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體時代對受眾的媒體素養提出哪些新要求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格局的變革以及社會輿論的多元化發展,使政府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給領導幹部的媒介素養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新形勢下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已成為加強其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闡述和媒介素養含義的基礎上,解析了新媒體時代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內涵,歸納了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現狀,最後從宏觀-環境與制度、中觀-媒介素養基石、微觀-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層面提出了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建議。
2、媒介素養的新要求
網路是個虛擬的環境,人們在這個世界中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身份,自由發表言論,因為沒人知道自己是誰,他可以不必負任何責任。在「第二媒介時代」我們需要營造一個和諧的網路環境,我們急需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
何為媒介素養?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如果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那麼,媒介素養就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它包括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解讀能力,除了現在擁有的聽、說、讀、寫諸能力之外,還應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碼影視、廣播、網路、報刊和廣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電腦、電視、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廣泛的信息技術來製作、傳播信息的能力。」中國的受眾,由於性別、文化、民族、職業等差異,媒介素養的程度不一,低下者居多,他們上網的唯一目的就是娛樂、游戲,使得網路呈現出一種泛娛樂化傾向。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力丹認為,「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公眾對於媒介的認識和關於媒介的知識,另一個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公眾,既是受眾,也可能是傳者,現代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為現代社會的媒介公民,也應從兩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作為受眾,應能夠正確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見,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中國的受眾是很好的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卻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首先,受眾應當明白媒介所構建出的擬態環境,媒介信息是建構出來的「真實」,其內容不完全是客觀世界的真實拷貝,而是經過刻意篩選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因素的融合。其次,受眾應學會理性地辨別信息的真偽,不盲目相信媒介所報道的信息,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對各類信息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批評性意見。最後對媒介中屢見不鮮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受眾應認知其危害性,提高對這些負面信息的免疫力。受眾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奠定深厚的理論功底,才能正確解析信息,運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發展自我。 作為傳者,要自覺接受傳媒素養教育,強化自身的傳媒職業精神。
中國的相關法律政策也要加強對網路、手機簡訊等的管理監督。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傳者,之所以會出現文章前半部分所敘述的不良後果,一是由於人性的弱點,從眾心理,當一種形式出現,受到很大關注,傳播極快,效果極佳時,另一種形式的東西就會大量產生,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這種從眾心理,了解其害處,克服人性的弱點。二是由於傳者缺乏職業道德,未接受傳媒素養教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喻國明說:「人人都可以參與新聞的傳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職業道德,也難保證每個人都受到過新聞專業的嚴格訓練,通過他們所傳播的信息,很難說是真正新聞還是無知之見。」傳者媒介素養的提高,使自身了解了傳播實質,明了傳播意義,知道話語權的重要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傳者。
眼下,眾多受眾正享受著網路帶來便利與娛樂。但是,作為「第二媒介時代」的公眾,面對琳琅滿目,變化紛雜的信息,個人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者,更可能成為一名傳播人。這就要求個人要有相應的媒介素養。其中不僅要對各種媒介信息有較高的解讀和批判能力,為個人生活發展所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傳者。同時中國的相關法律政策也要加強對網路、手機簡訊等的管理監督,共同構建和諧的媒介環境。
3、新媒體時代對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格局的變革以及社會輿論的多元化發展,使政府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給領導幹部的媒介素養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新形勢下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已成為加強其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闡述和媒介素養含義的基礎上,解析了新媒體時代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內涵,歸納了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現狀,最後從宏觀-環境與制度、中觀-媒介素養基石、微觀-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層面提出了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建議。一、新媒體與媒介素養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的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利維斯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學界對其定義尚未達成共識,但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出的定義影響最為廣泛:「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製作能力,以及思辨反應能力。」媒介素養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徵:一是媒介素養是一個多維的概念,具有認知的、情感的、美學的和道德的維度;媒介素養是一個連續統一體。
4、媒介素養的四個要素是什麼?
媒介素養的四個要素是指: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評價信息和傳播信息。
5、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哪個更有利於社會和諧
新媒體在中國蓬勃發展,對當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包括媒介生態的變化、生活形態的轉變、社會階層的重組、思想觀念的沖擊等等。究竟新媒體帶給我們什麼?對個人造成多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媒介生態?對中國社會又有多大程度的改變力量?我們認為問題的答案,從根源上來說,取決於人而非新媒體,即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媒介使用情況、媒介素養與新媒體素養情況、對新媒體的認知與評價等等。惟有了解這些基本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思考新媒體對中國現階段社會的影響與意義。
本文為國家985平台項目《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大規模問卷調查的預調查成果,於2012年在上海組織了兩場焦點小組訪談 ,第一組為基本學歷組(高中及高中以下),第二組為較高學歷組(高中以上),共21人參加。受訪者是住在上海的普通市民,包括上海本地居民、從外地移居上海的白領階層或專業人員,以及從農村到城市工作的外地民工,年齡介於24到60歲之間,男女比例相當,教育程度從初中到大學,籍貫分布與上海的人口組成較為符合,來自外地的居民略多於上海本地居民。在家庭方面,三口之家佔了八成,家庭人口最少兩人最多四人,已婚者佔了八成。雖然家庭人口差異不大,但是家庭月收入差異甚大,家庭月收入最低為2300元,最高達到25000元,之間相差超過10倍。在從事的職業方面,包括專業技術人員(醫生、教師等)、職員(保安、倉管等),工人、個體戶、自由職業者、離休幹部與公司管理者等。
一、媒介使用情況
在電視、報紙、廣播、網路四種主流媒體中,受訪者最常使用與最不可或缺的媒介都是網路,所有受訪者都有上網經驗,最長15年,最短1年,均值為8年。上網目的以信息、娛樂、交流為主,其次才是購物。雖然受訪者的生活離不開網路,但是他們最信任的媒介卻是電視,其次才是報紙與網路。在所擁有的新媒體設備方面,所有受訪者都有可以上網的電腦,超過六成的人擁有平板電腦,超過六成人的手機可以上網,但擁有智能手機的人不到五成。在新聞渠道方面,電視與網路是受訪者主要的新聞渠道,年齡較大的女性更多以電視作為主要新聞渠道(均值51歲),而年齡較輕的男性更多以網路作為主要新聞渠道(均值32歲)。
2
從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網路為何在受訪者生活中如此不可或缺,因為依託網路技術且便於攜帶的新媒體,已經不僅僅是"身體的延伸",它更像是身體的一部分,且匯集了電視、報紙、書籍、廣播等各類型媒體的內容:
1.網路即生活
受訪者無論男女老少,皆離不開網路。一早起來就把電腦打開上網的人超過六成,看股市、看新聞,有的人還沒起床就開始用平板電腦,甚至上廁所也繼續用平板電腦,上班途中低頭看手機,到了公司繼續上網,於公於私,他們都離不開網路。L女士(55歲)說:"9點半上網看股市,聽聽裡面的mp3音樂。一面放音樂,一面看股市,一面做做家務。到中午,股市沒有了,就上上網,打打游戲。無聊啦,就看看新聞,在網上看看房子什麼的,就這樣過了一天。" X先生(29歲)說:"早上起來第一件事,電腦開開,在電腦上看新聞……邊吃早飯邊看。然後有事就出去忙,比如說在外面等人或者說很無聊的時候,就掏出手機來看看新聞。" K先生(39歲說):"早上的話一般在7點鍾左右醒來,在被窩里看一會iPad,大概8點鍾上班,上了班基本上就會和網路有關系,一直就上網。"
2.新媒體如影隨形
手機、平板電腦等隨身設備使得新媒體應用更加方便,也讓非電子化、數碼化的傳統媒體在某些情況下淪為候補媒體,例如在公司不能上網時只好看報紙,在家中不能上網時只好看電視。K先生(39歲)說:"我們家的電視是個擺設,幾乎從來不看,除非老人在家,他們會看一下。" P女士(38歲)說:"我們電視已經不大開了,一般能在電視上看到的,在電腦上也都能看到。"N女士(38歲)說:"上班時間不能上網,有空就會看看報紙,《文匯報》《解放日報》等等。但是感覺現在的報紙好像沒多大意思,政治方面的內容比較多……不太吸引人。" D先生(25歲)說:"我在單位里就看報紙,因為單位訂報紙,就看,看《勞動報》,但是看的內容不多,因為有很多廣告。一回到家電腦就打開了。"
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網已經超出了媒介使用的概念,新媒體也已經超出媒體的范疇。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攜帶型的設備發展下,新媒體成為人們接收內容的終端界面,匯流了各種媒體的內容,一個小小的新媒體設備裝載了電子書、電子報、電視劇、電影等等,這或許造成了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的錯覺,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新媒體"包括"了傳統媒體。
3.健康也是關鍵因素
媒介使用受到工作、家庭、身體因素影響,其中,身體因素影響最大,特別是視力問題。手機屏幕小,需要好眼力,而平板電腦的屏幕較大且容易操作,因而成為中老年人的"新寵"。W女士(52歲)說:"沒事了,就在msn上跟我女兒聊聊天,我現在就是用iPad2,隨時都可以坐在那裡上網……手機主要是年輕人看看,對於我們字太小了。"而在外企工作十分忙碌的Y女士(25歲)說,回到家絕對不想再看到電腦,在地鐵上也無法用iPad或手機,因為會頭暈。
使用新媒體與使用傳統媒體相同的是受到使用者閑暇時間多寡的影響,不同的是使用者在使用新媒體時,對輻射影響健康的顧慮多於傳統媒體。Q先生很少上網,因為擔心影響到懷孕的太太;Y先生天天上網,因為他"上班時很空"。Y先生(55歲)說:"我是物業管理,所以我上班時很空的,一上班就把電腦打開了,上班時就一直上網……如果碰到電視直播重大的事情,我還把後面的電視機打開來。"
二、媒介素養情況
本研究對媒介素養的定義主要根據美國媒體素養中心(CML: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的定義: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生產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對受訪者媒介素養的情況從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是通過訪前問卷的定量分析,二是通過焦點訪談內容的定性分析。在訪前問卷中,媒介素養包含了"媒介組織"、"新聞素養"、"刻板印象"、"媒介參與"共四道題目,焦點訪談則主要談及受訪者對媒體的認知、理解、創造、質疑與思辨能力。
1.媒介素養有待提升
統計後發現,受訪者的基本媒介素養依然有待提升。他們對媒介組織有基本的認識,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國外的媒體不一定是由國家經營的;但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將新聞等同於現實的問題。受訪者中有近四成的人將新聞等同於現實,以為新聞報道可以完全反映客觀世界;近三成的人存在刻板印象問題,同意外地民工造成了上海的治安問題;而曾經通過媒體發表意見的人沒有過半。
此外,受訪者對媒體的質疑態度並不均等,且普遍相信權威。雖然他們最常使用與最不可或缺的媒體都是網路,但是無論學歷的高低,最信賴的媒體都是電視,認為電視新聞"比較真實"。基本學歷組第二信賴的媒體是網路,而較高學歷組第二信賴的媒體則是報紙。N女士(38歲)說: "網路上的新聞,我覺得不是全可信的。現在虛假的也挺多的,電視相對來說要真實一點。"受訪者認為"官方"權威媒體還是比較可信的,且年紀輕與學歷高的人有更加相信權威的傾向。W先生(25歲)說:"像一些官方的報紙肯定還是比較客觀比較有權威性的。比如說像《文匯報》《解放日報》、新華社的一些新聞,比較權威的機構、政府部門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客觀的、有權威性的。"
2
2.廣告素養有待加強
此外,受訪者的廣告素養也有待加強。訪談中,我們發現年紀輕的受訪者對植入式廣告的接受度非常高,不僅對無所不在的廣告騷擾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是一種智慧的表現。Y女士(25歲)說:"前段時間看《杜拉拉升職記》,本來就是講辦公室的事情,那如果她到茶水間拿一包立頓紅茶,拿一個雀巢咖啡,這很正常,因為大家辦公室就是這樣的。"W先生(25歲)說: "之前一個電視劇叫《無懈可擊之高手如雲》,會打清揚的廣告,我看得很開心,而且我去超市的時候就會走到那裡去買,會受到它的影響。我們做生意的人頭腦都比較理智一點,但還是會受這方面的影響。還比如說讀大學的時候,一個選秀節目叫《快樂女生》蒙牛酸酸乳,我平時吃早餐的時候就會喝這個。"
由於新媒體帶來更多新形態的廣告營銷方式,例如運用電子郵件等方式攜帶產品消息的"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或以在線游戲的形式讓使用者不知不覺中接觸到廣告信息的"廣告游戲"(Advergames)等等,因此,廣告素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且廣告素養能力的建構難度也愈來愈高,不僅對廣告信息要有分辨能力,還要對廣告內容與廣告出現的形式具備批判能力。Robert McChesney在2002年第一次ACME會議上即提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高度商業化與利益導向的媒體系統,這對於公民社會是很糟糕的事。他強調媒體素養教育不應只是告訴消費者媒體商業利益的結構,還要讓他們知道媒體系統是如何與為什麼運作,如此,他們才能批判並參與。
三、對新媒體的感受與評價
多數受訪者對中國媒體的評價是"說不準"(66.7%),雖然如此,受訪者對新媒體的正面評價極高,認為新媒體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變化。即使他們也感受到新媒體猶如雙刃劍,但一致認為新媒體對整體社會的正面影響多於負面影響。所有受訪者皆同意新媒體有助於維護個人權利、加速社會改革、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並期盼新媒體能發揮監督力量,促使傳統媒體"說真話"。
1.新媒體傳達民意
受訪者認為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各方面的改革,雖然離"令人感到滿意"還有一段距離。C女士(60歲)說:"現在國家政府也開了微博,很快就能聽取民意。它還可以表達老百姓的呼聲。現在比過去好很多了,老百姓有意見就很快傳播出去了,包不住的,而以前很多事情我們老百姓都不知道,有些是沒有辦法報道的。但是離滿意還很遠。現在是改革開放的重要轉折期。"
受訪者雖然樂見新媒體傳達民意,但他們同時認為執政者的心態更重要,因為新媒體雖然提供了自下而上的表達渠道,但關鍵在於上面聽不聽。Z先生(59歲)說: "這個得看媒體人肯不肯彎下腰讓受眾表達。我給你舉個例子,中國北方一個縣級市的市政府網站搞了一個對政府執政滿意度的民意調查,只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滿意,一個是非常滿意。"
2.新媒體透明公開
受訪者認為新媒體透明公開,有助於維護個人權利、提升社會公平正義,並期盼新媒體能促進傳統媒體"說真話"。M先生(51歲)說:"我覺得新媒體透明度比較高,有時候把社會的不公正一面揭露出來了。新媒體比舊媒體做得好。我們老百姓只希望媒體說真話,真實地報道。我認為現在媒體還是蠻開放的,真話已經達到了70%到80%,把我的視野打開來了。"C女士(60歲)說:"我覺得新聞最重要的就是真實。新媒體在公正公平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你透明嘛,啥事情大家都知道,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受訪者期盼新媒體能像太陽一樣,把一切照亮,讓大家聽清楚、看明白,不僅在民間發揮作用,也把政府機關攤在陽光下。Z先生(59歲)說:"我希望新媒體曬曬各級政府。舉個例子,房價漲啊漲啊……開發商說我的利潤率就在10%到15%,那麼錢都到哪裡去了?到現在為止,我就看不到政府向老百姓講清楚。"
3.新媒體是雙刃劍
受訪者雖然對新媒體滿懷希望,但同時他們對新媒體的負面影響也極為擔憂,主要的擔憂在於信息安全問題。W女士(52歲)說: "像我們的信息怎麼他們(電話詐騙)都收集得到的呢?我們的手機號碼他們怎麼會知道的?都是通過網路過來的,也不好。"其次,他們對未成年人依賴網路也感到擔憂。Z先生(59歲)說: "我認為唯一值得擔心的應該是新媒體綜合征,大家離不開新媒體了。比如說上海停電三天,我估計有不少人馬上要自殺去。"
四、結語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新媒體在媒介競爭局面中是贏者通吃嗎?
新媒體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受訪者的媒介使用與生活形態,他們明顯離不開網路,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成為媒介內容匯流的終端界面。雖然新媒體的使用頻率已明顯高於傳統媒體,但是受訪者對傳統媒體中的電視與報紙信賴程度更高的情況,迄今尚未改變。在新聞渠道方面,年齡較大的女性主要收看電視新聞,而年齡較輕的男性則更多閱讀網路新聞。由此看來,新媒體在媒介競爭格局中,似乎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值得重視的是,"通過電腦看電視,通過手機讀報紙"的大有人在,現階段新媒體在設備方面(硬體)拔得頭籌,但內容方面(軟體)則不然。
事實上,從使用者或媒介內容的角度來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界線正在消弭,因為技術的擴散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使用方式。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媒介競爭局面中並不是取代性的,而是一股融合與引領的力量,引發我們重新思考媒體、媒體與人、媒體與社會的所有相關議題。
2.使用新媒體能提升個人的媒介素養嗎?
新媒體時代,受訪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識面更寬廣,但是受訪者依然存在刻板印象、將新聞等同於現實,對於媒介的參與性與廣告素養也有待提升。在新媒體素養方面,受訪者雖然對新媒體有所認知,使用時沒有嚴重的技術障礙,並且對新媒體相關議題了如指掌;然而,他們對信息的質疑與思辨能力並不高,傾向於相信權威。在廣告素養方面,雖然受訪者都知道什麼是植入性廣告或置入性營銷,但是多數受訪者不以為意,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還認為這是廣告商智慧的表現。可見,受訪者雖然知道新媒體可以維護個人權利,但是對於個人權利的意識尚未全面覺醒。
新媒體帶給人們更便利的生活、更豐富的信息,並提供個人對大眾發聲的渠道,但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新媒體擴大了受訪者的知識面,他們對各方面的議題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其媒介素養並沒有因為新媒體的使用而得到提升。新媒體讓人們對信息(特別是大眾關注的社會案件)有更好的掌握,但是對於個人的媒介素養,無論是傳統的媒介素養或新媒體素養,都沒有明顯的提升作用。這點需要在往後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中進一步驗證。
3.從中國現階段社會來看,新媒體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英國ESRC項目"虛擬社會?電子技術的社會科學" (1997-2002)的研究結果指出探討建構虛擬社會(網路)的新科技的五個原則:第一是語境的重要性,指新科技的吸收與利用主要取決於當地的社會背景;第二是不平等的假設,指對新科技的恐懼與新科技帶來的風險,在社會上的散布是不均等的;第三是補充而非取代,因持續的實證研究結果指出虛擬社會不會取代真實社會;第四是愈虛擬愈真實(the more virtual, the more real),研究結果發現在線活動與虛擬空間會修復並刺激真實世界中的活動與空間;第五是愈全球愈本土(the more global, the more local),反對距離已經消失的說法,因為在超越本土與推動全球的努力下,全球性已演變成依賴特定的本土經驗和認同。
這五個原則或說結論在近年來得到不斷的闡釋與延伸,特別是第一條語境的重要性從未被推翻,可以說是關於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金科玉律。據此,我們重新思考新科技支撐的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如何被吸收與利用,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的社會背景(語境)中具備什麼樣的獨特意義。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受訪者對新媒體的吸收與利用還很有限,顯然他們"利用"媒體或參與媒體的能力比較欠缺,且對於大眾媒體的產制過程、信息與內容產制者的意圖與商業利益、消費者權利等認知皆有待提升。此外,從他們的言語中,我們多次聽到"老百姓"、"官方"等遠離公民社會的字眼,新媒體帶來的社會變革並沒有從這些一般居民的表述中體現出來。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受訪者對新媒體的熱情與贊揚之中,感受到新媒體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價值。他們對新媒體的評價遠高於傳統媒體,認為新媒體能夠促進中國媒體與社會的整體提升。雖然受訪者也認同新媒體是"雙刃劍"的說法,但是整體而言,他們對新媒體充滿期待。因此,我們總結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的核心價值在於民眾對它的期盼:一是盼望新媒體能促進中國媒體"說真話",二是盼望新媒體能匯集民意成為與執政者溝通的渠道,三是盼望新媒體發揮監督功能,揭露社會不公正的問題。由此,我們推論,新媒體在技術的支撐下成為民眾盼望的載體,這是新媒體在中國現階段社會中特有的核心價值。問題是這樣深厚的盼望將"喚"來什麼樣的將來,盼望如何被滿足,盼望與現實的距離,失望與社會問題等等。這些新科技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下所帶給一般大眾的感受,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被持續關注的議題
6、媒體素養和媒體倫理哪個更重要
媒體素養和媒體倫理都很重要。
新媒體技術引發了傳播生態的深刻變遷,公民不僅要完成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素養的必修課,具備辨別、分析、批判和使用新媒體信息的能力,還應以參照和借鑒媒介倫理的專業要求,進行自我規范、提升,以適應 「傳受復合」的新型身份以及「公私含混」的網路輿論生態。
7、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哪些新要求
新媒體的發展、媒體格局的變革以及社會輿論的多元化發展,使政府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給領導幹部的媒介素養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新形勢下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已成為加強其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在闡述和媒介素養含義的基礎上,解析了新媒體時代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內涵,歸納了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現狀,最後從宏觀-環境與制度、中觀-媒介素養基石、微觀-媒介素養教育培訓層面提出了提升領導幹部媒介素養的建議。
8、什麼是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
媒介素養的概念屬地地道道的舶來品,據學者魯賓分析,主要有三個層面,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就是關於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而理解模式的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製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製作用,側重的是對於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說,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