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 的形式下地方電視台怎麼發展
擁抱互聯網,學習一下現在的收音機電台。很多通過公眾號或app和觀眾互動。組織一些活動什麼的。我感覺還是內容為王,吸引住用戶是根本
2、市級電視台怎麼轉型融媒體電視台?
傳統電視媒體想要融合融媒體中心進行轉型,可以通過提升人才素質、優化傳播內容以及培養融媒體思維來做節目這三個維度來實現,以提升電視節目的傳播影響力。
第一,重視人才梯隊培養
地方傳統電視台與新型媒體並不是對立關系,而是有機聯合的整體。實現二者的融合,首先人的觀念要轉變。傳統電視台必須充實原來制播的老思路,培養本台工作人員的互聯網意識和融媒體意識,實現內容創新。同時,電視台也要打造一批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隊伍,提升工作人員運用微信、抖音以及其他網路工具的能力,提升工作人員專業能力。
第二,打造核心內容品牌
電視台在利用融媒體過程中,要走出「同質化」的誤區,從內容和渠道兩方面著手,打造擁有個性標簽與穩定粉絲受眾的「王牌電視台節目」。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台在媒體轉型過程中,盲目地擴增新媒體傳播陣地的做法並不可取,這或許能造成一種「虛假的繁榮」,但堆量的過程,對傳統電視台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並無實質性幫助。實際上,新媒體環境下,在平台(微信、微博、抖音等)趨於固化的情況下,電視台轉型的突破口,更應該在聚攏資源打差異化競爭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推出優質欄目。
第三、培養融媒體思維做節目
傳統電視人需要培養的融媒體思維,不僅僅是簡單的「1+1」,而是從「機制設置、流程策劃、技術平台、資源服務」等多個維度的全面融合。
機制設置融合:傳統電視台制播團隊,需要進行多發布渠道的全面考慮,權衡不同發布渠道的各自特點與形式,再制定選題方向、下發選題任務,完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的採集工作。
流程策劃融合:傳統電視台中各渠道編審流程是相互獨立的,但在融媒體時代,可以將不同渠道的同一項流程,如審核校驗、編輯發布,交由專人操作,提升節目製作效率。
技術平台融合:傳統媒體的各渠道資源,存在無法共享的問題,而通過縣級融媒體的技術平台,如中科聞歌的紅旗融媒體平台,可以實現「資源中台」的搭建,各渠道的編輯記者均可登錄融媒體平台進行素材的篩選、加工和采編。同時,融媒體平台還可以通過用戶畫像描摹與傳播數據監測,賦能選題策劃者,為他們提供一手的新鮮素材,從而更好地推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內容。
比如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其通過中科院系科技企業中科聞歌打造用戶畫像系統,對接微信公眾賬號後台數據,以及對基礎數據進行收集,並依託大數據分析手段,圍繞受眾用戶稿件展開用戶畫像的刻畫,為電台領導以及一線編輯提供編務服務的能力。
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
資源服務融合:傳統電視台可整合現有可進行「百姓服務」的資源,並聚合在融媒體中心的APP終端上,一方面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另一方面有利於私域流量池的搭建。
互聯網發展趨勢不具有可逆性,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 ,推動新型媒體與傳統電視媒體真正融合,才能切實提高電視台的傳播影響力,提升地方電視台的服務范圍。
3、縣級電視台開辦的一檔關於「說交通」的欄目,如何通過新媒體營銷提高人們的關注度,自己人們的參與度?
辦點實事
4、縣級廣播電視台新常態下怎麼發展
(一)樹立改革意識,解放思想求突破。
問題倒逼改革,改革促進發展。在新媒體出現之前,縣級電視台的新聞人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新聞創作模式,即記者挖掘新聞素材、編輯對記者提交的素材進行加工,最終形成一條電視新聞。在傳統模式中,縣級電視台在電視新聞的采訪、寫作、編輯、播出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換言之,效率極為低下。例如,第一天的新聞事件,在第二天晚間新聞節目中播出,到第三天才會上傳網路,這樣的新聞內容缺乏時效性和新鮮感,自然無法獲得足夠的關注。網路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出現之後,新聞從發現到報道之間的時間被大大縮短,縣級電視台的傳統新聞製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對時效性的需求。
新聞第一時間在官方微博和微信發布,第二時間在新聞客戶端發布,第三時間才是在報紙上發布。這種「爭分奪秒」的播發方式值得學習和借鑒。目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之間的競爭加劇,各種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在突發新聞、重大輿情事件中紛紛發聲,縣級電視台固守「晚間新聞」的模式已遠遠落後傳播環境的要求。在新媒體浪潮中,縣級電視台要解放思想,樹立改革意識,以全新的理念、良性的體制、靈活的機制推動新聞製作模式創新突破。
(二)強化用戶思維,內容為王抓眼球。
技術是支撐,內容是根本。不管科學技術如何發展,但抓住受眾眼球、引發社會共鳴的還是內容。所以,全媒體時代仍舊是「內容為王」的時代,縣級電視台節目依然要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縣級電視台是縣級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離群眾最近、離社區最近、離農村最近的媒體,權威發布、縣計民生固然是做好內容的根本,但新聞宣傳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可以使歷史人文、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特產美食等等。現在的電視用戶不再是簡單的受眾,而是分享者、體驗者,甚至是內容的直接生產者。媒體融合的關鍵就是以用戶為中心。要想做好新聞宣傳就應該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解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然後根據群眾的需求進行新聞內容的宣傳,多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群眾身邊的事例,反映群眾的切身感受。擁有多樣化的電視新聞宣傳的內容,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群體關注的熱點出發,才能滿足更廣大人民群眾對新聞的需求。
(三)加速媒介融合,路徑拓展立品牌。
目前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兩微一端」來瀏覽信息、觀看節目,因此縣級電視台也要適應這一變化,擺脫傳統上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藉助新媒體平台,拓展播出渠道。中央電視台開通了央視微博、微信公眾服務平台和新聞移動客戶端,大屏與小屏互動發展,拓展了傳播交流渠道,讓電視產品的服務更加精準,更加廣泛。縣級電視台也應當順應媒介融合發展的新常態,及時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利用社交平台宣傳自己的節目,在節目播出前第一時間在社交平台預告,在節目播出後第一時間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不僅可以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還可以提升縣級電視台欄目的品牌知名度,並通過觀眾的留言評論收集受眾的反饋意見。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5、縣級電視台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縣級電視台的存在是一個中國特色,其他國家的電視台一般來說數量很少,經過批准以後一般可以全國覆蓋,而中國的縣級電視台有2000多家,加上中央、省
6、電視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
更加激烈的競爭吧
我覺得和新媒體的融合也很有前景
7、地方上的電視台,怎麼轉型成為融媒體電視台?
地方電視媒體想要融合融媒體中心進行轉型,可以通過提升人才素質、優化傳播內容以及培養融媒體思維來做節目這三個維度來實現,以提升電視節目的傳播影響力。
第一,重視人才梯隊培養
地方傳統電視台與新型媒體並不是對立關系,而是有機聯合的整體。實現二者的融合,首先人的觀念要轉變。傳統電視台必須充實原來制播的老思路,培養本台工作人員的互聯網意識和融媒體意識,實現內容創新。同時,電視台也要打造一批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隊伍,提升工作人員運用微信、抖音以及其他網路工具的能力,提升工作人員專業能力。
第二,打造核心內容品牌
電視台在利用融媒體過程中,要走出「同質化」的誤區,從內容和渠道兩方面著手,打造擁有個性標簽與穩定粉絲受眾的「王牌電視台節目」。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台在媒體轉型過程中,盲目地擴增新媒體傳播陣地的做法並不可取,這或許能造成一種「虛假的繁榮」,但堆量的過程,對傳統電視台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並無實質性幫助。實際上,新媒體環境下,在平台(微信、微博、抖音等)趨於固化的情況下,電視台轉型的突破口,更應該在聚攏資源打差異化競爭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推出優質欄目。
第三、培養融媒體思維做節目
傳統電視人需要培養的融媒體思維,不僅僅是簡單的「1+1」,而是從「機制設置、流程策劃、技術平台、資源服務」等多個維度的全面融合。
機制設置融合:傳統電視台制播團隊,需要進行多發布渠道的全面考慮,權衡不同發布渠道的各自特點與形式,再制定選題方向、下發選題任務,完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的採集工作。
流程策劃融合:傳統電視台中各渠道編審流程是相互獨立的,但在融媒體時代,可以將不同渠道的同一項流程,如審核校驗、編輯發布,交由專人操作,提升節目製作效率。
技術平台融合:傳統媒體的各渠道資源,存在無法共享的問題,而通過縣級融媒體的技術平台,如中科聞歌的紅旗融媒體平台,可以實現「資源中台」的搭建,各渠道的編輯記者均可登錄融媒體平台進行素材的篩選、加工和采編。同時,融媒體平台還可以通過用戶畫像描摹與傳播數據監測,賦能選題策劃者,為他們提供一手的新鮮素材,從而更好地推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內容。
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
比如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其通過中科院系科技企業中科聞歌打造用戶畫像系統,對接微信公眾賬號後台數據,以及對基礎數據進行收集,並依託大數據分析手段,圍繞受眾用戶稿件展開用戶畫像的刻畫,為電台領導以及一線編輯提供編務服務的能力。
資源服務融合:傳統電視台可整合現有可進行「百姓服務」的資源,並聚合在融媒體中心的APP終端上,一方面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另一方面有利於私域流量池的搭建。
互聯網發展趨勢不具有可逆性,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 ,推動新型媒體與傳統電視媒體真正融合,才能切實提高電視台的傳播影響力,提升地方電視台的服務范圍。
8、城市電視台採取哪些措施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機融合發展
一、藉助社交媒體,全方位提升城市台媒體形象城市台在以往的競爭中,往往因為渠道、經費等因素,自動退讓了很多外部宣傳陣地,加上覆蓋范圍的限制,在大眾中的「曝光率」越來越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關系模型的重新定義,社交媒體廣受關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被大眾所熟知,利用社交平台是擴大自身媒體影響力很好的一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覆蓋范圍的限制。當然,開通微博、微信十分簡單,但是怎樣來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需要有專門的策劃和統籌,以及配套的工作流程。在組織上,設立專門的部門做新媒體宣傳推廣,從微信微博的開通,到某個欄目的推廣,粉絲的管理,演播室與社交平台的實時互動等等,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規劃和策劃,在這一點上,城市電視台很有優勢,不像大台,欄目眾多,頻道多,部門之間利益關系復雜,很難統籌起來,像有些電視台每個欄目、主持人自己建自己的微博,頻道還有官方微博,大型活動還有大型活動的微博,缺少統一管理,在推廣時也十分無序。
雖然城市台覆蓋面小,但在實際中,應更多地把自己定位為更大眾的公眾媒體來看待,即所謂的「大台風范」,因為社交媒體其無限的傳播力蘊藏了巨大的潛力。把社交平台作為一項優質資源來運作,把優質的節目資源預告式地、宣傳式地第一時間共享到社交平台上,吸引大眾,製造輿論熱點,不僅可達到良好的收視率,同時也可提升城市台網路知名度。比如,一條實時新聞,記者在執行采訪任務的進程中,在確認其真實性後,首先是發微博,官方微博同時進行轉發,記者進一步了解詳細信息後,回到台內,如節目播出時間尚早,首先撰寫稿件發在頻道官方網站上或本土網站上,在視頻內容剪輯完畢後,再在本地電視台進行播出。
二、節目生產注重本地化、與新媒體形成互動
現在瀏覽各任何一個大的新聞網站,各類新聞舊聞撲面而來,可謂是面面俱到,但這類新聞大都是一些大事件新聞,很少能看到一些小事件新聞或者發生在讀者身邊的小新聞,像社區新聞,而城市台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此:生產的內容接地氣。在城市台自辦的民生新聞中就有兩個經典案例,山東齊魯電視台的《拉呱》和杭州台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都是長久不衰的優質本土節目。同時在節目上要挖掘本地草根文化,使節目內容既具有傳統媒體專業性把關,又具備草根時代的原創個性,通過社交平台或手機APP與大眾進行互動,從這些互動反饋中,分析觀眾的喜好,並把這種喜好融合到節目製作中,形成良性循環。
以往在傳統廣播電視上播出的節目往往是結構完整的「巨內容」,但隨著社會階層的各種利益訴求的充分表達,受眾個性化的信息需求更加強烈,媒介傳播環境日益呈現出細分化、碎片化的發展傾向。節目剪輯也需要考慮「微內容」的創作特點和「碎片化」的媒介消費習慣,在電視上播出後,稍加剪輯,即可再次被發布在社交平台或手機APP上。
三、利用新媒體技術,開拓互聯網新領域有了合理的新媒體運營模式,離不開技術手段的支持。推動各媒體平台充分的融合,達到現實意義上的全媒體高效運作,須將電視台內采編播各個平台的單打獨斗向集約式的采編流程方式轉變,構建融合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文字、圖片等多種傳播媒介的全新內容管理系統,實現跨媒體整合,多平台共享,減少重復性,降低復雜性。有條件的城市台,與第三方合作,可以開通APP移動客戶端,通過這一平台傳送本土新聞及生活資訊,在手機上實現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
新媒體時代下,城市電視台只有張開雙臂擁抱新媒體,在接受「它」的同時,重新定製、重新定位、重新包裝自己,把滿足觀眾(聽眾、讀者)的需求作為執行媒介融合戰略的最大推動力,才能在日益復雜艱難的環境下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媒體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