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求一個 農業技術推廣的案例。。。
提 要 針對中國主產棉區在病蟲害防治中大量施用化學農葯加重農業污染,以及害蟲產生抗葯性導致防治失靈等問題,由亞洲開發銀行 (ADB) 資助,英聯邦國際生物防治研究所(CABI)負責實施,於 1993~1996 年在中國湖北省天門市建立害蟲綜合防治 (IPM) 項目試點,旨在研究和開發控制病蟲危害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適用於中國主產棉區的 IPM 技術體系。IPM 項目有兩個特點:①與以往因土地、人口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不同,IPM 項目是一項因環境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②以往的技術變革的阻力大多來自於鄉村社會結構尤其是農民對新技術的不接受,而 IPM 項目在運作層面首先遇到了高度集中的防治體系的阻礙,即受到制度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高度集中的防治體系形成的過程和原因,以及制度因素影響 IPM 項目實施的作用機制,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 制度因素
分 類 中圖法 S43
農業病蟲害防治是確保農業穩產高產的重要環節。然而,在防治過程中由於大量使用化學農葯,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直接危害人類健康。因而研究和採用兼顧經濟和環境效益的防治技術措施顯得尤為重要。1993~1996 年,由亞洲開發銀行 (ADB) 提供援助,在湖北省天門市建立棉花害蟲綜合防治 (IPM) 項目試點,研究對環境安全的非化學防治性高效防治措施,並開發適應中國主產棉區的棉花 IPM 技術體系。本報告通過 IPM 項目及其技術推廣過程的描述,探討因環境壓力引致技術變革的可行性,以及制度因素影響技術變革的有關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
1 背景
湖北省天門市總面積 2260km2,人口 167 萬人。該市位於中國長江中游主產棉區,目前棉花總產量以縣市為單位在全國排名第一,棉花生產以及以棉花為原料的紡織業在該市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天門市對棉花病蟲害的防治從五六十年代逐漸使用農葯。80 年代以來,棉花病蟲危害不斷加重,化學農葯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品種也不斷更新。化學防治方法帶來三個問題,一是由於害蟲自身產生抗葯性往往導致防治失靈,陷入了「害蟲危害—化學防治—害蟲危害加劇」的惡性循環之中;二是防治費用增加使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三是農葯污染程度不斷加重。在該市植棉歷史上,也曾不斷研究減輕農葯污染的防治技術。70 年代,由於農葯(主要是有機磷、有機氯)施用過多,該市居民普遍患肝病、眼病,1975 年徵兵時全市竟然招不到一名身體合格的飛行員。1976 年天門市痛下決心,大搞生物防治,發明、生產和大規模使用生物農葯「7216」天門桿菌(類似於 Bt 生物農葯),甚至禁止使用化學農葯,從而導致 1978 年棉花大減產。1978 年底天門市又徹底推翻生物防治技術,仍改為化學防治。到 80 年代,中國的植保系統提出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指導思想,天門市於 1985 年起又調整防治思路,探索綜合防治技術,逐步摸索出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一系列非化學防治手段。
IPM 項目在天門市的實施對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開發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IPM 全稱為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中譯為害蟲(或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綜合防治技術的目標是要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一是控制和減輕病蟲危害,二是降低防治成本,三是保護生態環境。由此可見,與以往因土地、人口壓力引致的技術變革不同,IPM 項目是一項因環境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
項目實施內容是:①建立田間應用研究基點,開展基礎性調查;②在基點開展現場示範及棉農培訓。天門市成立了農民田間培訓學校,開設了農民教師班 (TOT) 和農民培訓班(FFS);③開展棉花 IPM 技術信息交流,建立計算機資料庫,匯總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為設計 IPM 對策提供依據,為大面積推廣棉花 IPM 技術奠定基礎。
2 IPM項目效果評價及存在的問題
在項目執行期內(1993~1996 年)天門市政府和農業部門對 IPM 項目工作非常重視,成立了由一名副市長任組長的項目協調小組,直接領導項目工作實施。建立農民田間培訓學校,按照項目實施方案的要求設立試驗區,開展田間調查和培訓活動,按計劃完成了項目的各項工作任務。
IPM 項目不僅要研究開發棉花綜合防治技術體系,而且著眼於該技術的大面積普及推廣,因此,項目的實施就包括技術和運作兩個層面:與中國植保系統綜合防治的思路和做法相比,IPM 項目在技術上和運作上都有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較強的環境保護導向,在技術上強調以促進棉田生態平衡為前提,減少化學農葯使用量,充分利用害蟲的自然天敵來抑制和減輕害蟲危害;二是具有分散決策(或農戶決策)導向。在大田種植中,各田塊的微觀生態系統具有差異性,田間的蟲害程度和益(蟲)害(蟲)比有所不同,因此,防治措施就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搞「一刀切」。考慮到農戶是農村微觀經濟主體,農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整天與土地打交道,最了解自己所耕種田塊的情況,因此在防治操作上否定天門市植保系統現有的統一防治的指導思想,強調農戶層次的決策。上述兩個特點之間具有因果聯系。要想充分掌握具體田塊的益害比,促進棉田生態平衡,就要堅持「農戶為主,分散決策」的指導思想。如果不實行分散決策,仍堅持統防統治,就難以做到因地制宜。「一刀切」式的作法往往會破壞棉田生態平衡。
2.1 關於技術層面的效果評價
①在病蟲害防治中樹立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觀念,使農業部門和當地農民充分認識到綜合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②通過研究和培訓,農業部門和當地農民的技術知識和防治水平顯著提高;③建立了一整套適合湖北棉區的棉花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主要內容是以棉花為中心,以促進棉田生態平衡為前提,根據棉花生育期分階段實施各項技術措施;④建立農民田間培訓學校。與國內農技部門以往的培訓方式有所不同,IPM 項目有自己獨特的培訓方法,注重田間培訓,通過在田間調查、試驗的方法讓學員掌握棉花 IPM 知識。注重學員的參與,培訓的形式更加活潑有效。農民教師班的學員每次受訓後都組織一次對當地農民的培訓。通過培訓學校的建立和培訓活動的開展,使農技部門掌握了培訓農民的有效方法,使這項培訓活動在當地形成多重分支,循環繼續。
IPM 項目的實施在技術層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調查、試驗和示範推廣,研究開發出適合江漢平原主產棉區的一系列 IPM 的技術措施,使「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在內容和具體措施上得以充實和完善。
2.2 關於運作層面的效果評價
與技術層面取得的良好效果相比,運作層面並未取得預期效果,雖然在大面積防治中採用了 IPM 項目的一些技術措施,但並未做到因地制宜、分散決策,防治中仍採用「一刀切」式的作法。經過培訓後的學員雖然提高了在防治中的技術和技能,但是,在把 IPM 知識和技術措施應用於自己的棉田時,受到了「統一防治」技術措施的限制。可以說,IPM 項目的實施並未說服地方官員和農業部門改變「統一防治」的方法。
由於 IPM 項目在技術上和運作上是緊密相聯的,如果在運作上不採用分散決策就會降低技術上的效果。因此,問題的症結在於現行防治體系與 IPM 技術體系的矛盾。在現行防治體系中不能有效地推行 IPM 技術,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受到制度因素的影響。
3 農業防治決策者與防治體系:問題的症結及其分析
IPM 項目實施之前,CABI 對中國農業防治現狀的判斷是,在中國目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分戶經營的,因此農戶在農業防治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即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分散農戶是農業防治的決策者。而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正是建立在分散決策的基礎之上。在此前提下對那些具有防治決策權的農民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綜合防治技術以期減少農業污染和保持生態平衡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然而,目前天門市在分散經營的農戶之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農業防治體系,一切防治措施都是統一進行的。如果這個集中的防治體系不加以改進,IPM 項目就難以有效地運作,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同時也難以實現 IPM 項目的目標——降低農業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調查表明,集中防治體系的建立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由於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特性,二是由於害蟲的特性。
天門市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農戶的規模較小,平均耕地面積不足 0.5hm2(7.5 畝),而且分散在 3~4 個地塊(一個地塊的大小不等,幾十畝甚至上百畝),每個農戶不是獨立地耕種一個地塊,而是佔有地塊中的一部分,在一個地塊中,有幾個甚至十幾個農戶共同耕作,這使得以地塊為單位的防治決策要在幾戶甚至十幾戶之間進行協商,大大增加了決策的難度和復雜性。農戶的這種小規模分散性特徵使得農業防治的決策權上移至地方幹部手中。 促使集中防治決策的另一因素是害蟲的特性。目前天門市棉花產區主要害蟲之一是棉鈴蟲,棉鈴蟲具有爆發性、暴食性和遷飛性。如果不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大面積的統一防治,則無法控制害蟲對棉花作物的危害。
上述兩個因素決定了在天門市(以及中國一部分地區)必然要建立具有高度動員能力的集中防治體系。同時,中國現行的農業生產管理體制是地方行政領導,尤其是縣、市一級領導對本地的農業生產負有高度的責任,上級政府規定了定量的任務並制定了嚴格的獎懲措施。因此,防治體系主要是以縣、市為單位建立的,即縣、市的農業行政官員是農業防治的決策者。以主管農業的副市長為中心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系統,包括組織動員系統,技術指導、蟲情測報、咨詢系統和物資供應系統。組織動員系統是指市、鄉鎮兩級政府官員和村幹部,負責動員本區域內的人力、物力投入防治,也負責協調、指揮本級的技術指導和物資供應部門;技術系統主要是農業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系統,在縣、市一級設有農業局,鄉鎮一級有農業技術推廣站,村一級有農業技術員;物資供應系統指供銷社系統,在市一級設有供銷社,下屬生產資料公司,鄉鎮一級設有供銷社營業部,該系統負責防治物資的供應。
上述集中統一的防治系統是在追求產量的壓力下建立起來的。自上而下的對產量的壓力對於提高農產品供給、解決人口壓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往往追求短期效益,難以顧及農業的長期發展以及社會效益。
由於追求產量,因而在任何一項綜合防治措施的推行上都採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天門市在 1976~1978 年曾一度以生物防治手段為主,但後來否定生物防治的原因是由於難以有效控制病蟲害而導致減產,每年使用哪個品種的農葯都要由政府的主要官員來確定。生物農葯 Bt 制劑之所以難以大面積推廣也是由於防治系統擔心其抑制害蟲的有效性。
化學農葯銷售方面的利益團體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化學農葯屬專營性農用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和服務系統(農業部門)負責新型農葯的推廣、銷售,物資供應系統負責常規農葯的銷售,兩個系統的額度比例(由政府文件規定)分別為 15% 和 85%。目前還沒有發現這兩個系統對 IPM 技術推廣的不滿意見,但如果 IPM 技術大面積推廣導致化學農葯銷售額大幅度下降而使兩個系統的利益受損,必然會引起強烈的反應。
調查表明,地方政府官員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也較為關注,對病蟲害防治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其主要的注意力還是放在產量上。原因有兩點,一方面是很難確切掌握農葯施用在多大程度上導致農業污染,農業污染在整個環境污染中所佔的比例和份額,以及農業污染通過什麼途徑影響和破壞生態系統並最終威肋人類生存;另一方面負責農業生產的政府官員在工作中的主要壓力來自於農產品的產量,降低農業污染和保護環境並沒有納入這些官員的崗位責任和政績評價之中。
農業防治的決策者是各級政府官員,決策過程是高度集中的,防治措施也是統一實施的,因此 ,IPM 項目分散決策的運作方式難以在天門市推行。由此可見,制度因素是影響技術變革的主要因素之一。
4 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政策建議
IPM 項目在湖北省天門市 4 年的試點工作已告一段落,項目工作也取得了很大進展。考慮到該項目的目的是向全國的主產棉區推廣和應用棉花 IPM 技術體系,因此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應加以總結,對有關的問題也應提出改進的政策建議。
天門市 IPM 項目的實施表明:①由環境壓力而引致的技術變革在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是可行的;②值得重視的問題是,IPM 技術體系的運作方式帶來了防治體系的制度選擇問題。問題主要表現在分散決策導向與統一防治體系的矛盾。這關繫到與分散決策運作方式相聯系的 IPM 技術措施能否發揮出最佳的防治效果。
對於這個問題,簡單地用一個方面來否定另一個方面並非是唯一的選擇方案。制度演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可能在某一時間以適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制度變革。需要作出改變和調整的不僅是原有的制度安排,新技術本身在推行過程中也必然作出一定程度的改進和調整。
IPM 項目在推行過程中不僅要研究和開發適合當地條件的技術體系,也應探索適宜的運作方式:
(1) 考慮到天門市(以及中國大部分主產棉區)農業防治的決策者主要不是在農戶一級,而是地方官員和農業部門,因此,技術培訓的重點也應放在各級政府主管農業的官員和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
(2) 有關技術措施往往是在某一級政府的組織動員下在該行政區域內統一實施的,因此技術也應作相應調整,研究制定適宜大面積實施的技術措施。
(3) 由於農業部門及其所屬的植保體系負責向本級政府提供病蟲發生情況和趨勢,並提出防治方案,因此,項目的物力和財力投入應更多地加強植保體系的技術裝備和人員培訓。
為了更有效地發揮 IPM 技術體系的防治效果,國內的農業管理體制和農業防治體系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相應的改進和調整:
(1) 應將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環境目標納入到地方政府官員和農業部門的崗位責任和政績考核之中。創造一個有利於 IPM 技術體系及其它可持續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的外部環境。例如提倡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地方環境保護部門關注農業污染問題並定期公布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環境問題的討論並表達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願望和要求。
(2) 將高度集中統一的農業防治體系相對分散化。例如在縣市一級集中統一防治與農戶分散決策之間選擇中間層次,把集中於縣市一級的農業防治決策權分散到鄉鎮一級,有條件的可以下放到村一級。縣市一級主要是進行業務指導、技術培訓和防治工作的督導、檢查,鄉鎮、村一級則根據本區域的病蟲發生情況和趨勢,確定防治措施,形成更為靈活有效的決策過程。
(3) 目前農民雖然難以成為農業防治的決策者,但可以首先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應建立有農民參與的病蟲測報體系,全面掌握病蟲害發生狀況,准確地反映出大面積棉田中不同區域的微觀生態系統的差異。通過鼓勵農民對病蟲測報體系的參與,提高農民的綜合防治意識和技術水平,並建立起有效的渠道以表達農民對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意見和建議。
2、求一篇農業推廣論文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和致謝。
3、求舉例分析創新擴散規律對農業推廣工作的指導作用
一、創新擴散的概念創新擴散是一種新的觀點、思想、技術,一旦被引入到一個社會系統,就會在這個社會系統中從一個決策單位(個人、家庭、集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傳到下一個單位。創新採用者——在社會系統中,第一個實踐一項創新的人。二、農業創新的採用(一)創新的概念農業創新是應用於農業領域內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術、新知識及新信息。——新技術、產品、設備、觀念、方法。(二)農民對農業創新的採用過程1.認識過程——農民只聽說某種觀念、信息。2.興趣階段——尋求更多信息。3.評價階段——對有關創新信息作出暫時的決定,並尋求支持。4.試驗階段——進行小規模試驗,作出進一步判斷。5.採用或拒絕——通過對試驗結果分析,對創新作出決定。(三)創新採用者的分類採用者群體——把農民對農業創新採用的時間不同分為不同群體,稱之。S型曲線——單位時間已採用農業創新的成員佔全體成員的百分比。總軸為採納者的百分比。鍾型曲線——在一定時間內,採用農業創新成員的百分比。縱軸是採納農民人數。1.創新者——第一個採用的人;年輕,受過良好教育,有創新力;2.早期採用者——下一組採用的人;3.早期多數4.晚期多數5.落後者——最後採用的人。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四)各類採用者採用過程各階段的時間差異規律從認識到試用所需時間: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落後者從試行到採用所需時間: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落後者從認識到採用所需時間: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早期多數<後期多數<落後者說明:1.創新者接受新事物快,但要真正採用農業創新,則需花費較長時間進行試驗、評價;2.後期多數有自己的經驗,遇事要經過自己的反復試驗,一旦試驗成功則盡快採用;3.落後者認識較慢,只觀察等待,既不親自試驗,又不輕信別人的結果,只有在當地農民都採用的話,也只好隨大流。結論: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從試種到採用,花費時間要比其他採用者長,而早期多數雖然起步晚,但從試種到全部採用僅需較短時間。(五)農民對創新特徵的看法1.如果農業創新比舊事物有較大的優越性,則會迅速採用。如減少勞力、減少風險、增加收益。2.如果農業創新與潛在採用者的價值觀和需要一致,就會被迅速採用。3.如果農業創新實踐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或學習不復雜。4.可在小范圍內試驗的農業創新易被採用。5.農業創新的結果容易被看見,就會被採用。(六)溝通渠道對農業創新採用的影響1.認識階段 鄰居朋友、小組接觸、個別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2.興趣階段鄰居朋友、小組接觸、個別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而且影響度增強。3.評價階段鄰居朋友、小組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其次是個別接觸。特別是鄰居朋友對信息評價作用巨大。4.採用階段個別接觸是農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其次是鄰居朋友、小組接觸。(七)不同的信息來源對農民採用階段的影響大眾傳播:職能是提供信息,廣告宣傳,在認識階段作用較大; 溝通特點:單向溝通,傳播速度會,范圍廣,適用一般內容; 對農民:適用一般信息。農民接觸:職能是互相幫助,反映強烈,在評價階段作用大; 溝通特點:雙向溝通,信息內容適合當地情況,直接接觸; 對農民:幫助農民決策,採取行動。推廣人員:職能是傳播特定信息,傳授知識技能,接受咨詢服務,在採用各階段均起作用; 特點:雙向溝通,信息多,權威性強;對農民:幫助農民決策,採取行動。商業機構:買賣商品,職業服務和技術指導,在採用階段作用大; 雙向或間接接觸,與各自經濟利益有關; 給予信息,指導行為改變。三、農業創新的擴散農業創新擴散:一種創新在社區中的傳播過程。可少數人向多數人傳播,也可由一個單位向另一個單位或社區傳播。(一)農業創新的擴散曲線初始平直的部分代表創新者占較少的百分比較陡的部分表明早期和晚期的快速採用頂部的最高點表明落後者的較慢採用(二)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農民行為變化過程,就是「驅動力」大於「阻力」時,創新能及時擴散開來。1.突破階段創新者——農村中的專業戶、科技戶、回鄉青年等,文化素質高,外界聯系廣,生產經營條件好,勇於變革,改革慾望強烈。——率先採用、試驗、評價2.緊要階段是創新能否擴散的關鍵階段。特點:大家都在等待創新擴散的結果,是創新者向早期採用者進行擴散的過程——農村中潛在的改革者。3.跟隨階段——自己主動推斷過程早期多數認為創新對他們有利,主動採用。4.隨大流階段當創新擴散已形成一股不可擋之勢,後期多數和落後者被動隨波逐流,使得創新擴散在整個社會系統普遍被採用。(三)農業創新擴散的周期性推廣創新分為四個階段:投入階段、發展階段(前成熟階段)、成熟階段(後成熟階段)、衰退階段。農業推廣階段分為四個時期:試驗示範期:創新引進到試驗示範結束;發展期:從試驗示範到大面積推廣;推廣期:技術成熟,效益最好階段;交替期:隨著新創新成果的出現和舊創新的老化,新舊交替。(四)農業創新擴散的其他影響因素1. 農民——農民者個體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阻力、社區中的溝通模式和農民特徵擴散曲線對所有實踐者來說並不按照同樣的時間框架或模式,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社會中溝通模式表現為三個方面:不同層次的農民個體生產者之間溝通很難;推廣工作如果依靠非正式渠道進行創新擴散,只能在部分農民中擴散;正式渠道如農業推廣機構推廣速度快。 舉例:雜交稻的推廣 免深耕技術的推廣……
4、農業新技術推廣案例
給你個例子: 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 根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以及農業部關於發展2004年糧食生產的總體部署與目標任務,制訂以下「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 一、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全國特別是糧食主產省區農技推廣系統專業技術人員較多、專業覆蓋面較廣和推廣體系較健全等優勢,積極配合農業部有關司局,圍繞「一個目標」(確保糧食總產不低於9100億斤),狠抓「三項工作」(推廣主導品種,配套主推技術,開展主體培訓),服務「五大行動」(夏糧增產行動,春夏播面積恢復行動,大秋作物增產行動,科技提升行動,標准農田建設行動),舉全系統之力,為實現2004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二)目標任務 在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的10個優勢產業帶的15個主產省區,建立良種良法示範點26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13個)(附件1),示範推廣新品種50個、關鍵技術15項。圍繞發展糧食生產「五大行動」,為四大糧食作物主產省區和重點縣培訓技術骨幹、鄉村農技員、示範戶、種糧大戶500萬人次。通過示範與培訓活動,輻射和帶動15個省區優良新品種的推廣和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 (三)技術路線 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為對象,以優勢產業帶為單元,以品種為主線,組裝綜合配套技術。在每個優勢產業帶設立若干個示範點,每個示範點確定1-2個主導品種,推廣1-2項關鍵技術,輻射和帶動良種良法的大面積推廣應用。根據統一部署、分頭實施和廣泛發動、多方參與的工作原則,組織相關省區各級農技推廣部門的力量,積極投身發展糧食生產的各項科技行動。通過加強組織領導、信息發布、技術示範、逐級培訓、服務指導、督促檢查等工作措施,切實提高技術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二、主要內容 (一)水稻 在華南地區、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等3個優質水稻產業帶,設立示範點9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6個),示範主導品種18個、主推技術4項。 1.華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4個):博優235、博優998、豐華占、矮秀占。 (2)主推技術(1項) 水稻拋秧和免耕拋秧技術。技術要點:選用塑料缽體軟盤育秧;旱育秧培育適齡壯秧;拋秧的大田施足有機肥,免耕拋秧的大田採用秸稈還田;畝拋基本苗6-7萬株;適時施用分櫱肥和化學除草;中期適時曬田,控制無效分櫱;適時施用穗粒肥,間歇灌溉;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2.長江流域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12個):豐川三號、D優13、金優463、先農16號、兩優培九、綿Ⅱ優838、豐兩優1號、中優448、T優207、金優117、豐優香占、揚兩優6號。 (2)主推技術(2項) 抗葯性稻螟蟲綜合治理技術。技術要點:調整播期,避過一代螟蟲產卵高峰期,降低害蟲在水稻上的落卵量,減少蟲口基數;做好田間清理工作,有條件地區實行深水封灌減少害蟲越冬場所,降低蟲源數;集中秧田防治,重治一代,壓低二代基數;停用高抗性的葯劑,換用抗性較低的葯劑,實施混合、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葯。 稻瘟病綜合治理技術。技術要點:應用抗病品種;進行種子包衣和種子消毒處理;栽插前使用葯液浸秧;通過調節播期、田間密度、田間濕度和施肥量,增強抗逆性;系統監測病情,適時採用噴葯防治。 3.東北地區優質水稻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遼粳9號、遼粳294。 (2)主推技術(1項) 旱育稀植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旱育秧培育壯秧;施足有機肥,精細整地;稀植或超稀植;中期露田曬田,控制無效分櫱;及時防治病蟲草害;適時收獲。 (二)小麥 在黃淮海強筋冬麥、長江中下游弱筋冬麥和大興安嶺沿麓春麥等3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5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3個),示範主導品種10個、主推技術4項。 1.黃淮海強筋冬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6個):鄭麥9023、豫麥34、8901、9409、濟麥19、洛麥20。 (2)主推技術(2項) 氮肥後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對中筋、強筋小麥,選用肥水條件較好的高肥地塊和單株生產力高、抗逆性強的品種;將底肥和追肥的比例由7:3改為5:5,追肥時期由原來的起身期推遲到拔節期,地力較好的地塊可推遲到拔節與挑旗之間。 節水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足墒播種;選用早熟、耐旱、容穗量大的品種;增加磷肥施用量並全部底施;春季控制用水,實現畝產350-400公斤目標,只需在拔節期澆1水,實現畝產400-450公斤目標,最佳澆水時期為拔節期和開花期。 2.長江中下游弱筋冬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揚輻麥2號、揚麥13號。 (2)主推技術(1項) 稻茬麥少免耕高產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用越冬期抗寒抗凍害力強的矮稈、半矮稈緊湊型品種;適期播種,共生期一般掌握在10-15天,不宜超過20天;精確套播,基本苗一般比常規耕播高產栽培法增加10%-30%,確保全苗齊苗。 3.大興安嶺沿麓強筋春麥產業帶 (1)主導品種(2個):龍麥26、墾大6號。 (2)主推技術(1項) 保優與節本標准化生產技術。技術要點:在輪作的基礎上,選用大豆茬(避免甜菜茬);進行種子包衣或葯劑拌種;適時播種,邊播種邊鎮壓;在3葉期採用順壟法壓青苗2次;合理肥水運籌。 (三)玉米 在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和黃淮海專用玉米2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5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2個),示範主導品種9個、主推技術3項。 1.東北內蒙古專用玉米產業帶 (1)主導品種(4個):龍豐二號、益豐10、四密25、平安18。 (2)主推技術(2項) 大壟雙行覆蓋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擇適合當地條件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生育期稍長的品種;適時化除覆膜;選用長效碳氨或塗層尿素作底肥;及時放苗補苗。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技術要點:適期放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在產卵初期為第一次放蜂適期,產卵始盛期第二次放蜂;防治二代玉米螟,於8月初及8月12日左右放蜂兩次;保證畝放蜂量為1-1.5萬頭,總數2次,每畝設放蜂點2-4個;根據當時當地的主風向和風速安排放蜂和各點蜂量,將蜂卡撕成小塊,在放蜂點附近選擇一株玉米,將蜂卡用秫秸皮或針線別在中部葉片背面葉脈基部的三分之一處,如遇大雨,須延期放蜂,並將蜂卡放在陰涼黑暗處暫時保存;配合使用菌劑消滅幼蟲。 2.黃淮海專用玉米產業帶 (1)主導品種(5個):鄭單958、浚單20、登海3707、魯單984、蠡玉16。 (2)主推技術(1項) 夏玉米免耕覆蓋栽培技術。技術要點:根據玉米用途選用優質專用玉米品種;麥收時麥秸直接粉碎還田;確定底施化肥量,調整施肥深度,將全部磷、鉀肥和少量氮肥做底肥,施肥深度在8-10厘米為宜;適時進行化學除草及害蟲防治;在定苗後及早追肥,促幼苗早發。 (四)大豆 在東北內蒙古高油大豆和黃淮海高蛋白大豆2個產業帶,設立示範點7個(其中標志性示範點2個),示範主導品種13個、主推技術4項。 1.東北內蒙古高油大豆產業帶 (1)主導品種(8個): 鐵豐31號、遼豆11號、吉育45、吉育43、黑農41、東農434、吉林35、吉林47。 (2)主推技術(3項) 「壟三」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對土壤進行深松,深松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宜;分層深施肥,化肥做種肥時,施肥深度要達到種下5~6厘米處,化肥做底肥時,施肥深度要達到種下10~15厘米處;採用機械在壟上進行雙行等距精量播種,播量每公頃保苗20~35萬株。 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技術要點:選用矮稈、半矮稈抗倒伏品種,並選用合適的播種機械進行精量播種,按平窄密、大壟密和小壟密三種方式確定行距;增加肥料投入,重點是增施有機肥,搭配施用化肥,施用量要較常規壟作增加15%以上,還要因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搞好播前或播後苗前的化學除草,根據當地雜草群落,選擇效果好、污染小的除草劑,實現一次性的徹底除草,以防草荒。 重迎茬控制技術。技術要點:合理輪作,盡量避免重茬、減少迎茬;選用抗孢囊線蟲或抗逆性強的品種,進行種子包衣,並適當增加播種密度;採用松、翻、耙、旋相結合的深松耕法;推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加強田間管理。 2.黃淮海高蛋白大豆產業帶 (1)主導品種(5個):冀豆12、徐豆9號、豫豆25、魯豆10、豫豆22。 (2)主推技術(1項) 高蛋白大豆優質高產綜合栽培技術。技術要點:在前茬作物收獲後搶墒免耕播種,採用條播或點播,爭取五苗(早、全、齊、壯、勻);中耕滅茬,及早間、定苗;科學施肥,採取前茬重施磷肥(施足底肥),花期追施氮肥,後期根外噴施;在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對旺長的大豆施用多效唑進行控制;出苗20天後要灌水防旱,同時中耕鬆土保墒;及時防治病蟲草害,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蟲、草害,中期防治好蠐螬,後期要防治大豆食心蟲。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制訂《2004年發展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方案》,每個主要糧食作物成立1個技術推廣督查指導組,中心領導任組長,相關省區農技推廣站(總站、中心)及中心有關處室人員為組員,具體組織實施每個作物的技術推廣方案(附件2)。 (二)發布技術信息 組織有關專家編寫四大糧食作物良種良法實用技術手冊,按作物、產業帶介紹主導品種及其優質高產配套技術,免費印發各示範點。在四大糧食作物生長關鍵季節,利用《農民日報·中國農技推廣周刊》、《中國農技推廣》和《中國植保導刊》及「中國農技推廣網」發布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肥料、農葯、農膜等)以及糧食政策、市場供求等信息。組織相關省、地、縣農技推廣部門在廣播、電視、期刊、報紙等傳媒開辟專欄或專題節目,按照農時及時發布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技術信息。通過在農民活動集中場所舉辦宣傳欄、牆報,利用送科技下鄉、熱線電話咨詢和發放明白紙、信息卡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傳播糧食生產實用技術。 (三)組織技術示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會同有關省區、縣農技推廣部門建立13個標志性良種良法示範點(一個業務處室負責一個示範點)(見附件),其餘13個示範點由相關省區農技推廣部門會同有關地、縣農技推廣部門建立。各糧食主產省區要組織縣農技推廣部門在重點縣、鄉村設立集中連片的示範點,做到1縣1個示範區(面積萬畝以上)、1鄉1個示範片(面積千畝以上),形成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示範網路。在生產關鍵季節逐級組織現場觀摩或實地培訓,利用示範點帶動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大面積推廣應用。 (四)開展逐級培訓 圍繞發展糧食生產「五大行動」,組織各級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技術培訓。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負責培訓糧食主產省區和重點縣農技骨幹(1000人次),相關省、地級農技推廣部門負責培訓縣級和重點鄉鎮農技人員(20萬人次),相關縣級農技推廣部門負責培訓鄉鎮農技推廣員、示範戶和種糧大戶(480萬人次)。 (五)狠抓服務指導 加強與農業科研、教學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在生產關鍵季節,組織科研、教學、推廣系統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基層現場咨詢指導。組織各級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苗情、墒情、蟲情、病情系統調查和監測,研究提出適合本地實際的技術對策,並進行現場指導。組織各級農技推廣部門開展技物結合配套服務,推進農資產品連鎖經營與配送服務,因地制宜提供統一機耕、統一植保、統一肥水管理、統一收獲等社會化服務。協助有關部門整頓、規范農資市場,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的農資產品。 (六)強化督促檢查 各級農技推廣部門要用「與時俱進」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責任到人」的方法切實將本方案落到實處。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在每個糧食作物生產的前、中、後期要向上一級農技推廣部門報告一次工作進展情況。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每個作物的關鍵生產季節要派員實地督查指導。各地工作進展及督查情況將通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工作簡報》和「中國農技推廣網」予以通報。 全國農技中心辦公室 2004年3月22日印發
5、農業推廣的主要模式和發展趨勢
現階段農業推廣體制和發展趨勢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轉化靠推廣。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農業推廣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一方面,合理的農業推廣的體制(模式)對於發揮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推廣體制是國家為開展農業推廣工作所採取的組織制度,其內容包括農業推廣機構的組織形式與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國家開展農業推廣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政策目標,對農業推廣工作進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採取的具體措施。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推廣體制也不斷發展和完善。到今天,農業推廣模式在每個國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也可能不完全相同。下面就不同農業推廣模式做簡單介紹:
一、現階段農業推廣的主要模式
1.常規農業推廣(傳遞服務)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發展中國家。其目標是增產增收;其對象是全體農民,但往往選擇一些類群的農戶作為聯系戶、示範戶;一般是在政府農業部門領導下設立推廣機構;主要採用直接面向個人的推廣方法,對農民進行宣傳、培訓、示範和指導等活動;推廣人員充當教育者和信息的傳播者。
2.培訓與訪問相結合模式
這是一種試圖將常規推廣模式進行改革,並提高推廣效益的推廣組織形式。這種方式正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引入和應用。
3.教育、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合作農業推廣體制
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其特點是:推廣的組織體系健全,聯邦、州、縣和自願者在人員、項目活動中合作默契,推廣的內容豐富、經費充足、人員精幹.它通過立法,在聯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之間建立協作項目的資助,並由州內的一所或幾所農業大學來組織執行推廣任務,其特徵是合作關系。
4.商品發展與生產系統
在這種模式下,推廣工作是同投入供應、技術引進及其他農業服務相聯系的。這種系統的目標主要是發展單項商品,對技術開發、技術傳播、市場銷售都有周密安排。其對象一般只限於這種商品產區內的農民。通常是由為生產某一商品而設立的獨立的、半自主的專業公司來為農民提供有關的研究、推廣、投入供應及其它市場信息服務。
5.項目帶動推廣模式,即通過重大項目的支持,將信貸、水利、農業等部門整合在一起,為農戶開展系列化推廣服務。
這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組織有關影響農業發展的專題項目合作,共同促進當地的農業生產發展。這些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往往是缺乏合作或投入,因而需要該方式。
6.綜合鄉村發展計劃
這種模式反映了一種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鄉村發展概念。它依據計劃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的目標。主要內容包括:引進技術以提高農業產量和增加收入;提高農民素質,尤其是激發農民的自信心和創造精神;發展衛生、交通及基礎教育等方面的目標。
7.農作系統開發方式,即以農戶(農場)為綜合整體,開發系統技術,使農戶取得綜合效益。
這一方式的目的是向推廣人員提供專為滿足當地耕作條件及農戶的需要和利益而進行研究的成果。實地人員一般專業化程度很高。計劃是通過研究和推廣人員的互助合作以及同當地農民的合作來實現的。農作系統開發方式的特點是要求在推廣人員與科研人員之間建立一種合作的夥伴關系,要求他們一起深入農村,進行農作系統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農戶或農場的需要,把農戶或農場視為一個綜合系統。
8.農民或生產者自我組織的服務模式
這種模式在法國、丹麥、瑞典、芬蘭、日本及我國台灣省等地都是核心的推廣組織模式。例如日本政府和農協雙軌推廣制,其推廣工作的范圍很廣,主要涉及農業生產指導及農家生活指導,在全國從上到下各級都建立相應的組織,提供多元化的咨詢服務。
二、農業推廣體制發展主要趨勢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民經濟實力的增強,在未來的50--100年內,農業推廣仍然以轉化科技成果為主要目標,其發展趨勢是:推廣工作的目標由增加產量向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為中心轉移,並逐步發展到把農村、農業、農民生產的發展與生活的改善作為農業推廣的總目標;推廣工作的內容由產中服務向產前、產後服務縱深拓寬,並逐步發展成為農業推廣咨詢服務,即除去農業外,還包括農民所需要的其它生產、生活領域,如社會、經濟、市場、管理、信貸、家政、法律、文化等,從而更多地重視在農村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推廣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是農民,而應當是全體農村人民推廣的策略方式,由自上而下行政指令驅動式向以由下而上自願參與咨詢式為主並輔以其它模式過渡;推廣的組織體系進一步向多元化綜合型方向發展,民間推廣組織力量將不斷加強;推廣的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溝通將成為農業推廣咨詢的基本方法,計算機及大眾傳媒將被廣泛應用。(陳良玉,高啟傑)
當然,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生產潛力、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及產業結構不同,針對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在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模式使理論。再者,根據各個地區的產業結構,在不同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確定以某種具體模式為主,輔以其它多種模式按一定程序分類型確定推廣的組合模式模式。
總之,不管未來社會如何發展,農業推廣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農業推廣體制也將呈現以下特徵:
1.推廣要素的多元化。農業領導機構、農業科研機關、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農民(農場主)等都將成為推廣的相關參與者,起內容涉及除去農業外,還包括農民所需要的其它生產、生活領域,如社會、經濟、市場、管理、信貸、家政、法律、文化等
2.推廣模式的復雜化。單一的推廣模式不再適合越來越復雜的農業經濟社會,這就要求各種推廣模式進行優化組合,共同發揮作用
3.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將繼續發揮其原動力的作用。
4.計算機網路技術將在農業推廣中廣泛應用。
德國的農業信息服務主要通過三種類型的計算機網路來實施。一是各州植保局開發和運營的電於數據管理系統(EDV),二是郵電系統開發經營的電視屏幕文本顯示服務系統(BTX),用戶須購買 BTX主機和鍵盤,將其與電視、電話連接,即可通過郵局的通訊網路,獲得農業信息服務和農作物病蟲測報信息服務。三是德國農林生物研究中心開發建設的植保文獻資料庫系統(PHYTOMED)、農葯殘留資料庫 INTERPRET、害蟲管理資料庫等,大多以科隆市的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作為宿主機,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存儲了德國各行各業的數百個資料庫,其中農業方面的資料庫30多個。
凡與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聯網的微型計算機用戶或大型計算機終端用戶,如農業領導機構、農業科研機關、農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單位、配備了計算機的農場主等等,都可通過國家郵電通訊網路系統,與德國計算中心的大型計算機聯接,購買了資料庫訪問通行字的用戶,可隨時查詢資料庫中的內客,經當場測試,無論全國哪個地方,聯機接通後,一般僅需 l一3秒的等待時間,查詢結果可以在顯示屏上顯示,也可以在列印機上列印查詢結果。(李 遠,孟曉宏)
5.對於高新技術的推廣可以採用有償服務的信息咨詢模式、技術轉讓模式、高新技術開發、技術輻射模式,完善相應的技術市場和市場機制,(如目前採用的「公司加農戶」、「民間組織加農戶」的多元化組織模式,或者類似於「公司加協會聯農戶」式的各種組合模式,這些模式的服務方式的多樣化且不斷增加有償服務方式,逐步形成城郊型、外向型、市場化、產業化的農業新格局。)(陳良玉,高啟傑)
美國所有的推廣體系都是商業化的,唯獨農業推廣體系是絕對不向農民要一分錢的。因為農民是一個弱勢群體,受自然力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特別大,一旦遇到災害就很難有自救的能力,最需要外界的幫助。(楊映輝)
但是在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下,這一格局可能會回發生變化。
6.政府在農業推廣的地位將在有償服務開展後一段時間削弱。
參考文獻:
〔1〕陳良玉,高啟傑.優化農業推廣模式 發展農業推廣事業
〔2〕武英耀,張改清--美國合作農業推廣體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李 遠,孟曉宏.美國合作農業推廣體制
〔4〕李 遠,孟曉宏.日本雙軌農業推廣體系
〔5〕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外農業推廣[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5-16.
〔6〕吳俊.我國農業推廣體制研究
〔7〕.馬曉嵐訪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楊秀生: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科學時報.2006-03-02
〔8〕楊映輝.農業推廣的國際比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9〕李 遠,孟曉宏,德國計算機網路技術應用於農業
〔9〕佚名.關於加強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議.中國網2006-03-02
6、農業推廣研究的目的和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農業推廣是一種集傳播知識和信息,普及科學技術,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最後提高經濟社會效益的系統工程,不僅工作對象眾多,而且從事這項事業的人員眾多,許多內在規律性的東西需要研究和探討。經過政府相關部門官員、社團組織、學者和一線廣大推廣工作者的探索,農業推廣研究工作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作為基層農業推廣人員,其研究工作的重點在於農民需要和行為規律的調查研究,農民喜歡的推廣方式研究,推廣效果研究,為農民決策咨詢的研究等。目的是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指導實踐,提高水平。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文獻分析法等。
7、求一個農業方面的案例以及分析,最好是農業推廣方面的實例~
內蒙古紀某制售假種子案
2011年1月7日,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的犯罪嫌疑人紀某到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投案自首,如實供述了其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的犯罪事實,並主動賠償農戶損失10餘萬元。
2010年7月20日,赤峰市廣利得農資經銷處負責人馬某到紅山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報案稱,2010年2月1日,遼寧省大石橋博興農業科技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紀某向赤峰市廣利得農資經銷處銷售的580袋「大韓牛角王」尖椒種子,經喀喇沁旗種子管理站鑒定為假種子,受害農戶23戶,造成損失21.7萬元。
2010年8月24日,紅山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對此立案偵查,數次抓捕紀某未果;12月9日,對紀某進行上網追逃。「亮劍」專項行動開展以來,紅山區經偵大隊數次做紀某親屬工作,在親屬規勸下,紀某最終投案自首。
目前,公安機關正在進一步調查該案。
安徽武某等人制售假農葯案
近日,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公安局經偵大隊成功打掉兩個制售假農葯窩點,抓捕3名犯罪嫌疑人,收繳大型攪拌機3台、1台鏟車以及成品假農葯等物品。
2010年12月30日,宿州市公安局經偵大隊根據前期偵查掌握的情況,搗毀了位於莊裡鄉高庄水泥廠內一生產假農葯的窩點,當場繳獲大型攪拌機2台、鏟車1台;經乘勝追擊,在莊裡鄉「天一角樂園風景區」西側山窩內又搗毀一生產假農葯窩點,當場抓獲武某、張某、孫某等三名犯罪嫌疑人,繳獲大型攪拌機1台及生產假農葯原材料200餘噸。
經初步查明,2010年12月份以來,武某夥同他人先在蕭縣莊裡鄉高庄水泥廠內投資建廠生產偽劣農葯,後因周圍群眾強烈反對,又在莊裡鄉「天一角樂園風景區」西側山窩內投資建廠,招募當地村民為工人,大量製造銷售假農葯,日產量達40噸左右。截至案發,上述兩處窩點已生產「殺手鐧」「地蟲寧」「甲拌磷」等品牌假農葯380餘噸,貨值約185萬元,銷往山東臨沂等地。在農葯製造過程中,先後有五名工人因不同程度中毒前往醫院救治。
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河南李某等人非法經營種子案
2010年12月,洛陽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破獲李某等人非法經營種子案件。
2009年10月份,洛陽市偃師市農業局原大口鄉種子經營站李某夥同該鄉鐵某在未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和種子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非法組織偃師市大口鄉鐵村、肖村、寧村500餘戶農戶繁育種植所謂的「偃麥18號」(未經國家權威部門鑒定認可)小麥種子97.4萬斤,並向群眾承諾以每斤1.09元的價格予以收購,再以每斤1.19元的價格賣給許昌市河南農墾誠信種業有限公司,共計107餘萬元。
在交易過程中,河南農墾誠信種業有限公司以種子質量不合格為由,只付給李某、鐵某二人60餘萬元,餘款49萬余元拒付,造成鐵村的130餘農戶未能得到種植小麥種子款。
接報後,洛陽市公安局經偵支隊迅速立案調查,專案組民警共走訪300餘戶受害群眾,形成完整證據鏈條,並兩次赴河南省許昌市,對河南農墾誠信種業有限公司與李某、鐵某二人的小麥種子交易行為進行調查論證。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專案組民警迅速出擊,一舉抓獲李某、鐵某。
目前,專案組正在進一步調查該案。
山東張某等人制售假化肥案
近日,山東省壽光市公安局經偵大隊在「亮劍」專項行動摸排中,接到群眾舉報稱,有不法分子在壽光市一廠房倉庫內加工生產劣質化肥。民警立即核實該線索,並對該窩點進行查處,當場查獲偽劣化肥13.5噸。
經查明,犯罪嫌疑人張某原先在壽光市開發區經營一家肥料公司,2010年4月認識犯罪嫌疑人閆某後,接受閆某委託,為其加工生產劣質「帥克」牌系列肥料。自2010年10月至今,張某先後加工劣質「帥克」牌肥料280餘噸,以59萬余元銷售給閆某,閆某將其以100餘萬元出售。
公安機關於2011年1月14日、15日分別抓獲張某、閆某。
河北石家莊黨某銷售假種子案
2010年12月21日,根據線索,石家莊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會同市農業局執法支隊、植物保護檢疫站執法人員,將正在銷售偽劣西瓜種子的犯罪嫌疑人黨某當場抓獲,查獲散裝西瓜種子283公斤,價值19.6萬元。
經檢測,該批種子為攜帶病菌的偽劣種子,如播種可導致土地質量嚴重下降。經查,自2009年11月份以來,黨某在未辦理有關證件的情況下,先後從新疆昌吉市購進散裝西瓜種子518公斤,並私自以「石家莊市雙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極品京欣」(又名「星研七號」)品種進行銷售,非法獲利13萬余元。
黑龍江綏化肇東市劉某等制售假種子案
2010年10月27日,肇東市公安局根據群眾信訪線索偵破一起制售假種子案,犯罪嫌疑人劉某等被抓獲。
8月5日,肇東市公安局治安大隊接到群眾信訪線索,稱他們在肇東市四南農豐種子經銷處購買的碩單5號玉米種子是假種子,造成數百農戶近15000畝農田受損。
肇東市公安局治安大隊立即立案偵查。經查,犯罪嫌疑人李某(肇東市四南農豐種子經銷處負責人)銷售的假種子是從劉某(蘭州市甘豐種業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處購買的。該公司種子生產地點為甘肅省張掖市,共計2400畝,經農業部門鑒定為假種子。購買假種子的農民遍及肇東里木店、太平、五里明等20餘個鄉鎮87個村,總計756個農戶,共購買假種子5639包裝袋2.2萬斤,涉案金額42萬元。
山東魚台高某等制售假種子案
2010年11月12日,魚台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根據群眾舉報,破獲一起生產、銷售偽劣種子案,將犯罪嫌疑人高某抓獲。
經查,2010年5月,高某以安徽省宿州市無籽西瓜研究所的名義,向魚台縣李閣鎮陳集村村民陳某出售無籽西瓜苗(華科新一號)偽劣產品,陳某又賣給魚台縣李閣鎮的部分村民種植,面積達170餘畝,給農戶造成70餘萬元的損失。
廣東韶關市翁源蔡某制售偽劣化肥案
2011年1月5日,韶關市翁源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接群眾舉報稱,翁源官渡鎮的綠田有機肥廠生產、銷售偽劣復合肥。
接報後,翁源縣公安機關迅速到該廠檢查,當場在車間及倉庫內發現大量生產復合肥的原材料和假冒復合肥品牌的編織袋,現場查封假冒復合肥半成品23噸,成品11噸,抓獲涉案人員5名。
經查,犯罪嫌疑人蔡某自2008年12月開始,在沒有取得任何證件的情況下,生產、銷售復合肥1000多噸,涉案金額約25萬元。
江蘇泗洪孔某等制售假農葯案
2010年10月5日,泗洪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根據農林部門移送線索,對孔某等人以涉嫌銷售偽劣農葯罪立案偵查。截至2010年12月17日,孔某等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到案。
經查,2010年6月至案發,孔某為牟取不法利益,生產假冒海門市江樂農葯有限責任公司40%氧樂果乳油偽劣農葯100餘箱,並通過雷某、凡某、江某等人,經層層分銷,將此批偽劣農葯售給泗洪縣太平鎮橋口、高集等村的208戶蠶農,造成1100畝桑田絕產,1096張秋蠶死亡,經鑒定損失120餘萬元。
8、林業產品或農業產品方面推廣成功的案例分析文章
把分數加高點`` 然後給我吧``
9、做新媒體運營有什麼好的案例分析
具體行業具體分析,看什麼行業,比如是化妝品行業:
產品定位
人群定位
競爭定位
價格定位
服務定位
具體的可以來劃分:
產品是一個中端還是高端產品,
價格是適中的還是高價的,
相比於其他的競爭者來說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消費者的人群結構,
消費者的興趣愛好
用戶的需求
我們採用的策略
10、農業推廣理論,推廣方式主要有哪些
這個涉及到書籍知識,建議翻看《農業推廣理論與方法》這本書。
農業推廣方式方法眾多,在農業推廣工作中,根據不同地區、農戶、生產階段選用幾種不同的推廣方式方法配合起來,綜合運用,有可能獲得最佳效果(系統的非加和效應)。實踐證明農業推廣方法的綜合運用具有適應性廣、互補效應明顯、提高推廣效益等好處。在具體運用時應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4個方面:推廣的具體內容;推廣人員的數量與質量;推廣對象的文化素質及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其他因素(如地理、風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