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傳播對社會輿論的影響

新媒體傳播對社會輿論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09-03 19:29:54

1、談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信息傳播得更快了,事實揭發的更多了,引發人們的更多思考。

2、新媒體時代的輿情特點有哪些

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特點 新媒體時代,數字化、網路化、即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地影響和改變了社會輿論的生成模式,使輿情傳播具有鮮明的特點。
傳播主體多元化。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的時代。
傳播內容海量化。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體現,伴隨著搜索引擎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文字、音頻、圖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斷創新和擴充,使公眾在海量信息中獲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傳播節點碎片化。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網民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輿論事件的報道者。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大眾麥克風隨時隨地地現場直播變成現實。
傳播方式群際化。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海量信息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多向傳播,多點互動,移動獲得,移動表達,即時傳播,即時分享,並且呈現「點對群」「群對群」的特點。
傳播范圍廣泛化。互聯網最大的優點是天下互聯。隨著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傳播速度瞬間化。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完全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尤其在時間上,無論是文字、照片,還是音頻、視頻,只要當事人願意,輕輕一點,瞬間便上傳到網上,形成了新的信息。
傳播結果擴大化。在新媒體時代,輿情傳播的方式和路徑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3、新聞媒介影響輿論

「媒介」一詞,最早見於《舊唐書·張行成傳》:「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這里,「媒介」是指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時期是指媒人,後引申為事物發生的誘因。媒介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凡是能使人與人、人與事物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產生聯系或發生關系的物質都是廣義的媒介。

媒介是一個簡單方便的術語,通常用來指所有面向廣大傳播對象的信息傳播形式,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報刊、通俗文學和音樂。」

傳播媒介與傳播符號
傳播媒介有別於傳播符號。符號是指表達或負載特定信息或意義的代碼(如語言、文字、圖像等),而媒介是指介於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用以負載、擴大、延伸、傳遞特定符號的物質實體。作為一種代碼或手段,符號反映了人對事物認識的過程和信息表達的邏輯特點,因此往往具有抽象性、有序性、思維性和意識性的特點。作為一種物質實體,媒介反映了物質和能源的本身特點和存在形貌,如石碑堅硬,紙張薄軟,大喇叭粗獷,電視機精緻……它們都有形體、有重量、有尺寸,可移動、可保存、可毀壞。信息與符號、符號與媒介之間關系,猶如毛與皮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傳播形式
傳播媒介不同於傳播形式。傳播形式是指傳播者進行傳播活動時所採用的作用於受眾的具體方式,如口頭傳播形式、文字傳播形式、圖像傳播形式和綜合傳播形式等。在政治傳播中,過去人們常採用文藝形式、音樂形式、憶苦思甜形式、參觀訪問形式等。在文字傳播形式中,人們可以運用書籍、報紙、雜志、傳單、小冊子等媒介進行信息傳播。一種傳播形式可以動用不同的媒介,而一種媒介也可以服務於不同的形式,如電視就可以顯示這一功能。但傳播形式表明的只是傳播活動的狀態、方式和結構,而傳播媒介顯示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物體。

傳播渠道
傳播媒介還有異於傳播渠道。英語「Chnmel」(渠道)一詞,原意是指航道、水道、途徑、通路、門徑、渠道等。在傳播學中,它是指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溝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種通道,如人際傳播渠道、組織傳播渠道、大眾傳播渠道。不同的傳播渠道需用不同的傳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傳播媒介又對不同的傳播渠道進行定型。例如,人際傳播渠道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決定了只能使用人體器官媒介(如發射媒介——嘴,接收媒介——耳)和空氣媒介。但是,信息一旦通過廣播、電視傳播,就又是大眾傳播渠道了。人際傳播媒介可以隨意進入各種傳播渠道,並與其間的特定媒介配合使用,而不會改變其渠道形態,但大眾傳播媒介則完全不同。可見,傳播媒介並不等於傳播渠道。

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精神交往,在認識上、心理上、情緒上、情感上相互影響。當社會發生重要事件或重要變動時,在不同利害關系的社會群體中會引起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心理反映。這些不同的認識、不同的心理反映一旦流傳社會,就形成了不同的輿論。輿論是從近期發生的有爭議的問題引起的;問題消失,與這一問題有關的輿論也隨之消失。

輿論的定義 有多種關於輿論的定義,如:①人們對社會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並需要加以實際解決的問題的一致意見;②人類某一集團對社會生活中涉及共同利益並具有社會意義的問題所持有的帶評論性質的意見;③絕大多數人對一個有普遍重要性的問題所表示出來的意見的綜合;④群眾對某一社會問題贊成或指摘的立場觀點;⑤外界消息在某些人身上形成的與其興趣一致的固定的成見。雖然眾說紛紜,但有以下共同點:①輿論是一種公眾的意見;②這些意見涉及多數人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③表達這些意見的人們具有共同的利益。
輿論形成的過程 輿論的形成,有兩個相反相成的過程。 一是來源於群眾自發, 二是來源於有目的引導。當社會出現某一新問題時,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基於自己的物質利益和文化素養,自發地、分散地表示出對這一問題的態度。持有類似態度的人逐漸增多,並相互傳播,相互影響,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會輿論。政治領導集團或權威人物,按照人們的意願,提出某種主張或號召,並引起廣泛共鳴,也可轉化為社會輿論。這兩類輿論形成過程,實際上在相互轉化,或先從群眾中來,然後經權威方面傳播到群眾中去;或經過權威方面的組織和動員,然後再傳播到群眾中去。
新聞傳播工具在反映輿論和形成、引導輿論過程中有很大作用。社會輿論若只在街談巷議中存在,或僅記載於決議,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經過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工具的廣泛傳播,喚起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注意,才能把輿論凝聚起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所以新聞界又被公認為「輿論界」。有的政治集團利用新聞傳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氣」,以試探社會輿論反應,這是對新聞工具的輿論作用的進一步擴張。輿論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新聞報道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方式。輿論與新聞關系密切。
輿論的層次 社會輿論按其波及面之大小,可以分為不同層次:①有的社會問題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數人的同情或憎恨,而產生世界性輿論。如婦女、兒童的命運,地球某地的災害危及廣大人民的生存,都能引來世界各國人民的援助。國際性的無端殘殺,會受到各國絕大多數人民的輿論譴責。②由國家意識或民族意識形成的對當前社會問題的輿論反映,如外國的入侵,易於觸發被侵犯國家全民的輿論反抗。③階級之間、集團之間的利害沖突,易於形成階級對抗和集團對立的輿論。④職業的、年齡的差別,基於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輿論。
輿論與政治 社會輿論反映人心的向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和局勢的發展。政治領袖運用輿論造成有利於已而不利於對方的形勢。進步輿論常常成為革命的先導。18世紀席捲歐洲的啟蒙思想運動,啟迪了各國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19世紀和20世紀初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輸入中國,引發了中國的民主革命。其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嶄新局面。
輿論與社會風氣 社會輿論在造成或轉移社會風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公眾的好惡可以使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得以發揚,也可以使一種壞風氣受到抑制,因此有人稱輿論為「道德法庭」。雖然輿論在任何意義上都不具有強制性,但公眾的意向可以作出道義上的判決。
輿論的作用也不可誇大。輿論對任何人都沒有強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權力機關的發號施令。權力機關與社會輿論交互為用,相輔相成,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輿論的多樣性與一致性 客觀事物的多樣性,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多樣性,決定了社會輿論的多樣性。社會輿論不可能完全納入一個模式。另一方面,社會的穩定、發展,必然要求有代表這一社會主導階級根本利益的輿論。所謂輿論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問題的輿論能為絕大多數人接受,能引導絕大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近代和現代的政治領袖無一不在作這種努力。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對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宣傳,努力把人民的自發輿論引導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向上去。在中國現階段,一方面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這一帶根本性的輿論上保持一致;同時,人民群眾對各個具體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形成不同的社會輿論。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鑒別和引導,逐步形成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主義的輿論。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
輿論學的研究 對輿論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9 世紀末,德國開始出版輿論學著作。進入20世紀,輿論問題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對象,1922年,美國政論家W.李普曼出版了《輿論學》一書。民意測驗的方法已被廣泛應用,民意測驗機構遍及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具有世界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意測驗機構,既是商業性的,又是政治性的。民意測驗的問卷設計和抽樣調查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意,但帶有一定的傾向性,或為商業作廣告,或為政治人物的競選作宣傳。
社會主義中國了解輿論有多種方法,如群眾來信,開調查會、討論會,進行「對話」,人物專訪等。80年代以來也開始重視民意測驗,採用抽樣調查方法以了解輿論。

4、媒體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好的壞的都行。。。

1 網路媒體對我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對策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7/0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 論網路「把關人」對網路媒體公信力的影響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3
3 網路媒體電視行業的「黃金搭檔」——小議網路傳播對電視文化的影響 消費導刊 2007/07
4 網路媒體的幾個特點和影響 新聞界 2006/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5 網路媒體的文化屬性及對廣告傳播的影響 學術交流 2006/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6 網路媒體當下的影響及未來的走向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6/S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7 淺談網路媒體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 消費導刊 2006/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8 網路媒體對文學走向的影響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5/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9 應當重視網路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 黨建研究 2005/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0 網路媒體的發展對期刊媒體的影響及對策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2003/01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1 試論網路媒體對公共關系的影響 嘉興學院學報 2003/05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2 群體性事件中網路媒體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 江蘇警官學院學報 2003/06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3 網路媒體與文化價值觀——兼析網路影響和當代大學生亞文化的形成 新聞大學 2002/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4 淺析網路媒體對公共關系實踐活動的影響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 2002/06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5 網路媒體的發展對期刊媒體的影響與對策 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2/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6 網路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影響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2/03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7 轉變傳播觀念 融合先進手段——電視如何應對網路媒體的沖擊和影響 聲屏世界 2001/10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8 網路媒體對我國青年的影響及對策 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1/04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19 新著作權法對網路媒體的影響及其立法的不足 程序員 2001/12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20 試論網路媒體對傳統報紙發展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00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這是事例
另外
媒體牽引著社會,它們是新信息傳遞的重要途徑,媒體(Media),也就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信息交流的中介,媒體能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發彼此間的感情,當然,社會的發展與媒體的發展是緊緊相扣的,一個社會,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可以說,媒體是無處不在的,它不但能為我們傳播信息,還能讓我們在第一時間知道世界發生的大事,為自己,能拓寬視野。也為我們解決了許多不時之需。

以上大部分是個人看法。

以下這個是百科,有很多資料,希望對你又幫助
http://ke.baidu.com/view/7072.htm
http://ke.baidu.com/view/3323.htm

5、新媒體出現後,對輿論格局有哪些影響

對於謬路格局。需要有人去推動。才會有影響。另外。新媒體只是一個工具。本身並沒有影響力!而是在於用的人。就好像刀。有的人只能用來切菜。古代有些人卻可以用來保家衛國【現在這種工具比較老舊。而且非法持刀械違法】!所以。工具本身是沒有什麼作用的。重點在於用的人。
新媒體的出現。如果用於企業的產品宣傳推廣。在會用的人手裡。會是一把利刃!但是前提是一切在合乎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去製造影響力!

6、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談一談新媒體環境下,對於社會輿情的控制與傳統媒體相比有哪些異同
業界認為媒體微博主要有三個功能:形象塑造、關系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微博有很多優點,諸如穩定、簡單、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龐大、廣泛、不確定的受眾面讓用戶不好把握這樣的多元互動。基於視野窄化的原理,從個人情趣愛好出發,微博用戶會選擇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進行關注,這種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逐漸形成一個輿論群體。要想使得自我議程設置成為公眾議題,媒體微博必須要善於分析自身受眾心理,發布適合一部分受眾的內容,不斷提高粉絲的參與度。媒體微博在運營時要注重策略調整,通過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見領袖、話題策劃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響力。

微博言論空間的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微博輿論監督功能。媒體微博在其傳統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基礎上提高了信息的實效性,通過強互動凝聚輿論力量,在熱點事件當中自成一派,引導輿論走向,形成密集的監督網。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話題的引導,如何掌握主動權,這是我們當下急需的。

一、學習認識新媒體,進一步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有著明顯不同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的特性,認清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新媒體在信息發送上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反映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媒體卻能將正在發生的事實瞬間告知公眾。這給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必須轉變觀念,學習認識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渠道及時發言、傳播資訊。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設了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等,積極疏通傳播渠道。事實證明,善於運用新媒體,及時回應民意訴求,對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影響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互動性。無論是參與網上討論、轉發手機簡訊,還是轉載網路言論,受眾常常集信息的接受與傳播於一體,傳統媒體時代「我播你看」的單向流動,正向「全民參與」的傳播模式發展變革。這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種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思想意識加速多元化,傳統的輿論引導格局正經受著深刻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既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開辟了新通道,也為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領導幹部需要改變執政理念與方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途徑,搭建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時、全面地與公眾溝通。

新媒體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個性化傳播是新媒體的又一明顯特徵。不同年齡、收入、職業、興趣的人們在對信息的鑒別、篩選上,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趨同性,這種趨向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又加速集群性進一步走向深入。輿論格局的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繼續延續以往「批量生產」式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於運用新媒體,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好地傳播主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掌握主動地位,怎樣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進一步改進工作,都是擺在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題。媒體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為進一步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設置議程。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一對多」,媒體往往能夠引導和控制輿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點擊率夠高、轉發量或轉載量夠大,普通人的言論一樣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引發社會大討論,傳播形態變為「多對多」。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設置議程的復雜關系。這就要求執政黨、政府部門必須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出擊,善於運用傳播技巧,使媒體願意圍繞自己發布的信息進行報道,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產生放大效應,合理地為公眾設置議程。

二要處理好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消息的瞬間廣泛傳播,是新媒體凸顯威力的重要表現。然而,怎樣恰當處理好突發事件消息的發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深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新媒體的介入,使這種困惑更加凸顯。當前,新媒體逐漸成為熱點新聞的首發媒體,而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卻頻頻在第一時間失語。公眾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擊中」後,很快開始參與各種猜測和討論,這固然印證了新媒體傳播之快、影響之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權威解釋缺席後情緒焦慮的一種反映。在傳播技術足以顛覆傳播形態的今天,不敢說、不願說、說不好都需要摒棄和改變,人們呼喚政府部門改變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從有利於事情解決的立場出發,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體這支利器,將事件真相和處理結果及時告知公眾,平息不實傳聞,主導社會輿論。

三要做好輿情分析。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輿情是社會的脈搏」,隨著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路輿情越來越受重視。源自網路的言論和現實意見相互影響、融合,往往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由於參與的門檻低,同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網路輿情某種程度上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大眾心聲。善於傾聽,及時捕捉網路輿論熱點,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想法和願望,並對公眾的訴求整理、吸納之後轉化為決策依據,對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善於管理新媒體,打造積極健康的話語場

新媒體發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人們在為它推動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建設叫好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需要接受相應的監督管理,規避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要正視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匿名發言會降低傳播者的責任感,致使網路上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辨識事實真相,就開始表態發言,加速了不實消息的散播;有的網站或網民為了提高點擊率,將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網上……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在這些時候「助紂為虐」,致使網路輿論走向暴力和失范,網路監管也成了一個世界難題。其次要加強立法,促進新媒體健康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網路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等領域進行了立法。當前急需建立和完善與新媒體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新媒體置於相關部門有效監管之下。新媒體存在的輿論風險,不僅需要執政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公眾也需對此廓清認識,提高媒介素養。要使公眾了解,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虛擬世界同樣也要講大局、負責任,網路世界中的個人言行,一樣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管。監督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優化自媒體輿論生態,另一方面培養網民的權利意識,鼓勵網民以公開的、合法的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並存。適時開通微博,利用這個傳播平台,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網友擴大自己的網上陣地,從而在這個網路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傳統媒體的使命,更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

7、新媒體的發展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的發展
有利於新聞聯播的
擴大傳播領域

與新媒體傳播對社會輿論的影響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