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社會化影響

新媒體社會化影響

發布時間:2020-08-31 21:17:54

1、談談新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信息傳播得更快了,事實揭發的更多了,引發人們的更多思考。

2、科技和媒體是如何影響我們現在的社會的

新媒體傳播特點分析:

(1)、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的轉變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的接受,沒有信息的反饋。這種靜態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動性。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比如北京的交通廣播電台,這兩年發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於通過簡訊這種方式加強和受眾的互動,使得信息變得更有價值,同時,聽眾也強烈地體會到一種參與感,主動性和積極性被空前的調動起來。信息的互動性也使得受眾實現被動到主動的改變。

(2)、傳播行為更為個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讓眾人體會著發布信息,影響他人的快感,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泛濫,內容良莠不齊的弊端,為管理帶來困難,也為受眾的信息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

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計程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3G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

(4)、傳播速度實時化

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實時的傳播,不再需要復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後期製作與排版,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目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聲音和視頻音頻的實時傳播,時空的距離被縮小的最小。

(5)、從單一到交融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簡訊,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路的融合為基礎的。另外,新媒體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等,正像陽光文化集團首席執行官吳征:「相對於舊媒體,新媒體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通信)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等等。」

3、求解:新聞對60、70、80、90年代的惹在社會化過程中尤其是認知思維形式的影響和作用?

50年代出生的人
通常有人說:50年代人是典型的「看家狗」;60年代人炒股炒房炒成「大富翁」;70年代人要麼極左要麼極右。這是從一般意義上的表象評述。如果要再詳盡一些,可以這樣概括:
1、這一代比較有歷史使命感;
2、比較服從「正負」的領導,比較認同「正值體質」;
3、獨立思考能力較弱;
4、集體主義;
5、溝通方式為迂迴婉轉式;
6、對於因為社會的畸變加諸於自身的苦難幾乎沒有抗爭,表現不滿大概也僅限於抱怨和牢騷;
7、過多關注社會公共意識,因而缺乏對人性(主要對自己)的認識能力;
8、多數人不具備自己調整思想和意識的能力。

60年代出生的人
1、有一些歷史使命感,相對來講更有責任感;
2、對「正負」和「整隻」的態度有懷疑,有明確的懷疑意識和行動;
3、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
4、偏重集體主義,不太敢於強調個人主義;
5、溝通方式相對含蓄,但是還是能提出來;
6、對於因為社會的畸變加諸於自身的苦難有抗爭行動,但是仍然沒有達到自由;
7、對人性的看法有突破,但認識和覺悟是晚醒的、被動的、非自覺的;
8、青春期生長在西風初進時期,在沒有辨別能力的情況下接受的一切都在他們後來的生活中有所表現,也賦予了他們探索和荒謬的機會。

70年代出生的人
1、缺乏歷史責任感;
2、對「整隻」的態度極其漠然;
3、獨立思考能力較好;
4、個人主義為主;
5、溝通方式明朗,比較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即使遭到拒絕也能平靜對待;
6、社會給了這一代人太多的機會而沒有苦難;
7、這一代對人性的認識是天然的,他們不能接受違背他們願望的事情;
8、他們天生是懷疑論者,他們的思維是活躍的。

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
古時社會生活簡單,人的壽命也較短,一般以為到了30歲就算是生命半成了,早已在大家族中獨立面世,也自然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故有「三十而立」之說。但是在當今社會時代下,社會激盪的深刻性或復雜性;人們認知事物的廣泛性還是便捷性;生存條件的舒適性和機遇廣博性等等,相對於古時在做全方位的放大和延伸。人類的壽命也正在不斷向理論化年限增長,「人活七十古來稀」早已成為不復的歷史,人到四十才大致可以算作歷史上的「而立」之論,才算做社會的中堅力量,至於百歲甚至以上的高齡人群已不新鮮。那麼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作為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現下至多不超過30歲,純粹的青年時代,朝氣蓬勃加懵懂困惑,雖然不乏出類拔萃者,但大多數還難以從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上切實地做定性概括。也正因都處於年輕氣盛時期自然容易激動,而宣洩情緒的對象又不便於朝向70年代以前出生的父兄們(而骨子裡卻叛逆於這些長輩),所以日常多見於80後與90後這兩代臨近差別的人們相互指責、吵架,往往非常激烈。

4、新媒體對我們的社會、文化、和個人生活有些什麼影響?

你所提到的新媒體應該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新媒體既擁有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優點:完全個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時送達幾乎無數的人;每個參與者,不論是出版者、傳播者、還是消費者,對內容擁有對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際媒體和大眾媒體的缺點:當傳播者想向每個接受者個性化地交流獨特的信息時,不再受一次只能針對一人的限制;當傳播者想向大眾同時交流時,不再不能針對每個接受者提供個性化內容。同時他指出新媒體完全依賴於技術,不是人類先天自然擁有的技能。沒有數字化等技術,新媒體完全不可能。
2008北京奧運會,新媒體首次作為奧運會獨立傳播機構與傳統媒體一起被列入奧運會的傳播體系。互聯網等新媒體平台被正式納入賽事轉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傳播渠道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奧運的巨大商機推動新媒體布局和發展,新媒體版權保護受到重視。
總體上說,2005年學界對新媒體的研究比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開辟了相關的專題,但同時也有一些不足。相關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點基本上比較集中,話題相似,創新不多,一些文章給人以重復、雷同之感。一些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比較膚淺,有的提出了問題卻並沒有闡述解決途徑。

5、社會化媒體營銷劣勢或缺點

完整的文章不好找,但是可以幫你點幾條出來,以供參考。

1、非主流,社會化媒體營銷主要依賴於互聯網,所以其受眾人群永遠是少數、非主流人群。他的影響力勢必比傳統的電視、報紙等來的更少、更小。
2、不易控,一旦一個病毒進入了社會化媒體之中,就很難人為地把控其發展方向、速度、結果等。更過度的群眾惡搞很容易使我們植入的病毒變成對品牌傷害的一個利器,這往往是品牌客戶不願看到的結果。
3、難檢測,任何的廣告或者公關投放都是需要有一個結果數據提供給客戶的,但是通過社會化媒體影響提供的數據,往往只能是轉載量、評論量、搜索量,但其質量如何?效果如何?美譽度如何?都是難以監測和定論的。
4、作假易,淘寶上買微博的粉絲只要5毛錢,雇水軍發帖一個也不過1-2塊而已。社會化媒體營銷的刷點擊、頂貼的抽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即便是客戶在看數據的時候也要不自覺的打些折扣。也就是說社會化媒體營銷的真實性和效果已經大打折扣。

6、新媒體對人際關系帶來什麼影響

有一些負面影響,但關鍵還是看個人想法

7、新媒體,自媒體,社會化媒體有什麼區別

參考一下:"新媒體(Newmedia)"一詞源於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mark1967年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之後,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了"NewMedia"一詞(1969年)。由此,新媒體一詞開始在美國流行並迅速擴展至全世界。
「自媒體(WeMedia)」概念在2002年底,由專欄作家DanGillnor首先提出。2003年7月美國資深媒體人SBowman和CWillis聯合發布了名為「We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
「社會化媒體(Socialmedia)」概念在2007年,最早出現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以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在全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並逐漸發展成為與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相匹敵的互聯網基礎性應用。
新媒體、自媒體和社會化媒體的聯系和區別
1.傳統媒體
媒體(media)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傳統四大媒體為:電視、廣播、報紙、雜志。
這個概念是我們開始分析的基石。結合傳播學中經典的5W模型,琛姐畫了下圖來描述傳統媒體:
「5W」模型來自於五個要素同樣的首字母「W」,它描述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影響極為深遠。「5W」模型是:誰(Who,傳播者)→說了什麼(SaysWhat,信息)→通過什麼渠道(InWhichChannel,媒介)→向誰說(Towhom,接收者)→有什麼效果(Withwhateffects,傳播效果)。

傳統媒體時代,只有權威組織機構才具有媒體資質,它們通過傳統媒介(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渠道)傳播信息,傳播對象可以是任何人。
2.新媒體
關於新媒體的定義很多,至今沒有定論,我們來看兩個比較權威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路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這兩個定義反映了: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有兩個最核心的改變,一是傳播媒介由傳統媒介變成了基於互聯網的新媒介,二是傳播者由權威媒介組織變成了所有人。不過第二個特點在新媒體發展早期並沒有被強調,直到自媒體迅速發展,普通個人作為傳播者才引起廣泛關注。
當在傳統媒體前加上「數字」時,它們就成為了「新媒體」,例如: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數字報紙、數字雜志等等。

3.自媒體
美國資深媒體人SBowman和CWillis聯合發布的名為「WeMedia」的線上研究報告指出,「We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這個定義的重點是「普通大眾」,即自媒體的核心。傳統媒體把傳播者和接收者區分得很清楚,是一種「自上而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傳播方式,它強調普通大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傳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被模糊,傳播方式轉化為「點對點」。從定義分析,自媒體是一種特殊的新媒體,它對新媒體中的傳播者做了更嚴格的限定。
當把新媒體的傳播者限定為「個人」時,它們就成為了自媒體,例如:個人博客、個人主頁、個人日誌等等。

4.社會化媒體
社會化媒體的概念出現最晚,爭議很大,我們選擇早期的兩個較為權威的定義作為參考:
AntonyMayfield在《什麼是社會化媒體》一書中將社會化媒體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
DionHinchcliffe認為社會化媒體的定義應遵循一些基礎規則:以對話的形式溝通,而不是獨白;參與者是個人,而不是組織;誠實與透明是核心價值;引導人們主動獲取,而不是推給他們;分布式結構,而不是集中式。
社會化媒體與其它新媒體的區別在於,社會化媒體在網路中模擬了真實世界的人際關系,並且將真實世界的信息傳遞方式在互聯網進行移植、擴大,使得個體的聲音被傳播得更遠。並且,它的傳播者也是個人,不是組織。
所以,我們可以把社會化媒體理解成是一種特殊的自媒體,它強調接收者由所有人變成基於社交網路的傳播。

與新媒體社會化影響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