳播,沖破了廣播電視的單方傳播與不可重復性,使資源得以下載共享,這種「天涯若比鄰」式的區域覆蓋使受眾在隨時輸錄信息的同時也可以便捷獲得世界各地的訊息,而空間與時間上的開放性也促成了訊息的海量性,受眾在汲取所需的同時也成為的信息的傳播者,使受眾在海量信息與訊息共享中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3.多媒體與超文本
新媒體使用多媒體展示的方式對信息進行處理,是一種以結點為單位的超文本呈現。相同的,新媒體的傳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鏈接為依託,以結點為單位組織各種信息的。面對不同受眾的需求,信息通過這些結點的不同鏈接,構成特定的信息網路,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體形式。網路將傳統媒體的長處集於一身,對於用戶來說,信息最終以何種媒體形式出現,是文字、圖片、聲音還是圖像,完全由用戶根據信息的內容、自己的愛好以及接收條件自行決定」[5]。

4.個性化與社群化
新媒體出現後,虛擬社區、網路群團相繼出現,受眾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內容的限制;各種網路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躥紅,使新媒體個性化與社群化這一特點便更加顯著起來。以博客為例,對於博客最形象的比喻應該是公開性與私密性並存的「對外開放的私人閨房」。在這里,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隨地的書寫自己具有傾向性的個性化願望,收看你的受眾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個性化的回復。在具備這種個性化的同時,受眾也在這個社群化的平台上擁有一群特定的觀看者和收聽人群。
通過以上特點不難看出,以互聯網為代表新媒體其優勢在於:網路培養了人們的平等價值觀念,淡化了人們的地位和身份意識;網路傳播是一種注重個性創新和個性文化的傳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網路傳播營造出人們通過自由交往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減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網路傳播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虛擬社區文化」,使人類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時空的邊界[6]。而這些,也正是新媒體能夠迅速融入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思維習慣的重要原因,同時也使新媒體的存在與發展具有了必要性。
三、新媒體所存在的問題
新媒體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時它也暴露諸多問題
(一)網路爆炸式的信息傳播方式導致信息良莠不齊,低俗虛假信息泛濫
新媒體發展的最為直觀的社會結果,便是信息量的絕對增加。根據美國學者H.H弗萊德里克曾經做過的推算,即使以5年為周期來計算,也意味著,在今後不到70年的時間內,人類積累的信息量將達到我們今天信息量的100萬倍[7]。作為新媒體的代表,網路克服了報紙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傳播的門欄,使信息得爆炸式的增長。然而正是這樣的增長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難辨,低俗淫穢信息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網路謠言的製造者為了引起關注則不惜捏造虛假新聞。據悉,2010年2月20日至21日,由於聽信「地震」傳言,山西太原、晉中、長治、晉城、呂梁、陽泉六地幾十個縣市數百萬群眾2月20日凌晨開始走上街頭「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網一度癱瘓。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發生9.0級地震。從3月16日開始,中國部分地區開始瘋狂搶購食鹽。3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謠鹽」信息源頭,並對始作俑者「漁翁」作出行政拘留。這些網路大V,利用網路的快捷傳播與迅速擴散,造謠傳謠形成所謂影響力,進而謀取不當利益成為網路「大謠」,在誤導民眾判斷的同時也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不安。
(二)市場利益驅使供應商傳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規卻未能跟上
中新網曾發表消息稱:「傳媒與出版業是現在乃至新世紀最後一個暴利行業。」受新媒體廣大的受眾市場與幾何倍的利潤回報的驅使,一些供應商便甘心以「人為財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無視法規法紀,向網路中大量投放、傳播不良信息。以樓宇電視為例,由於戶外廣告媒體的不斷增多,加快了戶外廣告投放額的上漲幅度。北京、上海、廣州的樓宇電視與電梯平面媒體發展空間廣闊,成長環境優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費群體相對集中,與其他市場相比,增幅顯著,提升了一級市場的戶外投放份額。但它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目前尚無播發新聞信息的資質,廣告是其惟一內容,侵害了人們的公共空間,單一地播發商業廣告,造成了「視覺污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體的管理中,法規制度還不夠完善,從而使牟取暴利的營運商罔顧社會責任,導致市場經營秩序無法得到維系。
(三)網路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論的同時產生網路暴力,使公民隱私難以維護
網路是一個言論相對自由的平台,人們在暢所欲言的同時也很容易形成網路暴力,即:一定規模的有組織的網民,在「道德、正義」等「正當性」的支撐下,利用網路平台向特定對象發起的群體性、非理性、大規模的、持續性的輿論攻擊,以造成對被攻擊對象人身、名譽、財產等權益損害的行為。[9]這樣的行為使得言論自由產生異化,「人肉搜索」成為一些人泄憤的途徑,公民的隱私權變得難以維護。以胡伊萱案為例,由於孕婦譚培培誘殺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為,導致滿腔怒火的網民曝光了譚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個人信息進而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雖然這是大多數網民處於「公憤」與的行為「正義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氣,但這樣的行為,歸根到底仍舊是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而這案例並不是個案。可見,網路暴力影響著公民的正常生活與學習,甚至會對當事人造成嚴重的精神侵害。
(四)網路制度尚未完善,侵權抄襲現象難以遏制
版權,作為一種民事權利,就是法律賦予創作者對自己創作的作品的表達、復制、傳播及利用的控制權。它不是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在網際網路中的微博、博文等,只要是首次公開表達的創造性表達,都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10]然而,由於網路上信息流通量大,審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這個虛擬平台上通過網民的注冊賬號很難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權的維護變得舉步維艱。大多數時候,人們僅僅只需要注冊一個賬號便可以任意復制、抄襲他人的言論,並在未經作者允許的情況下任意轉播他人作品。這樣的行為已然侵權,卻由於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費快捷下載的資料,使得很多網民也樂於接受這樣的 「免費午餐」,從而形成了既有抄襲者復制,又有傳閱者下載的網路環境,也使侵權現象在網路上成為了一種大家「默認許可」的行為。
(五)政府監督困難,網路公信力有待提高
2008年6月,中國已大幅超過美國,躍居成為世界第一網民大國。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數達到5.64億。面對這樣龐大的網民人數,要做好統計監督,必須經歷一個長期的統計與規范過程。現今,政府對於網路輿情的監督引導難度較大,仍然缺乏對於網路等新媒體的監督力與審核力,一些希望藉助謠言來博得眼球的網路媒體便不顧職業道德,大量散布謠言假新聞,造成了網路信息真假難辨,網路缺失公信力的局面。
(六)網路中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的「麻醉作用」與「數字鴻溝」的擴大
拉扎斯菲爾德和莫頓曾在《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中針對現代大眾傳播的負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說,認為:大眾媒介以低廉的價格大量佔用人們的時間,使人們沉浸在虛幻的自我滿足中,從而喪失社會行動能力;所傳遞的淺俗、煽情化的內容,使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退化;使人們成為不假思索順從現狀的單面人。本文認為,拉扎斯菲爾德和莫頓所闡述的大眾傳播的負面作用,同樣也是網路所存在的問題。網路具有信息海量傳播的特點,然而,在這些成爆炸式增長的信息中,充斥著大量的低俗表層信息,這些信息具有新異性與刺激性,在吸引人們去點擊閱讀的同時也侵佔了人們思考與學習的時間,人們習慣於將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膚淺的八卦娛樂之中,加之網路上缺乏深度的評論對人們的誤導,很容易使人們沉溺在虛擬信息中難以自拔,失去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此外,網路在帶來信息量增大的同時也產生了「數字鴻溝」。美國學者蒂奇諾等人提出了一種「知溝」假說:「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11]。隨著新媒體發展中信息量的進一步增大,由於人們接受信息的能力與接受數字技術的機會的差異,便很可能會造成比大眾傳媒時代「知溝」更大的「數字鴻溝」產生。
(七)負面輿論堆積造成「比壞」心理腐蝕社會道德
網友利用網路的虛擬性,在匿名的情況下毫無顧忌的發表偏激言論,對社會風氣產生負面影響,這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現象,從「郭美美」、「干露露」到「天價月餅」、「豪華跑車」,由一點進而延伸到各個領域的負面信息五花八門,充斥全屏。就連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網路上也更多的表現成為了一種異化與奢侈,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往往會認為為了一己私利而罔顧法律,長久如此,將會造成整個社會誠信缺失,投機主義已及社會風氣惡化。
四、新媒體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由上述問題可以看出,新媒體在帶來言論繁榮的同時也在帶來言論失控與社會動盪的風險。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研究有效解決對策,對於新媒體的健康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針對上述幾點問題,本文認為有以下幾種解決措施:
(一)藉助廣大受眾的社會監督控制,健全信息審核平台
信息審核是篩選網路信息是否適合傳播的第一道門檻,在網路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審核機制這一關卡,有利於從源頭上有效遏制不良網路信息的大面積傳播,將不良信息扼殺在初始階段。然而,在數量巨大的網民面前這樣的審核並不好開展,因此,應藉助廣大受眾的力量。由於受眾是網路信息的直接受傳者同時,是網路低俗虛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眾具有對媒介活動進行監督的正當權利。受眾可以通過個人信息反饋等手段建立民間信息審核平台,由「公眾利益」來制約網路虛假信息的發展。
(二)完善網路法律法規,逐步形成規范的網路秩序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同時,法律規范應當如期而至。但是,據目前的資料來看,關於網路規范方面的立法資料還相對較少,在網路大面積普及的情況下還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法條法規。因此,應加快推進網路立法建設,依法治網,建立健全網路規范與監督,注重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與著作權。使民眾在享受自己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義務,不至於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而罔顧他人的合法權力,並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形成規范的網路秩序,以保證網路的健康發展。
(三)加強國家政府的輿論管控,引導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
傳播學教授郭慶光在《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這一章節中認為:「國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這種控制的目的是通過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規定傳媒組織的所有制形式;2.對傳播媒介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4.對傳播事業的發展制定總體規劃或實行國家援助」[12]。
國家與政府強作為強力的管理者,在解決新媒體存在的問題上也居於主導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學習就是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2008年,前總書記胡錦濤開與網民交流之先河,大力發展媒介和文化產業,在每個五年計劃中都佔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國家正在重視和支持著新媒體的發展。國家和政府對於新媒體發展的重視和關注,將對新媒體存在問題的解決與輿論的正確引導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面對復雜的網路環境,只有國家和政府站出來指導的輿論方向,切實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使互聯網真正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嶄新陣地,成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載體。
(四)依託政府支持,加大技術監控治理力度
從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過程來看,新媒體傳播是產業鏈式的傳播。整個傳播過程需要涉及內容提供商、內容集成商、移動平台提供商、移動運營商、終端提供商、渠道合作夥伴等諸多環節。因此,新媒體的內容安全,也同樣需要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密切合作。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構建針對有害內容源、有害內容傳播渠道、以及最終目標(移動終端、平板電腦)的全生態系的防護體系,才能對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監管,從而保障移動互聯網健康、有序地發展。
因此,應以政府為依託,研究不良信息傳播的演化機制,加強對網路通信軟體、網路傳輸內容的管理。規范應用商店對通訊軟體的檢驗和測試流程,使用戶,尤其是抱有新異心理的未成年用戶在瀏覽信息時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約,使互聯網的網路信息體系更加干凈與安全。
(五)媒體人增強自身自律感,堅守職業道德提高「公信力」
媒體的「公信力」來自於媒體人的自律與其對於職業道德的堅守,作為一個媒體人,其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便是在威脅與利益面前,堅守媒體從業者客觀公正的態度,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公眾的信賴。面對問題深入調查,客觀負責的評論,促進積極信息的傳播,這是網路媒體的責任與義務。通過「自律」換「自由」,以自律公約的形式強化自我約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獲得媒體公信力的同時,使網民擁有一個健康陽光的網路環境,向社會傳遞出「正能量」。
(六)提高網民素質,實行網路實名制
在網路普及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培養網民的思考與辨別能力,使網民具備對事件的基本的辨別能力,正確對待真實客觀的負面信息報道,以避免將謠言信以為真而產生情緒激化。此外,網路的虛擬性也是網路存在大量謠言的重要原因,虛擬身份使得一些網民認為自己可以擺脫法律的規范而大肆造謠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領域實行實名制則可以輔助網路法制建設,規范網民的行為,也為網路安全與「清網」行動提供了便捷。
找出解決新媒體存在問題的對策是社會安定與和諧的必由之路,在未來,新媒體會將以更快的速度普及發展,新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也將與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決新媒體存在問題,是需要國家、政府、媒體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這樣,新媒體才能健康發展,社會也才能的構建和諧。

2、關於謠言的作文 議論文800字

為自己而活
長在僻靜角落裡的野百合花,即使面對再陰霾的天氣,也會為自己呈現一片生命的亮色,堅定地對自己說:」我很漂亮!」

「我們都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梁靜茹的一首《勇氣》唱出了面對謠言的勇敢與堅定。其實謠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心理,是你面對挑戰時所持的心態。

有的人面對險境卻依然笑看人生,有個人身患絕症卻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有個人經受屢屢挫敗卻依舊剛強地挺立在世界上。這樣的人,這樣懂得自我滿足自我欣賞的人還會懼怕謠言嗎?

說到自我欣賞,讓我父親想起那美妙絕倫的「千手觀音」,生存在一片無聲的世界裡,卻也能夠用優美的舞姿和嫻靜神情給我們帶來純凈至美的藝術享受。透過她們的,是對人生獨到的理解和生命本質的追求。當他們把愛灑向人間之時,心中留下的,只是無盡的震撼……再可怕的謠言,再堅不可摧的謠言,還能戰勝這種心靈的震撼嗎?

答案是否定的。謠言,只不過是一片滿藏著疑惑和驚異的枯葉,在面對滿片綠意盎然的森林的時候,只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綠色使命,為自己而活,不是嗎?

王維筆下的辛夷花,生長在寂靜得發冷發白的澗戶中,卻也描繪著自己鮮亮的色彩和開落的動態聲息。假若身旁是奼紫嫣紅的繁花,是芬芳流溢的百草,我依舊堅信辛夷花會開得艷麗,開得精彩!因為,它只為自己而開,只為了自己生命的天空能夠更加廣闊,更加具有內涵。

謠言的影子讓我們學會用自己的顏色展現生命的價值,而不是顧影自憐,不是杞人憂天,不是拚命地奔走逃跑躲避自己的影子,擔憂它的追隨,害怕他的糾纏。那樣的你,終究會被謠言吞噬,被生活所拋棄。

人生就像一個寬廣的大舞台,無論是面對流光溢彩的閃光燈還是台下觀眾的熱烈掌聲,我們都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台上的角色,將自己融入到角色的情感世界中,欣賞其中的美妙韻意,享受當中的豐富內涵。那樣就足夠了,即使是再強大的力量,也無法阻隔我們……

做勇敢堅定樂觀的野百合,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生命的亮麗而喝彩!

與謠言面對面 高二5 辛瑜

是否曾有過如此難熬的夜晚:獨坐在那黑暗的角落裡,雙手捂著耳朵,拚命地想遺忘那些帶刺與虛無的話語。直到淚流滿面,精力空虛,內心還是無盡的委屈與痛苦。

結果呢?你是否被那些話語刺穿得千瘡百孔、遍體鱗傷?還是無視這些謠言繼續昂首做人?此時,我們應當帶著一份冷靜與理智去好好面對,而並非逃離。

與謠言面對面,大聲地說:「我!」一聲發自肺腑、來得坦盪的聲音已能將這些無稽之談壓倒。異常優秀的人也好,低級惡劣的人也好,一個平凡普通得可以的人也好,一旦受人矚目了,謠言也隨之而來。大家只憑著幾個「聽說」便能將「無」變「有」,一傳十,十傳百地繁衍下去。盡管那些犀利的話語擊中你的自尊,擊中你柔弱的心,只要你敢於說一句澄清自己的話,這謠言的空中花園就會搖搖欲墜,愚人們也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你,對流言蜚語也半信半疑了。

來吧,與謠言面對面,大聲地說:「我不怕你!」敢於這樣說的人就是一個勇者,至少他在精神上有這份沖勁。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那些有意中傷你的人會發現你沒有他想像中那麼簡單,因為你本來就是如此堅強。要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那份如烈火般的勇氣,那份燃燒著的憤怒,那份想挑戰的准備,他們也會驚訝,開始害怕。謠言還挺得下去嗎?對,就是用這種正義之氣壓倒那些邪惡之靈。當你說完這句話的時候,內心也變得輕松許多,自信也增強了,不禁也會為之前傷心不已的那個自己感到可笑。

與謠言面對面,再大聲地說一次:「我不怕你!」你沒有在謠言面前表現出怯懦,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強與勇敢,絲毫動搖不了你。懷疑這些謠言的人也會為你感動,也會奮不顧身地站在你的身旁,也會溫柔誠懇地對你說:「我相信你!」那麼,那些虛無,那些邪惡,那些流言蜚語也會被擊個粉碎。而且大家也會開始對你肅然起敬,猜疑少,贊嘆多。

此時,你回過頭去看著那些如同被碾過的體無完膚的謠言,你應該可以對它說一聲「謝謝」。體會一次便讓你深刻了解很多東西,使你變得更加「無敵」。

不要再坐在牆角哭泣了,也不要再埋怨這個世界對你如何不公,只要勇敢地與謠言面對面,哪,還怕什麼?

謠言,你怕嗎? 傳染病的成功傳播需要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媒介和易感人群。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舉止,經過不同人的理解和表達之後就會與原來相差甚遠。原因是有人從中做了手腳。或者,這世間本來就有謠言的存在,它也是一種傳染病,只不過多了些人文色彩。

人類真的很厲害,既是謠言的來源,又是謠言的傳播媒介,最終還成為謠言的受害者。似乎有些「自作自受」,但,社會發展就是如此矛盾。

謠言攻擊就像空氣中的病菌,無時無處不在,為了成功抵禦病菌,避免傳染,就要啟動免疫系統——這,就是心態。

在謠言降臨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時間。謠言就象石頭,時間就像淙淙流水,流水總有一天能將石頭的稜角磨光;謠言就象種子,時間就象碩果,碩果總有一天能將種子的養分吸取;謠言就象烈火,時間就像水,水總有一天能把烈火撲滅。

在謠言降臨時,我不害怕,因為我有陽光。謠言就像風雨,陽光總在風雨後,要擁有陽光,就必須忍受下雨。謠言就像影子,陽光底下就是影子,影子暴露在陽光下,我不在乎,因為人和影始終要並行。

在謠言降臨時,我不哭泣,因為我有微笑。哭泣的百合花雖然晶瑩剔透,但似乎有些美中不足,我不要。我要做向日葵,總是帶著微笑等待陽光的沐浴,晾乾臉上的淚珠。

在謠言降臨時,我不解釋,因為我有權利。既然謠言已有,又何需無為的解釋。這種解釋只會成為掩飾——有時沉默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會平靜,就象廣闊的湖面、雖有謠言這塊石子激盪擊起的圈圈漣漪,但我仍是平靜的,以靜制動。

我會勇敢,就象重壓下的大地。謠言的力量也許壓得我挺不直腰板,但我會躺下,讓承受的面更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我是勇敢的鬥士,要與謠言決一死戰。

我會反駁,就像打在地上的皮球,對我的謠言更多、更劇烈,我就反駁得越有力。任何人都可以沉默,但並不代表可以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反駁不是解釋,更不是掩飾,而是一種抗擊,一種自衛——倘若連最起碼的自衛也喪失,我就不是我了。

謠言,我不怕!

3、以"談謠言"為話題寫以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讓謠言止於真相,讓群眾掌握真理

春節期間,兩則子虛烏有的消息在網上一度傳得沸沸揚揚:一則來源於境外媒體,稱北京地區存在發生核泄漏的危險;另一則雖沒有這么聳人聽聞,但也關繫到百姓日常生活,國內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將實行「菜刀實名制」,顧客買菜刀需要出示身份證並登記備案。

很快,這兩則消息得到辟謠或澄清。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萬鋼明確表示:報道純屬無中生有,嚴重失實,核反應堆處於冷停堆工況,並沒有運行,就更別談核泄漏,以及對公眾和環境的影響了;北京警方表示,除購買管制刀具需要出示身份證以外,北京並未出台任何關於「菜刀實名制」的新規。

近年來,從「搶鹽」風潮到香蕉致癌等風波,因不實消息傳播造成的荒誕事件時有出現,無不對正常經濟社會秩序造成干擾,給相關利益群體帶來損失。事實證明,謠言面前沒有贏家,增加社會運行成本,也會對普通公眾的生活帶來困擾和不便。不僅如此,一些謠言還對政府公信力造成損害。

社會生活需要信息傳播,信息傳播必須直面謠言的干擾。人們相信「謠言止於智者」「真相最有力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網路時代,在特定時空條件下,謠言也可能遮蔽真相,謠言有時候比真相更吸引眼球。

在網路環境下,悄然間,信息傳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作為權威信息來源的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和媒體,如何學會適應傳播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如何讓真相不被謠言遮蔽、真理不被謬說損傷,如何讓真相跑贏謠言、讓公眾掌握真理,考驗著傳播鏈條上每一個環節。

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政府等權威部門要有作為。新的傳播環境下,要求政務活動更加公開透明,有了質疑及時回應,對一些熱點難點問題,要主動說、盡快說、如實說。發現謠言苗頭,及時、理直氣壯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實,讓真實、真相擠壓謠言的空間,讓謠言「見光死」。要遵循新的輿論環境下的現代傳播規律,針對不同層次的受眾採取不同的發布、溝通辦法,注重傳播實效,與群眾誠懇交流,表達更加人性化,贏得更多受眾認可。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帶頭遵紀守法,真正做到執政為民,不斷提高公信力。

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媒體要負起社會責任。相對於自媒體,公共媒體如果採信和發布不實信息,其傳播范圍更廣,社會危害面更大。因此,在當今信息來源更加多元,但也可說是魚龍混雜的網路時代,公共媒體更要睜大眼睛,對信息的真實性小心求證,不能為了爭時效、搶眼球而放鬆把關,助推謠言傳播。

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有賴於公民提高甄別謠言的能力,培養成熟理性的心態,承擔公民責任。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公眾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成為傳播者,也承擔一定的傳播責任。所謂「謠言止於智者」,作為一名公民,要做到「智」,就要有意識地鍛煉提高辨別謠言的本領,要提升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不要人雲亦雲,避免成為謠言的接棒者、傳播者。一個成熟理性、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對那些看起來有點聳人聽聞,而消息來源又不甚權威的信息,不妨多留個心眼,讓信息多「沉澱」一會,過過腦子,有條件還可以自己求證一下,不要輕率地把似是而非的信息傳播出去。

公民不僅可以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還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地緣優勢、專業優勢,主動參與阻擊謠言,消除謠言。「謠言粉碎機」「真相挖掘機」等民間組織對謠言的反制就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這也是民間力量自發承擔傳播責任的體現。

要減少謠言的產生、傳播,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還要讓真理戰勝謬誤。要有正確的是非觀、美醜觀、善惡觀。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依然可能對真相視而不見,依然可能對謠言堅信不疑。所以,公共機構和媒體,還承擔著傳播真理、凝聚共識的社會責任,要通過各種方式、途徑理直氣壯地宣揚正確的是非觀、美醜觀、善惡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相、真理要大聲講,要用理性態度、科學觀點消解偏激的情緒、固執的偏見,讓錯誤的價值觀、不實的謠言沒有生存的空間。

總之,開放多元的傳播環境下,要讓真相總是跑贏謠言,讓群眾充分掌握真理,要求公共機構和每一個公民,都要做負責任的傳播者,形成有責、有序的傳播新秩序,使社會變得更加健康、成熟起來。

4、在新媒體時代謠言傳播有什麼特點

速度快,傳播面廣。

5、以「謠言」為話題寫一篇感悟生活的議論文

長在僻靜角落裡的野百合花,即使面對再陰霾的天氣,也會為自己呈現一片生命的亮色,堅定地對自己說:」我很漂亮!」
「我們都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梁靜茹的一首《勇氣》唱出了面對謠言的勇敢與堅定.其實謠言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心理,是你面對挑戰時所持的心態.
有的人面對險境卻依然笑看人生,有個人身患絕症卻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有個人經受屢屢挫敗卻依舊剛強地挺立在世界上.這樣的人,這樣懂得自我滿足自我欣賞的人還會懼怕謠言嗎?
說到自我欣賞,讓我父親想起那美妙絕倫的「千手觀音」,生存在一片無聲的世界裡,卻也能夠用優美的舞姿和嫻靜神情給我們帶來純凈至美的藝術享受.透過她們的,是對人生獨到的理解和生命本質的追求.當他們把愛灑向人間之時,心中留下的,只是無盡的震撼……再可怕的謠言,再堅不可摧的謠言,還能戰勝這種心靈的震撼嗎?
答案是否定的.謠言,只不過是一片滿藏著疑惑和驚異的枯葉,在面對滿片綠意盎然的森林的時候,只會更加堅定自己的綠色使命,為自己而活,不是嗎?
王維筆下的辛夷花,生長在寂靜得發冷發白的澗戶中,卻也描繪著自己鮮亮的色彩和開落的動態聲息.假若身旁是奼紫嫣紅的繁花,是芬芳流溢的百草,我依舊堅信辛夷花會開得艷麗,開得精彩!因為,它只為自己而開,只為了自己生命的天空能夠更加廣闊,更加具有內涵.
謠言的影子讓我們學會用自己的顏色展現生命的價值,而不是顧影自憐,不是杞人憂天,不是拚命地奔走逃跑躲避自己的影子,擔憂它的追隨,害怕他的糾纏.那樣的你,終究會被謠言吞噬,被生活所拋棄.
人生就像一個寬廣的大舞台,無論是面對流光溢彩的閃光燈還是台下觀眾的熱烈掌聲,我們都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台上的角色,將自己融入到角色的情感世界中,欣賞其中的美妙韻意,享受當中的豐富內涵.那樣就足夠了,即使是再強大的力量,也無法阻隔我們……
做勇敢堅定樂觀的野百合,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生命的亮麗而喝彩!

6、有關自媒體的利弊網路謠言的高中作文

彈指一揮間,人類已昂首進人了21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掙脫了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然而,人們不會忘記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愛國運動,更不會忘記那舉起救國之旗幟,開創民族獨立和民族振興新紀元的先驅者,不會忘記革命戰爭的烽火硝煙,更不會忘記,為真理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今天,我們的祖國已經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振興中華的責任,已經落到我們肩上,「五四」火炬已經光榮地傳到我們手中。
我們生活在一個靚麗的季節,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字眼,我們要去追回與你同行、釋放自己青春的能量。
青,是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春,是季節,是成長的季節,青春就是出生在成長季節的那片生命的綠色,是陽光下那片燦爛的笑容。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它也許是你人生的一處釋站,不過請記住,即使它像一顆流星,我們也要努力讓它成為一次輝煌的閃現,不懼艱難困險,敢於拼搏,志比雲天。

7、以媒體的新聞,假信息,謠言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不能把合理懷疑歸為假新聞

新媒體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爆炸給人們帶來了福利,能生活在一個更透明的社會中,但這種爆炸也給人們帶來了信息騷擾,且不說每天無數娛樂至死的垃圾信息耗散著我們的注意力,充斥於空間中的種種虛假信息更讓人頭疼。從「深圳最美女孩」到「流浪漢成千萬富翁」,再到讓人目瞪口呆的打車假新聞,假新聞不斷突破著公眾想像力。
安徽女子墜亡事件中,警方懲治了編造謊言者,有關部門也處罰了幾個在微博上故意製造和轉發謠言的博主。警方和互聯網管理者開出的幾張罰單,引起了社會對謠言和假新聞的反思。我的觀點是,假新聞當然需要依法懲治,造謠者也必須依法受到追究,這是原則。但與此同時,也須警惕借「造謠」指控,異化為壓制不同觀點的棍子,借「假新聞」這種污名標簽壟斷話語權。
有必要弄清楚,哪些信息不是假新聞。
其一,事實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水落石出,真相往往錯綜復雜,人們第一眼往往看到的都是表象和假象,根據自己的偏見去想像事實,加上有不願真相被揭開的人在掩飾事實製造假象,故意設置信息煙幕混淆視聽——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判斷的失誤。
也就是說,事實和真相並不是一次性呈現的,它的呈現是一個過程,真相呈現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混雜的信息出現——新聞報道也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相的過程,記者調查發現新的事實,可能會推翻此前的判斷,並不意味著此前的報道就一定是「假新聞」。當然,在沒有充分證據和確鑿信源的調查過程中,記者應該盡可能地小心謹慎,剋制自己的偏見、想像、妄斷和浮躁,用事實說話,有多少事實就說多少事實,用調查到的事實接近真相,而不能根據想像的碎片去拼湊一個完整的真相。但媒體和記者的調查手段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媒體不是審計署,不是中紀委,不是監察部,不能苛求媒體及媒體人做到百分百准確。
其二,並不是沒有確鑿事實依據的信息就都是假新聞和謠言,公眾在很多事情上擁有合理懷疑權,不能把合理的懷疑污名為謠言。比如哈爾濱一座大橋非正常垮塌後,網上很多人質疑橋梁的質量,懷疑這座橋是不是豆腐渣——初期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很多新聞和評論都建立在這種懷疑基礎上。當然,最終的調查結果證明橋的質量沒有問題,而是超載原因。那此前的懷疑算不算造 謠和假新聞呢?當然不算,一方面只是「懷疑」,而沒有確鑿地說那就是豆腐渣;另一方面,即使明確說了那是豆腐渣,也不是造謠,而是質疑——橋梁非正常垮塌,在事實逐步披露、信息逐步透明的過程中,人們那麼懷疑很正常,屬於合理的懷疑。

8、網路謠言的傳播學論文3000字

在這里提個問就有人幫你寫3000字的論文,你一定是聽信了某個網路謠言。

與新媒體與謠言的論文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