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概念和作用
1.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概念
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狀況如何,除了進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對其進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所謂的定量分析就是要尋找或建立一個度量標尺,通過這一度量標尺去測量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狀況,進而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這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水平與發展態勢如何?在國際上與其它國家進行比較這個國家所處的位置在哪裡?增強或提升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途徑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是度量或評價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度量或評價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一個涉及到各個方面的連續過程。分析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涉及到經濟、科技、社會、軍事、外交、生態、環境等很多方面,採用一個或幾個指標不足以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問題,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去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
2.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作用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是以比較簡明的方式,比較全面地向人們提供被評價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變化過程,其主要作用有六個方面。
(1)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制定,首先需要對被評價國家進行系統分析和辨識,進而確定被評價國家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事實上,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所要判斷或度量的問題正是被評價國家的主要方面,指標體系通過其總體效應來刻劃被評價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總體狀況。
(2)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使決策者關注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相關的關鍵問題和優先發展領域,同時也使決策者掌握這些問題的狀態和進展情況。
(3)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引導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在制定各項政策和決策時,能夠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或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辦事,使各項政策相互協調,保證不偏離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4)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簡化和改進社會各界對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了解,促進社會各界對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相關計劃和行動的共同理解,並採取比較一致的積極態度和行動。
(5)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反映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情況和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使人們可以隨時掌握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進程。這些信息的反饋使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及時地評估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進而對政策加以改進或調整。
(6)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調控工具或預警手段之一。通過指標體系序列,決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預測和掌握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政策調控或系統結構的調整。
(二)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為了建立一個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首先要明確設計原則,之後依據這一設計原則合理地設計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框架構結和指標內容,最後根據這一框架結構和指標內容確定具體的指標計算方法和數據的獲取方式。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不是一些指標的簡單堆積和隨意組合,而是根據某些原則而建立起來並能反映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狀況的指標集合。設計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1)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經濟、科技、社會、軍事、外交、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應該得到體現,而且應得到同樣的重視,否則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
(2)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應當充分反映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內涵,從科學的角度去系統而准確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實質。
(3)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應當相對地比較完備,即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整體應當能夠基本反映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徵。
(4)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量不宜過大,在相對比較完備的情況下,指標的數目應盡可能地壓縮,以易於操作為限。指標數目過大將會使人們難以把握和採用。
(5)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應具有獨立性,即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應當互不相關、彼此獨立。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指標體系保持比較清晰的結構,另一方面可以保證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目得到壓縮。
(6)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應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標也應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與之相對應。另外,這些指標的計算方法應當明確,不要過於復雜,計算所需數據也應比較容易獲得和比較可靠。
(7)對於一些難於量化的指標採用專家問卷等調查方式。鑒於專家調查方式存在一些困難及可能產生的隨意性,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減少難於量化或定性指標的數量。
(8)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內容在一定的時期內應保持相對穩定,這樣可以比較和分析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過程並預測其發展趨勢。當然,絕對不變的指標體系是不可能的,指標體系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況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三)建立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研究和建立中,目前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今後這些方面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1. 科學基礎問題
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使我們完整、准確和清晰地理解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各個方面,甚至有些問題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所以某些指標就很難得以提出和設定,或某些指標的提出和設計並非具有堅定的科學基礎。
2. 風險與不確定性
這些問題與第一個問題有一定的聯系。不確定性要求我們在制定指標及相關政策時一定要小心謹慎,風險問題也一定要充分估計。
3. 政策的時間滯後性
一般來講,制定和實施一項政策,並不是立竿見影,而是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其作用才能得以顯現,即政策的時間滯後性。所以在制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並根據其採取調控措施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時間滯後性,既要考慮過去政策的時間滯後性,又要考慮新政策的時間滯後性。
4. 完善性與社會需求性的折衷
人們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科學的、完善的、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但現實告訴我們,不可能一次性地得到一個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我們只能在完善性和社會需求性之間做一定的折中或妥協,即我們只能為了實踐的需求,盡快建立一個比較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之後在實踐中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不斷使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逐步得到完善。
(四)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
確立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是評價綜合國力的一個核心和關鍵的環節。指標體系涵蓋的是否全面、層次結構是否清晰合理,直接關繫到評估質量的好壞。根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思路,分經濟、軍事、科技、生態、社會發展水平、國際影響等七個領域邀請了63位專家學者,通過分領域召開專家座談會的形式,在課題組預先提出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後確定了由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社會發展程度、政府調控力、外交力、生態力等7類85個具體指標構成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詳細內容見表4.1。
2、建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是什麼
建立統計指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1)目的必須明確
(2)內容必須全面
(3)層次清楚、聯系緊密
(4)要切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
統計指標體系也可以指若干個統計指標之間的聯系表現為一個方程關系。例如,工資總額=平均工資×職工人數;商品銷售額=商品銷售量×商品銷售價格;等等。
統計指標體系對於統計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一個設計科學的統計指標體系,可以描述現象的全貌和發展的全過程,分析和研究現象總體存在的矛盾以及各種因素對現象總體變動結果的方向和程度,也可以對未來的指標進行計算和預測,對未來現象發展變化的趨勢進行預測。
3、哪些指標可以評價,揭示企業的可持續經營,發展能力
(一)償債能抄力分析
償債能力是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承受能力或保證程度,包括償還短期和中長期債務的能力。
(二)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取利潤的能力。盈利能力體現了企業運用所支配的經濟資源,開展經營活動,從中賺取利潤的能力。
(三)盈利質量分析
盈餘質量也稱盈利質量、利潤質量、收益質量,它是企業真實的經營成果、經濟效益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內在揭示。
(四)綜合分析
每個企業的財務指標都有很多,而每個單項財務指標本身只能說明問題的一方面,且不同財務指標間可能會有一定的矛盾或不協調,如償債能力很強的企業,其盈利能力可能會很差,因此,只有將一系列的財務指標有機聯系起未,特別是將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總體變化規律作出本質的描述,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出總括性的結論,從而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態勢作出綜合的評價。
4、新媒體逐漸行業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發展?
互聯網新媒體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是時代進步的表現。新媒體的對於各類新聞的報導和傳播要比電視新聞速度快,讓公眾能夠第一時間獲知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網路新媒體是新媒體中的主導,它越來越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並將持續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於電視新聞的收視率以及廣告傳播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應該如何應對將是個挑戰。如果不想辦法改革,創新,依然走老路子,必然將會被新媒體所取代。
5、可持續發展指標數據在哪裡可以找得到?
http://www.china-sds.org/kcxfzbg/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網,這個應該是最權威的,可以試試找找。他們每年發行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也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6、可持續發展的測度指標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概念和作用 1.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概念 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狀況如何,除了進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對其進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所謂的定量分析就是要尋找或建立一個度量標尺,通過這一度量標尺去測量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狀況,進而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這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水平與發展態勢如何?在國際上與其它國家進行比較這個國家所處的位置在哪裡?增強或提升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途徑是什麼?回答這些問題是度量或評價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度量或評價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一個涉及到各個方面的連續過程。分析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涉及到經濟、科技、社會、軍事、外交、生態、環境等很多方面,採用一個或幾個指標不足以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問題,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去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 2.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作用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是以比較簡明的方式,比較全面地向人們提供被評價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變化過程,其主要作用有六個方面。 (1)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制定,首先需要對被評價國家進行系統分析和辨識,進而確定被評價國家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事實上,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所要判斷或度量的問題正是被評價國家的主要方面,指標體系通過其總體效應來刻劃被評價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總體狀況。 (2)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使決策者關注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相關的關鍵問題和優先發展領域,同時也使決策者掌握這些問題的狀態和進展情況。 (3)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引導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在制定各項政策和決策時,能夠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或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辦事,使各項政策相互協調,保證不偏離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4)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簡化和改進社會各界對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了解,促進社會各界對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相關計劃和行動的共同理解,並採取比較一致的積極態度和行動。 (5)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可以反映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情況和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使人們可以隨時掌握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進程。這些信息的反饋使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及時地評估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進而對政策加以改進或調整。 (6)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調控工具或預警手段之一。通過指標體系序列,決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預測和掌握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政策調控或系統結構的調整。 (二)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為了建立一個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首先要明確設計原則,之後依據這一設計原則合理地設計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框架構結和指標內容,最後根據這一框架結構和指標內容確定具體的指標計算方法和數據的獲取方式。 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不是一些指標的簡單堆積和隨意組合,而是根據某些原則而建立起來並能反映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狀況的指標集合。設計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1)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經濟、科技、社會、軍事、外交、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應該得到體現,而且應得到同樣的重視,否則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 (2)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應當充分反映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內涵,從科學的角度去系統而准確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實質。 (3)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應當相對地比較完備,即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整體應當能夠基本反映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徵。 (4)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量不宜過大,在相對比較完備的情況下,指標的數目應盡可能地壓縮,以易於操作為限。指標數目過大將會使人們難以把握和採用。 (5)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應具有獨立性,即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應當互不相關、彼此獨立。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指標體系保持比較清晰的結構,另一方面可以保證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目得到壓縮。 (6)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應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標也應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與之相對應。另外,這些指標的計算方法應當明確,不要過於復雜,計算所需數據也應比較容易獲得和比較可靠。 (7)對於一些難於量化的指標採用專家問卷等調查方式。鑒於專家調查方式存在一些困難及可能產生的隨意性,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應盡可能減少難於量化或定性指標的數量。 (8)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內容在一定的時期內應保持相對穩定,這樣可以比較和分析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發展過程並預測其發展趨勢。當然,絕對不變的指標體系是不可能的,指標體系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況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三)建立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研究和建立中,目前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今後這些方面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1. 科學基礎問題 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能使我們完整、准確和清晰地理解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各個方面,甚至有些問題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所以某些指標就很難得以提出和設定,或某些指標的提出和設計並非具有堅定的科學基礎。 2. 風險與不確定性 這些問題與第一個問題有一定的聯系。不確定性要求我們在制定指標及相關政策時一定要小心謹慎,風險問題也一定要充分估計。 3. 政策的時間滯後性 一般來講,制定和實施一項政策,並不是立竿見影,而是要經過一定的時間之後其作用才能得以顯現,即政策的時間滯後性。所以在制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並根據其採取調控措施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時間滯後性,既要考慮過去政策的時間滯後性,又要考慮新政策的時間滯後性。 4. 完善性與社會需求性的折衷 人們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科學的、完善的、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但現實告訴我們,不可能一次性地得到一個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我們只能在完善性和社會需求性之間做一定的折中或妥協,即我們只能為了實踐的需求,盡快建立一個比較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之後在實踐中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不斷使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逐步得到完善。 (四)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 確立綜合國力指標體系,是評價綜合國力的一個核心和關鍵的環節。指標體系涵蓋的是否全面、層次結構是否清晰合理,直接關繫到評估質量的好壞。根據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思路,分經濟、軍事、科技、生態、社會發展水平、國際影響等七個領域邀請了63位專家學者,通過分領域召開專家座談會的形式,在課題組預先提出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後確定了由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社會發展程度、政府調控力、外交力、生態力等7類85個具體指標構成的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的詳細內容見表4.1。
參考資料: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96446.htm
7、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可持續發展指標有哪些指標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由驅動力指標、狀態指標、響應指標構成。 驅動力指標主要包括就業率、人口凈增長率、成人識字率、可安全飲水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運輸燃料的人均消費量、人均實際GDP增長率、GDP用於投資的份額、礦藏儲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耗量、人均水消費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變化、農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積、溫室氣體等大氣排放量等; 狀態指標主要包括貧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積、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原材料使用強度、水中BOD和COD含量、土地條件的變化、植被指數、受荒漠化、鹽鹼和洪澇災害影響的土地面積、森林面積、瀕危物種占本國全部物種的比率、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濃度、人均垃圾處理量等。
8、可持續發展的指標是什麼?
B 如果是多選題就都正確~
其他幾個都不全面,B的結構可以自由解釋
9、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標
城市潛力就是指城市在經濟、社會、自然三方面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及可用來支持未來競爭和發展的資源空間的能力。城市潛力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表徵,它反映了城市發展的和諧程度。城市潛力系統的研究既有助於我們從理論層面上識別城市發展的動力因素,也有助於我們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基於此認識,本文擬將城市潛力系統看作一個獨立有機體進行研究與探討,希望對有關部門有所借鑒或參考。二、城市潛力系統的定義與特徵1、城市潛力系統的定義城市潛力系統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概念。有學者認為,城市潛力系統是反映城市在未來或潛在競爭中能夠爭奪、控制制高點所必需的要素支持的完備程度。筆者認為,所謂城市潛力系統就是指構成城市潛力的各個要素的有機集合。2、城市潛力系統的特徵城市潛力系統有其自身的特徵。一是動態性。城市潛力系統是動態發展著的,在其構成要素中,有些是基本穩定的,比如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等,而有些因素,比如人力資源、市場潛力等則呈現比較明顯的變化態勢。二是相關性。城市潛力系統與其外部因素有明顯的關聯性,比如與城市的經濟發展實力、城市魅力、相關政策等都有密切關系,受影響較大,因此研究城市潛力,不能對其孤立的考察,而要結合相關因素一起分析。三是互利性。城市潛力系統與城市發展進程之間具有明顯的互利共生、相互促進作用:一方面,城市的發展為城市潛力的挖掘和提升提供了物質保證,另一方面,城市潛力系統是一個城市能否維系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三、城市潛力系統的概念模型1、概念模型的涵義根據上述城市潛力系統的定義和內涵,結合系統本身的動態性與復雜性,本文以系統構成要素入手建立了概念模型,涵蓋了城市潛力系統各方面內容,同時通過三級要素的設立進一步增強了模型的說明性和邏輯性。城市潛力系統的概念模型的實踐應用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針對特定城市,從模型出發,以定性分析的角度來研究城市潛力系統中的優勢之處與薄弱環節,實現對城市發展潛力的直觀了解。另一方面是將概念模型直接應用於定量化評價,鑒於此類評價為典型的多指標綜合評價,且模型中指標的數量較多,因此在具體方法上可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層次分析法,確定出各層級指標的權重,即而得到潛力系統的整體評分。2、概念模型的構成城市潛力系統的概念模型將潛力系統劃分成5個2級指標,分別為自然資源潛力、人力資源潛力、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承載能力和城市市場潛力,每個2級指標下面下設數個3級指標,如下表:3、概念模型的特徵城市潛力系統概念模型具有幾個特徵:首先,模型中所含項目都是可直接觀察或有固定計算方法的,可獲性和客觀性都很強,因此雖然是概念體系,但已為定量評價提供了基礎。其次,本套概念模型所選項目都植根於理論分析,並且在選取過程中綜合參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較為全面的反映了城市潛力系統所應包含的內容,具有較高的說明性。最後,概念模型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實踐性和指導性。所選指標將「如何理解城市潛力系統,潛力系統是如何構成的」這類抽象的概念性問題轉變為一個個具體的、可量化的項目,為實際工作提供了決策借鑒。4、概念模型內容的分析與解釋(1)自然資源潛力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能源問題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對城市這一區域經濟實體來說,要謀求發展同樣離不開基本的自然資源支持,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因此,研究城市的潛力系統首先應著眼於基本的自然資源潛力。這里的自然資源包括了土地、水、能源等基本要素,但應強調的是,實際測量中的指標反映出的僅僅是自然資源的一個存量概念,而事實上由於國家政策影響和不可預期的科學發現,城市的自然資源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比如引灤入津工程就使天津市的水資源狀況有了根本轉變,再比如乙醇汽油項目的推廣帶來的石油依賴性的降低。因此,我們在研究自然資源潛力時,不能不考慮資源本身的流動性,應盡量將可能的影響因素包含在內,以期反映出自然資源的一個動態水平。自然資源潛力指標劃分為5個三級指標。(2)人力資源潛力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離開了人力資源,所有的發展、進步都成為無根之木。因此,要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潛力就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筆者認為人力資源潛力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生物的、自然的人力資源潛力,包括城市老齡化水平、死亡率、出生率等等直接影響人力資源潛力而又較少受人為因素干擾的指標,這類指標是構成人力資源後續發展的基礎;二是後天的經過教育的人力資源潛力,它反映的是城市人口的整體文明素質和未來發展的走向,比如文盲率、學校密度等等指標,這種意義上的人力資源不單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保證,而且影響著城市的整體環境和風貌。通過對上述兩類指標的系統考察,能夠比較好的揭示出城市人力資源的潛力。人力資源潛力指標劃分為7個三級指標。(3)資源利用效率自然資源潛力與人力資源潛力兩項衡量的是資源「進入」的水平,資源的利用效率衡量的是資源「流出」的效率及合理程度。實現循環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效率的高低在短期內影響可能不是很明顯,比如我國近二十年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長遠來看,利用效率的高低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城市為背景,也就是影響著城市長期發展的潛力。因此,將資源利用效率作為一個單獨模塊加以考慮是有必要的。這一模塊應包含資源消耗增量與GDP增量比、人均消耗水資源量等等指標。資源利用效率指標劃分為4個三級指標。(4)環境承載水平環境生態城市理論認為,生態城市主要有三個特點,即自然——社會——經濟的和諧及持續性;能流、物流、信息流及價值流的高效性;區域發展的平衡及協調性。因此,生態城市應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和關系協調的城市。在探討城市發展潛力問題時,應當注意到城市環境承載水平對城市未來發展的影響。在這里,環境承載水平指標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城市目前所處的環境系統的穩定性,二是城市為了保持自然環境系統穩定性而做出的努力。前者包括年酸雨量、植被覆蓋率、空氣質量、人口密度等等指標,後者則包含了環保經費、車輛排氣標准等等指標。環境承載水平指標劃分為9個三級指標。(5)城市市場潛力城市的經濟發展是靠一定需求作為支撐的,因此城市市場的成熟程度和發展潛力影響著城市發展潛力。這一點可以從實證角度得到證實,目前我國公認的發展較好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等,無一不具有成熟而發達的內部市場,市場的成熟、通達在為本地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城市對外界資源的吸引力。這一模塊包括了影響市場繁榮程度的基礎性准備工作和市場本身的開放、成熟程度。城市市場潛力指標劃分為5個三級指標。四、結束語現代城市管理理論研究使得人們對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城市潛力系統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視,已成為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新課題。此方面的研究不但可以豐富城市管理的理論寶庫,而且也為城市管理實踐工作提供了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