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2016年短視頻內容白皮書

2016年短視頻內容白皮書

發布時間:2020-09-05 23:22:13

1、短視頻內容運營有前途嗎

短視頻的運營早期就是廣告片、MV、宣傳片、影視劇編導
隨著互聯網的進化這一行業逐漸出現了短視頻運營分支,可見做好了短視頻一樣能像「萬合天宜」毫無痕跡的跨界來到影視劇、綜藝單元發展,前途肯定是有的,但運營這一塊負責的內容量大、流量負擔大、創意風暴強度高,沒有這方面興趣和忍耐力的年輕人最好從助理開始,多學習專業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有信心獨立去主導這方面的工作。
優勢:視頻運營的強大優勢還在於可以自主創業或入技術股,當你擁有了一定能力後可以回到自己老家發展幫助扶持當地企業、農業發展,也可以通過類似馮小剛這樣的大佬從企業拿走一定股份吃長期紅利,甚至進軍網綜行業直接跟電視台合作也完全可以
1、短視頻內容大多數人認為是抖音這種幾十秒的,或者時長3分鍾左右才能刷爆互聯網,其實視頻時長的變化是創作者自身情況決定的,比如業余創作者本身不具備大量豐富內容的創作因此只能把一些精彩瞬間傳到網路上,同時上傳作品太多品質參差不齊導致用戶喜歡刷刷刷不願意停留在一個視頻時間太長也是主要原因,如何在極短時間內引起用戶共鳴或興趣成了短視頻內容的強項,同時它也吸引到了商業資源注意,比如電商、游戲推廣、明星訪談、鬼畜視頻、解說等
2、短視頻長期來看5-15分鍾是大勢所趨,時長太短註定傳播的內容有限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化,誠如「老弟來啦」「奧利給」「你的報應就是我」「美滋滋兒」「我LBW沒有開掛」這些詞彙雖然很火,但並沒有掛鉤產生這些名場景名詞彙的創作者本身,而是被其他網路用戶借去了,只有萬合天宜這樣形成品牌化的超強ID才能實現無論視頻內容怎麼傳播都會讓用戶去關注創作這種現象的ID產生者身上。
3、聯動效應帶動巨大IP市場,互聯網就像長江一樣綿延不絕,而每一個網紅都是長江里的魚兒,但魚是有壽命的網紅也會隨著創作熱情下降或者內容跟不上觀眾需求而逐漸淘汰邊緣化,精編5-10分鍾和正常45-60分鍾的網綜未來會是主流,像韓國的「三時三餐」「大逃脫」「閑著幹嘛呢」「無限挑戰」這樣的超級綜藝都能拿來改編成網綜,只不過參加者成了我們的網紅,一邊出短視頻一邊參加熱門網綜形成聯動效應將有效延長網紅的藝人生涯,同時也可以為觀眾呈現更棒的互聯網視頻大餐

2、短視頻數據分析都有哪些方面?

可以找一些數據分析平台看看,有短視頻平台整合後多維度的大數據分析,抖音運營可以用樂觀數據2.0,為抖音運營人員、企業、MCN機構定製數據,支持80個短視頻賬號管理。數據包括:

1、創意直擊(熱門視頻、前沿話題、熱搜榜、熱門評論)

2、數據洞察(短視頻號管理、視頻監測、播主監測、播主比對)

3、播主發現(播主搜道索、領域紅人榜、粉絲飆升榜、影響傳播榜、新銳小生榜、區域回排行榜)

4、電商變現( 熱門商品、熱門品牌、電商達人搜索、昨日答帶貨榜、帶貨視頻搜索、短視頻好物榜、熱門店鋪排行)

3、哪些短視頻內容很容易吸引青年的眼球?

——歌舞搞怪類短視頻。此類短視頻用一段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作為配樂,發布者自己配音,或者在公共場合跳上一段「社會搖」(一種早年流行於舞廳的舞蹈形式,近年在短視頻平台重新流行),營造搞笑氛圍。這類短視頻以抖音「海草舞」話題為例,短時間內就有8萬用戶錄制並上傳了相關視頻,不少視頻都有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瀏覽量。

——時事熱點類短視頻。在這類短視頻中,視頻發布者往往身在現場,一邊用視頻形式展現突發熱點事件現場情況,一邊自己配音介紹。這類短視頻能夠直觀展現新聞現場,製作發布又十分簡單,往往具有「病毒式傳播」的效果。

——生活劇情類短視頻。此類短視頻多為「藍領」群體演繹,用來展現不同職業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如在快手中經常可以看見農民採摘水果、電力工人攀爬電網、廚師教學做菜等內容。還有視頻發布者設計一些劇情,如突如其來的求婚等,激發看客共鳴。但與此同時,這類短視頻也曾頻繁出現諸如獵殺野生動物、在公共場合做惡俗動作等違法違規內容。

4、一個短視頻運營人員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一個短視頻運營人員的日常工作有:
1、每日復盤優化
2、數據跟蹤優化
3、線上運營優化

5、2016年短視頻領域最大的關鍵詞是什麼?

文/張書樂


年末歲初,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台秒拍推出《2016短視頻內容生態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由短視頻平台推出並主導的行業趨勢報告,為短視頻創業者、投資者、平台、行業都起到方向行的指引作用。《白皮書》中列出了一眾的數據,例如:從播放角度,秒拍視頻日均播放量從年初的3.4億增至20.4億,漲幅過6倍;從創作者角度,單月視頻播放量超過10萬人次的用戶從1.5萬增長到8萬人,漲幅超過4倍……


在各大視頻平台都在紛紛發布自己的年度內容報表之時,秒拍這個基於自家一下科技(秒拍、小咖秀、一直播母公司)數據中心的這一「爆」表,背靠入駐超過3000位明星,入駐超過10000名的頭部網紅、權威媒體、行業KOL,海量數據和用戶黏性,除了說明這個白皮書夠權威、除了說明其平台已經是爆款外,還透出了什麼呢?


套用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那段話: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創業」!


創業:你以為的Papi醬其實是「Papi醬們」


在2016年,短視頻領域最火的創作者無疑是papi醬。也因為她,2016年被定義為了網紅元年(有爭議)。


做長視頻的羅振宇和羅輯思維領投的1200萬元的融資和隨後2200萬的天價廣告,讓papi醬從草根創作者的視野上躍升到泛娛樂輿論層面。而下半年關於她和羅輯思維渡過「蜜月」而分手的事件,則繼續在泛娛樂層面炒作。


如果你以為papi醬真的是一個現象級的網紅,那就錯了。根據《白皮書》顯示,Papi醬拿到天使投資後,成立Papitube用以孵化更多的內容作者。簡言之,Papi醬已經實現了從單兵作戰,到集團化作戰的轉型。而白皮書也同時指出,2016年超級網紅、老牌視頻內容生產商、頭部垂直欄目都在利用自己的優勢,從單一內容生產者轉型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路)。


或許MCN這個詞在不同的解讀中有不同的意思,不過我想它可以簡單理解為通過簽約的形式,將多個網紅打包,在不同垂直領域發力,並系統的解決運營推廣、中長期規劃和商業化等難題。


這是一個必然的生態,較之早前以興趣為紐帶、作坊式生產的短視頻內容創業者來說,對風險的抵禦能力將有明顯改觀。Papi醬如此,玩母嬰的視頻欄目「明白了媽」,也在母公司青藤文化的紐結下,和汽車、時尚、美食等領域的小夥伴們一起打拚。


說白了,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你是一個有組織的人。


垂直:有營養的短視頻崛起


不僅是頭部網紅們抱住垂直類小夥伴們取暖,創投領域也早早的把目光瞄在了垂直領域之上。


短視頻作為2016年的投資熱點,秒拍白皮書分析得出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2016年至今的短視頻內容項目融資中,只有5筆發生在泛娛樂和搞笑類內容項目上。專注於貼近衣食住行的垂直品類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


而秒拍從今年6月起發布的原創作者榜單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行業走勢的合理性:專注於美妝、美食、生活方式等垂直領域的創作者集中發力,其他垂直品類也開始逐步出現短視頻內容創作者。截至目前,秒拍短視頻創作者覆蓋的垂直品類已經超過40餘個,而秒拍最新一期原創作者榜單中,TOP50中只有15個屬於搞笑分類,其他35個創作者分別來自8個垂直品類。


為何會有如此內容大逆轉呢?受眾其實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短視頻的受眾來自哪裡?其實是在爭奪電視上觀看電視台的非影視劇、非大型綜藝節目的觀眾時間,和做長視頻的視頻站點主攻影視、綜藝相對應。


這樣的受眾架構,決定了他們對泛娛樂不會產生長久黏度,在足夠短的時間內,獲得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垂直極限的短視頻內容。一旦能夠提供這樣的養分,其實也就讓觀眾實現了頻道鎖定,尤其能夠吸引已經和電視漸行漸遠、逐步移動化生存的80、90後用戶。


同時,垂直類短視頻紅火的另一個背景則來自傳統媒體特別是廣電人才的轉型和入駐,專業的「手藝」,配合電視台時期良好的欄目訓練,其實也使得整個短視頻的創業風嚮往垂直領域發展。


泛娛樂的田已經被耕種的差不多了,可大量的垂直領域還在撂荒,這才是開荒創業的好時節。2016年的短視頻爆表,只是一個起手式而已。


秒拍自身覆蓋超過40個垂直領域的5000+個內容創作者,以及秒拍與同公司小咖秀日均視頻播放量峰值超25億次的內容生態,日均覆蓋超過7000萬用戶數,也在告訴內容創業者,不垂直、不邊緣化突圍,很難活。


變現:怎樣的商業化姿勢能養活創業者


短視頻創作者和早前如博客、微博、微信公號、長視頻等內容創造的前輩一樣,都有一座大山需要翻越,即商業化,或者更通俗點說,就是內容變現。不可能長期靠風投活著,依靠粉絲打賞也就是個溫飽,可怎麼變現走向小康呢?


一個貫穿互聯網內容創造始終的狀態是,商業化生態總是滯後於內容爆發的節點許多,甚至可能到了內容創造激情消退後,也一直就沒找到結合點。


秒拍白皮書列出了三種主流短視頻商業化生態:基於客戶付費的廣告模式、基於購買付費的電商模式和基於用戶付費的打賞訂閱模式。第一項目前大量品牌還在觀望期,市場並沒有爆發完全,而後兩者則基本是試水階段,小打小鬧,盡管有成功案例背書,但成熟、完整的商業化路徑還沒有真正顯現。


筆者認為,傳統的貼片、植入廣告和轉化率並不穩定的電商導購,還不足以在2017年實現真正的爆發,而靠內容付費呢?國內被免費分享模式教育長大的用戶群體多少也有點水土不服。


破局點依然是在垂直上。秒拍白皮書認為,醫學、財經、母嬰、兩性等專業知識類垂直內容在2017年可能會更受內容消費者青睞。


這是內容創業的路徑,但並沒有一個範例式的模式引領。愚以為,單純依靠廣告或導購這樣營銷效果滯後、廣告轉換率難以統計的方式,至少在目前還不成熟。而專業知識類垂直領域的內容付費,則大有可為。


其實就是通過短視頻,出售分享狀態之外的更有價值的知識,而且是短平快狀態下即時有效地知識。如財經類中,有效的股評短視頻,其時效性和即時有用性,可以觸發用戶的購買熱情,這其中所蘊含的商業化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博弈。用戶利益和付費所得一旦完成博弈,知識的即時生效、讓內容消費者利益得到更大增值,不用太多點擊,不用太多粉絲,亦可完成垂直短視頻的商業變現。


或許,這就是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提過的一千個鐵桿粉絲就可以養活一個手藝人的奇葩預言的落腳點所在。然後呢,再去走先導購、進而廣告的路徑。這其實就是一個短視頻下,異於其他內容創造領域常態商業化(先廣告、後導購、最後出現少了付費訂閱內容)模式的逆向演進。

6、2017年短視頻市場規模已達57.3億元了嗎?

據報道,2017年短視頻市場規模達57.3億元,同比增長184%。預計2020年短視頻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

報道稱,近三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發生的投融資額累計超過136億元。百億資本進來了,自然要求回報,研究報告顯示,廣告是現階段短視頻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在今年完成新一輪融資後,用戶規模最大的快手市場估值將達到百億美元級別。

同時,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網路表演(直播)整體營收達到218.5億元,平台數量250多家,用戶規模3.44億。網民總體滲透率達47.1%,其中30歲以下網民滲透率73.6%。

業內人士指出,監管重拳出擊不僅讓視頻平台追逐的流量大幅縮水,更將影響其動輒百億美元的估值,而後者對平台的持續融資和發展至關重要。

7、短視頻是不是新的機會和風口?

在短視頻行業布局背後,涌動的是IP化的趨勢。「一千個鐵桿粉絲就可以養活一個手藝人」的預言,其實已經成真。

如果說2月8日短視頻作品《川普背後神秘華人助選團長的一天》拿到全國第一個短視頻版權登記證書,是一場秀的話。在2017年,正在風口上快速沉澱為垂直化精品內容的短視頻們,將會讓這場秀從一張紙,變成真金白銀。


當新手還在想著盜版時,老司機已經正版化了


緣起於2013年的短視頻,直到2016年才真正形成燎原之勢,這一切都拜papi醬和直播所賜,讓視頻成為了內容創業的一個重鎮。


盜版卻是橫在任何內容創業前的老大難問題。有人曾經對媒體稱:「2015年搬搬視頻在今日頭條上發布,就月入好幾千。」

而在國外,問題也同樣嚴重,據YouTube的官方數據,該平台每天用戶上傳的視頻數量大約為30萬個,不過僅有35%的視頻擁有明確版權,26%由版權持有者經營,其餘的視頻中接近9%的視頻會因為侵權被下架。盡管YouTube官方曾表示,Content ID(內容識別技術)的成功率高達99.5%。但在環球、索尼和華納三大唱片公司看來,哪怕只有0.5%的音樂未被識別,那也意味著數十萬的非法上傳。


然而,因利益而衍生的盜版行為,卻也因為利益的急劇增長,而被內容創業者們快速突破。


2月8日,界面CEO何力在朋友圈曬出一張據稱是中國第一份短視頻的國家版權登記證書的圖片。對此,界面新聞旗下箭廠視頻的總製片人鍾偉傑的解讀是,箭廠遇到過作品被他人剪掉片頭片尾上傳在其他平台的情況,也遇到過各種未經允許擅自下載傳播的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獲得第一張版權證書對箭廠來說意義重大,它將更有利於箭廠對自身作品的保護和維權。

但其實維權並非一定要如此麻煩,甚至在盜版視頻發布之初,已經得到了遏制。之前對媒體表達2015年「搬運」視頻獲利頗豐的那個短視頻運營者其實還有後話:「現在頭條不好做了,做原創視頻還可以。不說了,頭條要封我號了。」


這段采訪發生的時點是2016年9月。彼時,微博秒拍宣布將在一年內拿出1億美元扶持短視頻,今日頭條CEO張一鳴亦宣布,在未來12個月,今日頭條至少投入10億元補貼頭條號上的短視頻創作者。而在令人目眩和關注的10億元背後的保護傘,則是在2017年1月宣布將引入的Content ID系統。


顯然,這一系統的原始版本已經在今日頭條的平台運營中,開始了實踐。同時,一個鮮明的誘惑則是,在今日頭條上,從2016年12月初起,通過粉絲觀看視頻產生的視頻收益也提升為過去的三倍。


相類似的短視頻內容保護,在其他多個平台上也皆有呈現。在短視頻分發平台的老司機們已經如此行動之下,短視頻創作和運營者中的老司機,卻並不以為然。


「只要速度夠快、質量夠好,發布的短視頻就一定能夠獲得關注。」短視頻創業者王虎告訴筆者:「甚至在初期我們不介意盜播,因為只要原創和加水印,其實那都是在為我們吸粉。短視頻因為短小、頻道高、更新快,盜版者往往不像盜電影那樣有極強的專業剪輯能力,只是短平快的做內容分發,初期看似損失了些流量,但如果我們是在做IP呢?」


垂直+高度黏合=最佳防盜法則


在短視頻平台秒拍的2017年1月榜單上,排名第一的是月播放量達5.6億的二更視頻。


須知,就在一年前,秒拍月播放量過千萬的賬號只有15個,而1月榜單上過2億次的創作者就達到了11個,而千萬級賬號則多達200個。


與今日頭條採取內容分發的短視頻傳播路線不同,秒拍因其母公司一下科技是新浪微博的戰略投資對象這一關聯,從一開始就和社交媒體有著天然的聯系,而且在整個板塊設定上,也從依仗大V形成關注度轉向依靠垂直領域中小V來創造內容的微博。


二更視頻的玩法,則與在平台之上建設自己的平台近乎一致。據二更COO皮行間早稱:「整合國內外五六十家主流影視類、短片類的獲獎資源,包括國內的金雞百花獎短片單元以及戛納電影節的短片單元可以幫助國內所有優秀的影視劇導演完成一個生態的搭建。」而在去年6月1日起,二更陸續上線五大視頻新號,「更北京」「更上海」「更成都」「更杭州」 和「更財經」,構建城市和行業垂直領域視頻生態。


這等於將傳統影視製作的優勢資源,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了有效平移。但並非一定只有影視圈人士才能玩轉這一富礦。就在2016年,一則講述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照顧熊貓寶寶的普通保育員陳敏的短視頻,僅在微博一個平台就有1300多萬人觀看。


類似的突破還有許多,如名為「人在深圳」的微博專注記錄深圳里的各色人等,這同樣是沒有多少專業技能的內容創業者們,經常選取的方向。


專業,不一定是剪輯技術的專業,還可以引申為在自己所處領域或准備深耕領域上的垂直。在秒拍推出《2016短視頻內容生態白皮書》上,有一個結果讓人大跌眼鏡:「2016年的短視頻內容項目融資中,只有5筆發生在泛娛樂和搞笑類內容項目上。專注於貼近衣食住行的垂直品類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


秒拍從2016年6月起發布的原創作者榜單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行業走勢的合理性:專注於美妝、美食、生活方式等垂直領域的創作者集中發力,其他垂直品類也開始逐步出現短視頻內容創作者。截至目前,秒拍短視頻創作者覆蓋的垂直品類已經超過40個,而秒拍最新一期原創作者榜單中,TOP50中只有15個屬於搞笑分類,其他35個創作者分別來自8個垂直品類。


「規模才是一切,沒有規模,再美也沒人理你。」生活類視頻「一條」創始人徐滬生在面對內容創業的大風口上,注意力其實只在規模,而不在盜版問題上。


凱文•凱利關於「一千個鐵桿粉絲就可以養活一個手藝人」的預言,其實在此就有了立足點。


短視頻成為IP,盈利視野才能更加廣大


秒拍的白皮書上,列出了三種主流短視頻商業化生態:基於客戶付費的廣告模式、基於購買付費的電商模式和基於用戶付費的打賞訂閱模式。第一項目前大量品牌還在觀望期,市場並沒有爆發完全,而後兩者則基本是試水階段,小打小鬧,盡管有成功案例背書,但成熟、完整的商業化路徑還沒有真正顯現。


但短視頻內容創作者和平台其實都已經在想辦法跳出這樣的傳統盈利模式。


「我們每個月在各個平台上的分成能達到20萬左右,但這在整體營收上可以忽略不計。」短視頻內容製作機構何仙姑夫的創始人劉飛的話語中有無奈:「建議內容創作者們不要靠分成來養活自己,這是不健康的。」


而對最早成名的papi醬來說,其拿到天使投資後,就成立Papitube用以孵化更多的內容作者。秒拍白皮書亦指出,2016年超級網紅、老牌視頻內容生產商、頭部垂直欄目都在利用自己的優勢,從單一內容生產者轉型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路)。


在這樣的布局背後,涌動的是IP化的趨勢,即在實現對粉絲形成品牌認知後,再將短視頻所呈現出的視覺形象以衍生的形式進入各種文創行業之中。「在網上形成的張小盒漫畫和其衍生品不就是一個最好的典範嗎?都不用去說漫威。」業內人士指出:這樣才能擺脫不太穩定的廣告、電商和打賞模式,進入真正自力更生的粉絲經濟。


而平台方則在謀求開出其他的葯方。如今日頭條,其Content ID系統背後還留著個後招:除了保護原創作品以外,視頻作者也可以合法地使用視頻素材,通過二次創作讓素材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也享有平台的廣告分成補貼。


其實這一招和它在圖片電商中為圖文內容創業者提供有版權的圖片庫的路數極為相似,即更大范圍地激活那些或許被圖片、視頻的素材門檻擋住的內容創業者,為其創造更多的價值,以方便的工具和實質的獎勵為誘餌。

8、這是一個短視頻內容為王的時代,短視頻具體來源有哪些,如何創作有質量的短視頻內容?

想要創造一些比較優質的視頻的話,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想法,只要有好想法的話,那麼絕對不愁做不不出來優質的視頻。

與2016年短視頻內容白皮書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