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你看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此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故宮在我們普通人的心目當中,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神聖,也是非常神秘的存在。也讓我們有一點不可褻瀆的感覺,就像是我們心目中的女神,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但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宮,就彷彿和自己的女神聊了一會兒天,還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沒有哪一個人可以拒絕和自己的女神成為朋友或者是聊天吧。要是和自己的女神說了幾句話,我們也會特別的開心和激動。
看這部綜藝同樣也是這樣的感受,一個對我們遙不可及的建築,突然就這樣赤裸裸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還帶給了我們一些不一樣的感覺,換作是誰也會忍不住的,想要多探究幾分。就像今天你的女朋友主動找你聊天了,你們聊的很投機,如果第2天就算是他沒有主動找你,你也會想要去主動的找他,去了解他更多一點吧。看這部紀錄片就是這樣的心理,他都主動呈現給我看了,那麼我為什麼不多看一些呢?
而且這部紀錄片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讓我看到了一個和我想像中完全不一樣的故宮。原來在那個神秘的故宮里,竟然還有這樣一片地方,有這么多工人在為了把文物修建好,付出自己的心血,甚至有的師傅已經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網路上面說故宮那些不對外開放的場所,也許就是那些工人們工作的地方呢。
2、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能火?
首先,因為這部劇是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共三集,每集都展現幾類關系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
展現出出我國獨有的工匠精神,大國氣質,引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它拍攝的恰好是這樣一個職業人群,總結的話,它其實是一個在歷史縱橫感中思考工作意義的片子,修復文物,是穿越古今、與百年之前的人進行對話的一種特殊職業和特殊生命體驗,參與故宮修復工作的人員都有非常大的自豪感,以前也看過一些拍手工藝的片子,但是我不想再重復這樣的調調:一群道德高尚的人,做著一個大家都不願意乾的工作,嚴守著人類最後的微弱光芒,拍的不再是歷史題材,是現實生活,既有修復技藝、藏品展示,也有不同性情的人物、還有故宮生活細節,而且把傳統的東西與現代化趣味相結合,拍出了大家喜歡看的片子,
當然這部劇火也離不開導演和拍攝組人員辛苦的付出,現場拍攝的時候最高峰是7個人,有特殊攝影和負責協調的外聯製片進來的時候是7個,一般是5個,兩個攝影師,每人各帶一個助理,這回要拍十幾種工藝,每個組平均下來要兼顧五六個工藝,兩個助理同時還兼任現場製片、導演助理等各種任務,要串各個屋子、整理信息寫腳本、設計方案、剪輯。
再就是此次拍攝沒有任何絢麗的特效,拍的都是朴實的情節,真實,沒有嬌柔造作,展現出我國工匠精神的朴實無華,而且包含了物價,人物情感多種方面的展示,拍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引發了無數國人的自豪感,所以可能才比較火的吧。
3、我在故宮修文物 具有什麼傳播功能
紀錄片《我在修文物》主要想表達的就是:無論社會如何發達,手藝都是很重要的,要尊重手藝,要呼喚和發揚這個時代已經淡漠的「工匠精神」。
4、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視聽語言
這部紀錄片本身真的是充滿了各種缺點,從拍攝角度到剪輯到配音都不咋地。
可是我還是很喜歡!!!!因為這部紀錄片又下載了一個app,正式的入了紀錄片的大坑。目前跳入了《我從漢朝來》和《園林》。
恩,題外話說完,回到這部片。
這部紀錄片最打動人的,是人,是每一個勤勤懇懇的文物修復者,他們每個人都認真做事,安心生活。這樣子的狀態真的是讓人非常的羨慕。在他們的身上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世事紛擾,歲月一派靜好。這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至少是我的。很多人都希望活得更純粹一些,能夠專注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要為了其他事情費神。而他們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有著共通的氣質,對於時間的都有一種超然。「過幾年」,「也就5、6年」他們對於時間都是如此般的輕描淡寫。而再看看他們的工作似乎又可以理解了,他們經手的是上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在有百年歷史的紫禁城內工作,時間在他們身上變得很是模糊。所以一個個都特別的顯年輕吶。
5、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內容概括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鍾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綉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第1集
康熙皇帝60大壽時32扇屏風、乾隆皇帝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唐代三彩馬、珍寶館銀器、乾隆生母金發塔等文物紛紛登場。在大半年的時間里,青銅組的王有亮師徒、陶瓷組的王五勝和兩個80後年輕人、鍾表組的王津師徒將分別修復手中的珍寶,以趕上展覽進度,而他們在宮牆內外嬉笑怒罵的生活故事也逐一呈現。
第2集
中國人對木頭有著極為特殊的情感。幾千年下來,中國人一直在用遠比石材脆弱很多的木頭建造家園。生活在樹木旁,住在木房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棲身從木開始,用木頭造紙,用木頭刻版印刷,栽種、培養、雕琢一個個可造之材,木雕佛像,看上去更是多了一份蘊含生命的親切。
第3集
一幅已有250年壽命的古畫,沒有作者落款,沒有畫面內容介紹,也沒有確切創作時間,在此之前,它從來沒有與公眾見面過。連它的名字,在修復時也還沒有定下來。經過故宮專家考證,它畫的是乾隆皇帝給他母親崇慶皇太後過80大壽時,現場祝壽的實景。這幅古畫,原本非常的殘破,絹面有缺損、斷裂,還有霉跡。書畫組的科長楊澤華和同事們剛剛把它修復好。
6、如何看待B站對《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的投入
沒有匠氣何以能談匠心?
文/夢里詩書
當初看《我在故宮修文物》昔日的紀錄片時,有感現代社會浮躁的功利仿若那被深宮高牆所阻隔,為人所見於一份不為繁華易的匠心傳承,但這股匠氣卻仿若在這部本該更為精粹的電影版中消失了,難見重心的贅述,被弱化的人文思考,如此沒有匠氣的作品又何以去談匠心?
還記得最初剛在網上看到這部紀錄片,短短的十來分鍾便已然被其所深深的吸引,它猶若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時空的大門,不僅為人所見那傳承千年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也看到了一群傳承文物修繕技藝的故宮人對匠心的堅守,而更為難得的是這是一部真正將人文與生活兩相結合的作品,乍看下的淺顯隨意,實則將這群匠人們的風采心雲流水的表露而出,毫不誇張的說我情願在影院看到的就是網上這一百五十分鍾的合集,而不是如今的這部新作。
那麼為什麼一部本當是升華精粹的大電影反倒不如原有的成片,這在於這部新作讓人感覺更像是一部蹭熱度的明星電影,而不是一部真正有著主旨核心的紀錄片,當這部電影開始時,混亂的節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甚至都無從令人進入狀態,而更為突兀的是導演仿若是在玩一個拼圖游戲,將原本已然分門別類,步步為營的格局全然打亂,牽強的再度拼湊一體,這樣的做法,已然令這一故事本自匠心的重心變的雲山霧繞。
從整體來看,《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個感覺讓人熟悉而陌生的作品,說它熟悉是因為電影沿用了大量已然在紀錄片中播過了的鏡頭,難見新意,而說它陌生則在於其非但沒有了原有的魅力,生硬的價值觀締結使其充滿了如同說教的意味,更無從所見一個本當去著點的「修」字上,使得匠人雖然還是那個匠人,但那「不為繁華易」的匠氣早已消散的無影無蹤。
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可以說擁有一個已然成型的好故事,也擁有一群擁有一群故事的老匠人,但電影自身卻唯獨沒有秉承那種能去瑕疵必究的匠氣,以至於空談匠心的怪誕反倒發成為了這部電影頗具諷刺意味的耐人尋味之處。
7、有關我在故宮修文物方面的議論文大約兩千字
(一)題名(Title,Topic)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格式相關書籍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准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後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 words)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准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性的詞或片語。
8、我在故宮修文物800論文怎樣看待這一事情
紅牆,高檐,琉璃瓦——紫禁城歷經數百年,依舊雍容華貴,隨時光的流淌,做一個「遲暮美人」。如今,它已作為博物館向百姓開放,遊客們懷著崇敬和好奇,趕來一窺它的豪華精緻。殊不知,有這樣一群人,工作地點就在故宮,而工作內容是修復故宮里的珍貴文物。我們眼中的神秘,卻是他們生活的日常,他們用一雙雙巧手使文物「再生」,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鏡頭記錄下了這一切。
「他們彷彿不食人間煙火,」紡織組陳揚笑著坦言:「剛剛畢業進來的大學生會有很長一段適應期,這里太安靜了,就像與世隔絕一樣,有時候我都不敢說話。」小小的屋子裡更多的是沉默,他們用心靈與文物對話,使價值連城的文物重新煥發出光彩。陳揚用「緙絲技術」恢復乾隆時期的絲織匾額,因為仍然沿用著古老的技術,一天下來只能織出幾厘米。「坐得住」、「靜得下心」成了他們工作的關鍵。那些古老的手藝在他們手中得到傳承,一代代匠人用他們的執著與熱愛,跨越古今,為我們講述著光陰的故事。
現代社會將我們裹挾在時代的浪潮中飛速前進,所以我們更應堅守一種工匠精神,細細打磨,追求完美。故宮文物修復科鍾表組的王津,打小就進入故宮拜師學藝,打雜五年,才漸漸上手修復文物,如今,他即將退休。今年,他歷時八個多月修復了一個大鍾,純粹的笑容展現在他的臉上。但是望著櫥窗里靜止不動的鍾,他無奈地對著鏡頭說:「有點心疼。」是啊,默默付出這么久,終於讓鍾上的動物跳動、歌唱起來,變得鮮活。但是展現在大家眼前的,仍是靜止的鍾表,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他們並不是刻板的一群人,他們帶著對職業的熱愛,使自我的生命得以張揚。正如雕刻組屈峰所說:「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里頭。」不同的人,相同的是執著與熱愛。更讓人感動的是那一幕幕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早上上班時,推開朱門,御貓在檐頭跳躍玩耍;閉館時,他們騎著自行車,在空無一人的大殿前兜兜轉轉,感受常人難以體會的寧靜氛圍;幾百年前栽下的杏樹結滿了黃杏子,陽光下,眾人拉著一張大大的厚紙接住打下來的杏兒,歡笑充斥著小院子… …
大國工匠精神在這部紀錄片里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在這個日益功利的世界裡沉潛於心,蝸居在小小的一隅,憑借巧手神思,讓我國傳統文化重新散發光芒。反觀當今社會,有幾個人會為自己奔波忙碌、追名逐利的生活感到虛無失望呢?又有多少人幻想著在生命里能有這樣一場神秘的相遇?期盼著,期盼著,能有更多的人傳承我們的古老手藝,能有更多的珍貴文物重見光明!
9、去年春節的時候,一步中央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網路,點
這部紀錄片最打動人的,是人,是每一個勤勤懇懇的文物修復者,他們每個人都認真做事,安心生活。這樣子的狀態真的是讓人非常的羨慕。在他們的身上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世事紛擾,歲月一派靜好。這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至少是我的。很多人都希望活得更純粹一些,能夠專注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要為了其他事情費神。而他們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有著共通的氣質,對於時間的都有一種超然。「過幾年」,「也就5、陸年」他們對於時間都是如此般的輕描淡寫。而再看看他們的工作似乎又可以理解了,他們經手的是上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在有百年歷史的紫禁城內工作,時間在他們身上變得很是模糊。所以一個個都特別的顯年輕吶。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他們或許令人敬佩,卻依然有一種距離感。而片子里各種各樣有愛的小細節補充了這樣的距離感。木工組的打杏子(這個細節特別有趣,一開始在哪裡找蓋文物的紙,還以為又有什麼厲害的文物要出來了!然而是用來接杏子。);種樹的、種菜的;逗貓的;出去看展的……這樣子平凡的生活讓人頓感親切。非常的有生活氣息,讓人很想去故宮工作吶,不虧是招工廣告! 我覺得,讓人回歸到人,不去神化,這是最好的狀態。紀錄片中每一個文物修復者是大師,也是普通人。這是我覺得這部片子非常棒的地方。 竟然全文結束了都沒有提到我的王師傅!不行!再加一段王師傅。鍾表組王師傅在結束的時候說:怎麼就靜置了,好不容易才動了,(跟攝像機說)動起來完全不一樣,特別漂亮。辛辛苦苦才恢復了演示功能,最終在展覽的時候卻只是靜靜的擺放在一旁,沒有人知道動起來的樣子。真的特別的可惜,王師傅說的時候,真的是很心疼。希望以後各種展覽,對這種能動的但需要靜置展覽的物件,可以拍一個視頻放在展覽品的旁邊。不要辜負每一件藏品和為之付出心血的人,做的人不容易,修的人也不容易。既然都費心費力的做展覽了,就多拍一個視頻吧
10、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敘事方式特點是什麼?
這部紀錄片最打動人的,是人,是每一個勤勤懇懇的文物修復者,他們每個人都認真做事,安心生活。這樣子的狀態真的是讓人非常的羨慕。在他們的身上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世事紛擾,歲月一派靜好。這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至少是我的。很多人都希望活得更純粹一些,能夠專注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要為了其他事情費神。而他們就是這樣的人。
他們有著共通的氣質,對於時間的都有一種超然。「過幾年」,「也就5、6年」他們對於時間都是如此般的輕描淡寫。而再看看他們的工作似乎又可以理解了,他們經手的是上百年的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在有百年歷史的紫禁城內工作,時間在他們身上變得很是模糊。所以一個個都特別的顯年輕吶。
如果僅僅只是這樣,他們或許令人敬佩,卻依然有一種距離感。而片子里各種各樣有愛的小細節補充了這樣的距離感。木工組的打杏子(這個細節特別有趣,一開始在哪裡找蓋文物的紙,還以為又有什麼厲害的文物要出來了!然而是用來接杏子。);種樹的、種菜的;逗貓的;出去看展的……這樣子平凡的生活讓人頓感親切。非常的有生活氣息,讓人很想去工作吶,不虧是招工廣告!
我覺得,讓人回歸到人,不去神化,這是最好的狀態。紀錄片中每一個文物修復者是大師,也是普通人。這是我覺得這部片子非常棒的地方。
竟然全文結束了都沒有提到我的王師傅!不行!再加一段王師傅。鍾表組王師傅在結束的時候說:怎麼就靜置了,好不容易才動了,(跟攝像機說)動起來完全不一樣,特別漂亮。辛辛苦苦才恢復了演示功能,最終在展覽的時候卻只是靜靜的擺放在一旁,沒有人知道動起來的樣子。真的特別的可惜,王師傅說的時候,真的是很心疼。希望以後各種展覽,對這種能動的但需要靜置展覽的物件,可以拍一個放在展覽品的旁邊。不要辜負每一件藏品和為之付出心血的人,做的人不容易,修的人也不容易。既然都費心費力的做展覽了,就多拍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