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飾與文化的研究
淺析中國歷代服飾與文化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 萬年。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淀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本文章將從中國歷代服飾的介紹,探討服飾文化體現的本色品味的經典風情和人類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階級觀念在服裝上的體現。 原始社會服飾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在紡織品出現之後,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粗型。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商周服飾由商代到西周,是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春秋戰國服飾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並賦以人格象徵 。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於深衣和胡服。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這些都與多彩的社會生活相關。秦漢服飾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西漢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和南北朝時期 ,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於男官員,並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 。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隋唐服飾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 ,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宋遼夏金元服飾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 ,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宋代靈鷲球紋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綉紋樣區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元代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一規定。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衣和襆頭;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於馬上馳騁,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戴笠子帽。元代每年舉行10餘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並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明清服飾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 ,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為正色 ,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 ,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現代服飾 (1912年以來)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男裝,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廣大農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
2、服飾與文化的研究報告。。。
寓意,形體可以兼得
——關於在創作實踐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裝史的經驗啟示的論文
從伏羲氏化蠶絲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亞麻織物製作圍裙以及蘇美爾人採用羊毛織物包纏在人體上,形成服裝開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裝的發展歷程,風貌形態將會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
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很大的差別,中國服裝文化是一種單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與中國的巫覡和禮樂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注重形的內涵,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在其發展進程中,因襲、守舊,繼承性與連續性遠大於變異性與創新性。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將服裝視作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代特徵明顯,風格變化昭然。變異與創新性遠大於繼承與連續性。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裝文化深受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強調線形和紋飾的抽象寓意表達,透露出一種含蓄美。林語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領悟,他說:「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之點就是,後者已在顯出人體的線形,而前者在意遮隱之。」這使得中裝與西裝的直觀靜態之美產生了根本上的差別。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沖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為了東西方服裝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於變化,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大量採用刺綉,飄帶,圖案和其他的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像。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的淵源有著緊密地聯系。可見服裝是一種文化,中西服裝文化由於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在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積淀的內容不同,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差別。
但在服裝發展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時不時地會看到東西方服裝風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往往會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乃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時至今日,東西方服裝風格融合的實例仍屢見不鮮。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中國的陶瓷和園林藝術深深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器和園林建築迎合了法國宮廷的審美情趣,被吸收融會於法國的藝術乃至歐洲的藝術中。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服裝上,還體現在了建築,繪畫等藝術門類上。
1910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於一爐,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ant)發表了「中國風」系列。涉及靈感來自清代官府中的涼帽和馬褂。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著更加民主化,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東方傳統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的寬松肥大的服裝。這種非構築式設計,與西方的構築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和石油沖擊的大背景下,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為流傳,兩位來自東方日本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巴黎時裝乃至世界時裝的舞台。
而就在去年,身著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級成衣的模特伴隨著中國電影《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緩緩走來。各色鮮艷的仿旗袍式立領墊肩緞質套裝、用蝴蝶系著盤扣子旗袍套長褲、龍紋雲紋中國圖騰、用緹花、織錦、刺綉等各種布料及編織技巧,展現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如今聞名於世的美國設計師Tom Fo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為YSL畫下重量級的句號。
東西方服飾文化與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著不足與偏頗。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強調人體體形的緊身胸衣給女性身體的正常機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寬袍大袖始終貫穿於3000多年的中國服裝史,時常給人以呆板,停滯不前,少有變化,創新的感覺。十分巧合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服裝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在變革中,兩者又有著相反的發展傾向。東方服裝由松變緊,寬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維的立體裁剪,使服裝變得貼體,輕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經典的完美體現;而西方則摒棄了造作,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但相同的都是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東西方都改變了繁瑣的裝飾和累贅的服裝結構。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表達寓意的寬袍大袖,西方強調人體之美的服裝造型兩者並無絕對的孰優孰劣的對比。事實證明,將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賦予西方立體合身的服裝上展現出了耀眼的光彩。當今,世界各地的服裝元素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將會從事於中國服裝設計行業的我們,不僅要把握開放的時代契機,緊跟國際時尚潮流,更要努力保護,發揚中國服裝的傳統特色。讓東方服裝的寓意和西方服裝的形體可以兼得且形態更加豐富多變,讓將來的國際時尚舞台綻放出絢麗燦爛的中國光芒!
3、劃分服裝文化圈的四個具體依據
劃分服裝文化圈的4個依據是:形象特徵、心理特徵、工藝特徵和物理特徵。
4、服飾與文化的關系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作為繼承華夏文明眾多載體之一的中國服飾文化同樣是構成中華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自有史以來歷經幾千年,無論在服裝式樣上,還是在服飾觀念與著裝方式上,都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
服飾的變化不僅僅是時尚潮流的直觀表現,更是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從呆板保守的旗裝到大膽開放的旗袍,百年歷史里中國女性的服飾文化,體現社會思想一步步地在改變和解放。
從晚清到民國,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一百年光陰里,中國女性長衫服飾的變化反映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服飾文化從禁錮保守走向開放自由,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經歷的巨大變革與發展。
(4)新媒體視野下的服裝文化擴展資料:
中國服飾的變遷:
1、封建制度下清代滿族女性的長衫服飾是其傳統服飾「旗裝」。寬大是旗裝最顯著的特點,寬大的上裝短襖和長裙將人身體所有的曲線遮罩住,不露分毫。
2、而民國時期「學生裝」和「旗袍」則是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服飾文化特色。民國時期,女性教育得到迅速的發展,女學生數量大大增多。
3、新中國成立後更加豐富多彩的長衫則更是體現了開放自由的社會服飾文化。女性長衫服飾樣式更加豐富,花樣翻新更多,旗袍的設計更加修飾女性身材,出現高領,開叉等新服飾款式。
5、現代服裝文化
這本書是一個專業的現代時裝設計時裝設計課程的教材。據准備與豐富的圖形程序描述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元素,功能,風格和發展演變的基本知識教學大綱。全書共八章,精心收集六大類,共有超過300件作品,涵蓋了珠寶,配飾,鞋,配飾,箱包飾品,手錶,和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等方面,而且還引入了城市的時尚和六國外民族服飾特點的興起,並顯示一些不同款式,多種國外知名設計師風格的傑作。
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伴隨著大量的模式和說明文字,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建模每個節目。異,內容豐富,精美時尚,優雅的質感與民族肘代的特點,*現代服飾,讀者理解,學習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復制和掌握現代時尚的設計,改進技術,擴大他們的視野,開明的啟示,勇於創新的好處。
適用范圍:全國高校時裝設計課程的教材;服裝設計行業的專業人士和廣大服裝愛好者的實用參考書。
陳委厘,1982年畢業於藝術專業1990年廣西大學畢業,1991年至1993年的研究是目前藝術桂林工學院副教授和設計在工藝美術裝飾藝術部門研究中央書院研究藝術史班在北京大學,碩士生導師。 2007年1月服裝部主任,藝術設計目錄
您的信息公布
6、淺談服裝文化,大家說說自己對服裝的認識與看法吧!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服裝不光有保暖的作用,更有很好的裝飾效果,顯示個性.
從一個人的著裝能夠反映出很多這個人的信息,不是有」狗眼看人低」嗎.
7、如何在服裝上體現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我來說說吧,希望得到採納哦,首先想在服裝上體現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理解為用服裝來表現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這下就可以下手了,服裝的語言報括(色彩、面料、款型)我們要用服裝的三要素來表現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在開始前我們要選定一種文化(當然不能太大,太寬泛,否則不好表現)
1.面料:用古代的面料,做出現代感很強的時裝,從而在視覺和文化上以一種矛盾的方式給人一種巨大的沖擊感。反之以現代面料,做出古代的服裝。
2.款式:旗袍,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文化發展和傳承,這點我就不多羅嗦了。
3.色彩:我們可以從民族風下手,把民族風味很濃厚的色彩,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哪個民族的圖案(新疆維吾爾族的艾得萊斯絲綢紋樣)以這種紋樣色彩為元素,用在現代時裝上,也可以完美的體現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8、如何以服裝為載體弘揚中華文化?
大眾流行之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需要載體。而載體需要傳播,走入尋常百姓中。有了時尚的、大眾可接受的中式服裝,下一步就是傳播了。傳播,是重要的一環。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大眾流行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認同感的夥伴加入,實現我們共同的願景,讓每個人都穿上時尚中式服裝。
9、急服飾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文化具有多樣性,它來源於不同的文化傳統,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沒有文化傳播,人類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進步。應該說,文化傳播和交融為新文化的誕生提供了動力,而新的文化會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休閑文化席捲全球並成為主流生活方式的大背景下,從西方傳入的休閑服飾在近20年間勃興於中國市場,鑄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於此,我們可以找到東西方文化交流與本土服飾文化演進的典型案例。
文化傳播帶動服飾創新
在全球化時代,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加深,人們越來越多地討論跨文化的接觸。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已成為人類持續發展的共識。
東西方文化交流從古至今從未停歇,而且還在不停地同化和異化。如文化學者王介南所說:「文化沒有圍牆,文化沒有國界,它是人類創造的共同財富。人類發展到了今天,對大自然、對社會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其重要原因就是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而隨著文化的變遷,「在適應新的文化過程中,人們的行為方式也發生著變化。例如: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西方文化的引入,使服裝從和服向西服變化。又如:中國國民革命之後,中國服裝樣式的變化,由馬褂轉為西服,也是一種文化變遷的象徵。」另一學者葉立誠如此總結。20世紀80年代末,休閑服飾從美歐等國引入中國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服飾現象——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傳播促使新的服飾品類誕生。
休閑服飾體現了一種人文主義的關注與緬懷。當今,科技和經濟飛速發展,也讓人們對節奏緊張的生活有些無所適從。與此同時,那些在單一創富時代被忽略的精神及信仰重新被人們關注,人們開始坐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反思自己的過於物質化並緬懷人類美好年代的情感和自然精神。於是,多種生活態度並存交織出了新時代生活的主旋律,既能穿出炫目多彩,又注重內心快樂感受的休閑服飾文化應運而生。
就生活方式而言,著名市場研究專家袁岳說,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們在扮演社會角色時候的風格與作派,也形成了我們的品味與層次。我們的學習、消費、投資、事業既是我們生活方式的表現場所,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生活方式的進化。生活方式也決定了我們的消費方式。
確實,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歐美等發達國家首先興起的休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消費必然改變、服飾必須革新。休閑服飾消費的勃興,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文化基礎。對中國而言,休閑裝的引入影響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並且通過產業的帶動和品牌的建設,逐漸發展出了屬於中國休閑服飾自身的文化性格。
文化交融影響千年時尚流變
中國曾創造了獨步世界的文化,直到漢代,只有中國能生產絲綢。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絲綢已通過絲綢之路被大量轉運到西方世界。早在2000多年前,羅馬帝國已偏愛來自中國、比黃金還昂貴的絲綢服飾,這大大刺激了絲綢之路的發展。歐洲的黃金也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流入中國,漢代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發展時期。 唐代的璀璨文化也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歐洲、美洲華人居住的區域被稱為「唐人街」(China Town);唐代工藝品流行過的卷草纏枝花卉紋,被世界工藝美術界稱作「唐草紋」。
而文化交流往往是雙向的。曾經,「胡服」促進了漢民族服飾的進步,「胡床」改變了中國人席地而坐的習俗,「胡樂」豐富了中國人的文化生活。歷史證明,每一次外來文化的輸入都為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新思想、新內涵,為民族服飾文化帶來了新內容、新飛躍。
20世紀初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也促成了民族服飾的大變革,中國服裝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洋為中用」,國人著裝觀念發生了徹底改變,從此國人服裝邁入國際化、自由變革的時代。如旗袍的組成元素標志著西方文化對女性服飾的滲透,但它最終也沒有失去東方式的柔媚,而是成為中華民族女性服裝的典型代表。這個中西文化合璧的產物被譯為「CHINA DRESS」,足以證明國際上對旗袍的認可。中山裝同樣是中外文化融合、轉化、創新的產物,成為中國氣派的男性服裝。
隨著文化交流的加深,人們的著裝也會漸漸地發生變化,人類對新文化的大膽追求和接受的過程,就是舊著裝觀念漸漸演變的過程。新文化內容接受得越多,舊服飾的演變也更明顯。當文化傳播和借鑒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出現人們著裝上的變化——服飾的新飛躍。
現代休閑服飾正是在全球休閑文化的交流影響帶動下,來到了中國人的生活中。而今的中國人,正在時時追求時尚,人人享受休閑。
休閑服飾借文化而高歌猛進
20世紀90年代,時尚牛仔服,街頭服裝,圖案極其豐富、種類極其繁多的T恤,有各式塗鴉的球鞋運動鞋……在走出國門的中國人眼裡成為最新的國際流行。服裝界人士驚呼:在中國人習慣接受的法國女裝、義大利男裝之外,美國式時裝已經打破了傳統!世界服裝之潮,已然出現了新的浪頭,那就是——休閑服飾潮。它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生活追求,一種不同於從前的生活狀態。它將影響更多的人,當然也包括中國人。
2000年3月,在行業協會的精心策劃和推動下,中國設計大師、時尚才子張肇達在CHIC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上以一場從未有過的牛仔服飾T台秀震撼了中國的時裝舞台。T台一側擺放的兩輛威風凜凜的哈雷機車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股前衛不羈、自由奔放的休閑之風傳揚開來。而服裝界內外的人們更翹首等待:中山沙溪,將在這一年的10月舉辦首屆中國休閑服裝博覽會,點燃休閑服飾的燎原之火。
從這兒發端,沙溪和中國休閑服裝博覽會的帶動,使得中國市場上的服裝產品品類、風格被改寫:正裝、套裝在休閑風潮的蔓延影響下,引入了商務休閑概念;男士衣著大變樣,休閑裝成為中國男士最廣泛最普遍的穿著;市場份額重排座次,作為舶來品的休閑裝成為男、女、童裝所有品類中,市場份額增長最快的一個。
如此的市場佳績和產業的迅猛發展,自然是建立在休閑文化深入人心的基礎之上。服裝除了顯而易見的實用功能以外,其在人類學、歷史學和社會學方面的作用和意義就是「文化」和「審美」。在物質匱乏時期,這種文化和審美功能是隱性和微顯性的;而在現代物質豐富的時代,人們對文化和審美更有著外在和內在的雙重需求。
時裝評論家張辛可認為,所謂文化和審美的需求,在現代被稱為「時尚」。但時尚不只是漂亮、美麗、趨時等外在表現,時尚也表現為內在的需求。時尚,是人類和正義社會的具有創造能力的某種時代能量,是一種附著於當下的人或社會的「文化力」和「經濟力」。而休閑這一文化命題,在宇宙、地球物質貧困化和被污染所引發的思想變革現狀下,在經濟一體化以及追求個性、文化、精神、藝術的多元化的背景下,更有著恰逢其時的意義。由於人們生存的物質和精神環境的巨變,導致生活哲學多元、精神追求多元,對服裝的要求也變為:給消費者以有生命意義和尊貴的閑適感、新鮮感、豐富感和給他們的生活以樂趣和創造的沖動。
張辛可因此總結說,我們創造的休閑服飾應該是以文化和審美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的,是應該給我們以真正的靜謐感、幸福感、滿足感並反映生活品質的。這種生活品質,恰恰是具有東方文化特質並具有普世價值的休閑的心態、休閑的方式、休閑的生活態度,甚至是休閑的創業精神。這是一種很高的品質,它使得我們在發展中國休閑服裝產業的同時,必然地向世界貢獻東方文化的獨特智慧。
結語
20年的發展歷程中,休閑服飾因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又被中國品牌演繹出諸多風格和種類,如運動休閑、時尚休閑、牛仔休閑、精緻休閑等等。越來越多具有鮮明定位的品牌,呈現出細分化、多元化的趨勢,使休閑裝市場走向更加健康的差異化競爭格局。
正如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傑所評價的,服裝的發展直接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生活需要。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服裝更要求穿著輕松、舒適和隨意。因此,將服裝的設計理念和消費者的生活態度完美結合,將服裝作為消費者的心情載體,這應是休閑服裝設計的根本理念。最近10年來,休閑服裝已快速發展成為服裝產業的新增點、人們衣著消費的新亮點、媒體關注的新焦點。事實證明:休閑服裝適應了現代人的文化理念、適應了市場需求變化、適應了時尚潮流演變,已成為中國服裝產業重要的主流產品。
今天,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中國文化已逐步走向強勢,服飾文化是一種文明的外在表現。未來的東西方服飾文化交流將不再是簡單的替代,而是全新的融合。在休閑裝的產業發展中加入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中國休閑服飾必將更能體現時代風貌和民族精神。
10、新媒體如何體現品牌文化、團隊、業務
新媒體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信息傳播載體為數字網路,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並且傳輸速度快,覆蓋面極廣,一條信息或新聞很快就可以傳遍整個世界。
新媒體這種強大的動能突破了傳統媒介的被動接受方式,建立了受眾和受眾之間溝通互動的橋梁,網民通過論壇/BBS、博客、QQ群、微博等強大的信息傳播工具實時發表觀點看法,實現單對單,單對群,單對大眾的交流互動,一些受眾只要願意,還可以主動參與到信息的提供和傳播中來,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微博)、發起網路群聊等,實現「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大眾傳播。
正是由於上述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和強大動能, 新媒體的出現迅速 改變了社會的傳播環境, 進而對處於這一環境中的政治、 經濟、 文化、 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
新媒體對企業文化建設形成的挑戰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 凸顯了新媒體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新媒體傳播的廣泛性是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第一個問 題。 關於企業的每一則消息與新聞的發布都會直接接受公眾赤裸的監 視。 據調查顯示, 有超過 60%的現代人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新聞和了解 信息。
2、新媒體「雙向互動」的傳播形式增加了企業文化建設的復 雜性。 我們知道新媒體能以互聯網和多媒體等多種技術手段來接收和 反饋員工心聲,在交流互動中勢必影響員工的價值判斷。一方面,企 業的方針、政策、舉措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到廣大企業員工中 去。但同時,許多失實信息、負面信息也會因新媒體而迅速地被企業 員工接觸到。由於「第一眼效應」使然,在「一手」錯誤信息的干擾 下,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旦「慢一拍、跟不上」 ,廣大企業員工就 容易「為傳言所困」「為謠言所擾」 、 。
3、新媒體具有極強鼓動性對企業文化建設形成挑戰。作為組 織力和滲透性強的現代傳媒, 新媒體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整個社會動員 起來,把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參與性調動起來,這在一些突發事件中更 能得到顯著體現。 由於信息來源的廣泛性, 信息既有積極健康的內容, 也有消極反動的內容。企業員工既可以在網上了解國內的信息,也可 以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各種信息。 一些西方國家就利用這點對我們 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從而容易造成企業員工理想蛻變、信仰滑坡。
4、新媒體對負面新聞的偏好對企業文化建設形成挑戰。受殘 酷的市場競爭及外部利益誘惑等因素影響, 新媒體在信息的選擇和傳 播上存在很大誤區,專注負面新聞,熱衷渲染炒作,罔顧社會責任, 各種低俗、庸俗、媚俗現象粉墨登場,給公眾造成不良道德感受和普 遍道德焦慮。 「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值得每一家企業深思。
二、利用新媒體優勢促進金融企業文化建設思想陣地,正確的不去佔領,錯誤的就可能佔領。時代在發展, 社會在進步,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才能不斷完善,推動 企業的經營與管理。新媒體逐步成為企業員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企業文化引導的前沿陣地。
1、利用新媒體 「雙向互動」 特性增強企業文化宣傳的力度與吸引力。
有效宣傳企業文化,增強宣傳效果,過濾消極、錯誤信息, 凸顯積極、正面信息一直是各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者探索的重點。新媒體為此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與常規教育不同,新媒體具有良好的可視 性、互動性、包容性和便攜性,它主要是依賴可視媒體、電子讀物, 以數字化為載體,進行人機對話,互動交流。增強廉政教育效果必須 在堅持好常規教育的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些特性,拓展具有新媒 體特色的教育手段。比如將企業文化宣傳片製作成 3GP 手機電影、 MP4 文件、網路流媒體、3D 動畫,將企業特色、發展歷程、取得成 果、 獲得的獎項製作成電子書及有聲讀物, 開辟企業文化論壇、 博客, 使企業文化聲色俱全、圖文並茂、暢所欲言,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避 免單純的說教,能夠有效增強企業文化建設的宣傳效果,使企業文化更易於被員工接受與領悟。 招商銀行建立的招銀 e 報網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它充分利用了新媒體的優勢, 集企業高管動態、 市場信息、 員工博客、典型人物、服務之聲等欄目於一體,為招行員工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交流平台, 同時該平台能讓招行員工了解招總行戰略措 施,了解同業、同行市場信息,有利於企業員工凝聚力的增強。
2、利用新媒體「廣泛性」特徵拓展企業文化宣傳陣地。
新媒體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徵是信息的受眾與參與者的廣泛性。 新浪網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已超過 5 億。 龐大的新媒體用戶是企業文化宣傳的絕不可忽視的對象群, 企業完全可以利用這塊宣傳陣地讓更 多的社會大眾認可該企業的文化,並成為企業文化的宣傳者。人們可以透過企業網站、手機報、微博等載體,了解企業的各方面信息,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管理者一起充實、完善、豐富企 業文化,一起擦亮展示企業品牌和形象的窗口。 目前,企業使用較多的新媒體平台主要有企業門戶網站、企業手機報、企業微博、企業貼吧等,門戶網站是新媒體平台的基礎,也是連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平台,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對於企業文化建設來說,要在利用好傳統媒體形 成的讀者群、閱讀氣氛和認知度的基礎上,搭建好網路平台,通過網 絡平台的集納和鏈接功能,對上共享傳統媒體的資源,對下延伸新媒 體功能, 開發手機媒體、 企業微博等, 使之成為吸引職工, 交流信息, 聽取民意,引導輿論的新途徑。
3、利用新媒體「鼓動性」特徵樹立企業良好社會形象。
當國門敞開,外部商品涌來,市場經濟法則高懸,優勝劣汰已成 鐵的定律之時,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商品競爭已突破單一層面的 局部競爭,而表現為企業文化,營銷策略,人才與技術力量,服務與質量保證,公益與社會責任等全方面展開的企業整體實力的競爭,並 歸結為企業形象的競爭。企業形象是企業精神的外溢,良好的形象是贏得社會信賴,擴大企業知名度的重要內容。良好的金融形象,可以 廣泛吸引所需人才,爭取更多客戶,不斷拓展業務,也可以激發員工 集體榮譽感和奮發向上之心。 新媒體具有極強「鼓動性」 ,新媒體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整個社會成員動員起來,把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參與性調動起來,特別是出現突發事件時。企業文化建設者可以在社會或者企業重大事項出現時,抓住機會,集中宣傳企業核心價值觀,擴大知名度,樹立正面的良好企 業文化形象。 如招商銀行2011 年 8 月在深圳第 26 屆大運會期間作為唯一大運會指定參與銀行的身份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集中輸出了該企 業核心價值理念,企業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極大增強了招行員工凝 聚力。
4、利用新媒體加大對企業正面典型人物、事件的宣傳引導,弱化新媒體「負面新聞偏好」 。 不可否認新媒體對「負面新聞」有極濃的興趣。新媒體強大的功能恰如一把雙刃劍,它在積極宣導企業的光輝形象之時,也撕扯著大 片的「負面新聞」 。正因為如此,作為企業文化建設者更應該重視優秀典型,榜樣的宣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盡管當前社會上的一些消極觀念對人們的思想腐蝕較為嚴重, 但金融員工隊伍從總體來講還 是好的,其中不乏各種英雄、標兵、現金典型。事跡以及蘊含其中的閃光思想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也是激勵企業員工最有效地內容 和方式,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者應該善於發現和挖掘身邊的先進事跡和人物, 要及時加以總結, 利用各種新媒體將其進行報道並宣揚出去, 充分發揮典型的引導作用,服務於金融企業文化建設。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文化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要快速發展,做大做強,就必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要充分認識、深入挖掘、科學運用新媒體對於企業文化的影響力、推動力,搭好新媒體的「舞台」 ,唱好文 化建設的「大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