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革命書評

新媒體革命書評

發布時間:2020-09-03 02:02:52

1、《堂吉訶德》書評

《堂吉河德》是一部諷刺騎士小說的小說。主人公堂吉訶德因沉迷於騎士小說,決定外出歷險,做一名行俠仗義的騎士。他找來同村的農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從,把鄰村的一位農家女兒杜爾希尼亞作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歷險,作了許多可笑之事。最後他被化裝成白月騎士的朋友打敗,放棄行俠游歷,回家不久後病倒。臨死前,他醒悟到自己迷信騎士小說之過。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故事嘲諷了流行一時的騎士小說,指出它們既違背現實的真實又缺乏藝術的真實。從此以後,騎士小說在西班牙和歐洲一蹶不振。

《堂吉訶德》的意義還在於作者以喜劇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們自身存在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堂吉訶德和桑丘是一組既互相關聯又相互襯托的人物,前者體現了人對理想的追求,後者體現了人對實際生活的關注。二者相互影響,到後來,堂吉訶德漸漸看到理想的夢幻性質,桑丘則看到他的主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二人一路上風趣幽默的對話,以及小說對西班牙現實生活的生動描寫,使得讀者從他們身上看見自身存在的對立矛盾,從堂吉訶德的喜劇性形象中看到悲劇的色彩。

《堂吉訶德》在表現人性及社會現實的同時,還表現了作者對文學創作的思考。小說第二部還描寫了人們對小說第一部的反映和批評,從人物對堂吉訶德的不同態度表現了社會各個階層不同人物的形象。因此,小說揭示了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揭示了作家、作品和人物的相互關系,表現了作者對文學創作強烈的自我意識。本書可重點閱讀第一部。

2、歷史怎麼評價汪精衛?

汪精衛是一個漢奸,如果說用2個字來評價汪精衛有點單薄的話,那麼可以說汪精衛是一個長得帥、文採好、思想比較復雜的漢奸!

汪精衛的罪行

汪精衛最大的罪行就是在中國人民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時,身為國民黨2號人物卻做出了繞道出國投敵這種行動,很多國民黨軍隊趁機借著汪精衛的“曲線救國”大旗投靠日本人,相當於起到了已消敵長的作用,對當時的抗日局勢極為不力,由此帶來的消極影響,也遠大於汪精衛保境安民的正面意義。

此外汪精衛和汪委政府負責對日本佔領區的警戒守備、清鄉、城市駐防等工作,使得日本可以騰出大量的部隊來參與發動對我軍和國軍進攻,使得抗日軍隊的傷亡進一步加重,使得國土淪陷的面積進一步增大,使得被日軍殺害的無辜百姓數量也越多。

汪精衛是漢奸是定論

或許有很多人會拿身不由己來給汪精衛洗白,但是無論汪精衛當時是處於什麼境地,怎麼的不得志,怎麼的不看好中國抵抗,甚至以保境安民為借口,但是只要汪精衛只要邁出了這一步,他就進入了漢奸的行列。

按中國傳統價值觀,官員應從一而終,汪精衛作為國民黨二號人物,不思盡忠王事、反而變節投敵,這是古代人最為鄙視的“貳臣”,應該誅九族的那種。

按民族主義的價值觀,汪精衛屬於背叛民族投奔異族。

按藍衣社的法西斯式價值觀,一個民族、一種主義、一個領袖,汪精衛屬於背叛領袖。

無論從幾種價值觀看汪精衛都是漢奸

客觀的來說汪精衛還是有文採的

評價一個人要全面,客觀,雖然汪精衛是漢奸,但是汪精衛也的確很有才。

汪精衛從小就聰慧異常,取得過廣州秀才考試第一名,年少時期也有一腔熱血,敢於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可能到現在汪精衛還能算是個革命英雄。

此外汪精衛還非常有文采,做的一手好詩

空梁曾是營巢處,零落年時侶,天南地北幾經過,到眼殘山剩水已無多。夜深案牘明燈火,擱筆凄然我,故人熱血不空流,挽作天河,一為洗神州。 ”

這分明寫出了陸游的感覺,完全不像是一個漢奸所作的詩文。

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他在歷史中的地位並不會因為他的文學才華而改變,他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客觀的來說,他也是一個有文採的漢奸而已。

3、急求書評與影評

《老人與海》書評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無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集結號影評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戰士不再英勇無敵,也看不到那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因為在導演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類的本性,沒有人願意打仗。

鏡頭從對准將軍改為描寫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會主動請戰、犧牲時更不會高喊口號撞槍子兒……正在遼寧寬甸緊張拍攝《集結號》的馮小剛日前接受記者探班采訪時表示:電影表現戰爭的方式有很多種,作為第一部大製作的戰爭商業大片,《集結號》也會凸顯英雄主義,但肯定不是傳統的主旋律戰爭片。馮小剛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至少講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類的本性,但在這種本能下主角穀子地又做出勇敢的舉動,這個反差,對比出來才是真正的英雄。」

「戰士」迎著炸點上

在我們熟知的一些戰爭片中,敵人總是潰不成軍,好人往往以一敵百,而力圖還原戰爭真實的《集結號》將把人從神身邊拉回來。

《集結號》的拍攝,既有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有注重細節的巷戰鏡頭。記者探班時恰逢攻堅戰突破城門的一場戲。韓國技術人員正在按照馮小剛的要求埋炸點,這些技術人員曾為《太極旗飄揚》製作戰爭效果。他們為這場戲使用了最新的氣爆技術,可以保證20厘米外的人不會受傷。因此,《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過去一些戰爭片中「戰士」躲著炸點和子彈跑,「好人怎麼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場面,相反,這里的「戰士」們將迎著炸點上。

英雄不再高大全

《集結號》的劇本非常簡練有力,比如過去戰爭英雄站起來一邊豪言壯語一邊機槍掃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還沒事兒,但這次不少英雄「剛站起來還來不及說一聲『啊』,就已經中彈陣亡了」。馮小剛表示,影片希望從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們將脫下高大全的外衣,一個個真實地犧牲在戰場上。

符號化場面更人性

正是因為每一次犧牲都非常寶貴,以往的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主動請戰」劇情這次也不會再有,這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在《集結號》劇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細節處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長焦大鵬,為了保留連隊血脈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撤退。馮小剛表示:「這部電影我要解決這么一個問題,沒有一個人是願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須把這種真實感還原出來。劇中主角穀子地除了堅定不移執行命令,考慮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與新媒體革命書評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