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徽派建築風格特點有哪些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比較成熟的建築流派,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數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築的主要特徵。
徽州村落由多種關系構成,地理環境、風水追求和觀念意識都對村落布局產生影響。其中風水追求和觀念意識又作用於地理環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築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為山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藉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牆青瓦馬頭牆,綠水青山蔚藍天,大自然與建築完全融為一體。
2、徽派建築是怎麼形成的
徽州雖然山青水秀,物產豐富,但缺乏廣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狹,村落密集,當地人們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求衣食於四方」,其中不乏善於經營者,以當地盛產的木材、茶葉、蠶絲、大米等土產為商品,長途販運,進而發展到經營鹽業,很快富甲一方。明清時期,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商場縱橫捭闔的富商大賈不是發跡於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鎮,恰恰是地理封閉的山西、安徽的晉商、徽商。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歷史問題。在那個時代,商人一旦有了豐厚的資金,首先要辦的事就是在家鄉大興土木,營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徽派建築最典型的風格就是左右(或東西)兩側的高牆呈階梯狀,當地人稱「騎馬牆」或「風火牆」。村落街巷,房舍鱗次櫛比,戶與戶之間,騎馬牆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經商在外,在家多為老弱婦孺,高牆有防盜的作用;其二,中國古建築多以木樑木柱搭建,防火問題應該列為首要,為了不至於一家失火,鄰舍遭殃,「風火牆」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徽派建築由於受建築空間的局限,沒有北方四合院的闊綽,所以建築普遍顯得「小氣」。從外到里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門——板壁(類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沒有什麼裝飾,只起到阻隔門外人視線的作用)——天井(起通風和採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開鑿水池,巧設盆景,另有情趣)——與天井平行的左右廂房-客廳(家庭日常起居、用膳、會客的主要場所)——與客廳平行的左右正房——後天井-與天井平行的廚房和雜物間。一般來說,徽派的建築都是兩層樓的格局,樓梯常設於廂房與正房之間,狹窄而陡峭,樓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築最巧妙的設計我認為當推天井。取其名為「井」,可見不同於「院」,取其高而狹之義。兩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於一宅的中心,因其狹而更有通風之效,形成「煙囪效應」,這類古宅夏天涼爽,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得益於天井的功效。徽派建築為安全起見,窗戶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風之外,還有採光的效用。
徽州人的建築與北方建築的另外一個顯著區別就是,他們不太在乎建築的平面規模,不喜歡大大咧咧,而更注重在有限的建築空間中雕梁畫棟,展現個人的欣賞品位。在徽州古建中門楣上的石雕和磚雕、樑柱上的浮雕、門窗裙板的鏤雕,都是很有價值的藝術珍品。古代徽州能工巧匠不少。更可貴的是,由於「山高皇帝遠」,很多古建築的藝術元素居然逃過了「文革」十年浩劫。現在這些過去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成了一個村落的文化符號了。
3、徽派建築的結構特點和文化內涵是什麼?
徽派建築的結構特點:
1、徽派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歷史上徽商在揚州、蘇州等地經營,徽派建築對當地建築風格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徽派建築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2、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者謂之「武」,方正者謂之「文」,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大都採用磚、木、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它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徽派建築的內涵:
徽派建築反映了徽商賈而好儒、崇文重學的思想。廳內陳設條桌,桌上東邊放一花瓶,西邊擺一古鏡,中間是時鍾,寓意徽商在外永遠平安。走進徽州,人們可以從眾多鱗次櫛比的古民居中看到「東方文化的縮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遞、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
4、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探究保護傳承徽派建築文化的依據
徽派建築是明清徽商發展的實證。建築的興盛,與當時經濟的興盛分不開。當徽商把生意做到大江南北的時候,賺到了足夠的銀子,於是興建了很多庭院、樓台、祠堂等,反過來氣派的徽派建築把徽派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地位。促進了文化的繁榮進步。合理保護徽派建築,就是保護文化發展的烙印。是對歷史遺跡的珍貴記錄進行護理、維護。
5、我們為什麼要傳承與保護徽派建築
徽派建築是明清徽商發展的實證。建築的興盛,與當時經濟的興盛分不開。當徽商把生意做到大江南北的時候,賺到了足夠的銀子,於是興建了很多庭院、樓台、祠堂等,反過來氣派的徽派建築把徽派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地位。促進了文化的繁榮進步。合理保護徽派建築,就是保護文化發展的烙印。是對歷史遺跡的珍貴記錄進行護理、維護。
6、徽派建築特點?
徽派建築的特色
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其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州村落的選址大多嚴格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進行,山水環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受傳統風水「水為財源」觀念的影響,寄命於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視村落的「水口」,建構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水口園林。徽式宅第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體現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點。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廂房,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澤典雅大方。裝飾方面,清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房屋精美如詩,堪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建築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規模宏大,富麗堂皇。而散綴各地的各式牌坊,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傳統的建築流派,徽派建築一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於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
徽派建築工藝特徵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朴高雅,渾厚瀟灑。
徽州古建「三絕」
徽派建築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號稱「古建三絕」。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類型,建築方面有嚴格的區分,不能隨心所欲。一般都富麗堂皇,氣勢恢宏。
牌坊以石制為主,仿木結構,有四柱沖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種式樣,造型雅緻。根據功用可分為旌表坊和題名坊兩類。旌表坊必須經朝廷頒旨才能興建,只有官績顯赫、孝行義舉突出的人以及貞女烈婦,才有資格享受。題名坊一般建在府邸、書院、祠堂、墓門道前,作為莊重、權威的標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稱為「三間屋」,有明三間、暗三間、迴廊三間之別。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傳統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間式,一般為三開間、內天井,民間俗稱為「一顆印」。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後或在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作採光通風用。在此基礎上建築縱橫發展、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廳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說是兩組三間式相向組合而成,可分為大四合與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廳與後廳相向,中間是大天井。前廳是三間式,但地坪較高,為正廳堂;後廳亦為三間式,但進深可略淺,地坪面較前廳低。前後二廳以廂房相連,活動隔扇,樓梯間有設於廂房的,也有設在前廳背後的。內部木板分隔,外牆均為磚牆出山馬頭牆。天井則根據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廳背後再設廂房、小天井。這種大四合式住宅前後均有樓層。小四合式前廳三間與大四合式同,後廳則為平房,也更小,進深淺,一般中間明堂不能構成後廳,而作為通道,兩個房間供居住,天井也較小,樓梯均在前廳背後。
大廳式住宅的大廳,主要是用於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和開展祭祀活動等,也作為日常起居場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體部分。大廳多為明廳,三間敞開,兩根圓柱顯示著大廳的氣派。也有用活動隔扇封閉的,以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二廊,面對天井。大廳式住宅可從正中入口設屏門,平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也有在側面開邊門出入,天井下方則設客房。還有由正門出入,門兩側設二廂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相連,為由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背向,入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兩個小房間,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這種穿堂式建築比正式三間式小,有天井採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習俗。有的大戶人家宅屋成片相連,一百多個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幾種基本格局的拼接組合而已。
7、徽派建築的特點是什麼?要寫作文。上網查了,但答案不太好,所以請教一番。謝謝!
徽派建築民居的特點是什麼?
一生痴絕處,五夢到徽州。美麗的徽州,別具風味的徽派民居點綴在青山碧水之中。遠觀神秘,近看雅緻。 那麼,徽派建築民居和其他民居比起來有什麼特點呢?
①它以黛瓦、白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徵。
②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
總結起來,從審美意蘊看,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和諧流暢,統一規劃的整體美。這和當時徽州的社會背景和地域環境密切相關:因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論基礎———程朱理學的發祥地,宗法制度較他處更為森嚴而完備。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性和宗族凝聚力,預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時徽州已成為全國風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對封建風水文化頂禮膜拜,篤信不疑,認為村鎮的群體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輪廓的寓意內涵直接反映了一個宗族的「文化」素質,關系著宗族的榮辱興衰。宗族建築物統一規劃眾望所歸。 徽派建築的群體布局雖然是封建族權制約下的產物,帶著濃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學效果卻是雋妙無比,讓人大開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齊刷刷的黑瓦白牆,飛檐翹角的屋宇隨山形地勢高低錯落,層疊有序,蔚為壯觀。眾所周知的紫園山莊———各種各樣的建築物規劃嚴整,排序井然。讓駐足其間的遊人耳目一新,肅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繚繞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復雜多姿,境內層巒迭障,溪流縱橫,溫潤的亞熱帶氣候更使這裏山林繁茂,綠意蔥蘢。生活在「理學文章山水幽」獨特的人文環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養深厚,構思村鎮藍圖時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現為山巒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脈,建築物成了依附於血脈———溪水及其支流的「細胞」。徽派建築群體布局時多重視周圍環境,參考山形地脈,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雅緻如詩如畫,保持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在這種建築思想的指導下,徽州「桃花園裏人家」式的村鎮隨處可見。它們或鋪展於波光瀲灩的大河之濱,或蟄伏於雲遮霧繞的深山一隅,環境優雅,空氣清新,視野繽紛。典型的如休甯縣汪村鎮石屋坑村,這裏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錯落有致地簇擁在青杉翠竹流嵐飛瀑的懷抱裏,影影綽綽,縹縹緲緲,恍如人間仙境。
三是清雅簡淡、因陋就簡的樸素美。長期以來,徽州因地勢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維艱。生活在這種艱苦環境中的徽州人深知養家創業之艱辛,養成了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的良好風范,且寫進族規家訓,作為家風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傳。因此即便經營成功,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節儉。建造宅第時往往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在堅固實用、美觀大方的基礎上尋求樸素自然清雅簡淡的美感。緣於此,徽州少有富麗堂皇的豪宅華堂是不難理解的。以當地豐富的粘土、石灰、黟縣青石、水杉為主要材料建築的徽派民居構思精巧、造型別致、結實美觀。遠遠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牆,對比鮮明,加上色彩斑駁的青石門(窗)罩和清秀簡練的水墨畫點綴其間,愈顯得古樸典雅,韻味無窮,清淡樸素之風展現無遺。
徽派民居,審美如是。那麼,從工藝特徵來看,徽派建築民居又有哪些特點呢?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朴高雅,渾厚瀟灑。 不僅僅如此,徽州民居的產生,還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人文根基。 徽州雖然山青水秀,物產豐富,但缺乏廣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狹,村落密集,當地人們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求衣食於四方」,其中不乏善於經營者,以當地盛產的木材、茶葉、蠶絲、大米等土產為商品,長途販運,進而發展到經營鹽業,很快富甲一方。明清時期,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商場縱橫捭闔的富商大賈不是發跡於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鎮,恰恰是地理封閉的山西、安徽的晉商、徽商。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歷史問題。在那個時代,商人一旦有了豐厚的資金,首先要辦的事就是在家鄉大興土木,營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徽派建築最典型的風格就是左右(或東西)兩側的高牆呈階梯狀,當地人稱「騎馬牆」或「風火牆」。村落街巷,房舍鱗次櫛比,戶與戶之間,騎馬牆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經商在外,在家多為老弱婦孺,高牆有防盜的作用;其二,中國古建築多以木樑木柱搭建,防火問題應該列為首要,為了不至於一家失火,鄰舍遭殃,「風火牆」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徽派建築由於受建築空間的局限,沒有北方四合院的闊綽,所以建築普遍顯得「小氣」從外到里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門——板壁(類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沒有什麼裝飾,只起到阻隔門外人視線的作用)——天井(起通風和採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開鑿水池,巧設盆景,另有情趣)——與天井平行的左右廂房-客廳(家庭日常起居、用膳、會客的主要場所)——與客廳平行的左右正房——後天井-與天井平行的廚房和雜物間。一般來說,徽派的建築都是兩層樓的格局,樓梯常設於廂房與正房之間,狹窄而陡峭,樓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築最巧妙的設計我認為當推天井。取其名為「井」,可見不同於「院」,取其高而狹之義。兩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於一宅的中心,因其狹而更有通風之效,形成「煙囪效應」,這類古宅夏天涼爽,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得益於天井的功效。徽派建築為安全起見,窗戶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風之外,還有採光的效用。
徽州人的建築與北方建築的另外一個顯著區別就是,他們不太在乎建築的平面規模,不喜歡大大咧咧,而更注重在有限的建築空間中雕梁畫棟,展現個人的欣賞品位。在民居中門楣上的石雕和徽州磚雕、樑柱上的浮雕、門窗裙板的鏤雕,都是很有價值的藝術珍品。各種各樣的門樓也是爭奇斗艷。古代徽州能工巧匠不少。更可貴的是,由於「山高皇帝遠」,很多古建築的藝術元素居然逃過了「文革」十年浩劫。現在這些過去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成了一個村落的文化符號了。 徽州民居,別具一格。具備獨特的審美意蘊和精美的建築工藝。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各地的高檔住宅小區和別墅紛紛啟用徽派民居風格。是的,那高高昂起的馬頭牆,不是承載著昂首向前的精氣神嗎?那精美的磚雕門樓,不是彰顯著吉祥文化的藝術特色嗎?那雕梁畫棟,不是展現著高雅的品位嗎?經典的,總是有價值的,徽派建築,可做如是觀。
8、徽派建築的歷史淵源
徽派建築是漢族傳統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築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建築大師所推崇,流行於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徽派建築最初源於東陽,是江南建築的典型代表。歷史上徽商在揚州、蘇州等地經營,徽派建築對當地建築風格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風,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據《寄園寄所寄》載:「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各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禮,彬彬合度。
」黟縣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形成一個風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橫店街,200米長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為兩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封建宗法勢力的博物館。古徽州名門望族修祠擴宇、營建支祠,規模勝似瓊樓玉宇,以顯示家族的昌盛。
這些大祠堂,用料碩大厚實,有的竟採用整塊長達6.7米、高1米多,寬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圓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廳柱;開鑿出整塊10米多長、5米多寬的大石板作台階。祠堂的「享堂」、「寢堂」採用一色的名貴木材,如銀杏等,稱「白果廳」;也有重梁疊架,稱「百梁廳」。祠堂大門多作「五鳳樓」,高牆翹角。整座祠堂庄嚴肅穆,體現出族法族規的神聖威嚴。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坎羅東舒祠融「古、雅、美、大」於一體,共四進四院,後寢寶綸閣高達13.6米,面闊11開間。著名的祠堂還有龍川胡氏宗祠、黟縣敬愛堂、棠樾清懿堂(罕見的女祠)等。在徽州地區現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遺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著海內外無數的遊客紛至沓來。
由於文風頗盛,當地居民"處之以學,行之以商。明中葉以後,隨著徽商的崛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徽商財力雄厚。「盛館舍以廣招賓客,擴祠宇以敬宗睦族,築牌坊以傳世顯榮」。於是乎給後世留下了大量優秀作品,其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徽派三絕」——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築實體中。
它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園林和宅居建築亦同步發展起來並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紮根落戶。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清時代,徽商稱雄商界長達二、三百年。明《五俎》雲:「商賈之稱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則推山右(山西)。」明代中葉以後隨著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擁有資本十萬、百萬的富商大賈不斷涌現,清代壟斷鹽經營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後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支援左宗棠平定新疆。再加上徽商賈而好儒,廣交官府、文士,的本人就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徽商是官、賈、儒三位一體。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為朝中顯貴,他們為榮宗光祖,炫耀鄉里,除購置土地外,大部份用於奢侈性消費,大興土木,建築豪華的住宅、園林、書院、祠社、學校等。這些古建築,風格獨特,布局合理,裝飾精緻,變化自然,具有鄉土氣息。加之徽州盛產木材,民間向有雕刻、繪畫傳統,磚、木、石雕別具一格,因而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建築,被譽為:「中國建築藝術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築。」
9、徽派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徽派建築的特點:
1、主體構件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
2、裝飾藝術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
徽派建築其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
(9)新媒體下徽派建築的發展擴展資料:
徽派建築的結構:
1、門樓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
2、穿堂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相背,入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一明堂,二個房間。穿堂較正式三間為小,有天井採光。
3、大廳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入口設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
4、大屋脊吻
徽派建築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裝飾件。徽州古建的詞堂、廟宇、府宅等大型建築,沿襲《宋營造法》官式作法,採用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套獸等。造型與官式作法有所區別,屬徽派特色。
5、高牆深宅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 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 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
6、格窗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迴廊採用木格窗間隔空間,其功能有採光,通風,防塵,保溫,分割室內外空間等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徽派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