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眾應該如何面對「新媒體村」的出現?
近日,因為一篇題為《實地探訪山東新媒體村,農婦做自媒體收入破萬》的報道,讓一群「隱居」在魯北農村做自媒體的留守婦女迅速爆紅網路。據負責人李傳帥介紹,兩年前他回到老家山東商河縣李廟村,帶領20多名留守婦女成立了一家自媒體工作室,開始了「自媒體」內容創業。目前這些農村婦女一人管理一號,不少人月入過萬,7月份平均收入高出上海平均工資462塊錢。
正當人們驚嘆於農村自媒體內容創業居然也有這么大的空間,並向這群學歷不高、收入不低的留守婦女投來艷羨的目光,以為她們會因為這次爆紅而走上事業巔峰,成為人生贏家之時,卻有媒體爆出,由於不堪網路輿論的巨大壓力,工作室的不少員工心態崩潰,這兩天有多人沒來上班,自媒體工作室已陷入停工狀態。
而所謂的「壓力」,主要是網路上不少人質疑,這些農婦製作的內容沒有價值,有濫造嫌疑。同時,也有人直接將這種內容創作稱之為「洗稿」。這不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說起「洗稿」、抄襲這檔子事,已經是司空見慣。以致現如今,看到相似的文章,網友便會條件反射般地指責「這是洗稿」,而被指控者多數時候則置若罔聞、「巋然不動」。如此隨便的背後,是因為誰也沒將這當成一回事,雙方都知道,掐架熱鬧一番後,所有指控都將不了了之。
相比城裡人的淡定,淳樸的農村人就要敏感得多。在她們眼中,被控「洗稿」與說人考試作弊、婚姻不忠一樣,都是很嚴重的指責,將使自己在十里八村的「熟人社會」里難以立足。而這種態度差異的背後,固然與城市農村不同的生活環境、道德觀念等因素有關,但更深層次折射出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輿論視角,對於農村、農民根深蒂固的輕視甚至歧視。
比如關於「新媒體村」這事,我就看到有不少評論質疑:「現在連農民都搞起自媒體了,那以後誰來種地,中國的糧食安全如何保障?」這種言論表面看來是在憂心「三農」,實際上還是「士農工商四民分業」的舊觀念在作祟。問題是,農民憑啥不能搞新媒體,又憑啥認為農民搞不好新媒體?
最近幾年,因為工作關系,我經常赴各地農村考察,光山東的農村和縣城,今年就去了好幾處。據我的觀察,拜移動通訊及互聯網等「技術破壁」所賜,現如今城鄉間的信息鴻溝已經很小,接近被抹平。很多農民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信息閉塞與後知後覺。之所以類似山東「新媒體村」這樣的事例還不多見,主要是囿於各種現實資源、公共配套、基礎條件的闕如。一旦這方面的短板能夠補上,諸如山東「新媒體村」、浙江麗水「淘寶村」等互聯網新農村將大批量涌現。
至於說農村自媒體內容有沒有價值,是不是粗製濫造,更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所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青菜蘿卜各有所愛」,就像你可以指責拼多多,卻不能無視其在四五六線城鎮及農村市場的巨大佔有率,因為這不僅僅是個消費品味的問題,而涉及到收入分配、城鄉差異等方方面面。
同樣的,盡管根據調查,近六成新媒體人分布在一二線城市,但五環內的內容審美依然不能覆蓋整個中國互聯網的內容需求。所以,對作為填補市場空白的山東「新媒體村」嘗試,輿論更應該給予理解之呵護,而非無端之指責。
美美與共,各美其美,五環內的自媒體精英和山東的「自媒體村」,並無直接的高下之分。山東這個「新媒體村」目前的停工,可能原因比較復雜,「壓力太大」只是一個表象,但是面對「新媒體村」現象,還是請放下五環內的傲慢,大家都在一條跑道上競爭。
如果非要說「新媒體村」帶來什麼思考的話,我想或許是:為何農村自媒體內容創業這么少,這么難?那些所謂「粗製濫造」的內容又為何這么有市場
來源:澎湃新聞網
2、媒體村的全運期間
十一運會媒體村開村 媒體大戰即將展開
媒體村緊挨著運動員村,能接待3000多名記者,每個房間都能上網,村裡配套服務設施齊全。
十一運組委會新聞宣傳部部長高玉清:十一運全運會建設了媒體村,這在全運會歷史上是第一次,為記者提供通信、交通、住宿、餐飲一條龍服務,讓記者能夠及時地把全運會的賽事信息傳達給全國人民。
中國廣播聯盟秘書長武勁松說,將充分借鑒全國奧運廣播聯盟和大冬會廣播聯盟的成功經驗,發揮媒體村全國全運廣播聯盟國際廣播中心12 間直播間的作用,做好11運報道。
武勁松:參加這次全國全運廣播聯盟的記者將近400人,規模應該是超過歷屆的全運會。 全運會歷史上首個媒體村,十一運會媒體村即將開村。究竟能否給各家媒體提供充足的便利,是記者們最為關心的問題,記者一行作為首批體驗入住者,親身感受了媒體村的貼心服務。「家的舒適,酒店的服務」是記者們最大的感受。
超市24時營業
為了真正體驗媒體村的服務水平,記者特意在晚上11點鍾來到媒體村。入口處服務人員24小時在此值班守候,仔細安檢過往人員,保證進入媒體村的人員安全。緊靠入口的媒體餐廳里可容納1500多人同時就餐,3000多道菜品涵蓋南北口味。「媒體村正式開通後,餐廳里將根據記者的工作特點提供為各式宵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酒店的服務
記者進入媒體村百合園南區時已過23點,仍有志願者在值班守候。見到記者後,馬上熱情地上前詢問具體房間號碼,幫記者提著行李並帶記者到房間。志願者向記者簡單介紹了空調、熱水器、飲水機等電器的用法和位置,臨走時不忘提醒記者,「若有需要幫助,請隨時撥打7000,我們24小時提供服務。
2009年9月23日早上,由於記者忙於采訪,把房間鑰匙委託餐廳服務人員轉交給公寓管理人員,不多時,記者收到一條簡訊:「您好,我是三十七樓小馬,鑰匙我們拿到了,請您放心。祝您天天有個好心情。」
全運村的公寓全都是按照商品房設計,歐式風格樓房依山而建,小區內綠樹蒼翠青草成蔭,花園般的小區內曲徑通幽,噴泉點綴其中,顯得格外富有詩意。清晨,陽光透過落地窗照到客廳里,格外明亮。打開窗戶,清新的空氣伴著微風吹進來,同行記者不禁感嘆:「真想在這里買一套房子,有家的感覺。」
媒體村的公寓全部精裝修,房間里傢具齊全,每個卧室有兩張單人床,床頭櫃上還有一張「溫馨提示卡」上面手寫著明天的天氣及用餐時間。一張小小的卡片,讓記者們心底頓時湧起一股家的溫暖。
工作便利
作為媒體村,自然少不了為記者工作提供便利的設施。每間房裡都有網路埠,可供記者上網發稿,村裡的3G網路也已全部覆蓋,7.2M的網速完全能夠滿足傳送文字稿件和圖片的需要。
交通便利同樣是媒體村的一大優勢。整個媒體村緊鄰運動員村,與濟南奧體中心約有1.5公里的路程,媒體大巴與城市公交通行其間。村內同樣為記者們准備了電瓶車,往返於記者公寓與媒體大巴之間,隨叫隨停。 菜市場
(1)最近的應該是大家說的易初蓮花斜對面的億客弄建材城的第八廳,最南邊的那個,距離南區600m,距離北區1.2Km
(2)菜品最新鮮的菜市場在北苑的大鴨梨旁邊,需要從北苑東路過去,離MTC1.8KM
(3)海鮮最多的明天第一城地下農貿市場,價格還可以,新鮮度不如愛家和京深,距離北區1Km,南區1.8Km
(4)籌備之中的,順著紅軍營南路向東距離北苑路大約1.2Km有個北苑海鮮市場,還未開業,估計你們都入住了也該開業了
超市
(1)離南區最近的,紅軍營南路和北苑路十字路口東北角,易初蓮花,東西價格一般,不算便宜,下班時候總要排隊結賬,每個隊伍都在3-5人或更多。
(2)天居園對面的天翠園下面有個ZD便利店,24小時的,有蔬菜,管送貨上門。
(3)距離南區第二近的,北苑家園裡面的物美超市,物價比易初蓮花便宜,不過人巨多,盡管所有收銀窗口都開了,每個隊伍都在5-7人以上
(4)家和物美店,距離大羊坊車站3站地,規模較小,物價還可以
(5)據天溪園保安說,22號樓底層正在裝修,要做超市,不知是哪個集團的,這個應該會對南區居民很方便。
(6)另外往南去還有亞運村漂亮廣場的旺市百利、華匯大廈一層的華匯超市,都可以去,往北去龍德廣場的家樂福超市(人巨多,似乎天通苑的人都在那購物)這幾個坐快三都能到,很方便。龍德停車不花錢
銀行
近處的銀行大多集中在天樂園1號樓樓下,有工行、北京銀行、建行
天朗園A座樓下:交通銀行
北苑家園內:交行、農行
北苑車站民機賓館樓下:工行、旁邊是農行
坐快三到華匯大廈:有建行、交行、民生銀行、北京農商行
坐464到慧忠路東口,有招行
北苑路大屯車站:北京農商行
亞運村:廣發銀行、興業銀行、招行、交行、建行、工行
坐479到秀園,下車就是中國銀行、工行
送水
天樂園小區地下室有個水站,電話沒記著,南區門口有輛送水車,上有電話
有線電視:
我們小區電視辦理是到物業,如果要去歌華,就去亞運村那個,在秀園下車,走不遠
電話辦理
在北辰購物中心對面亞運村網通營業廳(現改為聯通)
醫院
MTC內要建社區醫院,負責北辰綠色家園大社區的。
普通商場
價廉物美,屬於要淘寶的那類,北苑家園內有個世代百貨,家和物美樓上有上品折扣
另外還有陽光廣場、龍德的翠微大廈、北辰購物中心、亞運村華堂,這些都算比較近的
電影院
龍德廣場有個萬達影城、陽光廣場有個陽光影城、亞運村有個北京劇院
遠點就是望京有個星美,其它中關村、王府井、遠大路就很多了不一一介紹了
下館子
家常菜附近沒有,萬科那有不少館子,便利點的在易初蓮花北側有馬蘭拉麵,還有成都小吃等。
鍛煉
天朗園南側的體育公園,免費,室外網球場,收費;拂林園有個健身俱樂部,萬科有會所,上元那也有健身中心,北苑的世代百貨樓上有室內羽毛球館,等售樓處拆了要建個大型水上休閑娛樂中心
葯店
天月園底商一個葯店,去過兩次,私人開的。附近大點的也就是北苑車站旁有個葯店。天翠園利君安大葯房,服務不錯,還管送葯.。
足療
天月園底商有個還可以,開了3年多了。上元那邊開了幾家,沒去過,不知效果。
家政
拂林園、天月園小區內都有家政公司,拂林園的俠姐家政,我用過感覺還可以。
3、農婦自媒體為何停工了?
爆紅農婦自媒體工作室已停工,負責人:農村婦女心態很崩潰。
近日,一篇名為《實地探訪山東新媒體村,農婦做自媒體收入破萬》的文章刷屏了。文章講述了一名叫李傳帥的小伙幾度創業,最終回到家鄉帶領村裡的留守女性做自媒體的故事,文章稱,她們7月的收入平均數達到7594元,上海2017年的月平均工資比她們少462塊錢。團隊負責人李傳帥稱,光靠自媒體,每個月收入達到一百萬。
農婦自媒體爆紅後,有網友質疑這種流水線製作的內容沒有價值,有粗製濫造嫌疑,會助長自媒體亂象,傷害原創文章價值,留給外界自媒體行業就是低質量的印象。同時也有人直接將這種內容創作稱為「洗稿」。
如今,在輿論的漩渦中,這個小小的農婦自媒體停工了。工作室負責人李傳帥說,「現在我們這邊的農村婦女心態很崩潰,近期不打算接受采訪。」李傳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已經有多位農婦沒來上班,同時他表示自己工作室的原創賬號也遭到了惡意舉報,損失很大。
來源:鳳凰網科技
4、實地探訪山東新媒體村他們平時干什麼?
在山東省北部的一個小農村裡,一群農婦成了自媒體運營者,她們7月的收入平均數達到7594元,上海2017年的月平均工資比她們少462塊錢。
團隊負責人李傳帥稱,光靠自媒體,每個月收入大到一百萬。
李傳帥是誰,他為什麼要在農村組建自媒體團隊?她們又是如何製造爆款的?無數個疑問成為了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這次尋訪的重點。
收入最高者一個月拿了1.5萬
在一輛計程車上,李傳帥用電話告訴我,進村後,看到一輛寶馬車,讓計程車師傅在那兒停下來。從山東省商河縣往東出發,計程車穿過一片又一片綠油油的包穀地,20分鍾後,拐進一個叫李廟村的地方。「就是這兒了。」師傅看到一輛寶馬車停在擺著綠色垃圾桶的水泥路上。
村子建了很多靚麗樓房,滿臉褶皺的老人在樓房下打撲克牌,小孩兒在空曠的水泥路上玩耍。這里是萬千「389961」部隊(即婦女、老人和兒童)部隊的駐扎地之一,不熱鬧,荒涼。
下了計程車,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男人出現在我眼前,圓潤,靦腆,說話操著一口商河口音。他領我穿過一個狹小胡同,走進一棟四合院,打開正房門,裡面擺滿了電腦,坐滿了女工。那是李傳帥的自媒體王國。
辦公區的自媒體工人們
「這里就是我們的辦公區,有20多個人。」李傳帥是一家自媒體工作室的創始人,在魯北的一個小村莊里辦公。他說,大家都很努力,工人的上班時間沒有固定要求,只要在工作日上滿8個小時就行。
放在辦公桌上的一份簽到表顯示,有個叫「苗苗」的女工,好幾天都在早上5點30分簽到上班。她已經在這里一年多,還要繼續做下去,因為能拿到很高的收入。在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塊寫滿名字和數字的白板。李傳帥說,那是工資公告牌。
白板上寫滿了員工們的工資收入。16歲的苗苗在6月拿了4337元,7月拿了6790元。她不是這里收入最高的人。收入最高的人叫路文靜,6月拿了10121元,7月拿了15690元。把她們7月的收入做平均數,17個女工每人可拿7594元。
當地,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一般工人的月收入抵不上她們平均工資的三分之一,而上海2017年的月平均工資,還比她們少462塊錢,北京2017年的月平均工資也只比她們多873元。
傳統意義上駐扎農村的「38」部隊,很少參與到掙錢工作中來,在家帶娃、照顧老人保固後方是常態。
現在,一支不一樣的留守婦女軍團出現了,她們每天與電腦為伴,在魯北農村拿著一線城市的收入填補家用,家庭話語權也變得硬氣起來。她們上班的地方,就是她們的家鄉,不用擔心住房,也不用擔心孩子教育。
正在打撲克牌的老人
在北京打拚的人不這樣,他們為住房而焦慮,也為未來而擔心。據「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北京住房租賃的月租金均價為4649元/套,環比2017年下半年的4335元/套上漲了300多塊錢,漲幅7.3%。
在那個聚集了中國最多精英的城市裡,新中產們正在被房租漲價侵擾,丟掉了樂觀主義者的積極態度,開始悲觀起來。
擁有初中學歷的苗苗聽說,和她們同樣從事自媒體工作的人,大多在大城市裡的寫字樓上班,生產內容。如她所說,一份調查基數是2887人的數據顯示,分布在一二線城市的新媒體人最多,佔59%。分布在三四線城市的從業者人數,比例是33%。另外的7%分布在農村地區。
可就是在那個方圓五里地都是莊稼的村莊里,她們成了7%里的一部分。都市白領、進城農民工、城市大學生……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內容消費對象。
製造爆款
自媒體工人張紅很在意爆款,看著文章閱讀數字蹭蹭蹭往上漲時,她會變得興奮起來,「很有成就感,很多大城市的人都會看我們的文章和視頻」。
她是這樣製造一個爆款的。刷最新的劇,撰寫一些比較簡單的娛樂內容,然後將文章放到一個李傳帥自己研發的原創文章檢測系統里,如果在系統里沒發現內容重復,沒有違反平台和政府的規定,那篇文章就可以進入自媒體賬號後台,通過400塊錢一年的網路通道,傳送到更為廣大的網路世界了。
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是這樣生產的。李傳帥做起來後,鎮領導建議他給當地的扶貧工作做免費宣傳推廣。他最近一次做宣推,是給當地鎮上的一家西瓜種植基地。「我們在文章里嵌入購買鏈接,很快就有訂單了,還賣到了鄭州」。
現在他的團隊是流水線工作,每天好幾個爆文,李傳帥都麻木了,唯一讓他引以為豪的爆款內容,全部涉及農村風俗風貌。那些內容承載著李傳帥對家鄉的反哺之情。
5月,他的一位員工用一張圖片和一首小詩,拿了23.8萬的閱讀量——文章標題是《家裡喜得千金,外公不遠千里來祝賀,送的禮物讓人佩服》。
而另一篇文章只靠幾張房子圖片,就拿到了26.4萬的閱讀量——文章標題是《農村花二十萬的四合院,寬敞明亮,勝過樓房》。
媒介渠道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提高了內容的傳播的便捷程度,卻沒有全面提高內容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