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四川大學新媒體

四川大學新媒體

發布時間:2020-09-03 15:23:02

1、四川大學網路與新媒體研究生專業怎麼樣

研究方向:
01傳播理論研究
02編輯出版研究
03廣告研究
04影視傳播研究
05網路傳播研究
初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③636新聞傳播史論
④416新聞傳播業務
復試備註: 復試科目:新聞傳播專題

研究生入學參考書目
636新聞傳播史論

《理論新聞學新視野》張小元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傳播學理論與實務》李苓 四川人民出版社

《外國新聞傳播史綱》郭亞夫 四川大學出版社

《中國新聞傳播史》方漢奇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16新聞傳播業務

《新聞采訪論》邱沛篁 四川大學出版社

《現代新聞編輯學》蔣小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聞攝影學》吳建四川大學出版社

《廣播電視學導論》歐陽宏生 四川大學出版社

《應用廣告學》吳建四川大學出版社

《編輯學理論與實務》黃小玲四川大學出版社 復試新聞傳播專題:

參考書同新聞傳播史論,新聞傳播業務

【新聞學學習內容】 1.理論方面:馬克思主義的新聞理論、新聞史 2.實踐方面: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 【新聞學的就業】 1.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 2.出版社 3.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 4.教師。 【新聞學的分支】 研究生階段,新聞學要分好多方向。比如:理論新聞學、中外新聞史、應用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新聞攝影、編輯出版。 傳播學: 【專業學習內容】 1.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人類學、語言學、符號學、信息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學科。 2.傳播學偏於理論。范圍較為廣。其中廣告、新聞、影視、營銷、對外交流等都有相關涉及。 【傳播學分支】傳播學也有分支。 1.傳播法學 2.傳播理論研究 3.媒介發展研究 4.跨文化交際 5.廣告學 6.藝術傳播。等等 新聞傳播學:新聞學的發展比傳播學要早很多。傳播學涉及范圍廣,凡是與信息的流動有關的都可以成為傳播學研究的內容。後來,隨著傳播學的出現,有人提出要用傳播學代替新聞的說法。有人提出折中的說法,用新聞傳播學統一起來。部分彼此了。但是這種說法依然是對傳播「火並」新聞的肯定。 新聞學和傳播學的區別: (1)傳播偏於理論。新聞偏於實踐。 (2)傳播范圍廣。新聞范圍窄,就是媒體。 (3)傳播學的缺點是什麼都學,什麼都不精。新聞學過度注重專業。 如何學新聞傳播學? 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分析,建議有三個途徑可以選擇: 1.讀基礎理論的書籍。 (1)傳播學方面的《傳播學概論》《傳播學通論》等都可以。多看幾個版本的。這是基礎,不要指望跨過這個直接去看國外的書。諸如戴元光、郭慶光等人的。新聞學方面的也是如此,建議看童冰、李良榮等人的。 (2)國外著作。也是基礎理論方面的,比如施拉姆等人的基礎作品。 (3)新聞傳播學方面的雜志。一般的學校里閱覽室都有如《新聞大學》《新聞與傳播》《新聞戰線》等方面的雜志。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4)上網搜集關於新聞傳播學的復習筆記。這些都是一部分考友在考研或者自考時,自己整理的。可以下載後列印,作為快餐式的資料。 2.讀深層次理論的書。這一般是對碩士和博士而言的。比如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的《傳播學概論》、約翰奈斯比特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的《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等,也建議讀一些原著。是英文版的。 3.實踐角度。 (1)在學校里通過社團活動、院報、院刊、校報、校刊等。 (2)爭取到媒體實習的機會。 (3)多看電視、雜志、多上網。多聽廣播。電視看CNN報紙看《南方周末》廣播聽BBC。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採納。

2、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系所設置

學院現下設中國文學系、中國語言學系、新聞學系、廣告與傳播學系、影視藝術系、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等6個教學系,另設漢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史研究所、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新聞傳播研究所、廣播電視研究所、符號學與傳媒學研究所、新媒體研究所、西部廣播電視研究中心、文學藝術研究中心等13個科研機構。現有文藝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學人類學、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戲劇與影視學、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14個教研室 。 序號 教研室名稱 所屬系別 系主任 教研室主任 教研室成員 1 文藝學 中國文學系 閻嘉 閻嘉(兼任) 馮憲光、傅其林、劉文勇、馬睿、任真、閻嘉、趙毅衡 2 中國古典文獻學 羅鷺 何劍平、劉長東、羅鷺、伍曉蔓、項楚、張勇、尹富 3 中國古代文學 黃勇 丁淑梅、何江南、黃勇、李瑄、呂肖奐、王紅、謝謙、張朝富、周裕鍇 4 中國現當代文學 陳思廣 陳思廣、馮勤、干天全、黃峰、姜飛、靳明全、李怡、毛迅、唐小林、張放、周維東、朱彤 5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邱曉林 曹順慶、劉亞丁、盧迎伏、邱曉林、王曉路、張怡 6 語言學及對外漢語 中國語言學系 譚偉 劉穎 杜曉莉、李宇鳳、劉春卉、劉穎、楊文全、朱姝、 Valeria Petrone(莉麗) 7 漢語言文字學 譚偉 顧滿林、郭萍、蔣宗福、雷漢卿、譚偉、王彤偉、肖婭曼、楊光榮、俞理明、鄭春蘭、周仁平 8 新聞學 新聞學系  操慧 操慧、陳雪奇、黃順銘、姜英、蔣曉麗、羅飛、吳建、徐沛、張玉川 9 廣播電視學 李宜篷 蔡尚偉、侯洪、李靜、李宜篷、歐陽宏生、魏薇、曾婭妮、朱天 10 廣告學 廣告與傳播學系 楊效宏 楊效宏(兼任) 曹邑、丁浩宸、黃海榮、劉平、彭虹、楊曉明、楊效宏 11 編輯出版學 白冰 白冰、陳翔、段弘、李苓、王炎龍、吳琳、張艷 12 戲劇影視學 影視藝術系 黎風 黎風(兼任) 曹峻冰、黎風、王彬、肖薇、易丹 13 少數民族文學與文學人類學 李春霞 李春霞、李祥林、梁昭、徐新建 14 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 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 吳興明 吳興明(兼任) 陸正蘭、吳興明
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是依託於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以及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博士點,按照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規劃研究方向,實行人員優化組合,面向全國招聘人才而組建的新型研究機構。我校的俗文化研究一貫具有優勢。項楚的變文、歌辭、白話詩研究,其卓越成就為國內外所公認。其《敦煌文學叢考》獲原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一等獎,《王梵志詩校注》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一等獎。周裕鍇的俗文學和禪宗偈頌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也很有影響,其《宋代詩學通論》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二等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三等獎。俞理明教授、雷漢卿教授、張勇教授等也曾獲四川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獎。此外,近10年來,兩個博士點的青年科研人員開拓了民間信仰研究領域,發展勢頭迅猛,取得很大成績。1999年6月,根據科研體制改革的精神,由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三個學科點對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規劃,對原有學術力量實施優化組合,建成了本所。並邀請國內名牌大學的傑出教授加盟,實現強強聯合,如清華大學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學的張湧泉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董志翹教授皆是學壇翹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員少而精,大都承擔著本領域的國家或部省級項目,整體力量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目前本研究所由項楚教授任所長,周裕鍇教授、李誠教授任副所長。 漢語言文學研究所 成立於 1981 年,本所在漢語史、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學人類學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郭沫若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和散文的研究亦蜚聲海內外。其與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文系合辦並具體承辦的學術期刊《中外文化與文論》自 1996 年出版以來,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研究所目前承擔有國家、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與一般項目10 余項,所長馮憲光。 漢語史研究所 成立於 1990 年。含漢語史、文字學、漢語辭書 3 個研究方向,中古漢語詞彙研究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全國高校中居領先地位。近年來,該所創建並不斷健全了中古漢語語料、資料庫。研究所名譽所長張永言教授,現任所長為俞理明教授,成員有張永言、趙振鐸、向熹、蔣宗福、雷漢卿、楊文全、楊光榮等教授。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成立於 1998 年,主要研究比較詩學、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外文學關系。主要成員有曹順慶、楊武能、趙毅衡、徐新建、王曉路等學者,所長為曹順慶教授。 文學藝術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涉及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藝術理論與文化產業系、影視劇創作與製作中心等。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在藝術美學、中國古代藝術史、藝術人類學、藝術符號學、藝術文化設計等方向上形成了豐富的學術積淀和鮮明的自身特色,近五年來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在國內藝術學領域權威期刊《文藝研究》發表論文12篇,國際A&HCI檢索論文數篇。此外,本學科學者不僅先後獲11項國家專利授權和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還多次參與金沙博物館、成都寬窄巷子等全國知名的重要文化藝術產業策劃。現任主任為曹順慶教授。 新聞傳播研究所 成立於 1994 年 12 月,其學術特色重在研究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和新聞史方面的實際問題,緊密為新聞實際工作服務並在報業研究方面頗具特色。首任所長邱沛篁教授,現任所長歐陽宏生教授。 廣播電視研究所 成立於 1995 年。該所所為高校師生科研、實踐作品成果提供及時發表、出版的機會,在「教學、科研、實踐」上開創了一條社會與高校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新路子。現任所長為蔡尚偉教授。 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創辦於2003年12月,是集研究、咨詢、培訓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活動於一體的學術機構。中心的宗旨在於綜合發揮四川大學的學科優勢,聯合國內外有關學術力量,運用科學研究方法和手段,面向地方與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和創新性的文化研究。承擔國內外重大科研項目、接受地方委託決策咨詢任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中心以四川大學為依託,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由高校優秀管理專家、政府職能部門、科研院所研究人員以及企業共同參與,以自覺推動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化傳播為己任,致力於科學研究、學術交流與合作。現任所長王炎龍副教授。 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成立於2004年,是四川大學所屬的從事文化傳播與文化產業基礎理論、應用理論、管理決策理論研究的跨學科、跨院所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中心的宗旨是發揮各學科綜合優勢,深入研究世界文化產業特別是亞太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及走向,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思路與方案,提供有關決策咨詢服務,培養和培訓有關專門人才,為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現任主任為蔡尚偉教授。 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文學與音樂傳播研究所 成立於2009年,該研究所是為促進文學與音樂學科間的互動交流和交叉融合,實現跨學科研究與優質教育資源整合,為國家培養文學與音樂專業的高級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需要,經兩校共同協商而建立的一個學術研究機構。該研究所所長曹順慶教授,成員有四川音樂學院柴永柏教授、易柯教授、敖昌群教授、宋名築教授、甘紹成教授、胡曉教授等六位學者擔任副博導工作,通過合作方式聯合培養「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自2009年成立以來,該研究所圍繞「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制訂招生計劃和培養方案,開設相關課程。迄今,共培養了10餘名「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專業方向博士研究生,從2013年起,該研究所開始招收藝術學學位「藝術與文學」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騰訊新媒體研究所 2009年5月成立,是四川大學與著名IT公司、新媒體騰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研究機構,主要研究領域為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新媒體的社會影響,依靠新媒體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策略等。現任所長為蔣曉麗教授。 嬌子創意產業研究所 研究所是整合四川大學校外內從事文化產業、廣告營銷及品牌傳播以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術力量和專家隊伍,進行創意產業研究、相關學術交流、組織合作攻關的高校學者與行業專家自由結合型的非正式編制的研究機構,也是發展四川大學對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創意產業進行適時觀察與研究的機構。現任所長為楊效宏教授。
研究所的基本任務:適時觀察和注視當前正在蓬勃發展的我國創意產業的動態、尤其是我國在產業領域的創新理念、創新人才和創新模式的最新進展,並依此建立創意產業文獻資料和信息檔案庫。同時尋求與產業領域企事業單位和組織的合作,進行相關方面的科研課題和組織學術活動。
本所中長期目標是加強與產業領域內相關企事業單位與組織的合作,進行產業創新理念與實施效果的研究和創意人才的研究與評估等專業學術活動。今後的目標為擴展國家級或省部級研究課題立項,召開有國內外同行學者參加的學術討論會,加強與國內外創意產業領域研究機構學術聯系與交流,創辦學術刊物或專業網站,逐步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在創意產業領域的研究基地。
研究所的任務方向:為政府提供創意產業的政策咨詢;為創意產業企業提供市場策略咨詢;為創意產業市場發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為創意產業提供原創性的內容及成果。 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 2008年12月創立,隸屬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由趙毅衡教授主持。該研究所系統把符號學方法擴展至傳媒學、文化研究、敘述研究,以及中國典籍研究,拓寬了符號學運動的封面。 出版專業輯刊《符號與傳媒》(Signs&Media) 建立網站「符號學論壇」,編輯電子刊物《符號學-傳媒學研究動態》 編輯《符號學叢書》、《符號學開拓叢書》 出版《當代符號學譯叢》 開設符號學與符號敘述學課程,並招收碩博士

3、四川大學新聞與傳播考研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考研是一場持久戰,這對於習慣了考前突擊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要考研,首先要考慮清楚,自己能不能耐住寂寞,忍受痛苦。我當時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真的是孤注一擲了,因為如果考研不成功,我的退路會很有限,這么說吧,考上研,前面就是碧海藍天,考不上,前面就是萬丈深淵,哈哈,其實有些誇張啦。我當時也看了好多介紹考研心態的帖子,也是很受鼓舞的哦,因為是第一次考研,所以對別人說的經驗都是半信半疑,畢竟自己沒有實踐過,但要記住,萬事開頭難,在我周圍,打算考研的人有好幾種,一種是隨大流型,他們並不努力,只是在大家都埋頭苦讀的時候也象徵性地「學」,其實多數時間是心不在焉的;一種是猶豫不決型,他們想考研,但對於自己的實力深表懷疑,於是只想小試牛刀,以便來年再考;最後一種是堅定不移型,他們下定決心要考研,並願意為考研付出自己的汗水,這類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一門心思要考研,花上一年的時間只為考研,其他的一概不管,這種人要麼考研成功,要麼西瓜桃子就全丟了;另一類是其他科目也不丟掉,但以考研為主,這樣一旦考研不理想,還不至於竹籃打水一場空。

以及:1:身體,什麼時候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學習記得鍛煉,不要感冒,很費時間。。。
2:堅持,其實干什麼都是要堅持的,這個堅持可能時間久一點,需要持續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中,你沒有什麼很放鬆的時候,因為你玩得時候,對手在學習。。。
3:後勤,後勤要跟上,可能你在學校一個人,但也要照顧好自己。。。
4:規劃,其實現在我很感激當年上的高聯考研輔導班,商志石磊他們不管網上怎樣怎樣說不好,但對我,我認為是很有幫助的,當年他是我的精神支柱,可以這樣說。。。
5:交流,很多時候,你在牛角尖里轉了很久,通過交流,豁然開朗,社會也是這樣。。。
6:泰然走過,這一年,你堅持走過。。。

個人觀點:考研考的不是智力,而是耐力!!
英語則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的!從現在起開始著手英語的復習,從基礎詞彙開始,溫故知新,(即使你通過了英語專業六級)。5月份左右開始做真題,結合真題處理相應的問題。10月份背誦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短文、格言、名言。
政治:政治呢可以考前一兩個月突擊;
平時多關注時事新聞,尤其是每晚的新聞聯播,到十一月份開始系統復習政治,背誦相應的習題。
專業課:專業課你更要下苦工了,根據你報的學校、專業對照相應的教材系統復習。
可以放到過年後,從自己最不熟悉的科目開始,先一科一科來,過一遍後,重新的再過一遍,做一遍真題,對應真題結合教材,找出自己復習的重點。九月份開始背誦相應的知識點。

4、國內哪些大學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比較好?

要想了解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首先要明確一點: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屬於新聞傳播學類的,因此,問及哪些大學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比較好,必須從具備一定新聞傳播學類水平的大學里找。

根據網上公布的數據,2018年國內共有37所高校對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進行招生。這個數字證明了這一專業的年輕和潛力,但它的發展離不開新聞傳播學的鋪墊,從國內較好的新聞傳播學類大學中篩選即可知其中的佼佼者:

1.中國傳媒大學

中傳作為新聞傳播學類的專業大學,具有業內頂級的教學實踐經驗,如果真的很想學習網路與新媒體專業,這座殿堂級大學一定是值得你認真考慮的。具體的學校科研成果什麼的我也不廢話了,度娘都有,但需要提醒你的是,優秀的大學往往競爭激烈,如果你是准備高考的應屆畢業生,選擇學校一定要從自身實際情況考慮。順便說一句,帝都的房價還是比較傷不起的。

2.暨南大學

答主和暨大有一些特殊的情感,所以對暨大也算有點了解。暨大的新聞專業是王牌學科,在全國范圍內都屬於A級,所以如果題主想學網路與新媒體專業,並且是南方人不想離家太遠的話,完全可以選擇報考暨大。坐標廣州市中心,是有韻味的老城區,交通也方便,如果你有語言天賦,多學一門粵語也是很有(zhuang)用(bi)的。

3.中國人民大學

人大的老牌文科強校地位還是不可動搖的,但是人大目前是沒有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不過個人認為這是早晚的事,況且,人大你都考進去了,還有什麼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呢?

最後,正如前排所說,諸如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知名新聞傳播學強校都是不會令人失望的,希望題主綜合考慮作出選擇。

以上。

5、四川大學網路與新媒體專業今年高考生能報考嗎?

川大是工科強勢院校,這個專業在川大屬一般專業,你的壓力主要來自名額和保研的人

6、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研究生專業

050101文藝學01 中國古代文論02 文藝美學03 文化與文論04 藝術美學05 文藝理論
050102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1 漢語應用與規范02 對外漢語
050103漢語言文字學01 漢語詞彙史02 漢語語法史
050104中國古典文獻學01 古文獻學02 中國俗文化文獻03 古典文學文獻
050105中國古代文學01 中國古代俗文學02 唐宋文學03 明清文學
050106中國現當代文學01 中國現當代文學與現代文化02 中國現當代詩歌03 海外華文文學
050107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01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02 多民族文學的跨文化比較
050108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01 比較文學02 比較詩學03 歐美文學04 中外文化與文學05 俄蘇文學06 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07 中外文學關系
0501J1中華文化國際傳播01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02 跨文化傳播學研究03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
0501Z1文藝與傳媒01 文化與傳媒02 音樂藝術研究03 文化科技04 影視劇研究
0501Z2文學人類學01 文學人類學02 文化遺產與人類學
0501Z3漢語國際教育01 漢語國際教學理論及應用02 漢語國際傳播與跨文化交際
0501Z4宗教語言文學01 宗教語言02 宗教文學03 宗教文獻
050301新聞學01 新聞傳播業務02 新聞傳播史論03 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
050302傳播學01 公共傳播02 傳媒與文化產業03 傳播學與符號學
0503J3符號學01 理論符號學02 設計符號學
0503Z1廣播電視學01 廣播電視史論02 廣播電視新聞03 廣播電視經營與管理04 電視文化與紀錄片
0503Z4網路與新媒體01 新媒體與社會文化02 網路與新媒體產業
130100藝術學理論01 比較藝術學02 藝術理論與批評03 文化遺產與藝術人類學04 藝術生產與文化產業05 電影學 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
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由國家人事部於1998年批准設站。設站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系國家重點一級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下設的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及自主設置的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其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文藝學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為國家重點學科。本一級學科科研實力雄厚,設有國家「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1個;在職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27人,其中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委1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及「新世紀優秀人才」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在教育部第二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5。
本流動站目前在以下方向提供博士後科研合作:
1.文藝學(國家重點學科)
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論、文藝美學、文化與文論、藝術美學、文藝理論、文藝與傳媒、影視劇研究、符號學
合作導師:馮憲光、曹順慶、閻嘉、吳興明、馬睿、趙毅衡
2.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研究方向:漢語應用與規范、漢語國際教育
合作導師:俞理明、雷漢卿、楊文全
3.漢語言文字學
研究方向:漢語詞彙史、漢語語法史、宗教典籍語言
合作導師:項楚、俞理明、蔣宗福、雷漢卿、譚偉
4.中國古典文獻學(國家重點學科)
研究方向:古文獻學、中國俗文化文獻、古典文學文獻、宗教文獻
合作導師:項楚、周裕鍇、張勇
5.中國古代文學
研究方向:中國古代俗文學、唐宋文學、明清文學、宗教文學
合作導師:項楚、周裕鍇、謝謙、呂肖奐
6.中國現當代文學
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與現代文化、中國現當代詩歌、海外華文文學
合作導師:李怡、靳明全、趙毅衡
7.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多民族文學跨文化比較
合作導師:徐新建
8.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
研究方向:比較文學、比較詩學、中外文化與文學、歐美文學、俄蘇文學、中外文學關系、文學與音樂跨學科研究、文化研究、文學人類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合作導師:曹順慶、趙毅衡、王曉路、劉亞丁、徐新建、靳明全
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
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於2012年批准設站。設站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系四川省重點一級學科,西部地區唯一的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專職教師及科研人員34人,其中教授11人(含博士生導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達到70%以上。近五年來,本學科在職專業教師承擔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新形勢下提升輿論引導力對策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生新聞發展走向研究」等在內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項,發表論文374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論文145篇),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8項(其中二等獎以上2項)。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排名全國第5。
本流動站目前在以下方向提供博士後科研合作:
1.新聞學
研究方向:新聞業務、新聞史論、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
合作導師:蔣曉麗、歐陽宏生、蔡尚偉
2.傳播學
研究方向:公共傳播、廣播電視、傳媒與文化產業、網路與新媒體、傳播學與符號學
合作導師:蔣曉麗、歐陽宏生、蔡尚偉、趙毅衡

7、大學有沒有新媒體專業

有的,網路與新媒體專業是基於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形態對新聞傳播行業及整個社會的的巨大推動,順應數字信息時代發展所需,順應移動互聯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而產生的新聞傳播類新專業。該專業是對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媒體與信息網路專業進一步發展。

2012年教育部開始組織該專業申報工作。2013年首次批復28所高校招生,2014年批復20所高校招生,2015年批復29所高校招生,2016年批復47所高校招生。該專業文理兼收,畢業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7)四川大學新媒體擴展資料

新媒體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

1、具有深厚的傳播學學科背景和網路與新媒體的知識結構;

2、既懂得傳播規律,也懂得市場規律,在開闊的國際化視野中,形成對當今互聯網業和數字傳媒業運營的整體性、綜合性把握,將知識轉化為創意、策劃和執行能力;

3、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

4、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5、在專業領域內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一定的創新與整合能力;

6、掌握藉助科技手段完成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7、具有在IT、傳媒領域和相關的文化傳播行業經營管理的能力。

8、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怎麼樣,最好是學生回答

坦白說,在新媒體迅速崛起的今天,「自媒體」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搶了專業新聞人的飯碗,所以我們老師說,新聞人華麗麗地從高富帥淪為屌絲。不過,必須要承認的是,新聞是唯一一個不靠爹媽和乾爹、干媽來出人頭地的行業,一切都要用自己的實力來說話!如果你不是出生於很有背景的家庭,選擇新聞作為出路顯然為自己爭取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公平的競爭渠道。
談到就業的話不能只顧眼前,你得考慮幾年後的社會需求,如果你要考研的話,是不是更要想長遠點?

9、理科生可以報考川大文學與新聞學院的網路與新媒體傳播研究生專業嗎?

研究生報考不規定文科理科,每年跨專業成功的人也很多,所以只需要初試分數夠高,復試整體表現不錯就可以了。

與四川大學新媒體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