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當代大學生應如何正確使用網路新媒體.(600字左右)
當今世界,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把人類帶入了網路時代,使人的生存方式與狀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於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傳播的便捷性,西方國家利用網路對我們進行全方位的意識形態滲透,就成為其推行國際戰略的重要手段。因此,網路時代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就面臨著種種挑戰。加之近年來興起的網路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覆蓋率高等特點,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更需要高校增強引導輿論的能力,把握輿論主動權。在這種形勢下,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就必須通過加強網路新媒體建設,進一步增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預見性分析和全局性把握,鞏固領導權、掌握話語權、強化管理權;要通過網路陣地,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堅定廣大師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運用網路新媒體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重點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重視網路陣地建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網路陣地建設的關鍵是培養四支隊伍:能熟練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黨員幹部隊伍;符合中國特色的智庫型的專家隊伍;熟悉新媒體、在學生中有影響力的「學生領袖」隊伍;經過良好訓練的網路評論員隊伍等。
二要設立網路新媒體宣傳指導管理辦公室,加強網路新媒體宣傳的規劃、監管、指導和服務工作。
三要按照大數據理念整合校內各個網路新媒體平台,加強宣傳思想工作的統一性和方向性。
四要健全校園網路輿情和師生思想動態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引導的制度機制,明確規避和處理突發網路輿情事件的途徑和方法,進一步加強學校網路管理和輿情信息監控。
五要在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的同時,拓展新媒體對師生工作、學習、生活方面的服務功能,使新媒體成為服務師生、親近師生、贏得師生的平台,寓思想政治工作於日常服務之中。
2、高校社團新媒體怎麼玩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一些傳播學期刊上設有「新媒體」專欄,但所刊載文章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有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TV等,還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體專欄。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路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
也有專家提出:「只要媒體構成的基本要素有別於傳統媒體,才能稱得上是新媒體。否則,最多也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的變形或改進提高。」「目前的新媒體應該定義為在電信網路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包括使用有線和無線通道的方式。」
還有學者把新媒體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
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對此,吳征認為:「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周進指出,新媒體可以與受眾真正建立聯系,同時,它還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的特點。同時,新媒體給媒體行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節目專業化越來越強,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等。
郭煒華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由一點對多點變為多點對多點」。「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信息』與『意義』無關;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3、武漢矩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漢矩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是2011-05-16在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茅廟集街43號(9)。
武漢矩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112574902839A,企業法人張祥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漢矩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品牌營銷、網路營銷和網路公關活動的策劃、整合推廣;互動網站創意設計,互動體驗式多媒體開發;觸摸屏、電子沙盤動畫設計,電子設備的租賃與安裝;網路技術服務;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的研發、推廣與技術服務;計算機軟硬體的技術開發與運用。(國家有專項規定的項目須取得有效審批文件或許可證後方可經營)。在湖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60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100-1000萬規模的企業中,共10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優秀。
武漢矩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對外投資0家公司,具有7處分支機構。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武漢矩陣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4、運營新媒體的工作總結和計劃怎麼寫?
一:建立新媒體運營平台
計劃:新媒體網路平台有騰訊QQ、微信、微博、博客、慧聰網及商機網等各類新媒體。做新媒體主要是做微博微信這塊,微博和微信的配合使用來增加推廣轉換率、優化用戶體驗,塑造品牌形象,騰訊微博可綁定微信公眾平台。
總結:注意搜集粉絲的反饋意見、定期或不定期搞一點趣味測試和有獎問答的活動。
二:新媒體平台的維護
計劃:1、QQ、微信、朋友圈。要定期更新日誌保持與粉絲進行互動。
2、微博可發布一些品牌與產品的動態、企業高管的觀點或風趣幽默的段子等。每個月可發布10至15條。
總結:每天要准時的關注最新的媒體消息,從而可以蹭熱度。
三:新媒體的宣傳、推廣
計劃:1.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在網路的基礎上通過報紙、雜志及電視等媒體進行宣傳。
2:利用網路推廣。
總結:(1)搜集本行業和競爭對手的相關資料等備用。
(2)百度貼吧、百度知道及網路
(3)申請一些權重高的論壇、社交網等。
5、大學生市場新媒體互動推廣終端機平台受到大眾歡迎的基礎有哪些?最好是有例子,便於寫論文.
大學生新媒體,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智能終端,智慧校園。傳統的媒體平台包括報紙、雜志、廣播、宣傳展板等,進入網路時代後,SNS、智能終端、QQ群、手機報、人人、微博、微信等的出現,逐漸使校園生活進入了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平台以網路傳播為媒介,自然會帶有網路傳播的特徵。網路媒體的特徵主要有以下幾點:
(1)傳播更加迅速、及時 (2)自主選擇性強 (3)信息的海量性
(4)聲音多元,輿論監督力更強 (5)下載簡便,易於保存 (6)低門檻
(7)融多種傳播方式為一體,感染力更強 (8)高互動性 (9)權威性 (10)全球性 (11)高效智能
而新媒體受到大眾歡迎也有其技術、現實和心裡基礎:
(1)網路的匿名性和平等性是媒介權利變更的心理基礎(2)信息傳播迅速,網路社區讓有共同意志的人得以聯合起來形成輿論影響,是信息社會中媒介權利變更的現實基礎(3)。新媒體的低門檻性,是信息社會中媒介權利變更的技術基礎
針對新媒體平台的特點及其運行基礎,對新媒體平台的運營管理(主要是人人公共主頁和微信平台),有下列幾種方法或者對策:
(1)正確定位媒介的受眾之後,就要研究受眾需求。校園學生對新聞媒介的需求一般來說有:對校園新聞的了解、活動信息的發布和掌握、各類通知及尋物啟事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對校園媒體最基本的需求。而新媒體平台現在的信息發布也不外乎這幾類。但是,在新聞報道策劃中我也說過,校園媒介的功能不能止步於此,這只是實現了其「分享」的功能,「引導」和「溝通」的功能完全沒有體現。新媒體平台的運營管理要明白你在為誰服務,除了提供這些基本功能,應盡量擴大覆蓋范圍,爭取更多的受眾。此時,新媒體平台欄目設置就顯得十分重要。 (2) 與新聞報道策劃一樣,還是需要去認真定為媒介,定位平台受眾和內容,對媒介受眾及內容的正確定位,是一個平台產生強大凝聚力的首要條件。只有正確的媒介定位,才能決定平台准確的發布時間、發布內容、發布頻率等各類細化的東西。
(3) 新媒體平台和傳統媒介一樣,也是需要去設計欄目、編排稿件的。高校校園一直是各類新媒體平台馳騁的沙場,應該每個人的人人都會關注幾十個校園公共主頁,那麼作為公共平台運營管理著,該如何去吸引受眾?好的欄目設置!我記得應該是澄園新宣剛開通人人主頁的時候,就發布了一份平台欄目設置,個人覺得還是不錯的,挺有創新。有些欄目可以一直有,有些就可以根據校園熱點或者時事熱點即時添加。
(4) 劃分完欄目,下一步需要注意的就是更新頻率。更新頻率在一天5-10條為宜。傳播學中有一個經典的理論叫「八秒理論」,說的是人在刷新網頁時超過八秒還載入不出頁面,那麼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關閉網頁。這一定律應用到這里,如果更新次數太頻繁,造成刷屏,那麼就會引起受眾反感。 (5) 新媒體平台具有Web2.0的特徵,即實時、互動和高效傳播。無論是微博、SNS,還是貼吧網站,都在引領著實時、流暢、動態的信息趨勢。網路正從靜態屬性向動態屬性轉變,這樣一種互動開放式的平台,已經涉及到復雜的網路傳播系統。而復雜的網路傳播系統有著以下幾個特徵:不可預測性;連續、開放、互動性;有開始無結束;去權威化;不可分離性和遍歷性;奇異性;不穩定性和不可計算性。
復雜網路系統中存在一種蜂擁現象。蜂擁,即以為大量個體自由組織一起運動。在自然界中,蜂擁的例子無處不在,只需要群體中很少一部分自組織具有引導的信息,群體中的絕大多數自組織就可以達到期望的群體行為。網路上的蜂擁行為具有適應性、穩健性、分散性和自組織性,蜂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從簡單的局部規則涌現出協調全局的行為,一句話很好的反映了這種現象,「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命運」。對蜂擁現象進行控制的關鍵就在於利用強大的意見領袖標識,對蜂擁關注進行控制。
6、如何發揮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我們黨歷來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論研究、課程設置、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近年來,以數字技術、網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為依託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在改變大學生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從機遇方面看,新媒體海量、快速、交互、生動等特點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載體、新平台,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效利用就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從挑戰方面看,新媒體虛擬、開放、難以掌握和監控等特點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迫切要求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全面把握新媒體的特性,趨利避害、發揮優勢,利用新媒體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依託新媒體搭建平台,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多優勢,比如,新媒體功能強大、應用廣泛,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容量無限的新陣地;信息傳播方式多樣生動,符合大學生希望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徵和接受習慣,有利於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堅持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等傳統方式的基礎上,把新媒體引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論壇、博客、微博和專業網站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
通過新媒體加強互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較強的單向性特徵,而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雙向、交互、開放的。這有利於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特別是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但是,由於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繁多而蕪雜,也由於大學生存在一定的獵奇心理、判斷力不夠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受到一定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地通過新媒體與大學生加強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認真做好相應的引導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論壇、博客、微博等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溝通交流,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學生的心坎上;另一方面,建設和完善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豐富其內容、改進其形式,為大學生提供互動平台。學校各部門則應加強協調、形成合力,建立必要的信息監督機制,倡導健康文明上網,營造良好網路環境。
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習,提高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應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方向;又應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和運用新媒體的能力,確保有效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兩課」教學中,應積極發掘網路資源,隨時更新教育素材,並善於利用圖片、動畫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充實、形式更生動。在日常管理中,應注重利用新媒體開展相關調研和測評,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取得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