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是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的

新媒體是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的

發布時間:2020-09-04 11:01:51

1、互聯網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互聯網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互聯網已經普及到每個人身上也普及到了每一個家庭,互聯網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提供了便捷,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更接近,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了解,所以說,互聯網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利的。

2、請舉例說一說互聯網是如何改變我們生活和學習的?

中國趕上一個好時代,那就是信息技術時代、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且還將繼續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種改變很可能是一種顛覆性改變。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網路嗎?

2007年,注冊了自己的第一個QQ號碼,開啟了自己的網路時代。



2009年,家中有了大頭式的電腦,不知道幹啥用,主要用來聊天還有聽歌看小說



2010年,通過淘寶,有了第一次網路購物的經歷。



2011年智能機逐漸開始普及,飛信逐步衰退,加之3G和4G網路的普及,逐漸人們放棄功能機簡單的簡訊交流轉移到移動互聯網的沖浪。



2014年6月份前後,開始使用微信。當時對微信唯一特別吸引我的是可以發語音。



2015年,我開始使用網約車軟體。那時候,可能真的沒有想到,網約車對出行的影響會有這么大。



2016年,我開始使用各種共享單車。沒有想到的是,共享單車會泛濫成災。隨著寡頭的出現,馬路兩邊的共享單車應該會越來越有序。但是,同樣因為寡頭的出現,對於用戶而言,不會再有免費的午餐。



2017年,家裡的寬頻變成了100M。賣水的阿婆開始用二維碼收錢。家裡的電腦慢慢成了擺設



2018年,手機變成了越來越重要的互聯網終端。

3、新媒體對經濟 文化 社會生活的影響及我們應該怎樣利用新媒體為我們的學習 工作和生活服務?

注重對人文素質的培養
當代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和專業素質。其中道德素質包括政治立場、個人品質和職業操守;身體素質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狀況;專業素質特指在各自專業領域內的水平和能力,這些一般都能為人們所重視。而人文素質則往往被視為抽象的概念而被忽略。
其實,人文素質在人才的綜合素質中具有靈魂的作用,它對人才的人格、人品鍛造,乃至於形象氣質的陶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新聞傳播工作者而言,因其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巨大,人們對其關注的程度也尤為深刻,所以在人文素質的要求方面,比其他社會成員要求更高。②
新媒體因其傳播方式的互動性與快捷性、傳播內容的龐雜性和開放性,對從業人員的人文素質修養要求更高。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網路上許多內容,甚至是大的網路媒體所報道的新聞、傳播的信息,涉及當事人的隱私,醜化甚至妖魔化當事人,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有職業道德缺乏的因素,但人文素質的缺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過於強調對技術的掌握與運用,培養出來的人才對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缺乏了解、毫無感情,缺乏對人文社科知識的廣泛涉獵,沒有鍛造健全的人格體系。這樣的人充斥的媒體,必定是一個沒有深度、沒有發展前途與發展潛力的媒體。

注重對新聞專業素養的培養
與人文素質一樣,專業素質也是培養新媒體人才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面。
作為新聞教育機構,當前各個新聞院系對於新聞專業素養的培養是十分重視的。
目前,大部分新聞教育機構的新聞專業教育,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之上。雖然媒體都有相通之處,傳統新聞理論對於新媒體也有指導意義,但新媒體畢竟是新興事物,有著與傳統媒體不盡相同的特點,自然,對於新聞專業素養的培養也有區別。當前,必須要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繼承傳統新聞專業培養模式,又符合新媒體特點的新型新媒體專業素養。

注重對職業道德、黨性原則的培養
新媒體,首先是媒體,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而由於我國傳媒的特殊性,還要堅持黨性原則。
新媒體有開放、便捷、匿名等特性,這些特點,決定了新媒體的獨特魅力和作用,但與此同時,也使得媒體從業人員更要堅持媒體職業道德,做好把關人,防止大量的垃圾信息甚至有毒信息流行。
由於新媒體的這些特點,加之媒體間競爭的慘烈,新媒體紛紛採取各種手段搶占傳媒市場,吸引受眾眼球。其間,不可避免地會「擦槍走火」,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有的媒體甚至會主動炮製出一些不良信息,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與傳統媒體相比,國家對於新媒體的管制較為開放,許多新媒體也具有民營及外資背景,因此,裡面的許多人員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淡漠,不能夠用正確的輿論來配合黨和政府的工作。這些現象雖然只是出自個別媒體從業人員,但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媒體教育過於側重技術培養,而對職業道德培養關注不夠。

注重對多種新媒體應用的培養
所謂新媒體,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並不是指一種媒體。除了網路以外,還有手機媒體、高清電視、數字廣播、圖文電視等各種新媒體類型。
但當前,我國的新媒體教育,基本上局限於網路新聞教育,人們一說起新媒體,也基本上把它與網路畫等號。缺乏對於其他類型的新媒體的了解與體認。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網路媒體方興未艾,其他新媒體形式也是蒸蒸日上,比如手機電視,隨著3G的全面鋪開和CMMB的商用,手機電視開始一步步為大家所熟識,顯示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但目前,基本上還沒有哪家新聞學院開設有關課程,涉足此類媒體的傳媒人多是半路出家,此類媒體對於專業人才需求較大,因此,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注重對新媒體人才的長期培養和知識更新
新媒體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媒體類型集合。當前的新媒體人才培養過於注重對人才的一次性培養,學生畢業後,便與己無關了。實際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不斷變動,使得媒體從業人員剛學到的知識,不長時間就落伍了,必須不斷學習,跟上媒體發展的步伐。
新聞教育機構應該採取靈活多變的形式,根據當前新媒體的發展特點,把握媒體發展的最前沿,積極開辦各種新媒體培訓班,為從業人員的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上面所提的這幾個問題,都是當前新媒體人才培養中所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有利於媒體教育機構的進一步發展,而且會促進整個新媒體行業的大發展與大繁榮。

4、談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信息傳播得更快了,事實揭發的更多了,引發人們的更多思考。

5、新媒體生活對我們有哪些影響

,以下是我給大家總結並整理的有關新媒體生活的相關資料。沒接觸過這類專題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大家可以跟隨我去了解這類知識。我相信通過大家的了解與學習,一定也可以成為這方面的精英。下面,請大家跟隨我的文章,一起去了解並學習:網路發展到今天,應用層面經歷了太多的變化與發展。人們還沒來得及迎接某某時代,下一個新的時代又要來了。實際的應用是以技術為前提的,尤其是在網路這一主要建立在高新技術支持之上所建立起來的應用體系,技術更是成為其主導。但是,同時也應看到技術的出現是以社會的需求為前提的,在社會逐漸多元化、社會結構趨向扁平化的今天,人們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傾向於自主性、創造性、平等性。本文介紹了了SNS網站的定義及其建立的理論源流。並結合個案探討了目前國內外SNS網站的發展現狀。通過對這一新的網路傳播形式的總體狀況的介紹和分析,認為SNS網站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融合真實社會和虛擬網路世界的生活平台。以上內容是有關新媒體生活的相關信息,如有想了解淄博公交車體廣告的朋友們,還請及時關注本網的更新內容。

6、新媒體從哪些方面改變了以往媒介生態

新媒體從哪幾個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媒介生態:
1,打破傳統媒體霸權;
  2,發行量、收聽收視率變化;
3,經營收入變化;
4,受眾結構變化;
5,閱讀習慣變化等;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主要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將是未來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單一形式的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而新媒體是集傳統意義的媒體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創意完成的對於信息的傳播加工以及新的詮釋的一種新的媒體概念。也可以稱作是第五媒體。 新媒體的形式隨著生活科技以及人們對於信息的需求,瞬息萬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時下非常風靡的移動電視流媒體,數字電影,數字電視,多點觸摸媒體技術,重力感應技術,數字雜志等諸多形式。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的抓取更加的深入,希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互動,以及對於信息的重新自我詮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經歷參與其中獲取自己最想得到的信息。新媒體技術的誕生是人們將平面媒體信息獲取的枯燥性,延遲性,非互動性等不足的方面加以整合,運用數字技術,無線技術,和互聯網三方面改善了受眾群體對於信息量冗雜以及信息質量殘損的劣勢,使得信息在保證量的基礎上更加能使多個受眾群體得到及時的溝通交流反饋,達到了市場,受眾,市場反饋的良好循環模式。更大程度上的清除了信息的冗餘。因此新媒體又可以定義為:互動式數字化復合媒體。新媒體的參與性非常強,不需要太為復雜的設備,技術以及人員的配備就可以實現你自己的新媒體作品,如當下非常熱捧的定格動畫。在新媒體技術還未誕生之時,人們想通過簡單的方式表達自己獨創的想法有些許困難,但當新媒體技術誕生後,你只需要一台相機,一個剪輯軟體,以及你充滿創意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個新媒體的產物——定格動畫。你可以將你的想法通過手工的形式加上拍照技術,在剪輯軟體上將其排序剪切再配上聲音便是你獨一無二的數字微電影,每秒24張照片的速度可以讓你的定格畫面動起來,讓你獲得當導演的樂趣。新媒體技術就是互動式媒體的展現,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便是受眾與媒體之間更多更深層次的互動。

7、互聯網在信息方面怎麼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一年來,有很多高管朋友都有了微信,但需要知道的是,他們並沒有微博。因為微博公開,有很多他們想說的話,甚至是生活中的蛛絲馬跡,都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的運營。而微信,他們盡量在非常小的朋友圈子裡,來建立這種互動關系,使得我能夠進一步了解企業的高管們在想什麼。比如:有好幾位朋友,在朋友圈裡發「90後新生代消費者調查」,或者是「沒有報紙的世界」,還有「特斯拉」。時代的變化,被互聯網引導的生活形態進一步催化,企業的領航員更需要敏銳的抓住這些變化,努力尋找其中的市場機會。
去年開始,有更多的需求湧向新意互動(CIG)的客戶部門、策略部門,甚至是管理層,我們的合作夥伴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比如:如何能做到像杜蕾斯一樣的口碑營銷;區域性微博及微信的營銷如何開展;如何在保證成本的前提下與團購及電商平台合作;甚至是企業現有的數據,如何與互聯網的數據進行打通?而在此之前,大家的需求還在討論如何才能夠提高微博、微信的粉絲量;如何才能夠在互聯網上獲得更多的聲量;如何才能夠防範及處理互聯網危機。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變化?是因為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消費的形態和人們的價值觀。
今天,人們初次結識或許不會留下手機號,但是多半會有一方提出加個微信的需求。如果另外一方說沒有,局面會很尷尬。如果沒有微信,在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是會有障礙的。至2013年7月,微信的國內用戶已超過4億;截至2013年8月,微信的海外用戶超過了1億。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微信是繼微博之後,重建人際關系的典型產物,也是所謂網路外部性的典型代表。互聯網發展這么多年,從核心的15至35歲群體,向更高的人群去擴散的速度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但微信做到了。因為媽媽想看到孩子在大學里的照片,微信可以做到;爺爺想看到孫子玩鬧的影像,聽到孫子的聲音,微信可以做到。另外,網路的匿名性,在移動社交方面,獲得了更多的機會。人們只有一個身份證號,卻可以擁有無限多個微信號,在移動社交平台上,人的價值觀因此發生了變化。微信及其引發的人與人溝通方式的變化和價值觀的變化,是當下時代轉型必須要關注的,類似的變化不僅重新構成了社會消費形態和意識形態,更加對企業及個人的發展產生了很大不確定性的沖擊。
「低頭族」這個詞大約產生於3年前,而現在企業才意識到人們都已經成為了這樣的「低頭族」。他們會「低著頭」路過你的路牌和你刊載著廣告的報亭,他們會在客廳里坐在沙發上看著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對你在電視上投放的廣告不見不聞,他們會去你的店裡試了衣服,把玩了電子產品,之後回到家通過淘寶、eBay、京東去購買。他們也會在朋友圈裡表達使用你的產品或者服務的不滿情緒。很多企業在要求我提供人們依賴於互聯網生活的證明,我想,如果我們都是這樣生存的,我們見到的人都是如此,還需要證明1加1等於2嗎?
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三大要素
真正的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以前慣用的營銷手段,消費者看不見也不願意去看,不願意感知。傳統的營銷戰術打在了空氣中,因為消費者在轉移,去到了互聯網生存的世界裡。似乎很多的理論方法都需要重新討論,還有更多的新的手段出現,也存在選擇的問題,網路營銷或者數字營銷真正成為企業營銷的主體。因此企業的需求很多很雜,並不奇怪。
但需要提示的是:第一、經過無數實踐證明的經濟理論和營銷理論仍然是正確的,並且依然是營銷、戰略的核心規律,不要因為互聯網思維的沖擊而本末倒置。第二、互聯網是介入變數,它使得產業格局和市場平衡都產生了扭曲,而且扭曲中誕生了新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企業家享受到了新的經濟體制誕生的市場紅利。但是機遇也不過10至15年。當人們對互聯網介入後的經濟模式進行了解、普及,這一輪的市場機會又會過去,新的平衡又會誕生,所以留給大家的時間並不多。第三、有很多文章都在講互聯網思維,相對於服務業,改造比較容易,類似於汽車這樣的製造業是非常難落地的。所以我覺得要換個角度看互聯網思維,重新去梳理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的理解是:如何抓住互聯網引發的產業及經濟格局變化中的市場機會,贏得未來的競爭。互聯網思維不是點,不是要完成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媒體及平台的數字指標,而是基於互聯網生存的消費者,來調整甚至重塑經營方式的商業模式。這樣說起來似乎很復雜,但是我們可以找到一個非常簡單的規律。
首先,在下面的圖中,我們看到在現實世界以及互聯網生存的世界之間,形成了消費者轉移的蟲洞,消費者在轉移的時候,是以數據的方式存在的。我們看不見消費者的臉,立體的圖像,但他們卻以多種形式的ID以及行為軌跡這樣的數據存在於那個世界裡。研究消費者無論他是人,還是群體,都應該以數據為出發點,有人說互聯網就是數據,這是對的。
有個電影叫《白金數據》,電影中人們可以根據犯罪嫌疑人的DNA,推斷出這個人是男性,30歲,喉結大,眼睛小,嘴唇厚,腳趾的中指長,內向,不愛說話,易怒,反社會傾向綜合評分7分。由此能夠畫出犯罪嫌疑人的相貌,並根據DNA配對,圈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范圍,最終找到了罪犯。這是一部科幻電影,但是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越來越多的曝光在他人面前。
大數據利用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紙牌屋了,利用大數據,我們可以優化廣告投放,具象訴求人群,對傳播和營銷採用以數據為核心的衡量指標。而大數據幾乎在企業營銷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發生巨大的價值,酒店可以根據用戶在網上對房型的點擊來制定價格、促銷,和市場推廣的核心產品。汽車企業也可以根據訪問官網及第三方平台的消費者行為軌跡來指導研發和產品投放。對於消費者,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他們,或者是開展一對一的服務。
互聯網技術加上大數據挖掘,使得企業能夠直面真相,用最高的效率、最優化的投入去贏得競爭。但是,很少的企業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在觀望,想看到同行們哪一位先下手,再去了解經驗。我需要強調的是,互聯網時代數據是稀缺資源,搶先佔領的企業先發優勢就會形成高壁壘,雖然有非常大的風險,但大數據的投資是投入在今天,收獲在明天,成就在後天的。
第二點,消費者在轉移,他們進入了互聯網的通道,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移動互聯網促成了消費者的質變。智能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最主要載體,成為了人體的器官,它幫助我們隨時開展社交,接觸現實中熟悉或虛擬世界熟悉的朋友。它幫我們做選擇,從價格、距離、口碑等方面挑選餐廳或者4S店;它幫我們判斷眾多女友的距離,追蹤你的另一半在哪裡;它還可以幫我們隨時隨地的理財,而不必去銀行排大隊,看臉色,掏冤枉錢。移動互聯網最大范圍地實現了互聯網的終極目標:最便宜和最便利。而且更加集合了人的多重面目,隨心所欲的做一個又一個另外的自己。人們就在這樣變化,企業也必須走進移動互聯網的世界,去研究「低頭族」們如何拋棄了報紙,來看微博和朋友圈,如何藉助已經成為器官的手機這個平台全天候深入到消費者的生活中去。而移動互聯網仍然離不開上一個話題,有關數據統計移動流量佔全球網路流量的21.6%,已經成為企業收集數據最重要的領域。對於移動數據運用最好的企業,Nike是其中之一,未來企業的競爭一定是對數據的佔有及分析的競爭,那就從移動互聯網開始吧。
第三點,在蟲洞中轉移的消費者已經不再是「中彈即倒」的受眾,他們主動尋找、傳遞和創造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並樂在其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圈子,藉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他們享受著更加自由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對於企業的營銷手段是封閉的,拒絕的。想影響他們,必須進入他們的生存圈,成為他們的生態中的重要因子。企業、品牌、產品和服務與消費者建立價值的供需關系,甚至是心理層面上的情感共鳴。而這些還不夠,如何鎖定這種價值關系,需要有精心的設計,創造品牌需與消費者共同依存,形成不可分割的生態鏈。這樣既有助於消費者利益的不斷增長,更能夠讓企業的營銷建立起強大的壁壘防禦同品類競爭品牌的侵蝕。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必須把握這三大要素: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生態圈。移動互聯網是消費者和企業互聯網轉移的快車道,大數據的開發及應用是互聯網營銷的核心能力,而生態圈是「道」,是企業必須研究的商業模式。將這三個核心要素加入企業的戰略及營銷思考中,適用於任何類型的企業,也可以解釋大多數互聯網營銷相關的問題。做好這三個要素的工作,是企業互聯網時代轉型的基本要求。更是企業面對未來來自產業內外強大的對手競爭的必備武器。

與新媒體是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的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