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發生在哪兩朝之間?
宋朝真宗時,真宗親征,與遼國定立盟約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承天皇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連破宋軍,十一月已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都東京,宋朝野人心惶惶。澶淵之盟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宋、遼兩軍出現對峙局面。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到達南城後,因契丹兵勢正盛,許多人又氣餒了,主張他停下來觀望形勢,千萬不可渡河到北岸。寇準說:「陛下不過河,人心會更加渙散,敵人的氣焰壓不下去,怎幺能取勝呢?」正好,寇準出行營遇見高瓊,對他說 :"太尉受國家的厚恩,如今國家有難,就不思報答?"高瓊說 :"我願一死報國。"寇準馬上帶高瓊返回見真宗,大聲說:「陛下如果認為我說的不是事實,請問問高瓊吧!」高瓊馬上接著說:「寇準的意見十分正確,說的都是事實。」寇準趁熱打鐵,說:「形勢緊急,機不可失,請陛下立刻起駕。於是,宋真宗在文武大臣護衛下過了河,登上北城門樓。宋軍將士看到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 歡聲雷動,聲聞數十里。兩軍相持十多天,契丹統軍撻覽親自臨陣督戰,宋軍伏弩齊發,撻覽中箭喪命。遼軍未能在戰場上撿到什幺便宜,進退兩難,只好派人到宋營求和,形勢的發展有利於宋軍而不利於契丹,戰場上的主動權完全操在宋軍手中。按照寇準的意圖,如果講和,契丹必須向宋朝廷稱臣,並退還幽州。但宋真宗卻缺乏信心,害怕打仗,惟求安撫契丹,盡快平息爭端。寇準只好同意求和。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對宋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敲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亦希望遼軍能盡快北撤,於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雙方達成和議,宋、遼雙方互派使者,議定的和約條款規定,宋朝廷每年輸送給遼國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尊遼方太後為叔母。歷史上把這次議和稱為「澶淵之盟」。雖然這仍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但此後宋、遼雙方在一個時期內,連綿不斷的戰爭獲得了暫時平息。而這筆巨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對宋而言,澶淵之盟不過是以「賄賂」來取和平,甚至可說是喪權辱國。但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對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澶淵之盟」後,由於寇準堅持抗戰有功,宋真宗待他很優厚,非常敬重他。但原來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勸其親征,是把皇帝當賭注,孤注一擲,簡直是國家的一大恥辱。從此宋真宗待寇準便越來越淡薄,不予重用。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蔣復璁曾說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中國有「言和即是漢奸」的說法,對於歷史上的和談也一味支吾規避。在這種情形之下,更使我們不能忘記,直到西方勢力東漸,中國歷史的主題是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間的沖突。因動員即影響雙方的財政與稅收,因此又影響到國家體制與社會狀態。凡此也都可以自澶淵之盟談起。若從長時期遠距離著眼,則是從十世紀到十一世紀初年的發展,揭開了今後一段長時間的競爭。契丹之遼與女真之金以和一種由畜牧業所產生的政權,配合以新興的農業基礎,以今日的東北及熱河為根據地與南朝爭奪華北的地盤。趙宋的南朝則自信以南方的經濟和資源能戰勝對方,這種態度以趙匡胤所稱「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過十萬」表現無遺。這長期間爭奪戰,不僅影響各朝代的進程,也與以後元明清各朝的登場有密切的關系,即是日本人之製造「滿洲國」,仍是企圖在幾千百年之歷史的舊題材中覓得一個新的借口,作他們向大陸發展的工具。同是這幾千百年歷史的運轉,也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只有文化程度低的少數民族被文化高的多數民族所融化。在雙方全面動員之餘,中國的「第二帝國」在隋唐宋以來所展開的競爭性和外向的性格沒有長到出路,而被迫放棄。代之而起的是「第三帝國」明清的內向和非競爭性。此是後話。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著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也只有在這種地緣政治的影響之下,我們今日仍感覺得幾百千年歷史的陰影,仍不時出現於我們的腳跟後面。
2、澶淵之盟內容是什麼,有何評價?
1、澶淵之盟內容: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2、澶淵之盟簡介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3、影響
積極影響
①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於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②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非教科書所雲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通過外貿賺回)。
③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影響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歷增幣。
3、關於澶淵之盟歷史上是怎樣記載的?
十一月辛亥,太白晝見。乙卯,遣使撫河北。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
敗之,殺傷十餘萬眾,遁去。官吏進秩、賜物有差。己未,遣使安撫河東諸州。
契丹逼冀州,知州王嶼擊走之。甲子,校獵近郊。丙寅,遣使安集河北流民。戊
辰,以山南東道節度、同平章事李繼隆為駕前東面排陣使,武寧軍節度、同平章
事石保吉為駕前西面排陣使。石州地震。庚午,車駕北巡。司天言:日抱珥,黃
氣充塞,宜不戰而卻。癸酉,駐蹕韋城縣。甲戌,寒甚,左右進貂帽毳裘,卻之
曰:「臣下皆苦寒,朕安用此?」王繼忠數馳奏請和,帝謂宰相曰:「繼忠言契
丹請和,雖許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詐,不可不為之備。」契丹兵至澶州北,
直犯前軍西陣,其大帥撻覽耀兵出陣,俄中伏弩死。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
北砦,御城北樓,召諸將撫慰。鄆州得契丹諜者,斬之。戊寅,曹利用使契丹還。
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契丹使韓杞來講和。辛巳,遣使安撫河北、京東。
壬午,幸城南臨河亭,賜鑿凌軍綿襦。癸未,幸北砦,又幸李繼隆營,命從官將
校飲,犒賜諸軍有差。詔諭兩京以將班師。甲申,契丹使姚東之來獻御衣、食物。
乙酉,御行營南樓觀河,遂宴從官及契丹使。丙戌,遣使撫諭懷、孟、澤、潞、
鄭、滑等州,放強壯歸農。遣監西京左藏庫李繼昌使契丹定和,戒諸將勿出兵邀
其歸路。丁亥,遣使安集河北流民,瘞暴骸。以閣門祗候曹利用為東上閣門使、
忠州刺史。戊子,幸北砦勞軍,召李繼隆、石保吉宴射行宮西亭。壬辰,赦河北
諸州死罪以下,民經蹂踐者給復二年,死事官吏追錄子孫。癸巳,雍王元份疾,
命參知政事王旦權東京留守。甲午,車駕發澶州,大寒,賜道傍貧民襦褲。乙未,
契丹使丁振以誓書來。丁酉,契丹兵出塞。戊戌,至自澶州。己亥,幸雍王元份
宮視疾。辛丑,錄契丹誓書頒河北、河東諸州。癸卯,遣使撫問河北東、西路官
吏將卒,訪察功狀。甲辰,改威虜諸軍名。戊申,詔恤河北傷殘。是歲,交州、
西涼府、西、高、豐、甘、沙州、占城、大食、蒲端、龜茲國來貢。江南東、西
路飢,陝、濱、棣州蝗害稼,命使振之。
4、澶淵之盟應當怎樣評價?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多年征戰互相不能取勝的情況下,簽訂的和平條約。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維持了宋遼之間長期的和平,對老百姓來講,是絕大的福音,他使邊區的人名能夠逐步恢復生產,享受和平,也使國家能夠致力於內部建設,而不用背負戰爭的負擔。
2、北宋向遼每年交納歲幣,看似屈辱,但是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二,這對於北宋的經濟規模而言並不算沉重,相反遼國拿了歲幣的目的還是要向北宋購買商品,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
3、盟約的簽訂使北宋收回煙雲十六州的夢想徹底化為泡影,這是一個絕大的隱患,北宋的北部邊防依然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這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4、盟約簽訂後北宋享受了長期和平,使北宋上下放鬆了軍事斗爭准備,導致武備廢弛,這也是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
5、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盟約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6、澶淵之盟的歷史意義
澶淵之盟對於宋遼來說都是有積極意義的,至此對於宋來說,遼停止南下,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戰爭,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至仁宗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峰。對於遼來說,歲幣緩解了遼經費緊張的麻煩,而雙方開商埠互市,更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至澶淵之盟以後,宋遼100餘年不曾發生戰爭。
7、澶淵之盟的內容和影響各是什麼?
內容: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影響: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貢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萬萬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據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