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新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優勢 文獻綜述 論文
所謂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不在於出現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不同。
曾幾何時,互聯網路的盛行,曾經使業內人士無不感嘆,網路媒介已經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介。在一段時期內,網路媒介成了新媒體的代名詞,似乎一提起新媒體,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網路媒介。在本人就讀於大學的時候,專業課老師也是這樣對我們講的,互聯網就是新媒體。但是,說新媒體就是網路媒體正確嗎?答案是不正確。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科技的變遷,具有越來越多傳播方式和內容形態的媒體形式不斷涌現,如數字電視、車載電視、樓宇電梯廣告、手機簡訊、手機電視等等。
最後,可以明確地說,所謂新媒體,是指一切區別於傳統媒體而言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不斷更新、不斷涌現的新型媒體。
新媒體傳播有四個特點:
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大眾傳播
從岩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印刷品傳播和電子傳播的形態、通道是固定的,其傳播的專業要求和邊際成本都很高,傳播者具有較強的壟斷性和控制權,而數字化必然帶來的網路化,以及網路化必然導致的交互性,使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轉換極其容易。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路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突破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
「信息」與「意義」無關
尼格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說:「比特就是比特」。在數字語言里,所有的文本、聲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組合。傳播的信息從傳播的意義中抽象出來,使「把關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為意義是完整、單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來進行傳播的,易於甄別,而信息是可以編碼、分段、壓縮,進行傳播,再組合、復原、解碼,進行讀取的,很難在傳播過程中判別每一片斷的信息意味著什麼。上海目前發展很快的樓宇視頻和地鐵視頻系統是電視還是計算機?曾經發生一場定性之爭,就是這種突破的生動案例。
受眾的主動性大大增強
在傳統傳媒一統天下的鼎盛時期,傳播的效果似乎是無堅不摧的,大眾媒體對於公眾有著「魔彈」般的效力。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和「噪音」越來越多,以一個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進行接收和處理,同時,在技術上對信息進行篩選、復制和傳遞已經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麼樣的標准,通過什麼途徑,如何選擇和過濾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送者的傳播意圖能否實現。這意味著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主動性和消費偏好變得日益重要。
大眾傳播的「小眾化」
傳播學研究中曾經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的發現,表明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異類,陷入孤獨,往往在大眾媒體或輿論活躍分子發表了意見之後,不再表達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而在數字加網路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溝通,甚至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人際傳播的性質得到凸顯和強化,傳統的,傾向於無差異的普遍的廣大受眾,開始分割為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關的「小眾」,如各種各樣的網路游戲團體、戶外旅遊論壇、簡訊交友俱樂部等。在小眾中,人們也許更容易找到聲氣相投的夥伴,以對抗大眾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孤立
cctv獲北京2008年奧運會新媒體轉播權
國際奧委會(IOC)近日宣布與CCTV.COM達成協議,確定央視的新媒體平台CCTV.COM成為北京奧運會官方互聯網/手機轉播機構。這是CCTV繼獲得北京奧運會電視轉播權之後獲得的另一項重要奧運會轉播權益。這也意味著CCTV.COM成為唯一一家擁有中國大陸和澳門地區奧運新媒體轉播權益的機構。
CCTV.COM在充分利用多種平台開發數字化播出資源的能力上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認可。同時,已經獲得電視轉播權的央視也可以更好的與自身的新媒體平台CCTV.COM合作。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表示,2008北京奧運會將是奧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刻,對整個中國也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期待著CCTV以及它的新媒體機構CCTV.COM共同合作,這對組合在中國的數字傳播領域有著極大的潛力,這是令人興奮的夥伴關系。我們期待著它們為我們帶來一屆精彩的奧運會,將精彩的比賽帶給更多的觀眾,特別是年輕的一代。」
國際奧委會執委、電視和互聯網轉播權委員會委員理查德-卡里翁(Richard Carrión)表示:「2008北京奧運會的轉播將帶來新的體驗。我們認為,CCTV.COM獲得新媒體轉播權後將可以更緊密的與電視轉播團隊合作,打破傳統的平台界限,讓大家獲得更好的奧運報道。」
在本屆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首次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作為獨立轉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列入奧運會的轉播體系。北京奧運會將成為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寫論文時文獻綜述裡面的文章一定要寫到參考文獻裡面么?
需要。
綜述中任何與本文相關的重要成果都應當在綜述中得到體現,並且在參考文獻中列出。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是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閱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對綜述類論文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同雜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條以內為宜,以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
(2)關於新媒體的論文文獻綜述擴展資料:
文獻綜述的結構一般由下列成份構成:
1、標題
文獻綜述的標題一般多是在設計(論文)選題的標題後加「文獻綜述」字樣。
2、提要或前言
此部分一般不用專設標題,而是直接作為整個文獻綜述的開篇部分。內容是簡要介紹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將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果本課題涉及到較前沿的理論,還應對該理論進行簡要介紹;
最後要介紹研究者搜集的資料范圍及資料來源,其中要講清查閱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網路中查詢了哪些資料庫(如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等)、並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搜索(如通過輸入「關鍵詞」或「作者名」或「文章名」進行搜索,一般用精確匹配),共搜索到的相關論文的篇目數量多少,對自己有直接參考價值的論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
這是論文文獻綜述的核心部分。應在歸類整理的基礎上,對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資料進行系統介紹。撰寫此部分時還應注意以下兩點:其一、對已有成果要分類介紹,各類之間用小標題區分。
以下是常見的分類線索:按時空分類(如:本課題的研究歷史與研究現狀、國外研究現狀與國內研究現狀);按本課題所涉及的不同子課題分類;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觀點進行分類,等等。
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紹,又要有重點介紹。根據自己的分類,對各類研究先做概括介紹,然後對此類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進行重點介紹。重點介紹時要求要點明作者名、文獻名及其具體觀點。無論是概括介紹還是重點介紹的文獻資料均要求將文獻來源在參考文獻中反映出來,但不要求一一對應。
4、總結
對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點、研究趨勢及價值進行概括與評價。此部分應著重點明本課題已有的研究基礎(已有成果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樣的基礎或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與尚存的研究空間(本課題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環節)。
5、參考文獻
要求列出的參考文獻不少於15篇,且外文文獻不少於3篇,並按論文中的參考文獻的格式將作者名、文獻名、文獻出處、時間等信息全面標示出來。
3、急求新媒體、傳播、手機報類的畢業論文文獻綜述。 謝謝大家~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4、文獻綜述和論文有什麼區別啊?
一、性質不同
1、論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
2、文獻綜述:對某一領域,某一專業或某一方面的課題、問題或研究專題搜集大量相關資料,並通過分析、閱讀、整理、提煉最新研究成果,當前課題、問題或研究課題的進展、學術意見或建議,對其做出綜合性介紹和闡述的一種學術論文。
二、寫作要求不同
1、論文寫作要求:
(1)題名
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論文的特定內容,有助於關鍵詞的選擇,並符合題名編纂、標引和檢索的原則。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放在標題下面。
(3)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簡要陳述,不作評論,要求對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和最終結論進行簡要說明,重點是結論,是一篇獨立完整的論文,可以引用和推廣。
(4)關鍵詞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的詞或短語。它通常列在摘要下面,字體編號與文本不同。一般來說,每篇文章有3到8個關鍵字,用分號分隔,並根據條目的擴展(概念范圍)從大到小排列。
(5)正文
為了達到清晰的層次結構和清晰的上下文,文本通常被分成幾個大段落。這些段落都是所謂的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以包含幾個小的邏輯段,一個小的邏輯段可以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從而形成多個層次的文本。
2、文獻綜述寫作要求:
(1)開門見山,不繞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講述歷史淵源和立題研究過程。
(2)簡明扼要,突出重點。不必在教科書中敘述太多同事熟悉的東西和常識。當需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則時,只需以引用語的形式加以標注即可。在導言中,意義要明確,語言要簡潔。
(3)回顧歷史要有重點,內容要緊扣文章標題,介紹標題周圍的背景,並用幾句話概括;在提示使用的方法時,不應問寫作方法、結果和討論;雖然可以適當引用過去文獻的內容,但不應該把它們列得太長,也不能把前言作為研究的前言。
不要寫序言作為文獻綜述,更不要重復教科書中已有的或該領域研究人員已知的常識性內容。
(四)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前言中,評價論文的價值應該是恰當的、現實的和科學的。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國內首創、首次報道」、「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本研究內容國內未見報道」或「本研究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等不適當的自我評語。
(五)引言的內容不應與摘要相同,注意不用客套話,如「才疏學淺」、「水平有限」、「懇請指正」、「拋磚引玉」之類的語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論述,不要插圖、列表,不進行公式的推導與證明。
(4)關於新媒體的論文文獻綜述擴展資料:
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既高屋建瓴,又腳踏實地;既探賾索隱又如醍醐灌頂。文獻綜述,顧名思義,包括「綜」和「述」。前半部分的「綜」並不太難,根據大量文獻查閱,綜合分類、提取、概括即可實現。
後半部分的評「述」與分析則是一篇「綜述」質量高下的分界線,需要結合自身的理論水平、專業基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對問題的合理分析。
5、要寫關於新媒體的論文,可以從哪些方面寫?
你可以從新媒體對舊媒體以及社會生活帶來的沖擊和影響,還有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其與一些新鮮產業的發展結合來說。---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6、關於論文文獻綜述的寫法
你寫的文獻綜述一是要說明你論文的基本概念,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為你後面所要闡述的內容做鋪墊,所以有的沒的就可以不寫,先想好自己後面的大概提綱會更好。
7、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格式是什麼?
為什麼寫綜述
從一篇文獻開始,看幾篇相關文獻整理出大致思路,找出一個切入點就開始實驗。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還要看文獻,針對不同問題有選擇性的看。之後實驗完成,整理成文章發表的時候,為了寫前言部分而看一些文獻。開題 - 實驗 - 發表,每個步驟都要看文獻,這是我的科研過程。
但這些步驟里看文獻是不全面的,從解決一個問題開始,到解決一個問題結束,涉及到的都是具體的文獻。如果要對整個課題方向全面把握,寫一篇綜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做過較長時間的相關研究後,寫綜述文章有以下幾個好處:
大的方面,能夠提高對整個課題方向的把握能力。通過詳細的、全面的文獻檢索和閱讀,可以對這個課題方向的發展脈絡、研究進展和最新成果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了解。
其次,是對自己工作的總結升華。經過多年的相關研究,自己心中必定有不少思考和疑問,此時的大量閱讀對自己的固有知識是一個歸納升華的過程。寫完應該有頓悟之感。
再次,對以後的實驗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寫完綜述後,通過對整個課題方向的了解,知道了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地方還存在問題、哪些問題是熱點、哪些是難啃的骨頭,是制約課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樣設計以後的實驗時就能有的放矢。
小的方面,綜述也是一篇文章呢。現在國內評估要看個人成果,綜述也是一種發文章的方法。另一個方面,能夠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一般來講,綜述文章的引用次數相對研究文章高,因此也就擴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名度。
准備工作之文獻檢索
在開始寫綜述之前,很重要的一個准備工作是文獻檢索。雖然經過 "開題 - 實驗 - 發表" 三個階段的閱讀,可能存儲有足夠的知識點,這對你的實驗有用,這還不夠一個綜述文章。綜述文章要全面,要綜合概況所評述的問題,因此,詳盡的文獻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這里說的全面不是說把幾十年的文章全部下載下來讀一遍,這樣工作量太大了,這是其一;其二,早期的文章可能已經被總結過了。因此,找幾篇綜述文章看看就可以了。此處的全面是指多換幾個關鍵詞檢索和多換幾個資料庫檢索。先說關鍵詞,每個作者傾向的關鍵詞不同,而且新興領域還沒有約定俗成的術語時,更需要多換幾個關鍵詞了。
再說資料庫,因為每個資料庫收錄的期刊都是不全面的,這里重要的檢索工具必不可少。例如 Scopus、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google Scholar,會收錄比較全面的信息,但會比專門資料庫晚(晚多長時間不清楚,Pubmed 會晚幾個月,Scopus 更新快些)。
還有兩個小技巧來獲得相關文獻。一是所讀文章中引用的文獻,這個好理解,文後的參考文獻就是。另一個是看哪篇文章引用了所讀文章,這也是相關文獻。像 Google Scholar 有一個引用次數,點開裡面就可以看到哪篇文章引用了此篇文章。
通過以上幾個方法,才能找全相關的文獻。
准備工作之大量閱讀
找全文獻後,下一步就開始讀了。
首先,沒必要全部通讀,這樣耗時太長,工作量太大。但是,近兩年的文章要通讀。兩年,對比較熱的領域來說是一個合理的綜述文章的時間點。這兩年的文章要通讀,重點讀,也是綜述的重點所在。不通讀不足以知曉解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不通讀就寫綜述有點不負責任。
兩年前的文章沒必要通讀,因為,可以從近兩年的文章中的前言部分讀到對這些文章的評述,也可以從綜述文章中獲得相關信息。這些文章著重讀摘要就可以了,還有就是對某一個問題針對性閱讀。
文獻的閱讀方法
閱讀上百篇文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僅僅是瀏覽一遍,就只能留下一個大概印象,過一段時間或者說隨著閱讀文獻的增多,這個模糊的印象也失去了。對知識點的記憶是寫作和創作的基礎,記不住怎麼組織語言,即使是查,也不知道從幾百篇文獻上千頁中哪裡去查。
我的導師教導我讀書要辯證去讀,在思考中記憶,不要在書上塗畫。不否認這種方法適合聰明的大腦。我資質愚鈍,試行幾年之後,腦子里只有墨盒的味道,卻沒有文字,結果連我賴以憑借考上大學和研究生的寫寫劃劃也丟失了。對於我,更適合「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也適合我的德國同事們。他們把文獻用 A4 紙列印出來,在重要的語句上用高亮筆劃出。
讀完之後抄錄到 A5 紙上,訂到原來的文獻上,作為精選。這個摘錄是對你真正有用的知識點,其他大部分文章都是鋪墊,或者是已經在你記憶中了。「高亮筆劃出 + 讀書筆記」能夠有效的幫助記憶。
這樣讀書雖然剛開始很慢,隨著十幾二十篇文獻做下來,你的積累多了,後面的摘錄就越來越少了。而且,你的閱讀速度也越來越快了。因為人都是基於舊有的知識去領悟新知識。剛開始的時候,你的知識儲備少,一篇文章的知識點難以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或者大腦中不能浮出有效的實例去解釋,所以接收起來非常困難。
而隨著積累的增加,理解越來越容易,也理解越來越充分,速度也越來越快。閱讀速度的增加一定不是線性的,而是指數型的,這就是知識的馬太效應。
你的讀書筆記需要分類,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與其他知識的管理一樣,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統。這得需要另闢一篇博文討論,此處不再展開討論。僅對文獻的管理進行說明。
文獻的管理
在下載了上百篇文獻之後,文獻的管路就成了一個問題。就像十個八個人的小公司,老闆一個人可以兼職財務、人事、市場等多重角色,而上百上千人的大公司,其中任何一個角色,都足以讓你忙的焦頭爛額。這個時候,專業人士能夠輕松處理讓你手忙腳亂的雜事。
對於文獻管理,Endnote 就是這樣一個專業人士,能夠有效地把龐大的文獻有效地組織起來,給你提供全面的信息,作者、期刊、年份、題目、卷期頁碼,以及摘要等信息。有些期刊在投稿時要求提供 DOI,Endnote 也能做到。
Endnote 在文章編排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綜述寫作、論文寫作、書籍寫作的必備(其他文獻管理工具也不錯,ReferenceManager,Biblioscape,NoteExpress 等)。它的使用方法見王超的《ENDNOTE 使用方法,常用!》。
雖然電子版很方便,我還是傾向於閱讀用紙版。一是看電腦屏幕時間長了,眼睛疼,大腦容易木化,陷於僵滯的狀態;二是多動手,有助於記憶。在電腦屏幕上看時,僅僅使用一根手指頭:是指雙擊打開或關閉和滾動滑輪翻頁。除了食指,整個身體的其他部分都一動不動。
眼睛慢慢變成像死魚眼一樣,拉直了視線,呈現出發呆的神態來。這種閱讀方式不適合長時間大量閱讀,偶爾查閱還行。我喜歡把文獻列印出來,統一編號(跟 Endnote 一致,Endnote 中的 Label 可以添加編號)後打孔,放入活頁文件夾。活頁夾和打孔器見圖片。
這里也提一下活頁文件夾。這種簡單、靈活、有效的文件管理方式,我竟然在我整個求學過程中聞所未聞,未見任何同學使用過。大家都是列印出來,訂書機一訂就摞在桌頭上。文件多了經常滑落下來灑一地。更難受的是管理,你不能把它碼整齊,也不能隨手取出想要的文獻。
直到在歌德學院學德語才第一次接觸文件夾。當時報名時,一人發一個活頁文件夾,教室里有打孔器。老師發下的材料自己打孔後放入。而且還可以用隔頁分類存檔不同內容的資料。方方正正的文件夾,往桌子上一放就能站住,文件再多也能排放整齊。在實驗室里,導師應該給每個研究生配發活頁夾供學生使用,方便學生。
而且學生畢業後,可以把文件夾和列印的文件同時收回,留給後續的學生使用。從而,既利於科研又避免浪費。
文章的架構
文獻的閱讀是一個從「無可非議」、「似是而非」、「大是大非」到「無事生非」的過程。
剛開始閱讀,由於自己的知識有限,前幾篇文章提出的方法和結果對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評判其中的觀點。因而,剛開始閱讀時會對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全盤接受,很難產生質疑的觀點出來,對看的任何內容都是「無可非議」。
等看過十篇八篇的文獻之後,所了解的方法和觀點較多了,有些可能觀點相左,這是懷疑會跳出來,對所閱讀的論點進行挑剔,卻又不能憑借一兩篇文章而確定某種方法完全勝過另一種方法。
每種方法都各有千秋,從而達到「似是而非」的境界。只有看過足夠量的文章之後,才能夠做出完整的評價,所獲得的優劣比較結果也有充足的論據。這時候就達到了一種「大是大非」的境界。
綜述文章,一部分是綜合別人的工作,另一部分,還在於論述自己的觀點。大是大非也還只是綜合的一步,應該更進一步,通過對「大是大非」的把握,要能發現新的問題、新的優點或者缺點、提出改進方法,以及對未來工作和發展前景的建議和設想,更有甚者,跳出對原有實驗細枝末節的討論,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從原理上、方法論上和系統性上加以評價。
這當然很難,故而,多數綜述文章綜而不述,讓讀者看完之後,對過去有些了解,對未來仍是茫然。當然,論述的越多,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越大。鮮明的例子是,趙立平歷時兩年增刪二十多次才寫出為未來 5-10 年的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的文章,方知「述」之不易。
如果閱讀完成之後,能夠達到「大是大非」的經濟,即可提筆寫作了。寫作,要先搭框架,對所要綜述的內容分門別類,不斷細分。分的越細越好,至少要三級,三級標題下還可能有四級五級標題。這樣做有以下好處:
@框定要綜述的問題,縮小范圍。不要讓自己的寫作「隨興所至」而偏離了方向,失了重點。也容易分清主次,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這不是寫書,沒有太多的篇幅去展寬全面的討論,所以要限定自己綜述的范圍。
@寫作壓力小。想到寫一篇文章時,會聯想到「寫下至少五千文字和閱讀一百篇文獻」,一霎那壓力倍增,而且不知道從何處入手。而細分之後,所要想的僅僅是對某個方法的某個參數進行討論,只需一個小段落的文字。這樣簡單的多,可以立即完成,沒有太大壓力。
@有條不紊。所有要討論的問題列在那裡,就像一個 TO-DO LIST,完成一項劃去一項,一件一件來,有條不紊,進度非常直觀。
寫作的小細節
文章細分成一個一個小節之後,就可以動手完成每個小段落了。在這里有幾個小技巧,非常有效。
@注重寫作的連貫性:寫作最好是一氣呵成,不要在寫 A 問題時去思考 B 的問題。這里有兩層意思,寫作 A 問題時發現了對 B 問題有用的材料;另一層意思是,寫作 A 問題時發現了 B 問題存在的錯誤、疏漏或者其他。
這個時候,不要停下來,只需要用便簽備注一下(我習慣使用 ONENOTE 做備注還收集材料),備注完之後,繼續對 A 問題的寫作,直到完成。再回過頭來,整理 B 問題。
@二次文獻:為了論證一個結論,可以需要引用文章主題之外的文獻,或者需要從文獻引用的文獻里去找論據,是謂二次文獻。對文獻中引用他人的數據有必要去查證,避免錯引文獻和錯引數據。
@圖片處理:一是圖片的版權,這個不用擔心。你投到期刊,期刊的編輯會去搞定;二是圖片的質量。從其他文獻中摘取圖片時,不要使用截屏的方法,這樣圖片的解析度不夠。
應該用 PHOTOSHOP 打開 PDF 文件,對所需的圖片進行裁剪,再另存為 TIFF/JPEG 格式。在 PPT 中繪制的圖,千萬不要用 PPT 的「圖片另存為」功能,那個分離度太弱了。應該講 PPT 另存為 PDF,然後用 PHOTOSHOP 處理。
@參考文獻的修改。前期寫作的時候,必須使用 ENDNOTE 對插入 WORD 中的文獻進行索引。如果文章已經成型,ENDNOTE 已經導出參考文獻了,經過其他作者修改後,要增刪參考文獻。
增刪一個文獻,其他文獻的索引號都要變更。這個時候容易出錯。我使用以下方法:對每個要改動的文獻索引後加「*」標注;「*」後加上新的參考文獻索引號;使用查找功能確認每個需要改動的文獻都與「*」相連(應該出現兩次,比如增加一個參考文獻 121,122 應該有兩個,121*122,122*123,即是 121 變為 122,122 變為 123);刪除「*」和前面的索引號。改變完成。
@英語句子,短句比長句好。被理解最重要,短句子容易理解,定語從句太多,能把人給繞暈了。
文章的亮點
一個篇文章,要有一些「干貨」才能被更多地引用。因此在寫作之前,看看你所下載的文章的被引用次數。哪個文章被引用次數最高?為什麼?
從個人引用文章的習慣看來,以下文章會被引用:
@第一篇文章:本領域的開山之作,不引用沒天理;
@里程碑式文章:文章達到一個之最,最高、最大、最快等,或者突出的進展,是要引用的;
@討論的是核心問題。
除此之外,我還喜歡引用有總結性結論的句子,比如某個技術的優點是。。。;和量化的句子,比如目前 70% 的文章採用了某方法。
如果你的綜述里能提供這些內容,必定會增加他引次數。前面三個干貨,是研究型文章乾的事,後面這兩個也不容易。第一個要你自己概況總結,第二個要統計大量的數據。
備註:這里把自己的一點經驗拿出來與大家討論,希望有經驗的朋友多加指正,以冀對初次寫綜述的科研人員做個參考。
8、文獻綜述里的參考文獻就是以後論文里要用的參考文獻嗎?
對,因為你在綜述的所用的句子可能是參考某篇文獻的,那麼你需要將參考的那篇文獻加在那句話的後面,這樣才算維護了原作者的利益,而且使你的文章也更有說服力(這個觀點我不是憑空推測的,而是有文獻證實的)。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9、文獻綜述與畢業論文的關系
哥們你想的太復雜了。
文獻綜述就是要羅列和概括出你的論文中所引用的資料文獻出處。說白了就是告訴大家你的論文都在哪抄的,你是怎麼找到的,重點是在哪抄的,而不是你抄了啥?明白了吧。
一篇完整的論文必須要有文獻綜述,在論文最後還要有參考文獻索引。
文獻綜述就是針對你論文的題目和內容,你是如何研究的,如何參考別人的研究成果的。說白了,就是你論文的課題過去別人研究到什麼程度了,你得借鑒吧。
意思是這個意思,但你還不能在文獻綜述把你准備抄的都寫上,建議你就寫一些簡單的、淺顯的內容在裡面。
哥們,文獻綜述可不是論文的一個濃縮概括,而是「承前啟後」中的「承前」。
10、論文文獻綜述可以抄嗎?
可以,別人能抄你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