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下受眾賦權

新媒體下受眾賦權

發布時間:2020-09-09 12:08:32

1、用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分析當前網路傳播現象如QQ 微博 網路游戲等 求專業論答 謝謝!!!

零散材料: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相關理論,網路傳播,新媒體(QQ、 微博等 ),福柯的「賦權」理論,用戶獲得話語權是網路傳播的一大特點,網路傳播目前有什麼問題……

一、新媒體使用者如何被賦權?
新媒體以它前所未有的開放性、低門檻等特性賦予了公眾普遍的媒介近用權。從麥克盧漢「媒介是人的延伸」(這是媒介即信息里的總要觀點)來看,結合福柯「賦權」的理論,網路媒介延伸的是人的言論表達能力,和參與媒介平台進行社會管理的權利。
但被媒介賦權的個體影響力不足,還需要通過網路媒體的交互來聚合,通過意見表達和輿論導向來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
這一點目前最直接的體現就是2011年以來,微博在社會公益、公權利監督上發揮的巨大作用,可以說,雖然無奈,但微博確實通過聚合大眾的方式在倒逼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改革。

二、新媒體使用中的權利和義務。
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伴隨著義務。網路媒體上「把關人」的缺失,匿名性,去中心化使得媒介近用權存在被濫用的可能性,並通過謠言、以訛傳訛、各種黑、非理性等等方式表現出來。
從「媒介即人的延伸」來看,它在延伸言論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延伸了人的非理性,強化匿名、分散狀態里的極化效應。
QQ、微博上層出不窮的詐騙方式,空穴來風的謠言,以及網路論壇里的語言暴力甚至入侵個人隱私,侵犯個人權利等等,都體現使用者在獲得權利後相關素質的缺失,聯繫到教育層次、文化差異、批判能力等等為問題,總的來說就是「媒介素養」能力不足。

三、網路媒體使用的要求。
從第二點可以看出,被網路媒體賦權的使用者們缺乏媒體人員所具備的新聞專業精神,同時網路環境存在傳播權力濫用問題。為了改善這一狀況,需要加強公眾的媒介素養教育;需要適當的網路把關(並非是控制言論);需要完善法律制度;需要充分發揮媒體的去中心和交互性,讓網路媒體使用者們的權利處於相互監督中,讓行使權力的過程更加理性。

2、清大新媒體如何為教育服務賦能?

清大新媒體構建了基於場景適配、精準營銷、營銷優化的營銷閉環增長體系,最大化提升營銷效能和渠道產能。

3、新媒體對受眾的技術賦權表現在哪些方面

#

4、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大學作為育人機構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應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淬煉器,不斷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科學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漸進過程
從個體的價值接受規律出發,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主要歷經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和行為認同四個階段。
認知認同,主要是讓大學生完整、准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實現認知認同不僅要讓大學生知曉認同「三個倡導」的具體內容,更要理解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現實基礎、三個層面及每個層面內部的關聯性、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聯系等。
情感認同,是指大學生在深刻認知的基礎上,對核心價值觀產生的滿意、喜愛以及肯定的態度。實現情感認同關鍵是加強情感教育和人文關懷,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師者風范的作用,潛移默化中讓大學生從內心去接受、信任、喜歡它。
理性認同,是指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加工,並在推理、判斷基礎上進行價值評價、選擇。實現理性認同關鍵是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價值判斷與選擇能力,促使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准,經常對照、審視自我,不斷改變、調整自己的言行。
行為認同,就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行為認同要引導、激勵大學生把核心價值觀作為日常的行為准則,並不斷增強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國家社會發展的實踐。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沿著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行為認同遞進式發展,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內在情感到外在實踐反復進行的過程。認知認同是基礎,情感認同是催化劑,理性認同是關鍵環節,行為認同是歸宿。認知認同可促進形成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會互相強化,進而通過行為認同得以體現。
深入剖析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現狀
在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中,教育環境、大學生、教師、教育方式等多種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呈現如下特徵。
教育環境復雜性與個體價值認同的漸進的張力,促使價值認同難以立竿見影。當前,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西方思想文化強勢滲透,加上互聯網的強烈沖擊,一定程度弱化或消解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從個體看,價值認同並非一個單維、線性的流程式結構,而是通過一定的傳播路徑達至個體的價值傳遞,再經優化反饋的循環過程。若是過於急躁,採用信息轟炸的方式強勢宣傳,並不一定能取得實效。
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供給方式與大學生的接受需求不對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會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相關信息主要通過電視廣播推送各種專題片、宣傳片等送達給受眾;大學生主要通過課堂、網路接收等方式來學習。與此同時,高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視不夠;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未把核心價值觀相關知識講清楚、案例說透徹,與學生互動不夠等。
現有教育理念路徑與大學生主體性凸顯的矛盾交織,教育「起點」與「末端」難以呼應。部分高校通過理論說教、規范灌輸、行為約束等方式實現外源性塑造價值認同,而不是向大學生賦權賦能,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調適,逐步內生性建構價值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的「頂層」話語與青年的「終端」話語形成較大勢差;學生接受反饋機制、教育效果評價機制和衡量指標未建立等。
探索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
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加強認知認同。教師要深入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巧妙設計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充實視頻、圖片和故事等資源到教學中,通過經驗分享會、價值觀討論會、案例點評會等,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要提高新媒體運用能力,多運用學生喜愛的網言網語、案例數據、故事分享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闡釋,將大道理變成微話語、小故事。
加強情境與環境營造,提升情感認同。依託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等組織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傳統、校史校情等涵養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活動。通過校園網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深度發掘宣傳,組織創作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動漫、動畫、微電影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凡人善舉、典型報道、文化作品中,構建從課堂、宿舍到校園各個角落,從教師、管理者至學生,從人文景觀到規章制度都能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存在的強大場域。

開展問題導向教育教學,提高理性認同。教學中結合時政熱點話題進行剖析、討論,鍛煉大學生明辨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要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利益訴求,幫助解決社交、學業、心理健康等問題。通過「青年接待日」、網路信箱等方式,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推進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在解決利益矛盾和民主參與中增進理性認同。
拓寬實踐育人途徑,強化行為認同。要開展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觸摸國家、社會、團隊等概念,體悟愛國、友善、奉獻、責任等價值准則、道德品質,逐步養成行為習慣;以身邊的榜樣引領大學生學習,並建立激勵機制,將核心價值觀踐行情況與學生入黨考核、評獎評優、推薦就業等掛鉤,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內化於心,更外化於行。

5、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認同,踐行

科學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漸進過程

從個體的價值接受規律出發,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主要歷經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和行為認同四個階段。

認知認同,主要是讓大學生完整、准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實現認知認同不僅要讓大學生知曉認同「三個倡導」的具體內容,更要理解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現實基礎、三個層面及每個層面內部的關聯性、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聯系等。

情感認同,是指大學生在深刻認知的基礎上,對核心價值觀產生的滿意、喜愛以及肯定的態度。實現情感認同關鍵是加強情感教育和人文關懷,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師者風范的作用,潛移默化中讓大學生從內心去接受、信任、喜歡它。

理性認同,是指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加工,並在推理、判斷基礎上進行價值評價、選擇。實現理性認同關鍵是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價值判斷與選擇能力,促使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准,經常對照、審視自我,不斷改變、調整自己的言行。

行為認同,就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行為認同要引導、激勵大學生把核心價值觀作為日常的行為准則,並不斷增強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國家社會發展的實踐。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沿著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行為認同遞進式發展,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內在情感到外在實踐反復進行的過程。認知認同是基礎,情感認同是催化劑,理性認同是關鍵環節,行為認同是歸宿。認知認同可促進形成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會互相強化,進而通過行為認同得以體現。

深入剖析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現狀

在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中,教育環境、大學生、教師、教育方式等多種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呈現如下特徵。

教育環境復雜性與個體價值認同的漸進的張力,促使價值認同難以立竿見影。當前,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西方思想文化強勢滲透,加上互聯網的強烈沖擊,一定程度弱化或消解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從個體看,價值認同並非一個單維、線性的流程式結構,而是通過一定的傳播路徑達至個體的價值傳遞,再經優化反饋的循環過程。若是過於急躁,採用信息轟炸的方式強勢宣傳,並不一定能取得實效。

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供給方式與大學生的接受需求不對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會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相關信息主要通過電視廣播推送各種專題片、宣傳片等送達給受眾;大學生主要通過課堂、網路接收等方式來學習。與此同時,高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視不夠;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未把核心價值觀相關知識講清楚、案例說透徹,與學生互動不夠等。

現有教育理念路徑與大學生主體性凸顯的矛盾交織,教育「起點」與「末端」難以呼應。部分高校通過理論說教、規范灌輸、行為約束等方式實現外源性塑造價值認同,而不是向大學生賦權賦能,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調適,逐步內生性建構價值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的「頂層」話語與青年的「終端」話語形成較大勢差;學生接受反饋機制、教育效果評價機制和衡量指標未建立等。

探索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

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加強認知認同。教師要深入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巧妙設計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充實視頻、圖片和故事等資源到教學中,通過經驗分享會、價值觀討論會、案例點評會等,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要提高新媒體運用能力,多運用學生喜愛的網言網語、案例數據、故事分享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闡釋,將大道理變成微話語、小故事。

加強情境與環境營造,提升情感認同。依託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等組織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傳統、校史校情等涵養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活動。通過校園網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深度發掘宣傳,組織創作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動漫、動畫、微電影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凡人善舉、典型報道、文化作品中,構建從課堂、宿舍到校園各個角落,從教師、管理者至學生,從人文景觀到規章制度都能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存在的強大場域。

開展問題導向教育教學,提高理性認同。教學中結合時政熱點話題進行剖析、討論,鍛煉大學生明辨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要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利益訴求,幫助解決社交、學業、心理健康等問題。通過「青年接待日」、網路信箱等方式,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推進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在解決利益矛盾和民主參與中增進理性認同。

拓寬實踐育人途徑,強化行為認同。要開展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觸摸國家、社會、團隊等概念,體悟愛國、友善、奉獻、責任等價值准則、道德品質,逐步養成行為習慣;以身邊的榜樣引領大學生學習,並建立激勵機制,將核心價值觀踐行情況與學生入黨考核、評獎評優、推薦就業等掛鉤,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內化於心,更外化於行。

6、如何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大學作為育人機構和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應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淬煉器,不斷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科學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漸進過程
從個體的價值接受規律出發,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主要歷經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和行為認同四個階段。
認知認同,主要是讓大學生完整、准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實現認知認同不僅要讓大學生知曉認同「三個倡導」的具體內容,更要理解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現實基礎、三個層面及每個層面內部的關聯性、優秀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聯系等。
情感認同,是指大學生在深刻認知的基礎上,對核心價值觀產生的滿意、喜愛以及肯定的態度。實現情感認同關鍵是加強情感教育和人文關懷,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師者風范的作用,潛移默化中讓大學生從內心去接受、信任、喜歡它。
理性認同,是指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加工,並在推理、判斷基礎上進行價值評價、選擇。實現理性認同關鍵是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價值判斷與選擇能力,促使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准,經常對照、審視自我,不斷改變、調整自己的言行。
行為認同,就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行為認同要引導、激勵大學生把核心價值觀作為日常的行為准則,並不斷增強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國家社會發展的實踐。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沿著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行為認同遞進式發展,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內在情感到外在實踐反復進行的過程。認知認同是基礎,情感認同是催化劑,理性認同是關鍵環節,行為認同是歸宿。認知認同可促進形成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和理性認同會互相強化,進而通過行為認同得以體現。
深入剖析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現狀
在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中,教育環境、大學生、教師、教育方式等多種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呈現如下特徵。
教育環境復雜性與個體價值認同的漸進的張力,促使價值認同難以立竿見影。當前,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西方思想文化強勢滲透,加上互聯網的強烈沖擊,一定程度弱化或消解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從個體看,價值認同並非一個單維、線性的流程式結構,而是通過一定的傳播路徑達至個體的價值傳遞,再經優化反饋的循環過程。若是過於急躁,採用信息轟炸的方式強勢宣傳,並不一定能取得實效。
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供給方式與大學生的接受需求不對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會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相關信息主要通過電視廣播推送各種專題片、宣傳片等送達給受眾;大學生主要通過課堂、網路接收等方式來學習。與此同時,高校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供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視不夠;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未把核心價值觀相關知識講清楚、案例說透徹,與學生互動不夠等。
現有教育理念路徑與大學生主體性凸顯的矛盾交織,教育「起點」與「末端」難以呼應。部分高校通過理論說教、規范灌輸、行為約束等方式實現外源性塑造價值認同,而不是向大學生賦權賦能,引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調適,逐步內生性建構價值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的「頂層」話語與青年的「終端」話語形成較大勢差;學生接受反饋機制、教育效果評價機制和衡量指標未建立等。
探索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
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加強認知認同。教師要深入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巧妙設計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要充實視頻、圖片和故事等資源到教學中,通過經驗分享會、價值觀討論會、案例點評會等,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要提高新媒體運用能力,多運用學生喜愛的網言網語、案例數據、故事分享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闡釋,將大道理變成微話語、小故事。
加強情境與環境營造,提升情感認同。依託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等組織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傳統、校史校情等涵養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活動。通過校園網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深度發掘宣傳,組織創作體現核心價值觀的動漫、動畫、微電影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凡人善舉、典型報道、文化作品中,構建從課堂、宿舍到校園各個角落,從教師、管理者至學生,從人文景觀到規章制度都能感受到核心價值觀存在的強大場域。

開展問題導向教育教學,提高理性認同。教學中結合時政熱點話題進行剖析、討論,鍛煉大學生明辨是非、分析問題的能力。要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利益訴求,幫助解決社交、學業、心理健康等問題。通過「青年接待日」、網路信箱等方式,暢通訴求表達渠道,推進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在解決利益矛盾和民主參與中增進理性認同。
拓寬實踐育人途徑,強化行為認同。要開展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觸摸國家、社會、團隊等概念,體悟愛國、友善、奉獻、責任等價值准則、道德品質,逐步養成行為習慣;以身邊的榜樣引領大學生學習,並建立激勵機制,將核心價值觀踐行情況與學生入黨考核、評獎評優、推薦就業等掛鉤,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內化於心,更外化於行。

與新媒體下受眾賦權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