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
一、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社會、生活乃至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滲透、影響日益強大,科學技術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改變著社會,改變著一切,藝術也不例外;影響、變化總是雙方的、互為的,因此,事物、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在當代已是必然的趨勢了。在這樣的情勢下,藝術原有的自下而上狀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與科學技術的互為也在從表層走向深層,如多媒體藝術、信息藝術的發展就是一例;而藝術研究也同樣面臨著變革:一方面研究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新材料、新形式、新問題不斷出現; 另一方面,研究自身也遭遇挑戰,傳統的方法、視角、手段、甚至目的,都需要重視檢視,並需要建構新的方法、新視角,研究新的問題。 在更深一層上,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提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如何解決兩者關系的失衡問題,從藝術著手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面。
二、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等教授的努力。自20世紀90年代初,由著名的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教授在國內倡導的藝術與科學的討論至今,專題研討會已召開過三屆,尤其是2001年5月清華大學校慶90周年之際, 在北京舉辦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和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這一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發展清華大學文科的需要。清華大學原來有雄厚的文科基礎,近些年文科重建以後,清華大學將建設和發展文科(包括藝術學科)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在各方面給予支持,並制定一系列規劃和要求;辦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藝術研究刊物,是清華大學文科建設的需要,也是美術學院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四、藝術研究進一步發展、開拓、創新的必然。當代國內藝術研究已進入一個轉型期。一方面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著學術研究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局限於人文學科範疇內的傳統型的研究方法已難以適應科技社會情景下藝術實踐和研究發展的要求。從藝術與科學互為關系的角度開展研究,無疑是一個新的思路。
當代科技藝術對於新媒體藝術、創意產業、科學普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
用。當代科技藝術的實際影響是多方面的,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所創作
的藝術作品除了參加世界上重要的藝術展覽(如威尼斯雙年展、林茨電子藝術節
等),還被商業化,極大地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科學普及提供了許多
精彩的作品。
隨著當代科技爆炸式的發展,學科分化越來越細,前沿科技對於大眾而言也
越趨生澀,如何提供最基礎的前沿科技普及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而
當代科技所創造的藝術正好是最能夠體現科技魅力的載體,同時也是極佳的科技
知識傳播方式。
作為新媒體藝術最前沿的當代科技藝術,正處於迅猛發展的狀態,許多新媒
體藝術家積極地嘗試將各種科技手段應用於藝術的創作;而許多科學家也藉助高
技術手段實現著精彩的創意,跨入藝術家的行列。
在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中,科技手段與藝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這使得新媒體
藝術家必須接受與掌握更多的科技手段以更加得心應手地進行創作,而藝術理論
家以及觀眾同樣需要了解科技藝術作品背後的科技原理,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以
及正確地評論藝術作品。
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這必將促成科技與藝術的深人融
合,為當代科技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一個科技創造娛樂以及科技藝術
融人生活的時代正在拉開序幕,讓我們拭目以待。
張燕翔
2007年7月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科學技術革命對藝術的發展沒什麼影響
這個真是胡說八道了。科學技術對藝術的發展真真是有目共睹的。
舉栗子好啦,音樂上,留聲機的出現讓世界名曲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現在我們能聽MP3享受音樂都是它的功勞;合成器的發明使得現代音樂表達更多元化,不需要大型的樂團就能產生相似的聲樂效果,這對音樂創作人的創作提供了無比的幫助。
美術上,電腦印刷使得廣告設計,影像設計,噴繪彩繪等商業化藝術得到空前發展,走在大街上我們能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包裝和各色宣傳畫都是電子科技發展的結果
電影藝術上,從傳統膠片到現代CG技術,讓我們享受一場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許許多多的電影人為我們帶來了不盡的經典電影。
建築上。鋼筋混凝土允許建築有更大的跨距,這就使建築開始重復考慮空間這一概念,才誕生了形形色色的摩天大廈和奇巧建築。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基石,無論是經濟、文化、思想、軍事、政治上。
3、如何看待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文藝傳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於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路化等發展,文藝傳播的方式和途徑面臨著重大變革。
2、文藝產品傳播方式和群眾接受欣賞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些文藝的新形態面前,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所帶動的文藝形態的快速變化面前,我國的文藝管理方式有些脫節或滯後。
3、要吸引和團結互聯網和新媒體領域的文藝創作主體。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路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路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製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必須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4、新媒體藝術在中國有什麼影響?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許多年輕的先鋒藝術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實驗性的探索和表達。其中,少數幾位有洞見的青年學者更是將西方新媒體藝術理論進行有選擇的翻譯和介紹,使之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起步即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含量。近年來,國內幾所著名的美術院校紛紛增設新媒體藝術專業,聘請具有實踐經驗和取得相當成就的海內外藝術家到校任教,招收、培養新媒體藝術方向的學生。建立新媒體藝術教學與實踐的平台。可以說,新媒體藝術在中國雖然時間短暫,但發展的勢頭迅猛,且有朝著更為寬廣與縱深方向發展的趨勢和可能。
5、科技發展對設計的影響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創新形態的嬗變,設計也正由專業設計師的工作向更廣泛的用戶參與演變,以用戶為中心的、用戶參與的創新設計日益受到關注,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設計的創新2.0模式正在逐步形成。Fab Lab的個人製造正是創新2.0模式在設計和製造領域的典型體現,從個人計算到個人製造的發展脈絡也體現了科技發展引發的以人為本的設計趨勢。
麻省理工學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Fab Lab基於對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設計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面向應用的融合從設計、製造,到調試、分析及文檔管理各個環節的用戶創新設計製造環境。設計、發明、創造將不只發生在擁有昂貴實驗設備的大學、研究和專業設計機構,也將不僅僅屬於少數專業科研人員或專業設計人員,而有機會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用戶創新、用戶設計就是Fab Lab的核心理念。相關構想和實踐對於充分調動社會參與設計創新的熱情,豐富公眾參與科技創新的手段,構建創新型城市、創新型國傢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2006年,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對MIT研究人員圍繞Fab Lab理念在全球范圍內的努力和嘗試進行了專題報道和討論。
Fab Lab即微觀裝配實驗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國MIT比特與原子研究中心發起的一項新穎的實驗——一個擁有幾乎可以設計製造任何產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廠。該中心主任Gershenfeld教授認為,迄今為止,數字革命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兩個重要的階段,分別是個人通訊和個人計算。以移動技術為代表的普適計算的發展通過上述兩個階段的發展,無所不在的個人通訊網路及個人計算已經形成。目前,人類正處於第三次數字革命的前夕,在這次以「個人製造(設計)」為核心的革命中,相關的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已經露出苗頭。從某種意義上說,Fab Lab正是這即將到來的用戶設計與創新2.0革命大潮前躍起的浪花。
Fab Lab的最初靈感來源於Gershenfeld教授於1998年在MIT開設的一門課程「如何能夠創造任何東西」,這很快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一門課。沒有技術經驗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創造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如為鸚鵡設計製作的網路瀏覽器,收集尖叫的盒子,保護女性人身安全的配有感測器和防禦性毛刺的裙子等等。可以設計製造任何想要的東西,學生們為此而興奮,而這種可以實現隨心所欲的個性化需求的目標, 也逐漸成為Fab Lab萌芽的用戶設計與創新研究理念。更多資料可參考《Fab Lab創新模式及其啟示》。
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設計創新不再是專業設計師、科學家、技術研發人員的專利,用戶對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被日益認識,用戶參與的創新2.0模式正在逐步顯現,用戶需求、用戶參與、以用戶為中心被認為是新條件下創新的重要特徵,用戶成為創新2.0的關鍵詞,用戶體驗也被認為是知識社會環境下創新2.0模式的核心。這趨勢在設計領域尤其明顯,設計不再是專業設計師的專利,以用戶參與、以用戶為中心也成為了設計的關鍵詞,Fab Lab、Living Lab等的創新設計模式的探索正在成為設計的創新2.0模式。在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2.0模式中,設計師更多的與用戶進行合作,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來實現設計的以人為本。
6、科技對藝術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
一、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社會、生活乃至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滲透、影響日益強大,科學技術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改變著社會,改變著一切,藝術也不例外;影響、變化總是雙方的、互為的,因此,事物、學科之間的交叉整合在當代已是必然的趨勢了。在這樣的情勢下,藝術原有的自下而上狀態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與科學技術的互為也在從表層走向深層,如多媒體藝術、信息藝術的發展就是一例;而藝術研究也同樣面臨著變革:一方面研究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新材料、新形式、新問題不斷出現; 另一方面,研究自身也遭遇挑戰,傳統的方法、視角、手段、甚至目的,都需要重視檢視,並需要建構新的方法、新視角,研究新的問題。 在更深一層上,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提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如何解決兩者關系的失衡問題,從藝術著手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面。 二、著名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等教授的努力。自20世紀90年代初,由著名的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教授在國內倡導的藝術與科學的討論至今,專題研討會已召開過三屆,尤其是2001年5月清華大學校慶90周年之際, 在北京舉辦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和藝術與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這一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發展清華大學文科的需要。清華大學原來有雄厚的文科基礎,近些年文科重建以後,清華大學將建設和發展文科(包括藝術學科)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目標,在各方面給予支持,並制定一系列規劃和要求;辦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藝術研究刊物,是清華大學文科建設的需要,也是美術學院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 四、藝術研究進一步發展、開拓、創新的必然。當代國內藝術研究已進入一個轉型期。一方面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著學術研究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局限於人文學科範疇內的傳統型的研究方法已難以適應科技社會情景下藝術實踐和研究發展的要求。從藝術與科學互為關系的角度開展研究,無疑是一個新的思路。 當代科技藝術對於新媒體藝術、創意產業、科學普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 用。當代科技藝術的實際影響是多方面的,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所創作 的藝術作品除了參加世界上重要的藝術展覽(如威尼斯雙年展、林茨電子藝術節 等),還被商業化,極大地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科學普及提供了許多 精彩的作品。 隨著當代科技爆炸式的發展,學科分化越來越細,前沿科技對於大眾而言也 越趨生澀,如何提供最基礎的前沿科技普及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而 當代科技所創造的藝術正好是最能夠體現科技魅力的載體,同時也是極佳的科技 知識傳播方式。 作為新媒體藝術最前沿的當代科技藝術,正處於迅猛發展的狀態,許多新媒 體藝術家積極地嘗試將各種科技手段應用於藝術的創作;而許多科學家也藉助高 技術手段實現著精彩的創意,跨入藝術家的行列。 在新媒體藝術的創作中,科技手段與藝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這使得新媒體 藝術家必須接受與掌握更多的科技手段以更加得心應手地進行創作,而藝術理論 家以及觀眾同樣需要了解科技藝術作品背後的科技原理,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以 及正確地評論藝術作品。 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這必將促成科技與藝術的深人融 合,為當代科技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一個科技創造娛樂以及科技藝術 融人生活的時代正在拉開序幕,讓我們拭目以待。
7、如何看待新媒體藝術在當下社會中的發展
1 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及定義
新媒體自從產生以來就一直是個極具爭議的話題。新媒體包含的內容很多,可以從媒體統治的時代來劃分什麼是新媒體什麼是傳統媒體,也可以從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上來區分,因為新媒體的出現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無論如何都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新媒體是有別於傳統媒體的新式媒體形態。隨著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也隨之產生不斷變化,並且在人類社會里產生廣泛及深刻的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也隨著改變,一部分藝術家也越來越多地依靠新媒體對自己的藝術進行闡述和表達。這種新媒體藝術藉助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試圖從傳統媒體中脫離出來,尋求一種全新的表述方式,從簡單的敘事變為敘情,從單一的感官感受變成綜合性的體驗,無論是新媒體還是新媒體藝術,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2 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
20世紀末以來新媒體技術逐漸發展,而新媒體藝術則是利用新技術賦予藝術家新的手段,藝術形式不再是單純的平面畫面或者是立體作品,而是各式各樣新式的表現形式,並且大多具有交互體驗。這種體驗給受眾一種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單方面的接受藝術家傳達的信息,而是可以參與到其中,能夠更深刻的體驗,這種追求即時效果和互動感受也是新媒體環境下藝術的新的表現特點,作為一種結合了多種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給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也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更廣闊的視角。作為不停探索人類新想法、不停突破現有界限、走在大眾思維前端的藝術家,將電腦科技等新媒體技術與現有表現手段結合在一起,實現藝術形式的不斷創新。
談到新媒體技術對藝術的影響就需要先了解新媒體所具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一是成本低,製作流程比較簡單。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製作相比傳統媒體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傳統媒體的信息製作環節十分復雜,先由記者進行前期採集編輯,然後由媒體公司進行後台完善總結,再通過各種渠道發送出去。新媒體卻節省了其中很多環節,信息大多藉助網路傳播,在傳播過程中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傳統媒體需要依靠紙質的大量印刷或電視廣告的大量播放才能達到宣傳的目的,對於一般受眾來說,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傳統媒體人們更傾向於免費的新渠道。
二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信息傳達比傳統媒體順暢。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的傳播可以依靠自由發達的網路和受眾隨身攜帶的客戶端來實現,相比依賴紙張的平面媒體、依賴電視的電視媒體、依賴收音機的廣播媒體,新媒體可以將各種媒體的優勢集為一身,打破媒體自身的界限,將各種技術手段聯系在一起,使信息傳播的雙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隨著互聯網及雲時代的到來,產生了信息爆炸的現象,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也不同於以往,更加簡潔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當下快速的生活節奏。
三是受眾體驗更良好,相比傳統媒體具有交流互動的優勢。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扮演輸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無法很好地和受眾交流互動,即使有也不能實時互動,不具有時效性,而新媒體技術不只是單方面的輸出,還有雙方互相交流的互動,具有良好的時效性、活躍度、新鮮感。
結合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藝術家在利用新媒體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也可以嘗試相比以往藝術行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來越多,從大工業社會量產的精神需求逐漸轉變為強調個體突出個性的精神需求,在這一前提下,能夠進行交互的藝術應運而生。人類不再是生硬地單方面接收,而是富有個人情感的交流互動,每個受眾個體的不同都會對信息傳達的這個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造成不同的後果。相比過去,人們更樂意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他人的感受,展現不同的樣態。
一方面,新媒體比傳統媒體更具有客觀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在主觀層面上受眾也更樂於接觸新媒體。
藝術家在進行新媒體藝術創作的時候可以藉助其信息傳播的優勢,綜合各種渠道,在更多的媒體媒介上進行藝術表達,這種新興的藝術創作形式給人們日新月異的感受。
3 對新媒體藝術未來發展的思考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時代也不斷的推進,當下社會的主要發展特徵之一就是新媒體的崛起。媒體藝術的運用更加廣泛更加專業,新媒體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影響,從事藝術行業應當更加努力學習新的知識以應對不斷快速變化的社會,積極主動對現有的生活進行提升和改變,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新媒體為藝術帶來了全新的科學技術、觀念思想、行為方式,也為藝術帶來了一些弊端,某些藝術的創作逐漸被大眾同化,逐漸變成快餐、簡單、無腦,可供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少。因為對個性的逐漸倡導,人們對自己的喜惡也愈發明確,在選擇信息的過程中越來越傾向個人口味。如果無法對信息進行有效的辨別,可能在接收的過程中會因為個人的差異選擇更多的垃圾信息,從而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無法收獲有益的資源。
對科學技術的過度依賴也可能導致藝術本質的偏離,從利用客觀事物表達主觀情感進行思考變為單純為表現客觀事物的技術樣態,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思想的重要性。在這個信息爆炸、各種想法紛至沓來的時代,對與錯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機器也會越來越像人類,在虛擬世界中存在的人與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發分離不清。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人類社會發展的標准或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又是未來我們需要不斷思考的一個問題。
4 結語
在這個新媒體藝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里,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對審美觀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不僅在客觀上要合理運用科學技術,也要在主觀上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從統一、簡單的平面角度變為多樣、復雜的立體角度。在對新媒體藝術不斷開發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這種與新技術相依相生的藝術形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研究新媒體藝術也是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進行歸納總結。
8、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有哪些影響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滲透和影響:
第一,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的產生.
第二,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和傳播手段,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三,表現在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相互結合與相互滲透,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促進了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
第四,表現在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對藝術觀念和美學觀念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例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模糊數學等觀點和方法,已經被運用到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之中,成為某些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觀點和方法.
9、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藝術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藝術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科技進步帶動國民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就不只在物質方面消費,還尋求更高程度的精神消費。拿這幾年的教育發展形勢來說吧,父母們都揣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早早將孩子推向了各式各樣的興趣班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這前提是科技帶動經濟增長,大多數家庭都奔向了小康乃至大康,才有資本將後一代的發展放在精神層面上。所以說,科學技術的進步對藝術的發展起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