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級上生物復習提綱(江蘇教育版)
八年級生物上冊期末考試復習提綱
一、水中生活的動物
1、目前已知的動物約150萬種,按有無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按生活環境分為陸地生活動物、水中生活動物和空中生活動物。
2、水生動物最常見的是魚,此外,還有 ①腔腸動物,如海葵、珊瑚蟲;②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 ③甲殼動物,如蝦、蟹;④海豚(哺乳動物)、龜(爬行動物)等其他水生動物。
3、魚適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①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魚是:青魚、鰱魚、草魚和鱅魚。
5、魚是較低等的脊椎動物。
6、魚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減少游泳阻力,適於游泳。魚體分三大部分:頭部、軀幹部和尾部。
8、魚在游泳時主要靠身體_軀幹部_和尾鰭_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它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背鰭、胸鰭、和腹鰭都有維持平衡的作用,尾 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9、魚的感覺器官是側線(感覺水流、測定方向)。
10、魚鰓為鮮紅色,因為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鰓絲既多又細,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12、水由魚___口__流入鰓,然後由鰓蓋後緣(鰓孔)流出。在水流經鰓絲時,水中溶解的_氧氣_進入鰓絲的__毛細血管__中,而_二氧化碳_____由鰓絲排放到水中;所以經鰓流出的水流與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_氧氣_的含量減少,二氧化碳__的含量增高。
13、魚類的主要特徵有:適於_水_中生活;體表被_鱗片_;用_鰓_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_鰭 的協調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蟲等動物的結構簡單,它們有口無肛門_,食物從口_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16、蝦類和蟹類等體表長有質地堅硬的甲,叫甲殼動物。
17、水中的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18、海馬是魚類,鯨、海豚、海豹是哺乳動物,龜、海龜是爬行動物。
二、陸地生活的動物-------蚯蚓
1、陸地環境特點與陸生動物的適應:①氣候乾燥……有防止體內水分散失的結構,如爬行動物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有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有多種運動方式. 如: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以便覓食和避敵。③氣態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於身體內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氣管(蚯蚓例外,靠體壁呼吸) ④晝夜溫差大,環境變化快而復雜……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對多變環境及時作出反應。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中,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使身體蠕動,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可根據環帶著生在身體前端來判斷首尾(環帶也叫生殖帶)。
3、蚯蚓身體分節的意義:可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自如、轉向方便。
4、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有粗糙不平的感覺,用放大鏡觀察,看到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剛毛的作用是協助運動(固著;支持)
5、蚯蚓在潮濕土壤的深層穴居的原因:因為能為蚯蚓提供適宜的生存、生活的環境及繁衍的條件,一般包括適宜的溫度、濕度、氣態氧、食物和便於避敵的棲息場所等。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因此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6、在觀察蚯蚓的實驗中為什麼要經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使體表保持濕潤:蚯蚓沒有呼吸系統,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呼吸。
7、蚯蚓的生活環境:具有一定溫度和濕度、溫差變化不大、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穴居生活。生活習性和食性:一般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有機物為食。
8、大雨過後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原因:大雨過後,過多的雨水會將土壤中的空氣排擠出去,於是穴居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來呼吸。
9、蚯蚓的呼吸過程: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粘液里,然後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有體表排出。
10、身體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叫環節動物,如蚯蚓、沙蠶、水蛭。
三、陸地生活的動物-------兔
1、哺乳動物:具胎生、哺乳(後代成活率高),體表被毛,體溫恆定等特徵.如兔、大熊貓
2、恆溫動物:可通過自身的調節而維持體溫的恆定,使體溫不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動物,包括鳥類和哺乳動物.反之,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的動物是變溫動物,如蛇、昆蟲等。恆溫意義:減少對外界環境依賴性,擴大生活和分布范圍
3、兔:體表被毛(保溫作用),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徑,體溫恆定,牙分門齒和臼齒,盲腸發達(在細菌作用下,有助於植物纖維質的消化),大腦發達,四肢發達靈活。
4、跳躍是兔的主要運動形式(後退比前腿長且肌肉發達)。
5、兔的食性:植物(草)。兔的身體分為:頭、軀干、絲織和尾四部分。
6、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似鑿子適於切斷食物,臼齒咀嚼面寬闊適於磨碎食物。兔的盲腸發達,這與兔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狼、虎等哺乳動物還有鋒利的犬齒,用於撕裂食物(也用於攻擊捕食)。
6、膈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結構。
7、足夠的食物、水分、隱蔽地是陸生動物生存的基本環境條件。
8、兔與人的內部結構相似,說明人與兔的分類地位很接近,同屬於哺乳動物,但人的盲腸已退化,因為人是雜食性的。
四、空中飛行的動物---家鴿
1、空中飛行的動物有昆蟲、蝙蝠、鳥類等。
2、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除了鴕鳥和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行外,絕大多數都善於飛行。飛行使鳥類擴大了活動范圍,有利於覓食和繁育後代。
3、鳥適於飛行的特點: ①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翔時空氣的阻力)②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③胸部有高聳的龍骨突,長骨中空(內充空氣)④胸肌發達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除糞便都很迅速。⑥心臟四腔,心搏次數快,循環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能力強。⑦有發達的氣囊,既可減輕體重又與肺構成特有的雙重呼吸。⑧喙短,口內無齒,無膀胱,直腸短,糞便尿液及時排出,右側卵巢、輸卵管退化(這些都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於飛行)。
總之鳥類是體表被羽、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能力、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的一類動物。
4、翼(翅膀)是鳥的飛行器官。氣囊輔助肺的呼吸。
5、鳥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於飛行)和絨毛(主要用於保溫)。
6、家鴿口內沒有牙齒,食物不經咀嚼經咽、食管進入嗉囊。----進入肌胃(內有沙粒、小石子用於磨碎食物)。
五、空中飛行的動物---昆蟲
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超過100萬種,也是唯一會飛的無脊椎動物,因而是分布最廣泛的動物。
2、昆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對足,2對翅。蜘蛛、蜈蚣、蝦、蟹等都不是昆蟲,但它們都是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的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3、昆蟲的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2、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為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
六、動物的運動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骨骼是由多塊骨連結而成。
2、骨骼肌包括中間較粗的肌腹和兩端較細的肌腱(乳白色),一組肌肉的兩端分別附著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經刺激後有收縮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縮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所以與骨相連的肌肉至少有兩組,相互配合完成各種活動【特別是伸、曲肘動作: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則相反】
4、雙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舒張;雙手豎直向上提起重物或雙手抓住單杠身體自然下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收縮。
5、運動系統的功能:運動、支持、保護。在運動中,神經系統起調節作用,骨起杠桿的作用,關節起支點作用(也有說樞紐作用),骨骼肌起動力作用。可見,人體完成一個運動都要有神經系統的調節,有骨、骨骼肌、關節的共同參與,多組肌肉的協調作用,才能完成。
6、骨、關節和肌肉的關系:骨骼肌收縮,牽動著它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於是軀體就產生了運動。
7、運動系統在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以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共同完成運動(能量來自有機物的分解)。運動能力發達,利於捕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8、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麵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是:關節囊及囊裡面、外面的韌帶。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是: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的內表面還能分泌滑液,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
9、脫臼:關節頭從關節窩滑脫出來。(由於進行體育運動或從事體力勞動,因用力過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六、動物的行為
1、按行為表現不同可將動物行為分為攻擊行為、取食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而按獲得途徑不同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對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織網、蜜蜂采蜜、螞蟻做巢等。而學習行為則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適應環境能力也就越強,對生存也就越有意義。
2、社會行為: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從而具有的行為。(注意:並非所有營群體生活的動物都具社會行為,如蝗蟲群體沒有。)
3、社會行為大多具以下特徵:①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③有的還形成等級
4、通訊: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的現象。分工合作需隨時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動作、聲音、和氣味等。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誘劑,可以誘殺農業害蟲;在農田間放一定量的性引誘劑,干擾雌雄沖之間的通訊,是雄蟲無法判斷雌蟲的位置,從而不能交配,這樣也能達到控制害蟲數量的目的。
即:(1)製造昆蟲性外激素誘殺昆蟲;(2)製造干擾使昆蟲不能識別同種昆蟲的性外激素。
6、探究性實驗: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並實施計劃、(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會根據以下實驗回答上邊問題。課本4頁、23頁、34頁、35頁、39頁、41頁。
七、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維持自然界中生態平衡 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③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2、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任一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正是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種生物與環境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類食用、葯用、觀賞用等,與生物反應器和仿生關系密切。
生物反應器:利用生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個生物或生物的某個器官即生物反應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 它意義在於:生產成本低、效率高,設備簡單、產品作用效果顯著,減少工業
污染等。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的方法。
6、常見仿生例子:宇航員穿的「抗荷服」,冷光燈,雷達,薄殼建築,智能機器人。
八、實驗探究
1、仔細觀察蝗蟲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兩側找到排列很整齊的一行小孔,這就是氣門。氣門與蝗蟲體內的氣管連通著,氣門是氣體進入蝗蟲身體的門戶,請依據給出的
實驗材料,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氣門是蝗蟲氣體進入的門戶。
提出問題:氣門是蝗蟲氣體進入的門戶嗎?
做出假設:氣門是蝗蟲氣體進入的門戶。
材料用具:(1)兩只活蝗蟲;(2)兩只試管;(3)清水;(4)玻璃條;(5)細線。
實驗步驟:(1)向兩支試管中加入等質量的水分別標號為A、B;
(2)將蝗蟲用細線固定在玻璃條上;
(3)將一隻蝗蟲頭浸沒到A試管的水中,將另一隻蝗蟲的胸腹部浸沒到B試管水中。過一段時間觀察。
實驗預期結果:試管中蝗蟲死亡、A試管中蝗蟲仍然活著
實驗結論: 氣門是蝗蟲氣體進入的門戶。
討論:選擇兩只大小、生活狀況相同的蝗蟲,目的是減少其他因素對探究的干擾
2、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取一紙板,在上面設置A、B、C、D四個點,分別放上糖,辣椒醬、酸醋、麵包,然後放置螞蟻巢穴附近,觀察並回答下列問題:
(1)提出問題:螞蟻能識別並取食食物嗎?
(2)做出假設:螞蟻能識別並取食食物。
(3)實驗中,放置辣椒醬,酸醋的作用是:對照。
(4)預期現象:螞蟻都爬向糖和麵包。
(5)得出結論:螞蟻能識別並取食食物。
(6)實驗結束後如何處置螞蟻:放回大自然。
3、設計探究實驗
背景知識:蚯蚓生活在潮濕 、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的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體表濕潤並且有許多粗糙的剛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剛毛運動。
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 蚯蚓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1)我提出的問題是:蚯蚓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2)我的假設是:蚯蚓在粗糙的表面爬得快。
(3)實驗方案設計:將個體粗壯的活蚯蚓放在粗糙紙上,觀察它的運動;將個體粗壯的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它的運動;重復上述實驗3-5次。
(4)預測結果:蚯蚓在粗糙的物體表面上爬得快。
(5)得出結論:蚯蚓在粗糙的物體表面上爬得快
4、不少昆蟲有趨向光源的習性。昆蟲都有趨光性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作出假設,並任選3-5種昆蟲,如螞蟻、蟋蟀、蚊子、蠶蛾、蟑螂等,設計實驗探究:是不是所有昆蟲都有趨光性。
作出假設: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有趨光性。
提出問題:所有的昆蟲都有趨光性嗎?
設計實驗:①取螞蟻、蟋蟀、蚊子、蠶蛾、蟑螂各5隻。
②把這5種昆蟲放在一個暗室內,之後用一隻小手電筒向這個暗室發出一明一暗的閃光,過了一段時間,蚊子、蠶蛾發現閃光,就向光飛過去,而蟋蟀、螞蟻和蟑螂卻沒有一隻趨向光源。
③重復上述實驗3~5次。
實驗現象:蚊子、蠶蛾發現閃光,就向光飛過去,而蟋蟀、螞蟻和蟑螂卻沒有一隻趨向光源
實驗結論: 並不是所有昆蟲都有趨光性。一般蛾類和蚊子有趨光性。
5、某同學想探究土壤濕度對蚯蚓生活的影響,未完成,請你接著做它。
(1)你認為他可在潮濕、疏鬆、富含腐殖質的環境中才能找到試驗用的蚯蚓。
(2)按照科學實驗的要求,他必須設計對照實驗,才更具有說服力。在這個實驗中_土壤濕度(或水分)是變數,要控制好。
(3)你作出的假設是:土壤濕度對土壤有影響
(4)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土壤濕度對蚯蚓的影響:(只寫出具體操作步驟即可)准備一個盒子,底面鋪上一層干土,在其中一半澆適量水,然後把10隻形態大小相似的蚯蚓放在中間,盒子蓋上蓋子,幾分鍾後觀察即可。
(5)實施計劃
(6)得出結論:土壤濕度對蚯蚓的生活有影響。
(7)表達交流
6、菜青蟲是生活在十字花科蔬菜菜葉上的一種深綠色的小肉蟲,它是菜粉蝶的幼蟲。
十字花科植物的花一般由四片花瓣組成,並且這四片花瓣呈十字形排列,大白菜、捲心菜、油菜等都屬於十字花科的蔬菜。
(1)提出問題
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嗎?
(2)作出假設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它生來就有的攝食本能,是先天性行為。
(3)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培養菜青蟲:尋找菜青蟲卵,找到後將卵隔離飼養
◆製取汁液:取白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葉片榨取汁液
◆用汁液塗濾紙:將榨取的汁液塗在濾紙上
◆觀察:用未塗汁液的濾紙作對照,觀察菜青蟲趨向哪裡取食 (4)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
(5)討論和完善計劃
◆從卵開始進行隔離飼養的目的:從卵開始進行隔離飼養,才可能說明觀察或檢驗菜青蟲的某些行為究竟是本能,還是後天習得的行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對菜青蟲卵隔離飼養的方法:人工條件下飼養菜青蟲,隔離卵並不困難。但要飼養成活,還是有些難度的。
首先,要盡可能為菜青蟲創造一個接近自然生存環境的飼養條件,如適當的光照、溫度、濕度,充分而新鮮的食物等。其次,飼養的數量也不宜過少,否則很難說
明問題。
◆可以選擇含特殊揮發性油的植物葉片,如薄荷葉、芹菜葉等。看看菜青蟲是否喜歡。葉片最好不要帶毛或刺等,避免其他因素對探究的干擾
◆實驗用的葉片和濾紙等應當一樣大: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其他因素對探究的干擾。
◆濾紙的顏色要和菜葉的一樣。選擇一樣的色彩也是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對探究的干擾。
◆最好是事先餓飼一段時間,在菜青蟲有較高食慾時做這項探究。可以將濾紙和菜葉放在同一水平線上,使菜青蟲離濾紙和菜葉同樣距離(距離不要太遠)。放開菜青蟲,看看它會取食什麼東西。
對照實驗要在同樣的時間和地點來做:這樣才能保證探究的嚴謹有效
7、一個群體中的動物個體向其他個體發出某種信息,接受信息的個體產生某種行為反應,這種現象叫做通訊。
(1)提出問題:螞蟻是怎樣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設: 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
(3)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
在設計實驗時,在離蟻穴較遠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應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為螞蟻的種類很多,食性也不盡相同,有的為肉食性,有的為植食性,有的則為雜食性。在飼養螞蟻時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螞蟻生長繁殖的適宜溫度是19~29℃,10℃ 以下冬眠,洞內要求空氣濕度為90%~95%,飼養沙土含水量為10%---15%。
(4)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支持假設。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是依靠氣味。
一、細菌和真菌
菌落: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叫菌落。
細菌菌落特點: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乾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點:較大,呈絨毛狀、絮狀蛛網狀,有紅、綠、黃、褐、黑等顏色
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①配製培養基②高溫滅菌 ③接種 ④恆溫培養
培養基:含營養物質的有機物
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條件: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營養物質)、一定的生存空間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則厭氧(即有氧時生命活動受抑制)。除少數細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作為營養(即營養方式為異養)
科學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極特殊的環境中,發現了古細菌。古細菌的存在說明:①古細菌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② 細菌的分布很廣泛。
炎熱的夏季,食物容易腐敗,得胃腸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熱的夏季,空氣濕度大,溫度高,適於細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長,食物保存不當或時間過長,就會因被細菌、真菌污染而變質,人們吃了變質的食品就會的胃腸炎。
洗凈晾乾的衣服不會長霉,而臟衣服臟鞋就容易長霉,原因是:洗凈晾乾的衣服清潔乾燥、缺乏營養物質,不適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凈晾乾的衣服不易長霉;反之,臟衣服給真菌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因此臟衣服協議發霉。
製作泡菜時加蓋後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讓空氣進入壇內,而保持壇內缺氧環境,因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無氧環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機物分解為乳酸。
17世紀後葉,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並發現細菌;而19世紀,「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利用鵝頸瓶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細菌很小,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只有一顆小米粒大,單細胞。(病毒比它還小)
細菌特徵:微小,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形態,無成形細胞核。大多隻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屬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細菌能形成對不良環境有較強抵抗力的休眠體,叫芽孢
細菌的結構特點: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沒有葉綠體;附屬結構: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莢膜(保護作用),有些細菌有鞭毛(用於在水中游動);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後期形成芽孢(輕,對惡劣環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體)。
掌握課本60頁細菌結構示意圖。
細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時就分裂一次。
細菌的營養方式:一般異養(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沒有葉綠體,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並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細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細菌的哪些特點和它們的分布有關:細菌個體微小,極易為各種媒介攜帶;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數量多;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輕,可以隨風四處飄散,落在適當環境中,就能萌發為細菌。這些特點都有利於細菌的廣泛分布。
動物、植物、細菌細胞的對比
比較 動物細胞 植物細胞 細菌細胞
細胞壁 × √ √
細胞膜 √ √ √
細胞質 √ √ √
細胞核 √ √ 無成型細胞核有DNA集中區域
葉綠體 × √ ×
莢 膜 × × 有些有
鞭 毛 × × 有些有
真菌特徵:菌體由許多細胞連接形成的菌絲構成;每個細胞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另外還有單細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沒有葉綠體,均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即異養型;用孢子繁殖後代
青黴:青綠色,著生孢子的菌絲成掃帚狀;麴黴:黑褐色(有時也有黃、綠等色),孢子著生在放射狀菌絲頂端;蘑菇從腐爛的植物體獲得營養。這些真菌生活在溫度適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機物的地方。
各種各樣的真菌:蘑菇、木耳、銀耳、靈芝。
蘑菇也是由菌絲集合而成
營養方式:異養(腐生)
生殖:孢子生殖
環境:陰暗潮濕,有機物豐富,溫暖
酵母菌(了解)
⑴形態:(單細胞)卵圓形,無色
⑵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壁、液泡、無葉綠體
⑶營養方式:異養(腐生)有氧: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無氧: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能量(少)
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況進行孢子生殖
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統稱為食用菌。
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即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製造有機物。故對於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重要作用 。
②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這類微生物多營寄生生活,從活的動植物體上吸收營養物質。如鏈球菌引起扁桃體炎,真菌引起癬、小麥葉銹病 。注意:腳氣和細、真菌沒關系(是缺維生素B1導致的)
③與動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不能分開的現象,簡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地衣
再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從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較大的物質)。
與功能:兔、牛、羊內有些細菌幫助分解維生素
與人:人的腸道中有一些細菌能製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身體有益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體現在四個方面:
食品製作。即發酵原理的應用,發酵就是有機物在一定溫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類分解成某些產物的過程
食品保存。
腐敗原因-------細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機物並在其中生長繁殖所導致;
保存原理-------將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繁殖
本學期生物學科的重點在後半部分(遺傳學部分為初中階段總重點),應重點復習第19、20章。本冊重點圖:P65圖19-2;P67圖19-6;P83圖19-18;P87圖19-22;P102圖20-3;P116圖20-11。本冊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處處是重點,所以在此不做總結,請認真閱讀並注意理解記憶。
2、江蘇上通儀表有限公司怎麼樣?
江蘇上通儀表有限公司是2018-08-09在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金湖縣戴樓工業集中區四期七號。
江蘇上通儀表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831MA1X18ER6P,企業法人林志高,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江蘇上通儀表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熱電阻、熱電偶、數顯儀、雙金屬溫度計、閥門、特種電線電纜生產、銷售;儀器儀表、線纜橋架、電線電纜、化工產品(除危險化學品)、五金、電器、金屬材料、辦公用品、物位計、物位開關、氧化鋯分析儀、建材、計算機、管件閥門、壓力表、壓力變送器、磁翻板液位計、超聲波液位計、音叉料位計、雷達料位計、PH計、流量計、壓力校驗台、溫度校驗機、儀表盤櫃銷售;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安裝、調試、銷售;電子自動化工程安裝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江蘇上通儀表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初一上生物知識點 江蘇版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51562f06eff9aef8941e0664.html
這里就是
4、信息流CTR低怎麼辦
個人感覺,定向首先是汽車、已婚、30-39歲、一線城市。
然後突出兒童安全,一切為了孩子。這個看adbug和信息流雷達,仿照就行,抄別人的至少能提高到3%
再往上提高ctr就看腦洞了。
5、江蘇省初中生物學業考試復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提綱
第五單元
第一章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1.動物是多種多樣的,目前已知的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蚯蚓生活在含腐殖質豐富的潮濕的土壤中,通過剛毛和肌肉的配合使身體蠕動。
3.動物的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它們從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都與此相適應。
4.魚所以能夠在水中生活,有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5.哺乳動物的種類很多,除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和哺乳等特徵。
6.家兔的心臟分為四個腔:它們是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和左心房。
7.兔和其他哺乳動物有發達的大腦和遍布全身的神經能感受來自環境的刺激,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8.像青蛙那樣,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9.昆蟲的體表覆蓋著堅韌的外骨骼,有保持和支持內部柔軟器官和防止體內水分喪失的作用。
10.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了翼;身體內有氣囊,能輔助呼吸;體溫高而恆定。以上這些特點都是鳥類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11.動物要維持生存,既要善於發現和獲得食物,又要避免被其他動物捕食。這都要靠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來完成;動物與植物不同,絕大多數動物能夠自由運動。
12.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兩條途經,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於有機物的分解,為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這就可以使它們的體溫維持相對恆定,減小對環境的依賴程度。
13.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
14.蚯蚓的體壁表面有豐富的黏液,體壁內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首先溶解在體表的黏液中,然後滲入體壁,再進入其內部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同時經過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滲出。蚯蚓不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因此它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大的深層土壤中。
15.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有時單憑觀察是難以得出結論的,這時就依靠實驗或模擬實驗來探究。
16.魚在游泳時,靠尾部的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胸鰭、腹鰭、脊鰭和臀鰭維持身體的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17.觀察魚鰓時,有許多絲狀的結構,叫做鰓絲,這種絲狀的結構呈紅色是因為其內部有許多毛細血管,這使它適合呼吸。
18.節肢動物的特點是: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肌肉組成。
2.哺乳動物的運動並不僅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還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同時還需要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等配合為運動系統的運動提供能量。
3.當人體在做屈肘動作的時候,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在做伸肘動作的時候,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4.白蟻是群體生活的昆蟲,群體內的成員有不同的職能。「產卵機器是雌蟻;專門保衛蟻穴的白蟻是兵蟻;工蟻的職能是建蟻巢,喂養雄蟻、雌蟻、兵蟻和幼蟻。
5.「吃梅止渴」屬於學習行為,「望梅止渴」屬於先天性行為,「談梅止渴」屬於先天性行為。
6.在大白菜、捲心菜、小白菜等蔬菜的葉子上,常常看到一些深綠色的小肉蟲,這就是菜青蟲,它是菜粉蝶的細蟲,長大後變蛹,再羽化為菜粉蝶。
7.蜜蜂的群體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組成,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具有一系列的動物社會行為。
8.剛出生的小馬,很快就能站起來,抖動幾下身體就能行走,雛雞從卵殼內鑽出來立刻能隨母雞啄食食物,這些行為都是先天性行為。
9.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由於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生物和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10.從動物行為獲得的途經來看,動物行為可以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兩種類型。
11.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12.動物的學習行為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13.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是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食物鏈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2.雷達是根據蝙蝠的回聲定位原理製成的,閃光是模擬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人們正在模擬人腦的功能,研製智能化的機器人。
3.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的關系。
4.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粉,使這些植物順利地繁衍後代。動物能夠幫助植物傳播果實和種子,有利於擴大植物的分布范圍。
5.動物作為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通過消化和吸收,將攝取的有機物變成自身能夠利用的物質,這些有機物可以被生產者利用,而動物排出的糞便或遺體經過分解者的分解後,也能釋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無機鹽等物質,可見,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6.從20世紀50~60年代的「剿滅麻雀」的運動,到現在專家發出保護麻雀的呼籲,這是從生態平衡的角度,提出警示後人注意人與自然的關系。
7.科學家研究利用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8.蓄牧業和漁業的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標志之一。
9.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模仿生物製造出來的新儀器、新設備日益增多。
第四章 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1.細菌和大部分的真菌的個體比較小,為了便於觀察和檢測,可以在培養皿中加入它們生長需要的物質,製成培養基來培養。
2.從形態看,細菌可分為三類:球菌、桿菌、螺旋菌,它們都是單細胞個體。
3.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4.反配製好的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並冷卻後,就可以使用了。將少量的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的過程叫接種。
5.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麼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
6.青黴的顏色是青色,麴黴的顏色是黃色`黑色或橙紅色。
7.成熟的酵母菌細胞向外生出的突起,叫做芽體,它逐漸長大,最後與母體脫離,成為一個新的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
8.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乾燥。黴菌形成的菌落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
9.在夏季,患腸胃炎的人比冬季多,這是因為炎熱的夏季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適宜細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長,食物保存不當或時間過長,就會被細菌和真菌污染而變質。人吃了變質的食物,就容易患腸胃炎。
10.瓊指是一種煮沸冷卻後能膠化成為固態的物質,是製作培養基常用的材料之一。
11.細菌的細胞結構從外向內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DNA集中的區域,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其中有保護細菌的作用的是細胞壁。有些細菌的細胞壁外還有莢膜。
12.假如你手上有10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鍾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理論上講4小時後你的手上的細菌數目是25600個。對此你最深的體會是?
提示答案:我們應該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手.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細菌和真菌可以從食品中獲得有機物,並在食品中進行生長和繁殖,導致食品的腐爛。
2.細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或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
3.利用細菌和真菌作為生物殺蟲劑,不僅可以控制害蟲的數量,同時也能減少農葯的使用,減輕環境污染。
4.大多數的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的分解者。如果沒有分解者,動植物的遺體就會堆積如山,動植物就會喪失生存空間。
5.防止食品腐敗所依據的主要原理是將食品中的細菌和真菌殺死或者抑制它們的生長和繁殖。
6.花生`大豆等豆科植物根中,有一種具有固氮作用的根瘤,該菌可以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夠吸收的含氮物質,而豆科植物又可以為該菌提供有機物,豆科植物與該菌的關系為共生。
7.生長在舊牆壁`樹干或岩石上,呈灰綠色`硬殼狀的植物斑塊就是地衣。實際上,地衣是藻類和真菌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有機物,真菌可以供給藻類水和無機鹽。
8.人患扁桃體`猩紅熱;人患手`足癬;水稻的稻瘟病`小麥葉銹病等均由細菌和真菌的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引起的。
9.在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中,有很多有機物,可以作為細菌的食物。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中,一些桿菌和甲烷菌通過發酵把這些物質分解,產生的沼氣可以用於照明`取暖或發電,同時廢水也得到了凈化。在有氧氣的條件下,也能夠利用這些物質生存,將有機物分解成水和無機鹽,使污水得到凈化。
10.科學家把控制合成胰島素的基因轉入大腸桿菌內,對大腸桿菌進行大規模培養,使之大量生產治療糖尿病的葯物——胰島素。
1.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2.分類的根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
3.根據植物是否能產生種子,可以將它們分為兩大類,能產生種子的植物為種子植物,另外一類是孢子植物,後者又包括厥類植物,藻類植物和苔蘚植物.
4.在植物產生的種子中,一類是外有果皮包被的,另一類沒有果皮包被,產生前類種子的植物稱被子植物,產生後類種子的植物是裸子植物.
5.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實和種子往往成為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6.生物學家在對植物進行分類時,要仔細觀察植物的形態結構,如被子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的形態結構,從這些器官中發現它們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徵,從而確定它們的親源關系.
7.動物的分類除要比較外部的形態特徵,往往還要比較動物的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
8.除植物和動物以外,還有真菌,細菌和病毒等其他生物,在分類時都要根據它們的相應的特徵來進行.
9.生物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10.為了科學地將生物進行分類,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他們分成不同等級的分類單位,將生物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其他幾個界,每個界又被分為六個更小的等級.
11.在同一個分類單位中的生物之間,都偶著一定的相似的特徵,分類單位越小,他們包含的物種之間的相同特徵越多,反之則越少.
12.馬這個物種,在分類上屬於馬屬,奇蹄目,哺乳綱,脊椎啞門,脊索動物門,動物界.
13.桃在分類上屬於梅屬,薔薇科,薔薇目,雙子葉植物綱,被子植物亞門,種子植物門,植物界.
1.生物的多樣性的內涵應當包括三個層次: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我國被成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3.基因的多樣性表現在:不同種生物的基因有較大的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每中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4.我國有廣袤的陸地,,遼闊的海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從而形成了湖泊,海洋,森林,草原,荒漠和濕地等多中類型的生態系統
5.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
6.我國科學家袁隆平院士用野生水稻與普通水稻多次雜交,培養出產量很高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是利用基因多樣性改良作物品種一個典型實例.
7.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是:生物圈中有許多種類的生物;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而個體之間的基因組成是有差異的,它們共同構成了基因庫,每種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並且與其他的神巫種類相聯系,生物圈中生物的數量減少或滅絕,必然會影響他所在的生態系統,當後者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8.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境條件,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