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如何轉型

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如何轉型

發布時間:2020-08-31 13:20:23

1、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傳播如何走出困局

 1. 繼續保持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同層出不窮的新媒體相比,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獨特憂勢或者說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職業化、系統化採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實際上,媒體的權威性最終還是來源於它的公信力。《現代漢語詞典》對公信力的解釋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我國新聞傳播學界較早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是黃曉芳的《公信力與媒介的權威性》(1999),她將「公信力」定義為「媒介在長期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而成的,在社會中有廣泛的權威性和信譽度,在受眾中有深遠影響的媒介自身魅力。」她在文章中進一步指出了衡量公信力大小的指標,筆者自己概括起來,認為「公信力」應該從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發現重大選題的敏銳度、分析問題的深刻性、時事評論的全面性等方面來衡量。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由於「把關人」制度的相對寬松,信息傳播的過度開放,導致充斥其間的新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作為公信力第一指標的真實性都無法得到保證。除此之外,目前各類門戶網站、手機報、博客等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的內容上更多來源於傳統媒體,自身沒有專業
的新聞采訪隊伍也沒有新聞采訪權,導致新聞信息的傳播暴露出「無序化」、「碎片化」、「淺薄化」等先天缺陷,而電視新聞媒體恰恰在報道的真實性、敏銳性、深刻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自身十分明顯的優勢,這也將成為未來傳統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在新聞報道方面相抗衡的重要砝碼。

2. 加速媒介融合,擴展傳播渠道,豐富報道形式
新媒體的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電視新聞觀眾,但傳統電視媒體只要善於抓住機遇,充分藉助網路等新興媒體的優勢,加速媒介融合,綜合利用網路、手機、電視等多種傳播渠道進行全方面、立體化、多層次的信息傳遞,電視新聞仍將有自己的受眾市場。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最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可以為電視新聞報道建立起即時、順暢、互動的播出渠道。電視曾被人批評為單向傳播的媒介。而媒介融合時代的到來,電視媒介可以將網路、手機等不同形態的媒介整合起來,充分發揮整合傳播的優勢。
另外,媒介融合也可以使電視媒體獲得更多的新聞素材,使新聞報道更全面、更生動、更豐滿。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你可以把超媒體想像成為一系列可隨讀者的行動而延伸或縮減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種觀念都可以被打開,從多種不同的層面予以詳盡分析。」電視媒介在新聞報道中可以充分利用公民用手機、相機、DV等設備拍攝的畫面或網路上發布的視頻,豐富新聞素材,彌補電視台新聞記者無法拍攝到的一些現場畫面,利用其民間視角,從而獲得更多受眾的認同。

 3. 推進直播常態化,加強深度報道
目前,直播報道可以說是電視新聞媒體最能有效抵禦網路競爭的模式,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弱化「後續整理型」的對發生過的新聞進行報道的方式,倡導「實時直播型」的對正在發生的新聞進行報道的理念。一個直播常態化、不問斷播出的新聞頻道其實就像一個內容不斷更新的網路。雖然網路也可以進行直播,但它的內容資源遠不及傳統電視豐富。當前,我國各級電視台的新聞頻道在直播常態化方面,由於思想意識、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原因,仍然不盡如人意,大部分全天候新聞頻道實際上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新聞重播率非常高。在目前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電視新聞要守住自己的一方陣地,推進直播常態化也許是必需之舉。
在推進直播常態化,加速新聞傳輸時效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窘境,盡管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一直在努力提高信息傳播速度,但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的時效優勢已受到了極大挑戰,例如手機報、網路信息彈出窗口等形式各異的新聞傳播方式,其傳播時效性、接受便利性遠遠超過了傳統電視媒體。因此,更權威、深人、客觀和全面的報道,成了電視新聞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手機短訊、網路信息大都是簡單化的、碎片式的、表象性的,尚不能滿足公眾深人了解事實的需求,而電視台的職業化新聞團隊正可以在深度挖掘上有所作為。鳳凰衛視執行台長劉春認為,受眾對新聞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這就導致了傳統媒體因為「時效性」而輸給新媒體,卻因為「深度性」而成為眾多媒體類型中的佼佼者。可見,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就必須在報道形式上下足功夫,推進直播常態化,加強深度報道是可施之計。

2、融媒體下傳統媒體人如何轉型

無論是傳統媒體,自媒體,新媒體還是融媒體,只是一種概念,一種傳播方式。媒體是信息傳播的媒介之一。那麼傳統媒體就可以通過自媒體,新媒體等傳播方式來傳播信息。包括現在央視等各大媒體也都是這樣做的。

3、電視機開機率越來越低,電視機行業應該如何轉型?

在現如今呢,電視已然成為了我們客廳中的必備物品,但是現在我們下班後回到家,你還會在第一時間就去打開電視放鬆一下自己嗎?電視現在還會成為我們客廳娛樂的核心嗎?現在已經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讓人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了。

現在,手機、平板等一些可以移動的電子娛樂顯示產品正在一步一步地侵佔著我們的娛樂生活。根據廣電總局在2014年發布的《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中數據顯示呢,在2013年,拿北京市為例子,電視開機率已經下降至冰點級別的30%了,可見看電視的人很少了,電視觀眾的年齡結構也已經出現了老齡化。但也正是從那一年開始的,以樂視、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也就逐漸的興起了,它們逐漸開始拉動了電視開機率的回暖。可是,傳統電視的視聽行業為什麼愈發的落寞呢,互聯網電視的發展真的可以拯救傳統電視行業嗎?中國的電視市場又將在未來如何發展呢?電視里播什麼我們就要看什麼?荒唐,雖然仍有一些人他們還在堅定的認為,電視機仍然是客廳的主角,開機率越來越低就是胡扯。但是電視的地位真的下降了。

就拿我家來說,電視在那擱著基本上沒有人去碰它,每天也沒有人去看電視,基本上,都是每個人在忙著自己的事情,有的抱著自己的手機,時不時的笑兩聲,也有的人在趴在自己的筆記本電腦面前看電視,大家都幾乎沒有交流。好想回到以前一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的時光,大家有說有笑的。

電視行業如果想更受歡迎,需要更加的智能化,不能夠這么死板了,也要功能多樣化,要更符合現代人的追求。

4、市級電視台怎麼轉型融媒體電視台?

 傳統電視媒體想要融合融媒體中心進行轉型,可以通過提升人才素質、優化傳播內容以及培養融媒體思維來做節目這三個維度來實現,以提升電視節目的傳播影響力。   

 第一,重視人才梯隊培養

 地方傳統電視台與新型媒體並不是對立關系,而是有機聯合的整體。實現二者的融合,首先人的觀念要轉變。傳統電視台必須充實原來制播的老思路,培養本台工作人員的互聯網意識和融媒體意識,實現內容創新。同時,電視台也要打造一批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隊伍,提升工作人員運用微信、抖音以及其他網路工具的能力,提升工作人員專業能力。

 第二,打造核心內容品牌

 電視台在利用融媒體過程中,要走出「同質化」的誤區,從內容和渠道兩方面著手,打造擁有個性標簽與穩定粉絲受眾的「王牌電視台節目」。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台在媒體轉型過程中,盲目地擴增新媒體傳播陣地的做法並不可取,這或許能造成一種「虛假的繁榮」,但堆量的過程,對傳統電視台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並無實質性幫助。實際上,新媒體環境下,在平台(微信、微博、抖音等)趨於固化的情況下,電視台轉型的突破口,更應該在聚攏資源打差異化競爭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推出優質欄目。

第三、培養融媒體思維做節目

傳統電視人需要培養的融媒體思維,不僅僅是簡單的「1+1」,而是從「機制設置、流程策劃、技術平台、資源服務」等多個維度的全面融合。

 機制設置融合:傳統電視台制播團隊,需要進行多發布渠道的全面考慮,權衡不同發布渠道的各自特點與形式,再制定選題方向、下發選題任務,完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的採集工作。

 流程策劃融合:傳統電視台中各渠道編審流程是相互獨立的,但在融媒體時代,可以將不同渠道的同一項流程,如審核校驗、編輯發布,交由專人操作,提升節目製作效率。

 技術平台融合:傳統媒體的各渠道資源,存在無法共享的問題,而通過縣級融媒體的技術平台,如中科聞歌的紅旗融媒體平台,可以實現「資源中台」的搭建,各渠道的編輯記者均可登錄融媒體平台進行素材的篩選、加工和采編。同時,融媒體平台還可以通過用戶畫像描摹與傳播數據監測,賦能選題策劃者,為他們提供一手的新鮮素材,從而更好地推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內容。

 比如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其通過中科院系科技企業中科聞歌打造用戶畫像系統,對接微信公眾賬號後台數據,以及對基礎數據進行收集,並依託大數據分析手段,圍繞受眾用戶稿件展開用戶畫像的刻畫,為電台領導以及一線編輯提供編務服務的能力。

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

資源服務融合:傳統電視台可整合現有可進行「百姓服務」的資源,並聚合在融媒體中心的APP終端上,一方面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另一方面有利於私域流量池的搭建。

互聯網發展趨勢不具有可逆性,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 ,推動新型媒體與傳統電視媒體真正融合,才能切實提高電視台的傳播影響力,提升地方電視台的服務范圍。

5、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實現轉型

以開放的平台思維,再造資源聚合力。互聯網的平台思維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其精髓在於多主體共贏互利。體現在媒體信息傳播上,就是「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形成具有強大整合效應的信息集群。

一體化的整合策略,拓展傳播廣闊度。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而一體化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有機整合的乘法。要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這就要求,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勢必要成為新聞生產的一部分,打破傳統思維中對新媒體的調度都置於內容生產之後的慣性,改變新媒體只是延伸平台和延長價值的工具定位,必須要使新媒體的功能得以前置、內容得以滲透,讓公眾對於某些問題的理解變成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新的新聞生產方式正在打破封閉的報道模式,體現在三種變化上:其一,新聞的產品形態發生變化,「新聞報道+社交媒體」將構成動態擴展的新聞產品,受眾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互動信息將迅速匯聚並且反哺傳統媒體內容;其二,新聞的生產形態發生變化,媒體內外廣泛的公眾參與將被納入專業化新聞的內容生產中,同時通過用戶需求而產生精準內容定位正在成為現實;其三,新聞的表達形態發生變化,新聞的專業選擇和公眾的個性觀點,將共構新聞的表達形態,同時傳統新聞對信息甄別、選擇和解讀的優勢將發揮更大作用,並且「社交化」的運用將兼顧人們對信息的豐富性與信息的准確性的需求,報道內容也將不僅僅停留在「信息」上,關系、情感、行為都可以是內容的一部分。

6、地方上的電視台,怎麼轉型成為融媒體電視台?

 地方電視媒體想要融合融媒體中心進行轉型,可以通過提升人才素質、優化傳播內容以及培養融媒體思維來做節目這三個維度來實現,以提升電視節目的傳播影響力。   

 第一,重視人才梯隊培養

 地方傳統電視台與新型媒體並不是對立關系,而是有機聯合的整體。實現二者的融合,首先人的觀念要轉變。傳統電視台必須充實原來制播的老思路,培養本台工作人員的互聯網意識和融媒體意識,實現內容創新。同時,電視台也要打造一批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隊伍,提升工作人員運用微信、抖音以及其他網路工具的能力,提升工作人員專業能力。

   第二,打造核心內容品牌

 電視台在利用融媒體過程中,要走出「同質化」的誤區,從內容和渠道兩方面著手,打造擁有個性標簽與穩定粉絲受眾的「王牌電視台節目」。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台在媒體轉型過程中,盲目地擴增新媒體傳播陣地的做法並不可取,這或許能造成一種「虛假的繁榮」,但堆量的過程,對傳統電視台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並無實質性幫助。實際上,新媒體環境下,在平台(微信、微博、抖音等)趨於固化的情況下,電視台轉型的突破口,更應該在聚攏資源打差異化競爭的基礎上,集中力量推出優質欄目。

第三、培養融媒體思維做節目

傳統電視人需要培養的融媒體思維,不僅僅是簡單的「1+1」,而是從「機制設置、流程策劃、技術平台、資源服務」等多個維度的全面融合。

 機制設置融合:傳統電視台制播團隊,需要進行多發布渠道的全面考慮,權衡不同發布渠道的各自特點與形式,再制定選題方向、下發選題任務,完成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的採集工作。

 流程策劃融合:傳統電視台中各渠道編審流程是相互獨立的,但在融媒體時代,可以將不同渠道的同一項流程,如審核校驗、編輯發布,交由專人操作,提升節目製作效率。

 技術平台融合:傳統媒體的各渠道資源,存在無法共享的問題,而通過縣級融媒體的技術平台,如中科聞歌的紅旗融媒體平台,可以實現「資源中台」的搭建,各渠道的編輯記者均可登錄融媒體平台進行素材的篩選、加工和采編。同時,融媒體平台還可以通過用戶畫像描摹與傳播數據監測,賦能選題策劃者,為他們提供一手的新鮮素材,從而更好地推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內容。  

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

比如成都市雙流區融媒體中心,其通過中科院系科技企業中科聞歌打造用戶畫像系統,對接微信公眾賬號後台數據,以及對基礎數據進行收集,並依託大數據分析手段,圍繞受眾用戶稿件展開用戶畫像的刻畫,為電台領導以及一線編輯提供編務服務的能力。

資源服務融合:傳統電視台可整合現有可進行「百姓服務」的資源,並聚合在融媒體中心的APP終端上,一方面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另一方面有利於私域流量池的搭建。

互聯網發展趨勢不具有可逆性,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 ,推動新型媒體與傳統電視媒體真正融合,才能切實提高電視台的傳播影響力,提升地方電視台的服務范圍。

7、新媒體,和電視媒體如何融合

第一,聯合發展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力量的強大,以及我們在互聯網運營方面的嚴重經驗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廣電系的新媒體應確保自身的資源優勢,以此或可抵擋一陣,爭取學習的時間。

各家電視台單打獨斗是很危險的,建議大家聯合起來,按現代企業機制共同打造形成幾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內容集成平台與視頻傳播平台,整合各自的優勢內容和運營人才。當然,這需要打破本位主義,放下各自背後的電視台當前激烈競爭的敵意。

第二,立體傳播

廣電的優勢在於擁有有線、地面、衛星等多種傳播手段,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整合上述多種傳播渠道與互聯網一起形成立體傳播。

尤其重要的是有線電視網路。網台分離之後,有線網面臨三網融合的嚴峻挑戰;同時,有線電視網龐大的用戶群,雙向改造、NGB之後將具備不錯的內容呈現能力。在各省陸續完成網路整合,甚至下一步形成全國性公司之後,與上述幾家內容集成平台進行對接,將為用戶打造同時在有線電視、互聯網、手機電視等多個渠道進行無縫切換的三屏體驗及一致性服務。

在美國,TV EveryWhere就是台網聯動、立體傳播的典型案例。無論是內容還是網路,我們都需要進行各自的整合,然後二者再進行融合。

第三,重視智能終端

大洋彼岸的CES2011盛大落幕,去年的主題是3D,今年的最大亮點則是智能電視和Pad產品。且不說蘋果、谷歌、微軟等巨頭,國內多家電視機廠商也紛紛展出了智能電視產品。

與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如何轉型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