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數據流的分析方法是什麼分析
面向過程就是分析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步驟,然後用函數把這些步驟一步一步實現,使用的時候一個一個依次調用就可以了。演算法第一,方法第二。 面向對象是把構成問題事務分解成各個對象,建立對象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一個步驟,而是為了描敘某個事物在整個解決問題的步驟中的行為。方法第一,演算法第二。
2、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把信息流分為哪兩種類型
A
3、軟體工程基礎 第四章 總體設計 用面向數據流的方法設計第二章習題17系統的軟體結構
UML是一種面向對象的分析和設計方法,DFD數據流為導向的設計方法。課程UML功能,表現很容易清除,面向對象的實現,將節省大量的努力,於未來。
的UML表達工具,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參與計劃,包括用例圖,活動圖,類圖,序列圖,協作圖,狀態圖;覆蓋整個開發從需求分析到設計,編碼過程模型使用。
的DFD表達工具,面向過程的分析方法是可能的用例圖,活動圖,連同ER模型,可以覆蓋面向過程的分析(業務建模,概念建模)模型。
4、軟體設計的方案有多種,方法不屬於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
UML是一種面向對象的分析和設計方法,DFD數據流為導向的設計方法。課程UML功能,表現很容易清除,面向對象的實現,將節省大量的努力,於未來。
的UML表達工具,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參與計劃,包括用例圖,活動圖,類圖,序列圖,協作圖,狀態圖;覆蓋整個開發從需求分析到設計,編碼過程模型使用。
的DFD表達工具,面向過程的分析方法是可能的用例圖,活動圖,連同ER模型,可以覆蓋面向過程的分析(業務建模,概念建模)模型。
5、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把什麼映射成軟體結構
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是以需求分析階段產生的數據流圖為基礎,按一定的步驟映射成軟體結構,因此「又稱結構化設計(StructuredDesign,簡稱SD)。該方法由美國IBM公司.Constantine和E.Yourdon等人於1974年提出,與結構化分析(SA)銜接,構成了完整的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技術,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軟體設計方法之一。
6、面向數據流的設計過程包含哪些步驟
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是以需求分析階段產生的數據流圖為基礎,按一定的步驟映射成軟體結構,因此「又稱結構化設計(Structured
Design,簡稱SD)。該方法由美國IBM公司L.Constantine和E.Yourdon等人於1974年提出,與結構化分析(SA)銜接,構
成了完整的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技術,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軟體設計方法之一。
7、跪求計算機軟體工程的選擇題答案
24 c 34 d
25 c 35 c
26 b 36 b
27 c 37 d
28 d 38 d
29 b 39 b
30 a 40 d
31 a 41 d
32 d
33 b
8、軟體工程基礎第四章總體設計用面向數據流的方法設計第二章習題17系統的軟體結構
解決方法很多!UML是一種面向對象的分析和設計方法,DFD數據流為導向的設計方法。課程UML功能,表現很容易清除,面向對象的實現,將節省大量的努力,於未來。的UML表達工具,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參與計劃,包括用例圖,活動圖,類圖,序列圖,協作圖,狀態圖;覆蓋整個開發從需求分析到設計,編碼過程模型使用。的DFD表達工具,面向過程的分析方法是可能的用例圖,活動圖,連同ER模型,可以覆蓋面向過程的分析(業務建模,概念建模)模型。
9、辦公自動化中數據流 工作流 信息流 各是什麼意思 哪位大蝦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一下
誰說在網上很難搜到呀,在oa知識天地就有。給你個參考,其他自己看看:
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管理聯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 WfMC)早已定義了工作流技術的標准體系,但並未指明具體實現的方法。工作流引擎在實現方法上可以基於不同的軟體技術架構,引擎本身應該是與具體業務無關的,但又需要考慮各類應用領域,工作流引擎設計的重點應該是有一定差異的,但無論基於什麼架構,無論基於哪個領域,有些原理是相通的。
主要是以下方面一、易用性原理
工作流引擎在多數應用中是由客戶或實施人員來設計相關業務流程,因此易用性相當重要,有些工作流引擎的設置器,在設計流程時按照代碼語言的語法,或其它技術化強的術語去設置,讓人不知道如何開始,也不太容易明白相關設置的具體意義。因此要求圖形化視覺效果,包括流程設計時的圖形化和流程應用時的圖形化。設計時的圖形化以拖拉的方式就能去設置流程,應用時圖形化讓用戶非常直觀的感覺到流程運作情況;也要求操作便利,提供滑鼠單雙擊、鍵盤快捷方式、工具欄、流程導入導出、列印、節點導航、流程復制粘貼、流程校驗等等功能方便用戶快速設置流程
二、功能完整性原理
工作流引擎必須支持各種流程特性,包括串列流程、並行流程(分流合流)、子流程、條件路徑、條件人員、環節信息許可權設置、普通環節、機構環節、會簽環節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既然提供用戶在代碼外定義流程,那麼流程定義工具就要求能夠支撐到所有流程特性。
三、數據完整性原理
工作流本身對於業務系統而言,其作用是隱藏在背後,業務系統包括大量的業務處理數據,工作流引擎本身也有數據的處理,如何保證業務數據和流程數據的事務完整性?如何設計才能保證業務數據與流程數據的關聯完整性?流程是自定義的情況下,業務數據如何統計?這些都是設計工作流引擎及工作流應用框架時必須解決的。
四、伸縮性原理
設想一個企業應用,如果公司只幾十個人,又在一個辦公室,工作流應用的價值不是很大,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流應用是在集團公司大量煩瑣的事件處理,如省級郵政的OA系統,15000的用戶量,跨各個地市的不同流程模式。還有就是大的業務處理量,處理環節涉及多個職能部門,流程引擎協調和處理這些部門和人員之間的工作等,這些應用場景均是大處理量,流程跨越大,而且業務流程本身會有調整,會有不同組織結構層次復用同一流程模式的需求,因此在處理能力上需要有伸縮性,流程設置上也需要有伸縮性。
五、擴展性原理
工作流引擎設置工具能包括各種特殊許可權的支撐,如交接、跳轉、自動處理、終止流程、自定義時限等等,企業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應用流程時不一定需要按照流程設置去運作,流程設置工具能擴展特殊許可權的功能去實現這樣一些特殊要求。 工作流應用框架能夠支撐業務上的擴展,如與財務系統集成、ERP集成、消息平台的集成、SPS的集成、INFOPATH的集成等。
六、介面原理
其實介面是工作流引擎的關鍵,也是面向對象設計與分析的關鍵,工作流應用筐架只需做「我要做什麼」,工作流引擎返回結果,內部「我怎麼做」,是不需要攪在一塊的。關鍵介麵包括:啟動、發送、回收、退回、消息通知、結束等等,當然實際業務需求中的介面需求遠不止這些。
七、可行性原理
現在工作流技術非常流行,很多朋友希望能開發自己的工作流引擎,如果要自己開發,其實可以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 經濟的可行性:工作流引擎是需要能幫助客戶創造價值才有前途的,如果我們自行開發的工作流引擎給客戶帶來多大價值,獲得多少回報,對比付出的成本及浪費的機會成本,收益如何?有得賺再自己做。
2、 技術可行性:工作流引擎設計並不復雜,關鍵是穩定、成熟的過程中,其它技術都在發展,工作流引擎需要集成的技術甚至解決方案的思想也在進步,工作流引擎能否與時俱進?盤算一下,如果有把握再自己做。
3、 時間的可行性:工作流引擎本身對客戶來說沒有價值,但可以降低應用開發的成本。具體的企業應用需要工作流引擎時,是否在規定的工期內能夠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工作流引擎去實現具體應用?計劃一下,來得及再自己做。
10、面向數據流的設計方法主要有哪幾個步驟
通常所說的結構化程序設計就是基於數據流的設計方法。
1.變換流
信息沿輸入通路進入系統,由外部形式變換成內部形式,進入系統的信息通過變換中心,經加工處理以
後再沿輸出通路變換成外部形式離開軟體系統。當數據流圖具有這些特徵時,這種信息流就叫作變換流。
2.事務流
數據沿輸入通路到達一個處理T,這個處理根據輸入數據的類型在若干個動作序列中選出一個來執行。這
類數據流應該劃為一類特殊的數據流,稱為事務流。圖中的處理T稱為事務中心,它完成下述任務。
(1)接收輸入數據(輸入數據又稱為事務)。
(2) 分析每個事務以確定它的類型。
(3) 根據事務類型選取一條活動通路.

3.變換分析
第1步復查基本系統模型
第2步復查並精化數據流圖。
第3步確定數據流圖具有變換特性還是事務特性。
第4步確定輸入流和輸出流的邊界,從而孤立出變換中心。
第5步完成「第一級分解
軟體結構代表對控制的自頂向下的分配,所謂分解就是分配控制的過程。對於變換流的情況,數據流圖被映射成一個特殊的軟體結構,這個結構控制輸入、變換和輸出等信息處理過程。位於軟體結構最頂層的控制模塊Cm協調下述從屬的控制功能。輸入信息處理控制模塊Ca,協調對所有輸入數據的接收。變換中心控制模塊Ct,管理對內部形式的數據的所有操作。輸出信息處理控制模塊Ce,協調輸出信息的產生過程。
第6步完成「第二級分解」
第二級分解就是把數據流圖中的每個處理映射成軟體結構中一個適當的模塊。
第7步使用設計度量和啟發式規則對第一次分割得到的軟體結構進一步精化。
4.事物分析
數據流具有明顯的事務特點時採用事務分析方法。事務分析的設計步驟和變換分析的設計步驟大部分相同或類似,主要差別僅在於由數據流圖到軟體結構的映射方法不同。由事務流映射成的軟體結構包括一個接收分支和一個發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