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的技術決定論

新媒體的技術決定論

發布時間:2020-09-03 11:02:31

1、技術決定論的介紹

1技術決定論最早是由凡伯倫2(Thorstein Veblen)於1929年在其著作(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中首次提出來的,它是技術發展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它建立在兩個重要原則基礎之上;一是技術是自主的;二是技術變遷導致社會變遷。其理論為為兩大類;強技術決定論和弱技術決定論。強技術決定論是一個極端的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決定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否認或低估社會對技術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代表是奧格本學派。弱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產生於社會,又反作用於社會,即技術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所以也被稱為社會制約的技術決定論。

2、傳播學教程中的媒介技術決定論的定義與特點是啥?(主要是特點)

還是這里親 手學 要 得,2C60

3、什麼是技術決定論technological

技術決定論最早是由凡伯倫 (Thorstein Veblen)於1929年在其著作(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中首次提出來的,它是技術發展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它建立在兩個重要原則基礎之上;一是技術是自主的;二是技術變遷導致社會變遷。其理論為為兩大類;強技術決定論和弱技術決定論。強技術決定論是一個極端的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決定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否認或低估社會對技術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代表是奧格本學派。弱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產生於社會,又反作用於社會,即技術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所以也被稱為社會制約的技術決定論。

4、如何評價技術決定論?

它是技術發展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它建立在兩個重要原則基礎之上;一是技術是自主的;二是技術變遷導致社會變遷。其理論為為兩大類;強技術決定論和弱技術決定論。

5、如何看待「技術決定論」?

這理論要有大學的文憑才能決定論

6、技術決定論的代表性觀點有哪些?這種論斷的缺陷在哪裡

強技術決定論和弱技術決定論。強技術決定論是一個極端的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決定社會發展的唯一因素,否認或低估社會對技術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代表是奧格本學派。弱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產生於社會,又反作用於社會,即技術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所以也被稱為社會制約的技術決定論。
基本觀點 聽語音
技術決定論的典型代表是埃呂爾,溫納相對而言則是溫和的技術決定論者。按照技術決定論的觀點,「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自主的技術」,技術包含了某些它本來意義上的後果,表現出某種特定的結構和要求,引起人和社會做特定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強加於我們的,而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技術循其自身的蹤跡走向特定的方向。「技術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又構建了整個社會」。所以,技術規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技術成為一種自律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邏輯前進,支配、決定社會、文化的發展。技術樂觀主義和技術悲觀主義是技術決定論的兩種思想表現,前者相信技術是解決一切人類問題並給人類帶來更大幸福的可靠保障,而後者則認為技術在本質上具有非人道的價值取向,現代技術給人類社會及其文化帶來滅頂之災。
社會建構論強調的是技術的社會屬性、技術價值的社會賦予,技術決定論強調的是技術的自然屬性、技術規則、技術價值的內在稟賦對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技術決定論者承認技術的社會屬性存在,但是它過分強調了技術的自然屬性對於技術的社會屬性的決定性作用,沒有看到技術的社會屬性對於技術的自然屬性的制約、導引作用。如果說,技術的中立論割裂了技術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二者間的聯系,會建構論則是過分誇大了技術兩種屬性中的某一方面,沒有注意到它們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平衡關系。

7、談談對「技術決定論的看法」

是正確的 起碼必唯意志論唯武器論好多了

8、新媒體新技術中的知識點指什麼

第一周:新媒體導論
1.1什麼是新媒體
1、技術說:可以使用戶之間,或者用戶與信息之間進行互動的技術
2、行為說:帶給人們無窮盡的知識,收獲對信息進行再加工,能夠使人類的行為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3、組織說:《新媒體與社會》新媒體創造了一個新的知識空間和傳播空間,使人們脫離了原來的線性的 等級的僵化的的本土關系,形成了復雜靈活的知識體系
4、三合一:以上三種觀點結合在一起,媒介技術、人類行為和社會結構整合在一起,信息和傳媒技術及 其相關的社會環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擴展我們傳播能力的技術和設備(2)我們開發、利用這些 技術的傳播活動和實踐 (3) 圍繞這些技術和實踐形成的社會組織和結構
綜上定義:不同於傳統大眾媒體的包含特定技術、實踐和社會組織的信息與傳播系統
1.2 前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經歷的幾個時代
語言:勞動產生了語言
文字:新時代誕生
造紙:蔡倫
印刷:北宋民間,畢升;金活字印刷術,德國古登堡
攝影: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巴黎寺院街》
電報:義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將傳播和交通分離開來
電影:1895年 盧米埃兄弟 電影的開元年
廣播:1920 匹茲堡
電視: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台 1936年BBC開播

第二周:新媒體與社會的關系
2.1 技術決定論
本堂重點:媒介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個層面:媒介技術如何影響社會變遷
媒介決定論,核心觀點:媒介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
媒介偏向論:加拿大Harold Innis「媒介總會在時間或空間上的一種偏向」,不同的媒介要麼偏向時間,要麼偏向空間
時間偏向媒介:雕塑石窟、墓碑、寺廟,難以移動可以經受很長時間而不受太大的影響
空間偏向媒介:在空間上方便傳輸易於移動的,紙張印刷電視等……
媒介偏向的社會影響,空間偏向媒介讓社會更注重歷史、宗教、等級關系,如中國,相對傳統封閉的社會 形態;
空間偏向媒介:更注重現在、未來,地理的擴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科學和技術,呈現出活力的社會形態
2.2 社會決定論
技術決定論的反思:①簡華論:技術決定論傾向於把社會變遷歸結於媒介 ②單向輪,技術決定論認為技 術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單向的 ,技術是雞,社會是蛋 啊哈哈哈哈 ③機械論,技術的發展像鍾表一樣是 自治的,技術必然的概念 ④中立論,大部分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中立的,不會偏向於任何人任何階級 ,比如老年人無法從網路技術中受益
弱技術決定論:技術並不是所有的原因,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交互的影響,但技術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推動社會發展的
2.3 技術社會互動論
互動演進模式,三個階段,1、誕生期:社會決定;2、成熟期:技術決定;3、過時期:社會決定
互動論: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的互動

9、為什麼說麥克盧漢是技術決定論

1.技術的產生與發展上
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發展不以人的意志和其他因素為轉移,即技術發展具有自主性。
而伊尼斯的《傳播的偏向》中認為傳播媒介的發明和發展受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左右;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中認為傳播媒介的產生來源於身體受到超出自身應付的強烈刺激而產生的保護自己的需求,而媒介的產生「延伸」了人的功能之後往往會對人類肌體形成新的壓力,帶來更新的媒介。因此,「媒介環境學」在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上,是承認外界因素影響的。只是認為技術在產生和發展之後,不會完全受人類控制、按人類的意志和需求發展。

2.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自變數,社會是因變數,技術決定社會的各個方面。極端的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與社會歷史變化之間是唯一的、單向的決定關系。
伊尼斯在《帝國與傳播》中提到,便攜紙張的發明削弱了教會的知識壟斷,但教會以簡歷宗教裁判所等方法化解危機、延遲權利崩潰。而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明確說過「人在正常使用技術的情況下,總是不斷受到技術的修改,反過來,人又不斷尋找新的方式去修改自己的技術」,《古登堡星漢燦爛》中,他也表示「本書絕對不抱決定主義的立場,筆者希望闡明社會變革的一個主要因素,它可能會真正地增加人的自主性」。因此,「媒介環境學」雖然很少論及社會對技術的使用和改變,但他們並不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由意志。

3.技術作用於社會的方式
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不受其他因素的左右獨立發揮作用。
英國文化學派雷蒙德·威廉姆斯認為麥克盧漢屬於技術決定論,是因為認為他的推論方式純屬「技術—結果」的直接因果推導。但其實不然,伊尼斯對社會制度、歷史發展、民族心理、習俗風尚等因素對技術在社會中的效用發揮有過許多闡述。麥克盧漢用「一個夜賊總是帶著一塊鮮美的肉以防看門狗」的比喻,也不是說明媒介內容沒有扮演角色,他也承認內容的作用,只是認為內容起著配角的作用,而人們生活在媒介環境之中,忽視了媒介環境的主導作用。因此,「媒介環境學」並不否認其他因素的協同作用,只是將媒介作為首要因素加以強調。

4.技術的社會效用
技術決定論認為,人類無法左右技術產生的社會結果,只有被動接受。極端的技術決定論還強調,技術規定的社會結果是必然的、具體的。
但「媒介環境學」認為,社會主導媒介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會塑造這個社會的特徵,但在這個社會的內部,效果卻是多樣化的。一個地區、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並不一定體現這種特徵。萊文森曾經認為麥克盧漢是「技術決定論」者,但是他在《數字麥克盧漢》中評價麥克盧漢的媒介四元律時曾說「這個工具的工具嵌入了一種預測未來的機制。但是未來不是單一、宏大、統一的未來——根本不是決定論說的那種東西。決定論看到的未來,是世界必須走怎麼樣的一條既定的道路。相反,這里的未來是多樣的未來,甚至是無數的未來……」,書中還提到麥克盧漢曾因萊文森將他和伊尼斯說成「媒介決定論」者登門造訪,認為這樣的論斷並不妥當。

10、對技術決定論的評價

技術決定論是20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關於技術發展的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流派,它建立在這樣兩個原則基礎上:技術是自主的,技術變遷導致社會變遷,其理論可分為兩大類:強技術決定論和弱技術決定論,前者認為技術是決定社會發展惟一重要的因素,而後者則主張技術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技術決定論的典型代表是埃呂爾,溫納相對而言則是溫和的技術決定論者。按照技術決定論的觀點,「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自主的技術」,技術包含了某些它本來意義上的後果,表現出某種特定的結構和要求,引起人和社會做特定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強加於我們的,而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技術循其自身的蹤跡走向特定的方向。「技術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又構建了整個社會」。所以,技術規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技術成為一種自律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邏輯前進,支配、決定社會、文化的發展。技術樂觀主義和技術悲觀主義是技術決定論的兩種思想表現,前者相信技術是解決一切人類問題並給人類帶來更大幸福的可靠保障,而後者則認為技術在本質上具有非人道的價值取向,現代技術給人類社會及其文化帶來滅頂之災。
社會建構論強調的是技術的社會屬性、技術價值的社會賦予,技術決定論強調的是技術的自然屬性、技術規則、技術價值的內在稟賦對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作用。技術決定論者承認技術的社會屬性存在,但是它過分強調了技術的自然屬性對於技術的社會屬性的決定性作用,沒有看到技術的社會屬性對於技術的自然屬性的制約、導引作用。如果說,技術的中立論割裂了技術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二者間的聯系,那麼,技術的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則是過分誇大了技術兩種屬性中的某一方面,沒有注意到它們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平衡關系。
美國學者懷特的一段話,可以看作是對技術決定論的恰當表述。他認為作為人類生存方式的文化是一個具有內部結構的大系統,這個系統由居於結構底層的技術系統、居於結構中層的社會系統和居於結構上層的觀念系統這三個亞系統構成,他寫道:「我們可以把文化系統分為三個層次……這些不同的層次表明了三者在文化過程中各自的作用:技術的系統是基本的和首要的;社會系統是技術的功能;而哲學則在表達技術力量的同時反映社會系統。因此,技術因素是整個文化系統的決定性因素。它決定社會系統的形式,而技術和社會則共同決定著哲學的內容與方向。當然,這並不是說社會系統對技術活動沒有制約作用,或者說社會和技術系統不受哲學的影響。事實恰恰相反。不過制約是一回事;而決定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技術系統是人類用於征服自然、滿足物質需求的手段,生產工具是這個系統的根本標志。通過以上技術決定論的基本表述,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推論:1.觀念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價值就在於推動和促進技術系統的發展,凡能夠推動和促進技術系統發展的就是好的觀念和社會,反之不然。2.判斷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志就是生產工具的發明和變革。3.美好等於生產,生產得越多、越快,人類的幸福就越多。技術決定論的基本表述和其推論共同構成了西方近現代發展原則的綱領。

決定論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系的理論和學說。心理學中的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先前某種原因和幾種原因導致的結果,人的行為是可以根據先前的條件、經歷來預測的。非決定論則否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客觀規律和必然的因果聯系,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不可預測的、事物內在的「自由意志」決定的。心理學中的非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是由個體的目的所決定的,個體有選擇的自由,個體的選擇、意向、決定不受客觀條件的制約,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
決定論的直覺觀念可以這樣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劇照是現在,影片已放映過的那些部分構成過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構成未來。在影片中,未來和過去並存;在和過去完全相同的意義上,未來是確定的。盡管觀眾可能不知道未來,每一個未來事件原則上卻毫無例外地可能是確然已知的,恰如過去一樣,因為未來存在的意義與過去存在的意義相同。實際上,製片人――造物主--會知道未來。

與新媒體的技術決定論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