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攝影的主要特點?
1.新聞攝影是以攝影畫面形象為主要表現的形式。其基本任務是報道各種新的事實,屬於新聞工作的范疇。那種認為新聞攝影報道既是新聞報道、又是藝術創作的觀點是不對的。
2.新聞攝影必須服從新聞工作的一般原則。在一般原則指導下,必須充分照顧其形象表現的特點,才能揚其長、避其短,充分地發揮其形象報道的威力。那種忽視新聞攝影形象特點的做法也要予以克服。3.新聞照片是由攝影畫面形象和具備新聞諸要素的文字說明結合而成的,對兩者的要求應力求一致。比如,要求報道的內容應是真人真事,要求表現這一內容的畫面形象也應是真情實景。而決不能在文字說明上要求服從新聞的真實原則,而在形象表現上卻允許似是而非。
4.新聞照片的畫面形象,應是新聞現場情景有選擇的攝影紀實。這種畫面形象必須是攝影記者在現場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最有代表性的情節和瞬間的選擇、攝取得來的,而不是什麼「創作」的產物。新聞照片的畫面形象必須服從新聞的真實原則。
5.衡量新聞照片的畫面形象,應堅持新聞的標准,主要是情景真實、觀點鮮明、富有現場氣氛;而不能把藝術照片的衡量標准強加到新聞照片頭上,求全責備。人們常常以「藝術性」來衡量新聞照片的形象表現力,從習慣上說來,也未嘗不可。但是,當使用這種說法時,要注意把兩種不同性質的照片區別開來。
2、新聞攝影是什麼?
新聞攝影,尤其是戰地記者們注重捕捉瞬間的意識,雖然具有工作性質所決定的因素,但就其具體的技術手法的邏輯顯然受古典主義的影響。例如:布勒松的「決定性的瞬間」,即對均勻的時間分割進行價值判斷,將一些瞬間視為應該被照亮的高潮時刻而將另一些視為庸常時刻讓它淪入黑暗中。只有「馬拉之死」這樣的時間才是值得珍視並被藝術所銘記的,努力想要證明自己是藝術的,攝影牢牢記住了這樣的古典教誨並為我們生產了「丘吉爾生氣」之類的經典形象。
3、新聞攝影是怎樣誕生的?
新聞攝影最早萌發於1842年的德國。
19世紀末,新聞照片開始在英、法、美、德等國的報刊上發表,但其作用僅限於點綴版面或做文字的插圖。
一、第一張新聞照片
1842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場大火,大火連續燒了四天。5月8日,比歐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趕到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聞攝影活動。他們拍攝的照片,後來大多散失,僅存一幅,即第一幅新聞照片《漢堡大火》。
由於照相製版術尚未發明,《漢堡大火》沒能在報紙上刊登出來。當時,《倫敦新聞畫報》報道「漢堡大火」所用的插圖,是一個畫家根據英國博物館一張漢堡舊畫畫的。
此後,有不少重大新聞事件,被攝影師們拍攝下來,如英國攝影師芬頓拍攝的英、法、土、與俄的戰爭照片、布雷迪拍攝的記錄美國南北戰爭的照片等。但是,這些新聞照片,都因為照相製版術尚未問世,沒能在當時的報刊上刊登。
二、把照片印在報上
為了使照片能夠印在紙上,人們從18世紀40年代就開始了探索。但直到19世紀80年代,用油墨在印刷品上印製照片的技術問題,才開始得到解決。1880年3月4日,美國紐約的《每日圖畫》報,刊登了一幅題為《棚戶區風光》的照片。這幅照片的拍攝者是H?J?牛頓,採用斯蒂文?霍根的照相銅版術印刷,是世界上第一幅刊登在報刊上的新聞照片。
1904年1月7日,世界上第一家用照片報道新聞的報紙——英國《每日鏡報》創刊。這家報紙率先以照片為主報道新聞,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世界各地的報紙競相仿效。
從此,新聞攝影時代到來了。
三、納達爾的首次專題攝影采訪
在19世紀的攝影家中,納達爾(Nadar)是一位具有強烈獨創意識的實驗者和創新者。他終年90歲,直到去世前,依然認為自己是「一個鋌而走險的人,總是逆著潮流尋找方向」。
1858年,納達爾開始了最早的空中攝影。在搖擺不定的氣球上,他使用黑布製成的暗袋,往火棉膠濕版上塗布感光劑。4年後,他終於獲得成功,發表了從空中拍攝的巴黎全景照片。有意思的是,這一劃時代的創舉,竟成為一位畫家嘲笑攝影的機會。這位認為攝影永遠無法提高到藝術境界的畫家,名叫杜米埃,他畫了一幅漫畫諷刺納達爾,並在畫中寫道:納達爾先生,請把攝影推向藝術的高峰。
納達爾還是第一個使用人造光進行拍照的攝影師。1861年,巴黎的下水道工人,發現了十幾個世紀之前基督教徒的地下「納骨堂」,堂內擺滿了無數的人頭蓋骨和其他骨骼。納達爾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進入下水道中,使用煤氣燈,拍攝了這些「黑暗世界」的景象。
納達爾對新聞攝影最大的貢獻,是他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專題攝影采訪。
1886年8月31日,66歲的納達爾,和他哥哥保羅?納達爾一起,訪問了原法國科學院院長、化學家謝夫羅爾(Chevreul)。這一天,正是謝夫羅爾100歲的生日。在訪問過程中,納達爾和謝夫羅爾談論養生之道,他的哥哥則將這位百歲老翁的表情拍攝下來。這次專訪,共拍攝了21幅照片。
5天後,這組題為《納達爾采訪百歲化學家謝夫羅爾》的人物專訪照片,連同謝夫羅爾的談話記錄一道,刊登在《畫報》雜志上,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此後,這種專題攝影采訪樣式,被眾多攝影記者所仿效。
4、新聞攝影應抓住新聞的新聞的五大要素
答:新聞五要素即新聞的5個W,指一則新聞報道必須具備的五個基本因素,分別為何時(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這是新聞中不可缺少的五個方面,是對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
5、新聞攝影的發展史
數碼相機與新聞攝影
1848年5月5日,德國漢堡發生了一次大火,大火連燒了四天,比鷗烏和史特爾茨納二人奔赴火場,拍下了有關廢墟的許多照片,後來大多失散,僅存一幅。這次拍攝和這張照片是今天人們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新聞攝影活動和第一張新聞照片。
攝影術的誕生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的,150多年來,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也脫不開照相機和膠卷的傳統模式,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100多年來,人們也一直在為尋求一種新的感光材料和更為方便實用的攝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復雜、陳舊、落後的傳統攝影方式。
二十世紀末葉以來,伴隨著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迅速普及,數字時代已經來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沖擊,應運而生的數碼相機,開拓了數字影像豐富的世界。數碼相機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攝影工藝和攝影體系,它不僅影響並改變著攝影業的經營觀念 、經營方法、管理及服務質量,而且導致每一位攝影工作者創作觀念、創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說,數碼攝影是世紀之交攝影技術領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數碼攝影為新聞攝影、圖片等各類攝影開創了發展的新機遇,在新舊技術的轉型期,我們能否做出快速反應,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給人類提供的創作愉悅,也是我們攝影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數碼攝影的誕生,向傳統攝影發起了嚴峻的挑戰,迫使我們不得不從零開始,來認識數碼相機。而數碼相機就是由無數個0和1在計算機里或電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點的講,數碼相機就是用電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膠卷作為感光材料並將其所攝物體記錄下來的圖像以數碼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存儲卡中的照相機。數碼相機的光學部分、機械部分及成像原理與傳統的光學相機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數碼機相是基於當今社會個人電腦以及微電子技術大規模普及而產生的,它的產生、運用、處理及日後的發展與電腦、微電子技術、電子元器件及大規模集成電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數碼相機解決了方便、迅速、高效、成功率的原始拍照問題,後邊的事情就交給電腦(也稱「電子暗房」)去完成。
沒有電腦或不會使用電腦,你就無法實現數碼照片,現在處理後的軟體,可以講無所不能,「電子暗房」具有「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的優越性,調整對比度、換顏色、加鏡框、加背景、再修改、再加工、拼接、製作全景照片、移花接木、改頭換面、藝術處理等等,達到了無所不能的境界。對於長期從事傳統攝影的職業記者來講,必須接受數碼相機的挑戰,如果抱著傳統的東西不放,排斥先進的技術,終究會被歷史淘汰。不是你不行,而是這個世界變得太快。
數碼相機的產生,恰恰適應了新聞攝影的需求,它把人們150多年的追求變成了現實,為新聞攝影的新、真、快、活、情、意創造了無限的優越性。前不久作者有幸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數碼相機高級班的學習,有幸目睹了國內外各種新穎數碼照相機,並了解到國內外各新聞媒體在數碼相機使用方面的情況,深深地感到數碼相機已被各新聞媒體搶先使用,而且誰家用得早,誰就佔先,誰就收益大。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時間觀念不斷增強,時間越來越顯重要,數碼攝影滿足了人們對新聞快餐的需求,也有人把數碼攝影稱為信息麥當勞,報界人成為使用數碼攝影的先驅。我國各大新聞媒體現已普遍使用數碼相機(但一些中小報紙,由於種種原因還未給記者裝備這一先進的設備),充分利用數碼這一快捷方便的手段來為讀者服務,使自己在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立於不敗之地。新華社著名女記者黃文以自己親身經歷給我們講述了在科索沃戰爭中自己如何利用數碼相機克服種種困難完成這一重大新聞報道。黃文講,在戰爭期間,尤其在南斯拉夫受到北約經濟制裁時,沒有電、沒有水、沒有賣膠卷的,利用傳統的攝影方法拍照,你拍的膠卷,你沖洗,你所帶膠卷的感光度根本就無法保障戰時新聞攝影的需要,而她利用數碼相機,就順利地解決了以上問題,尤其是數碼相機可隨意調的感光度,使她圓滿完成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的照片,她在既不用閃光燈,又為新華社記者邵雲環現場拍攝了第一張遇難照片。她說戰爭期間,用閃光燈容易暴露自己,那是要命的事,而傳統相機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甚至是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數碼相機在特殊環境有其特殊用途。由於新華社記者使用數碼相機嘗到了無限甜頭,因此,新華社領導在公開場合講就是再窮也要給攝影記者配上數碼相機。我們西安晚報在實現電腦辦公自動化以後,社領導意識超前,果斷拍板,一次性購買了六部高檔數碼相機,據尼康專賣商家反饋我們的信息,西安晚報是繼新華社之後一次性購買高檔數碼相機最多的單位。我社攝影記者使用上數碼相機後,充分享受到了高科技給攝影工作帶來的方便,勞動強度大大減輕,贏得了采訪時間,以往都是早上出去采訪,下午回來鑽暗房,僅鑽暗房一事就得花好幾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攝影記者身心疲備,工作積極性不高,尤其趕到在外地拍攝采訪,新聞照片的傳遞是我們最頭疼的事情。記得我於1996年在北京參加遠南及太平洋地區殘疾人運動會的報道,晚上參加開幕式,第二天想搶時間把稿子見報,怎麼辦?只能費盡周折,設法找人利用飛機當晚將膠卷送回西安,再通過攝影部同志到機場接膠卷,回來後再製作,保證第二天的見報,時間是爭取到了,但照片的好壞我無法知道,只能由未到現場的其它同志幫忙定稿,不能充分表達現場攝影記者的意圖。再如拍攝柯受良飛躍黃河,西安到壺口大約有三四百公里,攝影記者提前一天趕到,第二天上午10點多拍完,馬不停蹄立即往回趕,回到家已到晚上6-7點,為了趕時間,把車開得飛快,危險不說,照片拍的好壞只能憑感覺,心中把握不大,不像數碼相機,可隨拍隨看液晶顯示。而使用數碼以後,只帶上筆記本電腦,有一部電話,這些問題都可以非常快地解決。圖片的傳遞是數碼相機的最大優勢,現在我們報社攝影記者,對數碼相機愛不釋手,隨時拍隨時自己處理,又快又好,以前攝影記者不好派出去,主要是圖片的傳遞問題解決不了,現在我們攝影記者腿長得多了,全國各地那都敢去。由於數碼相機的無比優越,以至於我們原先使用的傳統相機都刀槍入庫,誰也不想為拍一張照片而放著優越不用,去走那個傳統的老路,耗費太多的時間。
使用數碼相機,拍攝僅完成了攝影工作的一半,其餘一半要靠電子暗房去完成,因此,掌握電子暗房技術是每一位使用數碼相機人的必修之課,使用計算機對數碼照片進行軟體加工是數碼相機對傳統相機最大的進步之一,以PHOTOSHOP為代表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體,極大地擴展了圖像的計算處理,加工再創造的能力,傳統暗房的所有技術、手法和效果,在PHOTOSHOP中只不過是小菜一碟,如果您想得心應手地對您所拍攝下來的數碼照片進行調整,補救、加工、合成,創造各種五花八門的特殊效果,以新的視角、新的思想重新創造一個新的數碼照片作品,那麼您就必須花時間和精力去努力學習。坦率地講,對於一些相當熟悉計算機的人來講,學習PHOTOSHOP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強大的功能必然會使軟體變得比較復雜,當您看到其它的同行從計算機創造出的優秀數碼照片時,您一定會感到一種無名的沖動和強烈的掌握這種手法的慾望,因為電子暗房是數碼相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
數碼相機的強大優越,已成為攝影發展的一種趨勢,當然在我國目前尚不普及,一些新聞媒體也未看到它發展的優勢,甚至把數碼攝影稱為妖魔鬼怪。其實數碼攝影也稱無成本攝影,無論從哪種角度講它都是經濟方便的。由於數碼攝影電子暗房以PHOTOSHOP為代表的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軟體的運用,可以隨意對數碼影響像進行各種加工、合成等,因此,對於新聞攝影來講就有人提出它的真實性問題。我想真實性問題,不應怪罪到數碼攝影中去,它強調了新聞攝影記者的修養問題,新聞攝影記者的職責決定了他是公眾輿論的代表,他要向社會負責,要遵循新聞規律,社會公德原則,法律法規,用真誠客觀的態度報道新聞,如果我們的新聞攝影記者堅持了新聞攝影記者的道德規范,那麼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也不會因數碼攝影的產生而遭到懷疑。
現代社會進入了數字代時代,隨著圖片處理的電腦化,傳遞方式的通訊衛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趨勢的發展,必將為新聞攝影帶來新的繁榮和發展,尤其在中國,數碼相機在新聞攝影中的應用仍處在一個上升和發展的時期,新聞攝影將會充分利用電腦的強大優勢,以嶄新的面目和姿態在信息傳播領域發揮新的獨特重要作用。 (作者系西安日報、西安晚報攝影部主任劉照)
6、什麼是新聞攝影
新聞真實性的多層次性,即分為事實真實和本質真實或者宏觀真實是新聞理論界的普遍觀點。具體到新聞攝影這種新聞形式,一是要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拍攝對象,強調新聞事件本身的客觀真實;二是從事物的整體和相互的聯繫上看也應該是真實的,即:既要做到事實真實,又能全面揭示現實生活的真相,強調新聞攝影全面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環境。
7、新聞攝影的特點
時效性、真實性、新聞性、現場感
其中真實性是基礎,時效性是最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