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新聞專業主義?它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新聞專業理念是新聞媒介必須以服務大眾為宗旨,新聞工作必須遵守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
2、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是什麼?有哪些特點?
詳見課本124頁
3、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專業主義帶來了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
信息源更廣更豐富,專業技能發揮的空間擴大。
互動和反饋的可統計使得專業媒體更懂受眾需要,更能滿足受眾信息需求。
眾口齊開的局面使得真相更容易顯現,這也正是新聞專業主義所追求的方向。
挑戰
信息量的暴增考驗媒體專業處理的能力。
相關技術要求對專業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要求相應提高。
受眾參與機會的增多也使得更多的非理性被帶入,進行有效的,必要的輿論引導更為重要。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4、自媒體對新聞專業主義有哪些影響和沖擊
1、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的傳播生態發生了變化,新聞專業主義處在不斷消解的過程中。在自媒體時代,傳播內容的海量化和傳受一體化等新特點導致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權利被分散和消解。任何一個人都可在自媒體平台上自由發布和探討新聞事件,專業記者陷入公民記者的包圍之中,新聞專業主義在自媒體時代的傳播生態下面臨挑戰。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微博用戶魚龍混雜,受發布者立場的影響,信息真假難以保證。如果被受眾視為權威信息源,其傳播行為就消解了新聞專業主義的真實性。
其次,把關人的缺失也造成信息真假難辨,使缺乏專業背景和權威信息來源的受眾,易受不實信息的影響。
再次,微博的草根性沖擊新聞專業主義的專業性。微博的使用者水平良莠不齊,作為個體的公眾缺乏足夠的渠道全面了解信息的真偽,受專業知識缺乏和自身非理性情緒的影響,其傳播行為對新聞的專業性、嚴肅性構成挑戰。
2、相較大眾傳播,自媒體時代出現的「碎片化」、「病毒式」傳播乃至互聯網帶來的「去中心化」浪潮,無一不影響新聞專業主義的傳播生態。
5、新媒體應堅持哪些新聞專業主義
真實
有效
有吸引力
6、什麼是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在19世紀末開始形成,強調傳媒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子系統的收集、整理、傳播信息的功能和責任。
在此基礎上,它還包括一套關於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規范新聞工作的職業倫理,一種服從政治和經濟權力之外的更高權威的精神和一種服務公眾的自覺態度 。這種原則著眼於受眾的知情權和接近權,以「公正、公開、公平」為目標取向,強調社會責任意識。
1940年代,以哈欽斯為首的出版自由委員會歷時4載,提出了報告——《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在這個經典性的文件中,正式號召新聞媒介專業化:「我們建議報業將自己的職能視為從事專業那樣標準的公共服務。 」委員會說,徹底的積極的可依賴的自由便是——責任。它贊揚了一些業已存在的做法。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眾當作公民,在理論上集中體現為社會責任論的出現,在法律上則突出表現為現代知情權(知曉權)在觀念上的提出和法律上的確認 。
新聞專業理念下的「受眾導向」強調的是受眾的需要,強調媒介作為社會子系統的責任和功能。在新聞選擇過程中,有價值的新聞應當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受眾作為「公民」應有的信息需要。
新聞價值的判斷不僅來源於受眾的喜好,更來源於具有社會責任的從業者從大眾立場出發的精英意識。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將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強調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數市民提供信息,使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了解周圍的環境。「在實施媒介這些功能時,新聞專業主義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觀的反映者。」
補充日期: 2003-10-17 14:04:38
轉換行政職能完善行業規范體系
實現新聞專業主義,單靠新聞從業者個人的專業自覺還不夠。用職業社會學的觀點看,一個行業的自律,是這個行業邁向專業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我國各級新聞機構的主辦、主管單位是各級黨政部門,行業規范體系尚未建立。行政職能面臨轉換,這是新聞專業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新聞仲裁機構和投訴委員會。在公安部門介入調查之前,陳傑人已經在諸多壓力下提供了被采訪對象的全部資料。他的行為是自覺而無奈的,因為在我國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為他的職業行為評判。而根據國際通行做法,通常先由新聞傳播學者、律師、政治經濟各界人士組成新聞仲裁機構受理人們對新聞單位的投訴,這就在司法介入之前為記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緩沖帶。如美國明尼蘇達州新聞評議會,1971年由明尼蘇達州的報社和電視台共同創建。評議會的24位成員,只有12位來自新聞媒體,另外12位來自社會各界,還有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列席聽證會。評議會的款項來自新聞機構和非新聞機構的捐款。③還有英國的新聞投訴委員會,瑞典的報業榮譽法庭,其他如法、德、意、韓、丹麥等世界各國也在戰後成立類似機構。香港法律改革咨詢委員會建議政府牽頭成立相關的評定委員會,以接受社會團體和受眾對報刊越軌行為的投訴,並進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
完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在國外,律師資格、醫師資格由法律授權的行業組織社會團體頒發。目前我國記者的記者證由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鑒於新聞事業的特殊性,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新聞媒體喉舌作用的不可動搖,由行政機關頒發記者證的制度具有諸多優勢。但我們同時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的職業資格認證的完善體系,建立諸如職業培訓制度、定期考核、不良記錄處罰等制度,變媒體內部的紀律處分為開放的行業監督。新聞媒體或者新聞記者的違法及犯罪行為可以被各部門法律法規所規范,其違背職業操守和行業規范的行為則為行規處罰。輕則警告、沒收稿酬和其他不合理收入,重則吊銷記者證。
建立讀者消費協會,任用「讀者編輯」和「意見調查員」。新聞出版署原副署長梁衡曾指出,「新聞具有四種屬性」。政治屬性是其指導主旨,信息屬性是其立身根本,文化屬性是其傳播和積淀歷史的承載,而商品屬性則是市場經濟下新聞事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表面上看,讀者常常以低於價格的成本購買新聞紙,但事實上在注意力經濟的今天,讀者為廣告付出的精力與時間也是其消費信息產品的重要成本。因此,嚴格地說,讀者就是消費者。英國曾在1997年大選期間,自發性記者團通過的《媒體宣言》呼籲建立了消費者協會。如同消費者遇到商品質量問題一樣,讀者可以向協會投訴,此類投訴可以包括直接有所指的新聞侵權,也可以包括缺乏事實依據、違背新聞規律、違背公共利益但不直接侵害受眾個人權利的行為。向讀者消費協會投訴讀者可以舉證,協會也負責調查工作。讀者消費協會可以設立在記協,也可以設立於新聞行政主管部門。
我們同樣可以學習美國曾經設立的「意見調查員」和英國許多媒體設立的「讀者編輯」。美國的意見調查員是新聞機構內部的良心,聽取讀者的投訴是他們的工作。許多報紙每天都公布意見調查員的電話號碼和E-mail地址,收到投訴後,他們會與有關的記者進行討論,或者把投訴內容用於專欄寫作的素材,為報紙的行為作出解釋,也對其提出批評。讀者編輯在媒體工作,但在讀者中產生,工作完全獨立。(作者:胡濱斌)
7、新聞專業主義理念,新聞專業主義名詞解釋,什麼是新聞
新聞 ,是指報紙、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等媒體經常使用的記錄與傳播信息的 一種文體。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有的將速寫納入特寫之列)等等; 狹義上: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了解。新聞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寫法以敘述為主兼或有議論、描寫、評論等。新聞是包含海量資訊的新聞服務平台,真實反映每時每刻的重要事件。您可以搜索新聞事件、熱點話題、人物動態、產品資訊等,快速了解它們的最新進展。
8、怎樣做新聞才符合新聞專業主義
定義
新聞的專業主義是一種獨立於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反權威精神。它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准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實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
基本原則
對於不同的國家,對新聞專業主義定義和標准不一定完全相同。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是決定專業特徵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2]
1、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必須服務於公眾利益,而不僅限於服務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
2、新聞從業者是社會觀察者、事實的報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團的宣傳員,或政治、經濟沖突的參與者或鼓動者;
3、新聞從業者是資訊流通的「把關人」,採納的基本准則是中產階級為主體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會主流灌輸的意識形態;
4、以實證科學的理性標准評判事實的真假觀念,服從於事實這一最高權威,而不是臣服於任何政治權利或經濟勢力;
5、受制於建立在上述原則上的專業規范,接受專業組織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權力或權威的控制。
作用
傳統上,新聞不是專業(profession),新聞工作者不被認為「專業人士」(professionals)。最初的新聞工作者來自印刷行業的發行人或工人、學徒,是一些東奔西走道聽途說的「包打聽」,社會形象不好,經濟政治地位也不高。一旦冠以「專業人士」的名稱,美國新聞工作者社會地位陡增,職業形象煥然一新,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穿著體面、出入高層,進行社會信息鑒別的把關人、對社會輿論具有判斷作用的仲裁者。
新聞專業主義追尋簡單的事實(facts)——由此產生新聞的客觀性。客觀性是一種使新聞工作者將事實隔離於觀點、從而避免個人偏見的規定,或機制,它要求新聞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場上,以客觀性的方法報道新聞、反映觀點。 按照新聞專業主義的理論,報業是一種自治的體系,它必須對政府、對政黨、對政客採取一種獨立的和批判的態度,否則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眾中樹立的「保護者」形象,便不可能擁有公眾的信任。而良好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贏得市場的重要資本之一。
關於大眾傳播媒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使命,傳播學先驅拉斯韋爾指出了明顯的三項功能:巡視環境、組合社會和傳承文化。傳播學創始人施拉姆則使用了更簡潔的表述方式——監視者(watcher)、論壇(forum)和教師(teacher)。自由主義者分配給媒介的「看門狗」(watchdog)任務,是大眾傳播媒介最重要的新聞輿論功能。
在實施媒介這些功能時,新聞專業主義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觀的反映者。客觀性和中立性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特徵,並由此發展出一套專業的理念和技巧。
中立把關人
中立的立場、客觀的報道並未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新聞事業內在的矛盾。不過,它的確為所有與新聞有關的人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判斷標准,因此成為通行的基本新聞價值觀。「把關人」模式強調必須發現和散布重要消息。新聞專業主義要求把關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擇時,按照「新聞價值」的中立標准而非個人好惡進行取捨。同時,新聞工作者用「客觀性」表明其報道的可信性,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地位。
客觀反映者
客觀性從整體上為新聞媒介提供了合法的途徑。隨著媒介經濟來源的改變,新聞的定義和外觀也改變了。狂熱的觀點和表述失去了市場;公平和平衡的編輯方針伴隨著客觀性的寫作方法開始大行其道。在資產階級新聞事業中,客觀性起先是職業精神的關鍵信條,後來則成為新聞實踐的「策略性程式」——它保護新聞工作者免受各方面的攻擊。
客觀性
新聞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場,不帶個人偏見地、客觀地反映事實報道新聞;同時,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把關」時要按照「新聞價值」的中立標准而非個人好惡進行選擇。
真實性
新聞報道必須真實的反映客觀事物的原貌,不能僅達到部分真實或細節真實,而且必須達到整體真實。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第一生命線,失去了真實,客觀便無從談起,獨立也就失去了權威性。
獨立性
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的目標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僅限於服務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所以新聞媒介的運作應該是完全獨立的,不應臣服或接受除行業規范之外的任何權力或權威的控制。
自由性
新聞自由包括采訪自由、出版自由、表達自由和信息獲取自由即「知情權」。新聞自由是西方新聞理論的基石,西方新聞界也歷來以此自詡。在「自由多元」的西方社會,強調新聞自由和新聞媒介的獨立性,強調新聞報道必須「客觀」、「真實」和「多元」,強調新聞工作者必須恪守新聞專業主義這一最主要的新聞職業規范。
9、大學論述題:什麼是新聞專業主義
血小板高,
10、新聞專業主義的特點
2003年山西繁峙礦難報道中發生記者受賄的事件,引發了社會對我國傳媒職業道德和工作規范的關注。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一位新華社的高級記者指出:「傳媒界把『加強行業自律、強調職業道德、剎住不正之風』局限於集中對有償新聞進行專項治理,這當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記者隊伍的建設而言還遠遠不夠。應該看到,當前損害媒體和記者聲譽的,不僅是有償新聞,還包括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職業責任方面暴露出來的許多問題。」
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是從業人員對其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為傳媒贏得較多的有彈性的活動空間。為了避免較多的他律,就需要更多的自律。
由此,一個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機制,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需要傳媒自身配置一套實施細則和監督措施。 新聞人會採用的「隱性采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受新聞專業主義影響的結果。新聞專業主義強調新聞職業的「專業性」、「獨立性」,這是中國的新聞工作者認識到自身工作的能動性。而老百姓對於運用隱性采訪方式揭露各種腐敗的報道給予熱情支持,則鼓勵了隱性采訪的運用范圍和程度。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隱性采訪並未受到法律的明確保護,有很多界限是不容易把握的。學者陳力丹認為,隱性采訪可以嘗試在特殊情況下運用,不宜普遍倡導;各種媒介對隱性采訪的使用應十分謹慎,既要考慮到社會效果和社會容忍程度,也要考慮盡可能迴避法律禁區。另外,加強新聞自律也是消除隱性采訪負面效果的一個手段,通過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主義精神的提高來規范采訪手段和形式的運用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總之,新聞專業主義對於我國新聞業的現實參照意義很大,我們應該立足於我國新聞業的社會主義性質,發揮新聞的社會功效,參照新聞專業主義的合理成分,營造更好的新聞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