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藝術對動畫發展的影響

新媒體藝術對動畫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08-30 22:24:56

1、藝術動畫對動畫發展的作用有哪些

近年我國動畫產業在積極向西方學習的同時,開始了對傳統藝術風格的探索,希望做出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動畫影片。尤其當以中國傳統題材和以中國傳統風格為主創元素的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在世界動畫電影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後,我們不禁自問:為何這些影片沒有在中國誕生呢?在動畫電影誕生的初期,中國動畫曾以其特有的內涵和風格聞名於世,從中國傳統藝術風格中衍生出來的水墨動畫、剪紙動畫以及特有的壁畫風格,與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教育理念結合起來,散發出非比尋常的獨特魅力。當今世界動畫電影市場是一個戰國紛爭、諸侯割據的局面,美、日動畫以其成熟的商業動畫模式加以流暢的繪畫風格,在各自獨特的人文理念支持下大行其道。歐洲動畫則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配以超凡的想像力和創意開始登上世界的舞台。中國動畫重新起步,迅速發展,要想在世界動畫的舞台上占據一席之地,就需要在民族土壤中吸取更多的養分。下面筆者以傳統藝術風格在早期動畫影片中的應用為例,進行相關分析,來探討中國傳統動畫的成功原因,以期對現代動畫的發展有所借鑒。

一、水墨畫在動畫影片中的應用
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水墨畫,催生出了水墨動畫。
(一)水墨動畫中秉承了水墨畫的人文精髓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其氣質和意境秉承老莊美學,認為天地(自然)之美為大美、至美。講究道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認為人在自然中與萬物相和諧,便能達到豁達的胸境、高尚的情趣與精神的清澈安寧。水墨動畫在其立意和構思上也秉承了這一特性,如《山水情》大氣磅礴,山水縱橫間配以時而悠揚時而激昂的古箏,人在音樂中與自然渾然一體,人的情感融入了音樂和山水之間。一部不到20分鍾的片子將中國的人文自然觀在水墨間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牧笛》(圖1),通篇都是酣暢淋漓的水墨風景。圍繞著牧童牧牛這一線索,無論是清晨的樹林、巍峨的群山、傾瀉的瀑布,還是嬉戲的蝴蝶、飛翔的小鳥、健美的鹿群等,無不在悠揚的笛聲中體現了自然的生動與壯美。這些水墨風格的優美畫面,潛移默化地陶冶了人的情操,洗滌了人的心靈,使人更加熱愛和親近自然。這些動畫片將水墨繪畫風格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將美學的教化功能全部發揮出來。故事中,牧童的夢境從樹葉化蝶開始,也潛在地將莊周夢蝶的人文自然觀含蓄地表現出來。中國所特有的繪畫工具下所表述的人文情懷、筆墨意境在水墨動畫影片中傳承下來,創作出了有著獨特格調的優秀動畫影片。
(二)水墨動畫傳承了水墨畫的藝術風格
水墨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在虛實相間、水墨淋漓的畫面中創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同時配以線性風格的傳統音樂元素,使觀者在視覺以及聽覺上都得到了最為完美的享受。這一風格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國畫技法,既是中國在一定歷史條件和人文環境下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特有的人生觀和藝術觀念的表達。在動畫片的製作中運用這種風格,不僅是對於傳統繪畫風格的繼承和普及,同時也具有其特有的優勢。與一般動畫片的不同之處在於,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與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就是一個個觸手可及的場景。其角色造型優美靈動,柔和的筆觸中無不透露出詩一般的意境,將中國水墨畫中不求其似而求其神的美學意境完全展現出來。欣賞一部好的水墨動畫片,就如同在自然中經歷一次心靈的洗滌。水墨動畫片的發展,使動畫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技術條件落後的情況下,想要在電影屏幕上創作出水墨風格的藝術效果,其製作過程繁瑣艱難。為了創作出酣暢淋漓的水墨效果,必須分層著色。除了背景製作,每一個畫面必須分成多個層次,畫在不同的賽璐璐膠片上,由動畫攝影師分開進行重復拍攝。最後將所有拍攝好的片子組合在一起,用攝影方法處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光是用在攝影拍一部水墨動畫片的時間,就足夠拍成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動畫片。也正因如此,雖然很多國家知曉了其製作方法,卻都不敢輕易嘗試。中國人的毅力與耐心造就了水墨動畫的奇跡。
(三)水墨動畫的獨特優勢
1.水墨風格的動畫片,在風格上來源於中國特有的傳統繪畫,因而在視效上具有獨特性,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懷。
2.水墨風格的動畫,在寫實中帶有意象,尤其是作為背景的水墨山水,筆意大氣,在氣氛與意境的營造上有其特有的優勢。水墨畫雖然用色不多,但層次豐富、筆鋒流暢,其風格來源於中國傳統畫者對於自然的感悟,因而在對於自然的描述以及情感意象的表達上有著特有的優勢。
3.水墨動畫在人物和角色的表現上,更多的是運用中國傳統的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繪畫風格。這種風格筆觸簡練,線條流暢自由,在筆墨間就帶有了生氣和性格。如《牧笛》中的水牛和牧童,牛未動,其神已出;牧童未言,其意已到。
中國特有的水墨動畫片,在歷史的舞台上曾一度輝煌,迄今光芒不減。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了一部稱作「水墨動畫片段」的短片,包括《魚蝦》《青蛙》《小雞》三個小片段作為實驗,總長10分鍾。同年,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大師筆下,該片一問世便轟動全世界。其後又拍攝了《牧笛》《山水情》等多部優秀的影片,在國際上屢獲大獎。至此之後,中國傳統水墨動畫有過一段沉寂。如今,隨著計算機的介入,許多通過三維動畫製作模仿水墨動畫效果的短片陸續出現,如最近網路上流行的《夏》等,也可看成是對傳統水墨動畫風格的延續。

二、民間剪紙在動畫影片中的應用
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這一家喻戶曉的傳統藝術形式在中國動畫影片中也散發出獨特的光芒。作為我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節日中,用色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貼在窗戶上(叫「窗花」)、門楣上(叫「門箋」)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綉花樣之用的。剪紙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職業藝人則用一種特製的刻刀刻制,稱為「刻紙」。將這種形式的美術風格運用於動畫影片的創作中,溯其源頭,其創始的鼻祖是萬氏兄弟的老二萬古蟾。他經過多次試驗,1958年成功拍攝了第一部彩色剪紙片。在以後陸續拍攝的《漁童》《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日漸成熟。萬古蟾和他的創作夥伴們汲取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使各種類型的剪紙人物或動物在銀幕上傳達出各自的喜怒哀樂,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靈活潑。這樣的形式與許多傳統的故事題材相融合,在動畫影片的傳播中將本土視覺藝術的特色完全展現出來,開創了民族動畫風格的先河,為中國早期的動畫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一)剪紙動畫傳承了剪紙藝術中的民俗文化
剪紙動畫是我國自創的,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來源於我國民俗文化中的皮影戲和民間窗花。
剪紙藝術本身來源於我國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有廣泛的歷史淵源和群眾基礎,不受功利思想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始終不失其純朴和清新的特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題材的選擇多為日常所見之物,或者民間傳說中的吉祥之物,以贊美生活和表達美好願望為主題,是我國民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早期的剪紙動畫在內容和主題上也延續了這一傳統,多以民間傳說、寓言等懲惡揚善的題材為主題,其濃重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民間鄉土文化的代表。如《除夕的故事》(圖2),在題材上取自民間故事,一部以「年」除「夕」的少年英雄式的動畫片,在形式上採用了剪紙片的拍攝手法。整部片子熱鬧喜慶,色彩運用大紅大紫,構圖飽滿,裝飾感強;在各種人物和情節的設置上具機智性和幽默感,生動地將我國除夕這一傳統的節日演繹出來。民俗文化中的喜慶、熱鬧、吉祥等特色躍然而出。一些年輕人對「洋節」的認同多過對傳統節日的認知,這一來源於民俗文化的藝術形式同樣也是普及傳統文化的一劑良葯,在舶來文化肆意橫流的今天,這樣的藝術形式顯得彌足珍貴。

(二)剪紙藝術風格在動畫影片中的應用
剪紙動畫,在藝術形式上參照民間剪紙,同時還吸收了皮影戲在運動和造型上的特點,極富鄉土特色。它來源於民俗文化,來源於中國人民勤勞、勇敢、開朗的性格特點。在造型上,線條流暢,具有民間剪紙中萬剪不斷、筆筆相連的特點;人物在運動時多為側面,無透視變化,極富裝飾性;在顏色上,色彩明快,色調飽和,往往選用帶有濃厚的歡樂和吉祥的色彩。同時,它還注意吸收年畫、裝飾畫等其他民間美術的特點,極具民族特色。
剪紙動畫在製作上,是在剪紙人物(動物)的關節處,用細銅絲或者小黏粒聯結,然後把它們放置在攝影機前逐格拍攝,也有個別非常靈活的動作和片段是用動畫片的動畫繪制方法拍攝的。剪紙片的攝製成本比動畫片低,缺點是剪紙人物的表情變化和轉面、轉身都不能像動畫片那麼靈活自如,動作有局限。當有大幅度的動作片段時,需要不斷地剪、不斷地畫、不斷地拍。一部短短的剪紙片,同樣的人物要剪許多個,並且難以避免人物動作長久保持同一個角度。這些局限,當然也成為它的藝術特點之一。在現代動畫的製作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在電腦的虛擬平台上完成這一形式的動畫製作,不僅可以避免其缺點,還可以將其在造型以及色彩上的特點和優勢全部發揮出來。
(三)剪紙動畫的獨特優勢
1.剪紙動畫源於我國民俗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體現了我國獨特的鄉土特色。
2.剪紙動畫的藝術風格朴實大氣,富裝飾性,深受兒童的喜愛。
3.剪紙動畫平面造型、平面設色的特點既是其不足也是其特色,它根基於傳統民俗文化,在現代動畫影片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增加了動畫影片的藝術風格。

三、傳統壁畫在動畫影片中的應用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壁畫是重要的藝術種類之一,自周代以來,歷代皇宮、墓室都有裝飾壁畫的制度。隨著宗教的興盛,壁畫又廣泛應用於寺觀、石窟。在北魏晚期的洞窟壁畫里,就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的壁畫造像,由於是繪制在建築物的牆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壁畫藝術有其特有的程式性特徵。如在構圖處理上,以平列式、輻射式、中心發散式為主;在平面造型上,線條概括簡練,景物表現形式感強,人物表現多採用曲線;色彩鮮明簡潔。以上中國壁畫裝飾藝術特色流傳至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為早期的動畫影片所借鑒。尤其是壁畫源於宗教,其中的場景和人物形象可以為神話題材的動畫影片所參考和應用。如《哪吒鬧海》這一神話題材的動畫電影,無論在人物造像還是場景造型上都借鑒了傳統壁畫的藝術風格。圖3為《哪吒鬧海》中的天宮圖片。在對天宮進行表現時,影片採用的是從上至下的表述方法,有九重宮的意味。同時在構圖上運用傳統的對稱式構圖以體現皇室的威嚴和氣派,採用了佛教中常用的發散式的佛光造型,以體現神的居所。在天宮的場景中更是加入了飛天的表現。對比圖4中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不難看出其淵源。這樣的借鑒和改變,是在新時代下對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在流暢的線條下使影片具有了濃烈的中國味道,打上了鮮明的中國標識。
以上主要介紹了傳統藝術中的水墨藝術、剪紙藝術、壁畫藝術在中國早期動畫影片中的借鑒與應用,正是由於對這些藝術的應用,使得這些早期的動畫影片具有了濃厚的中國底蘊。中國的人文精神、民俗文化、傳統造型風格融入其中,在世界動畫史上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在全球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繼承傳統動畫的優勢特徵,融合當代的審美意趣,將決定我們的動畫影片究竟能走多遠。繼承與發展這一永恆的命題仍然擺在我們的面前。

2、網路的普及對動畫的發展關系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迅速流行後,一種使網頁產生復雜的交互性和特殊視覺效果的網路動畫技術應時而生,並且越來越成熟。阿貴))、 土豆))、 咱們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等網路動畫在中國、韓國風行,成為動畫新寵。

網路動畫是動畫藝術與網路傳媒融合的產物。網路傳媒催生了動畫藝術的新形式,而網路動畫則實現了科學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並使藝術升華。網路傳媒對動畫藝術的製作手段,傳播模式、運作方式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此相應,動畫藝術的價值觀念,藝術追求、文化屬性隨之發生了不可小覷的變化。

一、動畫藝術的創新發展

1.製作手段

網路催生了新的、簡易可行的動畫製作軟體以及諸多能將各種傳統動畫影像格式轉換成適合網路播放格式的軟體。這些軟體使用方便簡單,與傳統動畫製作技術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初的網路動畫製作軟體,只是裝飾網頁的小特效,還不可能進行生動的故事敘事和原創的視聽。隨著網路技術、計算機軟體研發產業及流媒體傳輸技術的進展,尤其是網路帶寬的增加為網路動畫傳播品質和速率提供了保證。多種設計軟體的研發成功,推動了網路動畫的飛速發展。其中以Flash MX 的表現最為突出,它的特點在於具有使用矢量圖形和流式播放技術功能。在Flash動畫中人們經常可看到被轉換了格式的傳統三維動畫、粘土動畫等。閃客(Flash因其製作的閃爍畫面被稱為閃客)的製作優勢還體現在其與3D、傳統動畫互動打造出的既經濟又精彩的動畫產品。

2.傳播模式

網路為動畫藝術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模式。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網路是一個雙向交流媒介,網路動畫設計軟體也具有這樣的交互性,人們不僅是被動地觀看作品,還可以用相關軟體對其進行修改,提供了網路集體創作動畫的可能,排除了地域、國別不同而可能造成的操作障礙。

網路使動畫藝術實現了跨媒體運作及多媒體融合。2001年,一種新型網際網路CG青春偶像電影「Virtual Angel Fan」在日本由Konami推出。這部由網路動畫改編的電影根據觀眾的投票結果來展開故事情節。2002年l2月14日,卡通電影《阿貴槌你喔》上映。一些電視台專門開辟了播放網路動畫的欄目。還有一些網路動畫被搬演成真人電影,如台灣地區熱門網路動畫將作家吳若權的作品《摘星》搬上屏幕,虛擬偶像被真實化。在音樂領域,許多流行歌手以Flash製作的MTV可以同時在網路與{電視台播出,提供了既保證質量又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在手機領域,日本已成功開發出了可以在手機上播放和運行Flash動畫的播放器引擎。英國已開始提供以第三代手機服務為基礎的動畫。手機被用來做數據機,在掌上電腦及筆記本電腦上進行動畫的播放。如今手機播放動畫已經成為可能。

5.運作方式

在網路信息高速公路上,網路動畫運作方式由個體、分散運作向「密集型」產業化操作轉軌。網路傳播的速度、規模迫使網路動畫交互的雙方必須合拍,傳達者必須不斷增加作品量,形成有計劃、有步驟、有時效、有規模的運作流程。那些層出不窮的閃客們因此而在專業公司的產業化運作中出手不凡,製造出批量的網路動畫作品。網路媒體平台為動畫帶來了居高不下的人氣、可觀的點擊率、巨大的經濟效益,擴大了動畫商業化運作的經營范疇。網路動畫是典型的由新媒體技術帶來的全新的藝術形式,它的藝術震撼力為網路帶動了不可估量的眼球經濟。國內最出名的Flash動畫專業網站——閃客帝國,其高居點擊率榜首的Flash動畫影院,平均每天100萬次的點擊量,高峰時可達150萬次。綜合性網站網易的動畫頻道每天可達700萬次。超旺的人氣開辟了互聯網經濟的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多元化跨媒體運營(電視台播放廣告收費模式、網路動畫跟片廣告收費模式、原創動畫下載的收費模式)是其他動畫藝術形態不具備的。網路動畫的盈利和傳統動畫片相比更注重卡通形象的衍生產品市場。

網路動畫可以從幾個方面發展特色經營:(1)動畫產品授權、下載收費;(2)網路動畫收費游戲;(3)網路動畫的卡通衍生產品推廣;(4)網路貼片廣告;(5)網路動畫製作的影視片頭;(6)網路動畫電子圖書等。

二、網路使藝術內涵發生動搖

1、 公共價值觀

網路對於動畫藝術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多元化的價值觀上建立公共性?公共性也叫「公共領域」。哈貝馬斯認為「公共性本身就表現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即公共領域,它與死人領域是相對的」。公共領域是某種具有開放性、供大眾共同使用的場所。在這個場所內,人們具有相對的自由,可以不受政治、權利等主流話語的干涉。網路即是這樣一個支持公共傳播的場所。網路新媒體的公共性特徵使動畫創作者不得不考慮創作過程中如何在多元價值觀上建立公共性。因每個傳達或者接受者需求各異,每個個體的價值觀都不一樣,那麼傳達者為了與這種多元化價值觀互動,以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就必須在創作時考慮公共價值觀。

同時,當動畫藝術置身於網路這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時,動畫藝術的個體敘事也由密集型產業化操作模式轉向集體敘事,這也帶來了多元化價值觀上的公共性問題。創作的集體是由個體組成的,而個體的價值觀自然具有相異性,當他們結為一個創作集體時就必須先統一各種相異的價值觀,建立某種公共性價值觀。

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制約,某種將多元化價值觀合理統一的公共性原則就誕生了——網路動畫在共時性空間的傳播中以娛樂、消費為主,強調消費型社會的公共性原則。由於節奏緊張的現實生活帶來的壓力,瀏覽網路動畫的個體大都是為了追求輕松的娛樂、快感的體驗、愉悅的感受;而動畫藝術家通過網路動畫把某種快樂的圖文信息傳播到盡可能多的人群中去,引起共鳴。如「閃客文化」,就是以它的靈機、敏銳、幽默、前衛、通俗而不庸俗的特性給人們的精神最愜意的按摩。這樣,被聯系起來的,互相產生影響的快樂經驗,又帶來一系列新的公共價值觀——虛擬世界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

2、 藝術追求

網路新媒體這一傳播介質使網路動畫的藝術追求進一步趨向大眾化。動畫藝術融合了繪畫藝術、漫畫藝術、卡通藝術的風格,融合了前衛精神與通俗文化的特性,因而具有了大眾化性質。

在規定網路動畫藝術的評判准則時,網路也將自身的審美維度、評判標准不露聲色地滲透進去。網路營造了具有公共性的傳播空間,建立了一個區別於現實生活並可突破主流話語壟斷的公共領域。在這個公共領域里的人員,是因為有共同的愛好而聚合的。為了迎合彼此,動畫的藝術追求日益向集體的公共性訴求靠攏。同時,動畫的集體創作,必然越來越傾向於集體敘事而日漸減少個人化敘事,那麼它的藝術理念也必定摻雜「眾」的創意。

動畫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正逐漸打破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的界限,這進一步決定了它藝術追求的大眾化趨向。網路動畫藝術產業的商業性特性,也決定了它追求消費受眾的最大化。而且,網路動畫創作需要的靈動、快速,也淡化了其藝術追求的信念。相比較來看,傳統動畫藝術創作更追求完美精確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家們可以在不太多的商業環境里,細致入微的思考、履行創作理念。

3、 文化屬性

網路對於動畫藝術文化屬性的影響表現在:對藝術進行的再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削平、模糊了動畫藝術作品的本意。網路動畫在傳統動畫藝術特徵的基礎上還具備「虛擬現實、賽博空間、交互性能、多媒體表現及傳達」等特徵。這導致其話語指稱游離藝術的本真,而去追尋膚淺的快感,將時空壓縮、扁平化處理。

由於網路動畫傳播語言的能指和所指,是建立在間接的語言——動態圖文和網路傳播之上的,原有的視覺符號能指和所指的概念,也會被快速的播出效果及製作的失誤造成中斷和遮蔽,是受眾產生誤讀。這就帶來了動畫藝術的一個負面效應——網路動畫的快餐文化屬性:媚俗型、去個性和淺層閱讀。

3、技術對動畫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1000193587

4、Flash動畫在新媒體中的影響

隨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藝術也開始步入了一個新紀元,科技為藝術創作提供的手段與可能性影響了藝術的思維方式與表現形態。新媒體藝術的出現使整個社會的文化開始向多媒體視覺文化轉型,Flash動畫就是在這種轉型期中應運而生的產物。由於它的可操作性能、良好的畫面表現力,它的跨媒體、跨行業、跨平台的傳播,使得它在各大媒體間迅速發展。為了使其更好的發展,更好的服務大眾,有必要對它的文化現象尤其是它的技術和藝術特性進行深入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是藝術創作的根本源泉,它將推動新媒體藝術的更好發展。

5、現在媒體對傳統藝術有哪些影響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是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新文化形式。這些例子包括:網站、虛擬世界、擬真實境、多媒體、計算機游戲、計算機動畫等等。各種依賴計算機呈現與傳播的文化形式,在本質上與傳統的文化形式有了相當大的差別;隨著計算機這個工具硬體、軟體的快速非線性演化,被呈現與被傳播的文化形式也經歷著快速變遷的劇烈變化。
二、新媒體時代的藝術
網路的出現,可以兼容印刷傳媒與廣播電視傳播之所長,既具備廣播電視的直觀、動感的聲園系統,可以毫不影響電視、電影語言的運用,又具備了印刷媒介運用文字傳達深刻的思想、進行准確的定性的優勢,可以同樣含蓄、婉約地營造意境。同時也彌補了兩大傳統傳播媒體的不足。
網路既存在著點對面的傳播,又存在著點對點的傳播,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具個人化的藝術傳播方式。個人在網站上可以公初自己的作品,機會與其他任何人均等,從而使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傳播者出現,同時,作為傳播者個人又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躍過其它對自己無用的信息,大大減少了選擇信息的時間。使網路傳播既可以成為「廣播」,一種大眾傳媒,又可以成為「窄播」,既可以以廣度取勝,又可以以深度取勝。
三、新媒體對藝術創作積極的影響
(一)藝術創作者因新媒體的傳播而大眾化
大量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將逐漸分裂成具有不同興趣的團體,人們面對網路,自主性和選擇的范圍擴大了,受眾群體在分化,人際傳播在網路藝術傳播的過程中成為傳播的主流方式,個性化得到極大地體現。傳統藝術作品的發表要受到審查,並具備一定的實現接受的條件,如媒體的宣傳、適當的空間、時間等,有時接受的范圍還非常有限。與此不同的是,網路藝術作品的發表和接受都是無窮無盡和即時的,它基本上是面向全體大眾的一種開放式的藝術享受方式。網路的出現豐富丁藝術的傳播方式,擴展了藝術的接受群和接受方式,使藝術的傳播和接受的自由度增加了,擴大了傳統藝術的傳播渠道。
(二)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多樣豐富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運用最多的領域無疑是我們所接受和熟識現代電影中國特效的國產電影《秦頌》的正式登場是新媒體藝術的亮點,這是一部製作精良、面恢弘、明星薈萃的歷史大片,其中氣勢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由電腦製作完成的。
2002年,張建亞導演的《極地營救》,整個影片設計都是模擬好萊塢大片製作,此片製作過程,配備了國內第一台數字攝影機,聘請了國內電腦圖像圖形專家,運了計算機相關軟體、作了大量的數字特效力,主要三維軟體是Maya和3dmax,影視後期合成軟體Inferno、Flame、Shake等。而且創新地使用了國內數字特技製作從未使用過的先進技術,如三維人體掃描、動態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使該片的視覺效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掀起了中國電影的新革命。還有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中,大量的運用了新媒體藝術形式,那萬劍齊發、萬馬奔騰的壯觀畫面,其完美的、不尋常以及震撼人心的視覺及聽覺效果,帶給我們顛覆性的全新視聽感受。
在中國新媒體藝術不僅在電影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就是虛擬技術和動畫模擬。虛擬設計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生產」、「虛擬貿易」、「虛擬市場」、「虛擬網路」等等。將在建築設計、裝備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發揮神奇的效用。
虛擬設計利用3D、CAD建立一個非常完整的模型,加上渲染和動畫功能,使模型變成一個形態逼真且具有動畫功能的模擬物體,並具有了真實、交互、構想的特點。
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行為活動,實現人與所設計對象的操作與交流。以不斷改進設計模型,強調三維圖形的立體顯示,使設計對象與人、環境更具現實感和客觀性。
四、新媒體對藝術創作消極的影響
(一)新媒體的大信息量使藝術創作成為機械復制藝術
「媒體在使我們的感官急劇延伸的同時,也令我們的感官變得麻木。顯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總體而言,新媒體在傳達給我們大量信息、轉變了我們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同時還占據了我們的思考。
新媒體對藝術家的創作傾向和受眾的審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也許在本意上它並不影響美術家創作,但是它能確定哪一種美術作品應該和值得給觀眾看。在美術市場方面,它們充當著市場品位和趣味的引導者。為了體現自己的一種藝術主張,它們往往會策劃或引導一種趣味,以誘導大眾的消費慾望。
新媒體藝術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後的機械復制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
(二)創作媒介的過於自由陷入的創作尷尬
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藝術工具幾乎無所不能,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的設想作品的潛在形式,甚至可以強勢控製作品的各個表觀細節。但這種自由卻絕非美事。媒介的無限擴展提高了表現技法的熟練門檻,也導致了藝術創作的情感低落與訴求無力。正如詩歌和詞牌需要格律,藝術創作也需要外在條件的限制。面對一個瀚如浩海的創作空間,藝術家會感到茫然和虛無。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明顯缺陷,或停留於新式媒介的雜耍式展示,或思想單薄,或言之無物。
這誠然與創作者的藝術修養有關,但更多卻是源於技術思路的桎梏。一味追求媒介以及表現手法的新穎最大化,作品不幸蛻變為炫耀技術的空殼。在這個意義上,思想性和社會性的缺席導致了藝術性的削弱,過度的媒介自由成為新媒體藝術的創作瓶頸。從操作的層面看,信息媒介的萬能表象卻只是理想中的美麗肥皂泡。脫離了直觀真實的油彩和畫筆,新媒體藝術作品大多演化為顯示器背後的抽象代碼和復雜計算。對於普通藝術家而言,繁雜的技術勞作和冗長的程序編寫實屬難以掌握的高難技術――這直接造成了新媒體藝術的最大門檻――藝術的最終自由實際上建立在創作過程的不自由之上。創作中的藝術家必須和復雜的程序代碼談判妥協,和苛刻的編程語法交涉讓步,在藝術和程序的夾縫中進行藝術構思和不斷修正,其過程充滿了痛苦的跳躍和未知的歷險。
這一特殊的創作方式使得藝術思維不得不在理性和感性之間來回往復,因而思路中斷,方向迷失等問題屢見不鮮。如此一來,新媒體藝術作品更像是某個規劃嚴謹的項目,而非傳統意義上隨興而發的藝術揮灑。如不是配合默契有序的團隊,最後的作品往往可能流於集體意圖的妥協,既非個人情緒的表達,亦非集體智慧的凝聚――集體創作的困境再次成為囚禁藝術自由之魂的高牆。
五、結語
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完成了人的個體性解放。當人類的藝術之樹發展到分化的節點,當我們路過歷史的這個當下,新媒體藝術正面臨著一次次的分化和嬗變。這個瞬間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滿機遇和挑戰。當然,人類歷史上的各門藝術都如羅馬城般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藝術的萌芽期必然充滿了阻力、未知、挑戰和歷險。新媒體藝術在歷史的陣痛中蠢蠢欲動,呼之欲出。相信不久的將來,當科技進一步發展,信息工具進一步普及之後,新媒體藝術的創作最終會走向它應到達的頂峰。

6、現代主義對藝術動畫有什麼影響 急求

現代主義繪畫的審美原則和藝術理念影響著視覺藝術的各個領域。而藝術動畫短片是20世紀出現的視覺藝術新形式,其注重表達的風格化、個性化及繪畫性和實驗,接近現代主義的架上繪畫。相當部分動畫作品證明了現代主義繪畫對其的深遠影響,首先,現代主義運動和動畫的誕生幾乎處於同一時代背景;兩者具備了共同的文化基礎與創作動機。其次,相當數量的動畫藝術家也是現代主義藝術的追隨者;第三,大量藝術動畫的造型風格可以清晰梳理出現代主義的主要脈絡。

界首人家互動社區

與新媒體藝術對動畫發展的影響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