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媒體 > 新媒體時代下的相聲

新媒體時代下的相聲

發布時間:2020-08-28 23:05:42

1、新媒體時代的具體定義,簡短的

新媒體,應該是指Internet和手機普及後,尤其是近兩年來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後的時代。博客、微博、即時通訊、交友網站等信息交互手段,使信息發布與交互變得異常簡單,每個人都是信息時代的主人,都有發言權和評判權,而且,很有可能成為媒體的焦點。而不像以前那樣,普通個體只能作為被動的受眾。

2、新媒體在新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

不管怎麼樣,目前這種垃圾電視劇漫天飛,而且廣告暴多的現象是絕對不會有了。 還有,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拒絕看電視,絕對會有一部分群體看不起電視。 再有,

3、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古典詩詞是否還能活在當下

每個時代都有代表的文學形式,秦風,漢賦,南北樂府,唐詩志怪小說,宋詞,明清小說,活肯定能活著,但已經不是高峰,就像相聲,現在越來越不行,干不過小品,不過還是活著。只是過去了高峰。那一代人過去了就過去了!

4、新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有什麼不足之處

新傳媒時代有這樣幾個特點:內容生成的即時性(越來越多的內容的生成和傳播的過程正在重合起來)、內容獲取的「即地性」(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手段獲取即時信息)、
內容傳播的互動性(內容的接收方對接收的內容有更多的選擇權)、廣告投放的定向性(廣告商可以更有效地針對個人目標客戶投放廣告)。而這一切的核心只有三個字:跨媒體。是媒體公司的跨媒體化發展使得上述幾個方面的變化成為可能並越來越成為主流趨勢。

所謂跨媒體應該是橫跨平面媒體(報紙、雜志、圖書、戶外廣告)、立體媒體(電視、廣播、電影)和網路媒體的三維平台組合。跨媒體的核心在於平面媒體和立體媒體的組合。很多平面媒體和立體媒體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從自己的主媒體平台伸出一隻腳跨上了網路平台,但是這種「1乘1」的平方組合嚴格來說還不足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媒體

5、關於相聲的問題

以表演場地來講,相聲經歷的時期

1、撂地表演
2、茶館表演
3、劇場表演
4、電視表演
5、回歸劇場表演

「電視相聲」與「劇場相聲」

一個時期以來,在有關相聲藝術如何走出創作表演低迷態勢的議論中,有種觀點頗為引人注目,概括起來就是:電視媒體對相聲藝術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進而認為:相聲屬於「劇場藝術」,「電視相聲」的出現破壞了相聲的藝術生產規律。從而得出結論,要想振興相聲,必須使相聲創演「回歸劇場」,通過保持相聲同廣大觀眾聽眾的密切聯系,來激發相聲藝術的生命力。這種觀點看似有理,細想卻不盡然。

首先,要搞清楚相聲的興衰沉浮與電視媒體的真正關系,不能讓一種技術媒體來為相聲的藝術榮辱負直接責任。你可以說,電視以及掌控電視媒體文藝節目製作播出的編輯導演,客觀上存在著某種因不明就裡而形成的粗暴對待傳播對象的「話語霸權」;也可以說,在與相聲的結合過程中,電視編導不乏「命題作文」、「隨意刪砍」和「削足適履」等違背藝術創演自身規律的硬性操作;惟獨不能說是「電視害了相聲」。 因為,電視充其量只能說是個技術含量較高的傳播媒體,電視編導也要按照電視媒體的傳播特點和製作要求,進行符合自身規律的編導操作。他們本身是需要去充分尊重相聲藝術的自身規律,但卻無法對相聲藝術的繁榮發展負必然的責任。更何況,近20年的歷史證明,正是廣播和電視媒體的托舉,成就了相聲藝術的空前影響與現實地位。問題的真正症結恰恰在於,相聲創演者面對威力無比的電視傳媒,本身存在著認識的迷誤與實踐的盲從:以為電視編導是萬能的權威,而忘卻了自身的責任;以為電視是相聲惟一的舞台,而忘卻了它其實只是演出的一種依託;以為只要跟著電視轉就不愁沒有飯吃,而沒有料到電視從他們身上榨幹了「油水」之後,也會冷落沒有新貨色的自己。如果當初某個電視編導將某個節目刪錯改壞了,自己能夠據理力爭加以抵制;如果通過大家的齊心力爭與抵制,而使電視編導們能夠尊重相聲藝術的起碼特質;如果自己不是為了一時的大紅大紫而惟電視傳媒的特點或者電視編導的臉色馬首是瞻,抑或僅僅將上電視的演出,作為自身藝術的惟一價值實現途徑,則上述弊端或者遺憾,可能會被避免或者降到最低。是自身面對電視媒體,不能冷靜應對,趨之若鶩而迷失自我,沒有在與新媒體的結合或曰配合過程中,堅持自身的藝術特質與創演規律,放棄了自身藝術審美創造的特殊追求,才最終被電視傳媒所異化,客觀上誤導了相聲創演的經營策略,影響了相聲舞台的正常繁榮。面對此等教訓,本身不去反思,倒過來抱怨電視,實在是亡羊而不知補牢的糊塗之舉。

其次,要搞清楚所謂「電視相聲」與「劇場相聲」或曰「劇場藝術」的真正含義,不能將電視傳播這種相聲藝術的一種傳播手段,作為相聲藝術的全部立身根由或者本體實踐去看待。因為,所謂「電視相聲」與「劇場相聲」的區別,主要地是展演場所即傳播途徑的不同。雖然由於藝術的展示途徑不同,也可能或者必然地帶來一些藝術生產在方式與方法上的差異,但這不能作為將兩種傳播展示方式對立起來,進而推諉相聲創演低迷責任的理由。換言之,「劇場藝術」或曰「劇場相聲」的真義,在於創演者心中要有藝術,眼裡要有觀眾,亦即要樹立為觀眾服務的專業思想與審美意識。作為物理學意義上的展示場地概念,不應作為心理學意義上的審美與創演條件去加以混同。相聲與一切傳統的表演藝術形式一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達,傳播的載體和創演的方式,必然地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其本體的進化所示,藝術創演分工的逐漸細化包括腳本創作與舞台表演的分工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進步,一種在各自創作維度上的專業化提升。遠離了傳統創演「自編、自導、自演」的「小農經濟式」經營,開始了作家與演員的「強勢互補」。並未給相聲的發展帶來低迷,而是相反的繁榮。這說明相聲的藝術形式是傳統的,但藝術的生命充滿著青春和現代的氣質。相聲與電視的結合也是一樣,不能將「磨合」中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看作是水火不能相容的天敵。

再次,要明確影響相聲藝術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相聲界自身,從而直面困境,肩負起振興相聲藝術的歷史重任。同時,需要特別提起注意的是,要充分認清高技術時代藝術創演特別是藝術傳播的發展大勢,緊緊抓住包括電視在內的現代傳播媒體與各種高技術手段,來為相聲藝術的發展繁榮,不斷開拓全新的領地,銳意打造廣闊的舞台。包括現代傳媒在內的各種「外因」,只是影響相聲藝術創演是否繁榮的條件,而由相聲從業者構成的「內因」,才是真正催發相聲藝術走向繁榮的根本。如所周知,就在電視媒體獨領風騷而至於被指責出現以其為首的「媒體霸權」的同時,另一種比電視媒體更為先進且更有資格和潛質封王稱霸的傳媒「巨無霸」即「互聯網路」技術或曰網路媒體,已經尾隨而至。在藝術消費和視聽欣賞即將藉助網路技術實現「個性化」和「即時化」的今天,包括相聲在內的傳統藝術,若想取得新時代的生存權與發展權,就必須要積極回應和主動適應這種媒體革命帶來的挑戰,以使自身藝術的創演經營或者說藝術生產的方式與方法,站在技術革命的潮頭,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潛心創作,仔細排練,反復打磨,自覺檢驗,最後通過音像化錄制和音頻視頻等等編輯包裝手段而置身互聯網路,無疑是未來的相聲藝術所以創作生產和表演展示的主流。舍此無法在當今和未來的時代找到安身立命的途徑。對此,一些相聲界人士十分明白和清醒,深諳與時俱進的真義。比如姜昆,就早早地介入了互聯網路的行業,經營著包括「中國相聲」網頁在內的一家綜合娛樂網站,較之其它行業的藝人,比較前瞻而且前衛。否則,夢想著讓相聲在網路時代一味地去「回歸劇場」,難免如魯迅所言,「好比用手揪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幾乎沒有可能。

6、新媒體言論便捷性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新媒體時代,也有人叫做「後網路傳播時代」。 相對於傳統的媒體,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主要有四大特徵:
一是互動性。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先進者可以對網路技術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這使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二是快捷性。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具有更加傳播的特點,為傳播媒體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眾性。新媒體由於形式多樣,使參與者都可以通過各自的平台進行交流,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主體。
四是多元性。新媒體不斷的涌現,內容涵蓋面廣,其表示形式表現出日趨多元化的特徵。

與新媒體時代下的相聲相關的知識