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09-09 07:03:50

1、新聞價值與新聞的價值一樣嗎

新聞價值應該是指新聞中所蘊含的社會價值,其核心是在新聞中所包含的社會性。新聞價值觀念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眾化報紙時期。在中國,最早研究新聞價值的是徐寶璜,他在1918年發表的《新聞學大意》中專列「新聞的價值」一章。

被美國新聞界公認的新聞價值六要素是:真實性、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六要素的著眼點是讀者興趣。西方新聞學者往往把「讀者興趣」解釋為反常、沖突、斗爭、死亡、犯罪、仇恨、同情、兩性關系、女人、動物等。

(1)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的影響擴展資料

新聞價值是對新聞受眾的作用。例如:」新聞價值是某些事實所具有的在滿足受眾新聞需要方面所具有的現在和潛在的作用」。

這些定義很好地解決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給新聞單位的經營指明了方向,有利於避免新聞單位在傳播過程中不重視受眾的弊端,這也與「受眾中心論」相一致,但是單一地強調受眾的需要會使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失去方向。

2、五大新聞價值要素是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是否一般新聞都或多或少具備這幾大新聞價值

一條新聞有可能全部具備,但也可能只具備在其中的幾個或一個。

3、新聞價值的五要素?

一 時新性
A客觀事實發生的新近性;B事實內容的新鮮性
二 重要性
A事實在客觀上對受眾的影響程度,受影響的受眾的數量多少
B事實對社會影響時間的長短,事實影響空間的大小
三 顯著性
A人的顯著性:領袖、權威、精英、惡棍
B事情本身的顯著性: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C時空:時空的不均衡性,時空已經被人意義化
四 接近性
距離,周圍的事物比遙遠的事情對人的影響更大,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總是從近處著手。物理距離,心理距離。
五 趣味性
A與人們利益的相關性
B非常態的事實
C有人情味
D情趣性

4、新媒體時代新聞價值標准會發生哪些變化

更強的娛樂性。新媒體(網路、手機等本身就有娛樂工具的屬性)的娛樂屬性更強。

更強的服務性。生活服務,如選購汽車、電器的知識等;民生服務,為大眾排憂解難等。

更多的人情味。新媒體時代是一個社交的時代,一個分享的時代,不引起人的共鳴是不行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5、新聞價值、宣傳價值和報道價值的關系

新聞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信息活動,是人們主動地對事實進行的非盈利再現和傳播,是人類社會特有信息傳播活動,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所以不能從新聞的形式來簡單地看待新聞的價值。

如果從整個社會環境中加以考察和鑒別,就會看到,新聞價值應該是指新聞中所蘊含的社會價值,其核心是在新聞中所包含的社會性。所謂社會性,就是事物與公眾利益相關聯的屬性,一般來說,與公眾利益關聯程度越密切,事物所含的社會性越大,反之越小。所以,新聞價值的實質就是與公眾利益相關聯的屬性及程度。與此相對,傳播中的新聞能夠直接滿足受眾心理的特性,則可以認為是新聞的使用價值,這種使用當然也包括媒體用之來獲取傳播利益。

一個客觀存在或發生的事實,能否被人們再現和傳播,應該取決於兩點:一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樣的方式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二是它能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這里所說的公眾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則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滿足。

一塊冰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而融化,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也是一個微小的事實,不會受到人們的關注,更不會被傳播成為新聞。但是,當北極的冰開始大面積消融時,就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大量的冰川融水會逐漸抬升全球的海平面,會對全球的氣候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進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冰的融化就不再是一個自然現象,而與人類有了利益上的關聯,具有了它的社會意義,與之相關的信息傳播也就隨之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新聞。

同樣,物價、市場等方面的信息關繫到人們的切身生活利益,恐怖襲擊和戰爭方面的信息關繫到人們的安全狀況,司法方面的信息關繫到社會公正能否實現和公民權利能否保障,等等,這些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因此而成為人們關心關注的新聞。而人們之所以對深海生物、登陸火星的新聞感興趣,則在於它們展現了人類認知領域的擴大,體現了人類智慧的價值和尊嚴,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人類利益需求。

所以,新聞中的社會性是新聞價值的決定因素,有了這種社會性,新聞就有價值,沒有社會性,就沒有價值,有多少社會性,就有多少新聞價值。我們甚至可以說,人們樂於傳播的,並不是新聞本身,而是這些新聞事實中所蘊含的社會價值。就這一點來說,極端的例子或許更能說明問題,一些假新聞之所以能被廣泛傳播,就是因為其中包含著合理的社會價值成分。

但在另一方面,新聞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不等齊。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也並不意味著就必然具有良好的傳播效率和傳播效果。新聞傳播能否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不僅要看它如何或在多大程度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即具備怎樣的社會價值,還要看它能否引起人們的關注,能否契合受眾的傳播心理需求,或者說,是否易於受眾接受。而這兩種屬性又往往不是平衡的,甚至有著極大的反差。上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在對某地區的電視節目往往有著較高的收視率,而一些相對嚴肅的時政類節目的收視率卻遠遠低於製作者的預期(這種現象對我們來說似乎也並不陌生)。其實,從傳播的基本規律來看,這種現象也並不奇怪。任何形式的傳播都是一個從編碼再到解碼的過程,編碼的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能夠准確解碼的受眾越少,傳播的效果就會降低,反之,編碼的成本低,難度小,受眾解碼的准確率高,傳播效果自然會提高。

對於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活動、事件、現象,有的事關社會公義,「值得傳播」,有的趣味盎然,鮮活新奇,「易於傳播」。這一對屬性中,既有趨同的一面,也有相背離的一面,例如,當新聞的價值趨向於「真」,而新聞的使用價值趨向於「假」時,或者當新聞的價值趨向於「假」,而新聞的使用價值趨向於「真」時,受眾要麼會因為新聞形式的枯燥而反映冷淡,要麼會覺得新聞內容的無聊而感到厭倦,只有當新聞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同時趨向於「真」時,即當新聞既「值得傳播」又「易於傳播」,新聞的價值與使用價值達到良性統一時,受眾才真正「喜聞樂見」、「心悅誠服」,在一系列新聞選擇中,媒體及其從業者的全部技巧和責任就在於遵循此道,盡力使新聞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取得最大化的趨同。

事實,是新聞的生命之源,社會價值則是新聞生命力的決定因素,在新聞實踐中,傳播媒體代理著大眾的話語權,追求社會價值也被認為是媒體與生俱來的屬性,同樣,准確把握新聞的使用價值,也是媒體尊重受眾的必然選擇,正確地區分和看待新聞的兩種價值,既是新聞選擇的依據,也是新聞傳播者社會責任的體現.
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它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和以前的報紙不同,它們不再接受任何黨派資助而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量,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信息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到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產、資本集中過程的加劇,報紙上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以美國著名報紙《紐約時報》為例。該報大量刊登廣告,大小廣告共占報紙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總收入中,30%來自報紙發行,70%來自廣告。廣告「養活」了報紙,成為它的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刊登廣告,推銷產品,報紙反過來又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它啟動消費,平衡供需,促進市場繁榮,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6、新聞價值的特性是什麼

主要從四點去分析:1、重要性;2、顯著性;3、時新性;4、接近性
1、重要性就是新聞事實中因為事物質變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並且與受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性質。
2、顯著性就是新聞事實包含的要素的知名度或顯要程度,也包括事實發生的概率或頻率,再有就是事件或者人物的影響力是否深遠和廣泛。
3、時新性,是「事實」的客觀要求。新聞講述的是變動中的非靜止的事實,它又分為「現實性」和「時效性」
4、接近性就是新聞事實跟受眾在地理上、心理上等等方面距離近,受眾能產生吸引力的性質。比如我們總關心跟自己職業相關的人和事,「我--親友--社會中堅力量--破壞治安秩序的人--群眾事件」如果按這樣劃分,離「我「越近新聞價值就越大

7、新聞價值的定義

所謂新聞價值,就是指凝聚在新聞事實中的社會需求,就是新聞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觀理由,在我們比較固定的認識中,它包括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幾個基本屬性。
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滿足社會需求的素質的總和。新聞價值要素包括真實性、時新性等不變要素和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變要素。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價值要素越豐富,級數越高,新聞價值就越大。
進而言之,一個客觀存在或發生的事實,能否成為新聞,然後被傳播,應該取決於兩點: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樣的方式與公眾的利益相關聯,二是能否滿足人們的感官需要。在這里,所謂的公眾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榮譽、審美等社會價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則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滿足,當然不是獵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滿足少數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其他定義:是指構成公共關系新聞的事實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夠滿足社會公眾對公共關系新聞需要的素質.
劉建明在全面考察了新聞價值理論的來龍去脈之後,又進一步提出了」 現代新聞價值」 的說法, 他認為:」 現代新聞價值理論應當回歸價值的本義,體現對受眾的有用性,對其內涵的闡述在哲理上符合認識邏輯。所謂現代新聞價值, 是指受眾在接受新聞活動中滿足其需要所表現出的效應。新聞是價值的體現者,媒介是價值的載體,受眾是價值的確定和受益者。受眾與新聞的相互作用, 使新聞這一客體按照主體的要求為其服務, 表現出客體的有用性。所以, 有用、有益、有效是新聞價值的三個要素。脫離受眾的接受過程,任何價值都無法體現出來。對價值的」作用和意義」的界定, 既不是脫離現實世界的抽象的」意義王國」 ,也不是把有用功效混為某些特性的東西。新聞事實的特性可能決定新聞價值,但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對象 。
新聞價值是新聞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觀事實是否能構成新聞的標准。新聞價值這個概念最早形成於美國。1833年9月3日美國大眾化報紙《太陽報》創刊,推動了面向全社會的「便士報」的迅速發展。在報業競爭中,各報社老闆和主編為擴大報紙發行量,十分重視對新聞事實的選擇。美國著名報人 J.普利策要求記者采訪「與眾不同的、 有特色的、戲劇性的、浪漫的、動人心魄的、獨一無二的、奇妙的、幽默的、別出心裁的」新聞,認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有價值的新聞。20世紀初,美國、日本的一些新聞學者,把新聞事實的選擇標准,統一到新聞價值這一概念上。 1903年出版的美國新聞學專著 《實用新聞學》,提出「新聞必是以動社會全體之興趣者,當注意新聞價值」。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和日本的新聞學著作對新聞價值已有較完整的論述。
在中國新聞界, 新聞價值這一概念由徐寶璜從美國、邵飄萍從日本引進。1918年,他們在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上各自講述了新聞價值問題。從30年代起,這一概念在中國新聞界得到普遍應用。1957年,新聞價值曾被認為是資產階級新聞學觀點遭到批判。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新聞界重新討論新聞價值問題;並確認按新聞價值來選擇新聞事實是新聞工作的客觀規律。
新聞價值作為選擇報道事實的標准 ,有下列要素:①時新性(或稱時間性、新鮮性)──報道及時,內容新鮮。事件發生和公開報道之間的時間差越短,新聞價值越大;內容越新鮮,新聞價值越大。②重要性──對國計民生的影響越大,就越重要,新聞價值也越大。③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實,受眾關心,新聞價值就大。④顯著性──新聞報道對象 (包括人物、 團體 、地點等) 的知名度越高,新聞價值越大。⑤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實,往往有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對於采訪、製作、編輯等新聞業務有直接的作用。在采訪前,記者依據新聞價值判斷某一新聞線索有無采訪的必要;在采訪中,記者依據新聞價值估量獲得的各種事實, 以便抓住要點,深入采訪;在製作中,記者依據新聞價值選取、組織、體現材料,編輯依據新聞價值審視新聞稿,決定稿件的取捨、修改以及版面設計或節目的安排。
新聞事實能否及時傳播出去,除了考慮事實的新聞價值外,還要受到新聞政策、新聞法的制約。

8、新聞學:論新聞價值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建議找 楊保軍 《新聞價值論》一讀,相信會有所啟發。

個人理解:

新聞價值的絕對性 指的是新聞價值的客觀性。所有新聞事件都含有其一定的價值要素(重要性、顯著性、趣味性、沖突性等等,多個或有其一)。沒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不能稱之為新聞。這一點是絕對的。

新聞價值的相對性 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新聞價值的標準是隨著社會及新聞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的,沒有確定不變的標准,比如,今天新聞價值的內涵正日益擴大。其二,新聞價值是可以被進一步發掘和提升的,而且,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報道方式,不同的報道角度,體現的是不同的新聞價值。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與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的影響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